破產法清償順位地位論文

時間:2022-08-09 06:53:00

導語:破產法清償順位地位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破產法清償順位地位論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關于建設工程款債權的現有規定和各種爭論,簡單總結了本人對建設工程款優先受償權疑惑和不贊同的原因,得出不能簡單規定建設工程款優先于擔保債權受償的結論。

關鍵詞:破產法清償順位建設工程款債權優先權

一、我國現行《企業破產法》規定的清償順位,建設工程款債權在其中的地位

我國新的《企業破產法》規定的破產財產清償債務的順位,具體體現在第109條、第113條和第132條之中,即擔保債權、職工債權、稅收債權、無擔保債權。在立法過程中,職工債權與擔保債權的清償順位誰先誰后的問題,爭議甚大,持不同觀點者紛紛列出自己的理由。選擇擔保債權優先,意味著可能犧牲職工的利益,選擇職工債權優先意味著可能犧牲擔保債權人的利益,而現實之中,企業的擔保債權人相當一部分是金融機構。一方面是企業破產必然出現的大量工人失業有可能造成社會動蕩,另一方面是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難以消化有引發金融危機的風險,何者在前何者在后必然是一個痛苦的選擇,而不論最終如何選擇,一定會是有多種相對合理的理由支持的選擇,又會是存在爭議的選擇。這是痛苦的選擇的過程,又必然是各種力量博弈的過程,最終如何選擇,則是各種力量支配的結果。新的企業破產法已然生效,各種力量的博弈也已塵埃落定,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擔保債權優先,職工債權次之,作為讓步,《企業破產法》附則第132條規定該法公布之前企業所欠職工的債務暫時優先于擔保債權。關于擔保債權與職工債權有這么大的爭議,關于建設工程款債權在破產清償順位中的地位如何,該法沒有明確規定,相關的規定見于《合同法》第286條和最高院2002年6月20日答復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合同法第286條理解與適用問題的請示》所做出的《關于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問題的批復》(以下簡稱《批復》)的司法解釋,根據《批復》,建設工程款債權優于擔保債權和其他債權。

二、關于建設工程款債權在破產清償順位中的地位的各種已有觀點

《合同法》第286條和《批復》的規定將建設工程款債權置于擔保債權和其他債權之上,這種規定的法理依據存在很大爭議。觀點之一認為,這樣規定是為了調動承包人從事建設事業的積極性,促進建設事業的發展[1]。觀點之二認為,這樣規定的是基于“共有”。由于承包人的勞動和資金的投入,建設工程才得以存在,因此,建筑物可視為建筑承包人與發包人的共有物,建設工程款的優先權可視為共有人的優先權[2]。觀點之三認為,這樣規定符合公平原則,因為如果沒有承包人的勞動和資金的投入,建筑物即不存在,其他債權人因建筑物受償也就無從說起,建筑工程款優先于其他債權受償符合公平原則[3]。還有人認為,建設工程款很大一部分屬于職工工資,關涉到生存權,是最基本的權利,因而應予優先保障[4]。綜合而言,上述觀點都是肯定現行關于建設工程款優先受償的規定的。

對于建設工程款的受償問題,各國法律中的規定也不盡相同。瑞士法律規定,建設工程款債權不當然優先于擔保債權獲得清償;我國臺灣地區的規定跟大陸的規定大致相同,建設工程款依法直接獲得優先受償的效力,不需登記;法國民法典規定登記后的建設工程款債權優先于抵押權;日本的規定與法國的相同;德國規定承包人可以要求發包人讓與建筑物的擔保,然后享有優先于其他擔保債權受償的權利[5]。縱觀各關規定,可以歸納為兩類,一類是附條件承認建設工程款優先于其他擔保債權受償,另一類是建設工程款不當然優先于其他擔保債權受償。

到底建設工程款應不應當享有優先于其他擔保債權——特別是已經登記的擔保債權受償的地位?僅僅因為現有法律這樣規定,就想當然地認為“應當”,因而挖空心思給已有的結論尋找存在的理由,這不是一個科學的態度。這種先確定結論,再尋找理由,不符合真正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治學方法。大膽假設出來的結論,可能被小心地證明為錯誤,從而被推翻,而不是假設出“建設工程款應當享有優先于其他擔保債權”的結論,進而去尋找支持這種結論的理由,忽視可能推翻這個結論的理由,以證明結論的正確。要回答“建設工程款應不應當享有優先于其他擔保債權——特別是已經登記的擔保債權受償的地位”這個問題,必須全面分析肯定的與否定的理由,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三、破產清償的價值取向和建設工程款債權的性質

(一)破產清償的價值取向

破產法的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就是追求公平,即對債權人之間、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公正分配要求的滿足,這一價值在破產清算程序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破產法對擔保債權的保護是基于維護交易安全的考慮,如果被擔保的債權得不到優先受償,擔保制度將形同虛設,擔保制度所帶來的好處將化為烏有,正常的經濟交往將得不到保障,社會財富的增加也會成為空話,其他的一切債權也將無法實現。因而擔保債權優先從根本上符合破產法的公平原則。至于職工債權、稅收債權和普通無擔保債權的受償順位是否符合公平原則的要求,這里暫不討論,而只討論建設工程款優先于一切債權受償是否公平。

(二)建設工程款債權的性質

為了說明建設工程款享有優先權的正當性,如前所述,很多學者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至于認為“這樣規定可以調動承包人從事建設事業的積極性,促進建設事業的發展”的觀點,根本不值一駁,因為如果可以這樣說,那么也可以說,如果規定職工債權優先受償,就可以調動職工生產的積極性。至于說建設工程款優先權的法理依據是共有,則在法律中找不到依據,法律從來沒有規定沒有交付的建筑物由發包人和承包人“共有”,因此,所謂的“共有”不過是學者為了論證自己“大膽假設”出來的結論的正當而臆測出來的理由。認為“建設工程款很大一部分屬于職工工資,關涉到生存權,因而應當優先受償”的觀點站不住腳,因為其他債權也會涉及到職工工資,憑什么建筑商的工人工資就要優先?認為“沒有承包人的勞動和資金的投入,建筑物即不存在,其他債權人因建筑物受償也就無從說起”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現實中承包人投入的資金和勞動是由發包人支付的,一旦發包人停止支付工程款,建筑物的增值部分往往只能由承包商墊付,這種情況下,承包人就自己墊付部分的增值優先受償表面上似乎無可非議,但是如果進一步討論,就會發現問題。未完工的建筑物歸誰所有?承包人對建筑物增值部分投資是否產生歸己的所有權?建筑承包合同對此沒有做出規定。硬要說歸承包人所有沒有法律依據,只是強硬的假設,如果說歸發包人所有,承包人優先受償是基于對建筑物的留置權還是抵押權?留置權肯定不是,不動產留置于法無據,那么是法定抵押權?何處有法律規定?僅僅有《合同法》286條和《批復》規定的優先受償還無法得出建筑承包人享有法定抵押權的結論。

而反過來看,抵押債權人,特別是登記的抵押債權人,根據物權公示原則,理應享有優先于債權人的權利,而不能僅僅通過規定建設工程款優先權就簡單地將這一原則拋棄,盡管這樣的規定在某些地方會顯得合理。所以,《合同法》286條和《批復》規定的建設工程款優先于擔保債權受償讓人心生疑惑。不能說這樣的規定符合破產法對公平的追求,更不能說這樣的規定符合物權原則。

結論

法律從來不僅僅是簡單的法律,法律往往承擔著多種功能,所以,法律才會顯得復雜。法律的規定往往會超越理論,以滿足現實的需要。建設工程款優先權帶給人疑惑的原因或許正是如此。我們需要公平,比如登記的擔保債權優先,但公平似乎并不這么簡單,對與錯的界線也就不再那么明顯。法律的復雜正是理論發展的源泉,最終所需要的,只是邏輯的合理、規定的正當。

[1]參見申衛星,我國優先權制度立法研究[J],法學評論,1997,(6)。

[2]參見崔建遠,抵押權若干問題之我見[J],法律科學,1993,(5)。

[3]參見工紅亮,承攬合同——建設工程合同[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第188頁。

[4]參見趙許明,《建設工程款優先受償權與抵押權沖突研究》,華僑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4期,第53頁。

[5]參見王旭軍、梁靜,建設工程款優先受償權之擔保物權有機競合論——對《合同法》第286條司法解釋的反思,法律適用,200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