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據無權的問題綜述

時間:2022-04-29 10:49:00

導語:票據無權的問題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票據無權的問題綜述

關鍵詞:票據行為票據票據無權票據責任

內容提要:其實,這一貌似簡單的問題背后蘊涵著深厚的民法理論與商法技術問題。尤其是無權的不同情形中,法律的天平始終在被人與善意持票人之間搖擺。票據是文義性證券,在很大程度上,票面記載決定了票據權利和責任。但在票據問題上,票據的文義性受到了挑戰,因為有權無權是不能從票面上體現出來的。因此,如何在票據的形式要件與實質要件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本文試圖論證的問題。

由于票據附隨于日益廣泛且復雜的貿易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票據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跨越一個市、一個省乃至一國界。因此,票據當事人實施的票據活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來自制度、時間、空間、精力和能力這幾個要素的制約,從而使自己的票據活動能力及市場活動能力大大受損。而承認票據關系則可以補充和延伸委托人的票據活動效力。有鑒于此,各國票據行為法均允許票據關系之存在。

票據行為的簡稱為票據,指的是有權實施某種票據行為的人由于某種原因不能或不愿親自實施該票據行為,而由他人代為實施的一種票據法律制度。票據為法律行為,是人為本人即被人的利益而為的意思表示。民法對采取表示主義,即須以本人名義為之。而票據法對票據進一步采取證券表示主義。未在票據上記載關系的,不發生票據的效力,僅發生人本身的票據行為的效力。

一、票據有權的要件

(一)形式要件

我國《票據法》第五條第一款規定:“票據當事人可以委托其人在票據上簽章并應當在票據上表明關系。”依此規定,票據有權的成立應具備以下形式要件:

1、應載明本人于票據。票據屬法律行為,應符合法律行為中關于的一般規定,即人應以本人的名義實施有關票據行為,因此,人只有將本人的姓名或名稱明確載明于票據,才能使有關票據行為引起的權利義務直接歸屬于本人。如果人以口頭或票據以外的書面形式表明其以本人的名義實施有關票據行為,而沒有將本人的姓名或名稱記載于票據,就不能構成票據行為的。

2、應將授權的意思記載于票據。將為本人的意思記載于票據上,還有另一要求,即明確性。如果從票面上無法推知人是為本人在從事行為,則后果由人自負。關于該項記載的方式,各國票據法理論和實踐都沒有明確的規定,一般認為并不一定要求記載“人”字樣,只要有依一般的票據交易習慣足以認定人是以本人名義實施有關票據行為的記載即可視為有效的記載。

3、人應簽章于票據。票據行為以行為人簽章于票據為其絕對的成立要件之一。票據行為屬于票據法的特殊規定,但是關于票據行為的構成要件的規定同樣適用于票據,故人應在票據上簽章,欠缺簽章的行為無效。僅由人記載本人姓名而蓋本人印章,而未記載意旨與人名章的,稱為“票據行為之代行”。

(二)實質要件

除上述形式要件外,有權還需具備實質要件――人具有權。判斷票據為無權還是有權的標準即為人是否具有權。

依上述要件成立的票據行為將發生票據法上的效力,即發生票據法上的約束力或強制力,即行為的權利義務后果由被人承擔。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下第三人即可直接向被人主張票據法上的權利義務,被人不得予以抗辯。

二、票據無權存在之問題分析

相對于有權,無權的問題更為復雜。票據無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無權是指人在本人沒有授予權或權終止后所實施的活動。廣義無權除包括狹義無權外,還包括越權及表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權的范圍更為廣泛,本人為虛構之人、因權無真實來源,可以成立無權;人無行為能力,無法履行之責,也可以成立無權。從這個意義上講,無權應包括一切權不存在或不能證明其存在的情形。www.gwyOO.

(一)狹義無權。

相對于有權,狹義無權實質構成要件是人欠缺權,并且第三人沒有正當理由相信人具有權,否則構成表見,不屬狹義無權情形。狹義無權存在以下問題值得考量:

1、人有無權的舉證責任承擔

人有無權是應由人還是第三人負舉證責任,這是狹義無權中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國票據法對這個問題沒有作出明文規定。理論界提出了兩種舉證責任歸屬的主張。一種是以民法的誰主張誰舉證原則作為原則,確認由追究無權人法律責任的持票人負舉證責任。另一種是將舉證責任歸結于人自己。如果人不能提出證據證明自己擁有相應的權,法律推定其為無權人。

2、追認制度的選擇

所謂追認,是指本人對無權行為在事后予以承認的一種單方意思表示。一旦作出承認,在性質上視為補授權,從而使無權具有與有權一樣的法律效果。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和我國票據法都沒有規定被人的追認權。我國《民法通則》第六十六條規定,無權行為只有經過本人追認才能使本人承擔民事責任。依此規定,民事一般中的無權,在被人未予表示是否追認之前,行為的有效無效處于不確定狀態,由何人負責也處于不確定狀態。如果將此種追認制度適用于票據,有可能使行為的效力處于待定的狀態,對票據的流通安全不利。而且,該方法本身也存在問題。票據法律關系不同于民事法律關系。

(二)越權

越權是指人超越權而為的活動。就其形態而言,有增加票據金額、提早到期日、記載不方便的付款地等足以使本人票據債務增加的行為。一般認為,提早到期日、記載不方便的付款地,本人仍應負責,本人只能行使對人的抗辯,而不能行使對物的抗辯。本人只能向有實質原因關系的交易相對人主張此類越權抗辯,減輕自己的票據責任。而對于善意受讓人而言,只能依票據所載文義履行票據債務。我國票據法沒有對以上情形分別做出規定。下文即對此作一分析:

1、關于對記載票據金額的越權。

票據上記載票據金額的越權,通常是指增加票據金額。票據金額是票據的絕對必要記載事項,不記載票據金額的票據無效。人增加票據金額是指在票據的初次記載上將應記載的金額數額變大。

實際上,人超越本人授權范圍實施了票據行為,直接第三人往往具有過失(如上文所述),也就是說,該第三人應該能夠判斷出人的哪些行為超越了權限,哪些沒有,而卻沒有盡到合理注意義務去判斷,因此,存在過失。在此情形下,應由人承擔全部票據責任,免除被人的票據責任,直接第三人不能向被人主張票據權利,因為直接第三人存在過失。在承擔了票據責任之后,再由被人承擔人有權范圍的民事責任。被人承擔的是民事責任。而非票據責任。

另一方面,票據不是靜止的書面憑證,流通性是其重要特點。對于流通中的第三人來說(即間接第三人),很難從票據文義上判斷出人的哪些行為沒有超越權,哪些行為超越權。因而“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人的行為是一次完成的,行為本身不易分割,將分割的風險交于間接第三人,太不公平。因此,部分責任說并不合理。在此情形下,應由人承擔票據責任,被人在授權范圍內的金額承擔連帶責任。因此,對于票據流通中的善意第三人來說,“金額責任說”更合理。

2、法定人的越權。

當被人是自然人時,人超越權,其責任當然由人承擔,但代表法人實施票據行為的法定代表人的越權的責任應該怎樣承擔呢?

筆者認為,法定代表人代表法人所實施的票據行為,嚴格來說,不是票據的行為而是票據的代表行為。從民法一般理論來講,法定代表人代表法人實施法律行為時,其自身的法律人格已被法人的人格所吸收,即法定代表人的行為即為法人的行為,法定代表人超過公司章程規定的范圍而實施的票據行為,即法人的越權行為,應由法人承擔票據責任,越權的法定代表人應按民法上有關濫用權力的規定向法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三)票據表見

在我國民法界,多數學者認為,“因本人的行為造成了足以令人相信某人具有權的外觀,民法上的表見是本人須對之負授權責任的。”我國票據法對表見未作明文規定,各國票據法都沒有對此作出規定,筆者認為,表見應適用于票據法。

表見的成立需具備以下要件:1、人無權。表見屬無權的一種。在無權情形,人無權可表現為人沒有權,權終止或超越權。2、客觀上存在著使第三人相信人有權的事實理由。表見的實質是無權,但之所以發生有權的法律后果的原因是第三人相信人具有權,即第三人在審查人提供的證據時,主觀上沒有過失,已盡到合理審查之義務。為了保護第三人的交易安全,法律天平在此偏向于善意第三人,由被人承擔責任。

具備以上構成要件的,成立表見,后果直接歸屬于本人,本人承擔票據責任后,再向無權人主張民事責任。在表見中,也應由人承擔舉證責任,由第三人對其提供的證據予以審查。無論是直接第三人還是間接第三人,只要能夠證明人提供的證據足以令其相信人具有權,均成立表見。因此,在表見中,沒有必要區分直接人與間接人。

筆者認為,表見成立后,第三人也可直接要求人承擔責任。在票據無權中,第三人可直接要求人承擔票據責任。票據表見屬于票據無權的一種,適用于以上規定不成問題,即第三人也可以直接要求無權人承擔票據責任,無權人不得以成立表見而主張抗辯。表見制度的核心是為了保護善意持票人的權利,而不在于保護無權人的權利。

三、結論

本文分析了票據無權的幾種情形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在不同情形的中,平衡當事人各方利益,以求法律之公平與公正的方法。無論在狹義無權、越權還是在表見,具體的制度設計是不同的,但都源于統一的法律原則,即在兼顧票據的形式要件與實質要件的同時,更有利地促進票據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