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建設立法論證分析

時間:2022-02-23 11:32:36

導語:法制建設立法論證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制建設立法論證分析

摘要:在我國社會多元利益結構與利益失衡現象并存的復雜背景下,如何有效的適應社會需求,提高立法質量,構建成熟獨特的文化品格和制度框架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立法者需要直面的問題。為此,本文從立法論證的角度,明確立法與論證的概念,論述立法論證在我國立法過程中的目的、特點與現狀,從而進一步明確立法論證在構建我國社會主義立法體系中的重要意義,提出有關完善立法論證的建議。

關鍵詞:立法論證;立法;實質論證;形式論證

一、立法論證的概念明晰

(一)論證與立法。盡管對于“論證”的定義眾說紛呈,未曾出現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統一表述,但是我們可以總結出“論證”的大致內涵:論證即證明過程,具有過程、程序和結果這三個層面和意圖,包含論點、論據、論證方法。論證之于立法而言,即要通過論證去審視立法過程,驗證法律文本的邏輯性,實現良法善治。具體而言,從整個論證過程來看,要確保立法程序規則體現民主,立法論證過程邏輯嚴謹清晰,使法律條文規范與現實生活相融合,而并不僅是立法者邏輯上演繹推理后的邏輯自洽;從程序層面來看,要確保立法論證以實現論證為核心,運用科學的論證方法與豐富的法律理論,更好的展示論據,進而追尋正當性合理性的結論,提高立法的質量和效益;從預期結果來看,要通過立法論證進行充分的討論和質疑,最終能在各方立場與利益的博弈中達致衡平,形成共識。(二)立法論證。立法論證是指一定的主體在立法活動中依據一定的有效信息,運用一定的方法,諸如論辯、聽證等形式,最終得出立法結論是否成立的證成過程。具體來說,立法論證的主體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如:擁有立法提案權的機關或人,立法機關邀請的專家學者,立法機關的起草部門等。立法論證貫穿于立法的全過程,并且是一個需要進行反復論證的過程,其所依據的有效信息,并不單純是指對于意見的征集、斟酌與采納。就立法而言,要通過立法論證分析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緊迫性和前瞻性,并在其全過程中通過對話、表達、論證、推理、假設、說服、接受、承認、共識等保證其合理性。(三)立法論證的目的。就立法的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來看,立法論證不僅要通過形式邏輯的嚴謹性確保論證形式與規則的有效性,更要在實質合理性方面注重論證過程的理性論辯以確保內容得到廣大群眾內心的確證和自發的遵從。

二、立法論證的特點

在立法論證的場域中,立法者將會面臨更多復雜的情況,諸如:立法所要涉及相關群體的廣泛性,不僅包含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個人,還包含各種社會團體組織,國內群體,甚至于要兼顧考慮其他國家或國際社會對我國立法工作的關注和介入。因而,基于以上種種,立法論證難免要去肩負起處理來自于社會各界的眾多信息的重任,要在論證的過程中判斷信息價值,認真進行篩選、歸納、權衡和平衡。此外,有效的立法論證對于專門化、科學化的論證方法的需求與運用也是不可忽視的,諸如脫胎于法律論證中的邏輯的方法、修辭的方法、對話的方法均可適當應用于立法論證中,以及從實踐中得來的運用實踐推理達成論證目的的實證方法,也給立法論證科學方法的探索與應用提供又一路徑。由于立法論證所指向和證成的是可能產生法律效力的立法規范本身,在論證過程中需要聯系立法目的結合科學有效的論證方法,來進行評價衡量,從而切實提高立法品質。

三、我國立法論證的思考

我國存在著由不同立法主體享有各類立法權的現象,加之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的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皆有差異,從而使得我國在立法上想要達到絕對的統一存在很大困難。而立法是一個包含了一系列規則與程序的動態而又有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往往也是離不開論證的,那么通過立法論證來解決立法沖突不斷、立法體系混亂等各類問題就顯得尤為必要,從而能最終使得多數人的意見達成合意,少數人的意見亦被尊重,充分發揚民主,進而走出守法、司法與執法上的困境。(一)立法過程中的立法論證。將立法過程分為立法準備階段、立法運行階段和立法完善階段來分別進行闡釋:立法準備階段是在提出法案之前進行的立法活動,主要包含確定立法目標、明確立法意圖、進行立法預測、編制立法規劃等一系列工作。在此之前還需要廣泛采集民意、征求各方意見、歸納整理信息等。在這個階段論證參與主體的覆蓋面最為廣泛,各種意見立場與利益表達錯綜復雜,由此可見,合乎邏輯的論證尤為重要。在這個階段,所要征集民意的構成都應有哪些,是否能覆蓋各個領域每個階層的民眾,所征集意見的這些民眾代表能否切實傳達到所代表的利益群體的訴求等等,對于這些問題和可能出現的實際執行中的“打折扣”現象,都是需要我們進行印證和妥善解決的。同時我們還需要明確征集意見并不等同于論證,只是幫助立法者進一步了解社會的現實情況。所以,這一系列環節的繁瑣事宜要想實際的執行到位,保證參與其中的群體并不只是在形式上參與到立法中,那就還需要對該階段的立法論證做出進一步規定。立法運行階段包括法案提出直到法的公布等一系列立法活動。這一階段的立法論證活動被限定在較為確定的少數人之間,相對于立法準備階段,該階段立法論證的主體法律專業性更強。在這個階段,要進一步深入探討如何保證每個發言主體以理性說理的方式進行論辯,并能將思辨的過程予以公開,同時在不脫離廣泛民意軌道的基礎上進行更具有理性、理論和邏輯性的深層次的剖析論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立法內容的決定不被起草者及其他權利主體所操控。立法完善階段一般是指法律正式施行后所進行的立法活動和立法工作,以彌補法律漏洞,填補法律空白,保證法律與時俱進從而更好的施行。這一階段包含立法解釋,法的修改、補充和廢止,法的匯編、編纂等一系列工作。在這一階段依然離不開邏輯嚴謹的論證工作,既要在尊重立法原意的基礎上對法律進行合乎邏輯的明確解釋說明,對違反公正和客觀事實規律的條文進行刪減修改,對適應當前新情況新現象的條文進行添加和補漏,刪除沒有實際作用和意義的多余條文,還要在形式上論證文本結構的合理性,邏輯的嚴謹性。對此,應對立法論證提出哪些統一的標準和程序規范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也是當前需要深思的問題。(二)我國立法論證形式的思考。我國的立法論證形式大致包括:專門委員會審議論證、常務委員會審議論證和代表團會議與小組討論這三種。我國立法論證的這三種形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上述立法論證的審議論證結論最終都是由該組織的領導機構予以認可并做出決定。這種模式最終導致立法論證功能的發揮受到抑制。在我國立法的各個審議階段,雖然也以會議的形式進行各種意見的交換,但是,論證活動鮮少會有公開的質疑和論辯,這與立法論證所追求的以公開的理性說理精神來檢驗和權衡各利益主體所提出的立法主張并且解決利益沖突相背離。有學者認為從論證技術的角度看待立法論證,可將論證看作屬于論證技術的內容,從理論上分為立法形式論證和立法實質論證。從狹義上的立法技術來看,立法形式論證主要是運用邏輯推理與相關規則來解決立法的條文表述、規則形式、內容框架、立法體系等形式方面的問題,主要致力于法律文本的研究。從廣義的法律論證的范疇來看,立法實質論證多是運用實質推理的規則并借助道德、倫理、習慣等外部因素來研究立法的過程。然而,由于我國立法論證理論研究不足、制度缺失、論證標準混亂等原因,我國的立法論證往往容易形式大過內容,難以形成立法形式與實質上的統一。(三)我國立法論證的現狀。相較于西方國家的立法論證而言,我國的立法論證屬于起步較晚的,且在相關領域的研究發展中存在一定的制度性缺失以及缺乏理論奠基。立法實質論證的主要關注點在于對立法內容的論證,一般這一論證過程主要發生在立法準備、審議和表決階段。從立法準備階段中民眾意見征集的環節來看,由于民眾意見的表達關涉各方利益,因而不同崗位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民眾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場基于自己的利益去表達和捍衛自己的立法意見,這個過程就是各方利益博弈交鋒的過程,要想通過自己的發聲來說服其他利益群體尤其是具有立法權的主體從而維護自己的利益,則必須運用邏輯清晰嚴謹的論證理論。立法形式論證的主要關注點在于法律規范的形式化要求,諸如在法律的語言表述方面,既要注重語言表述的明確性,科學有效的運用立法語言的表達技巧和方法,又要使用準確、規范、簡潔、嚴謹的立法語言,清晰的表達立法意圖,便于人們的理解和遵循,但是并不絕對排除對模糊語言的使用,從而能更加靈活的應對各種復雜多變的客觀現象;在法條所規定內容的具體性方面,如何明確權利與義務的具體的內容,制定出明確、規范、詳細、貼近現實的法律條文則成了立法論證的難點之一;在法律的結構方面,如何建構法律規范的合理結構和法典的法律結構是立法中較高難度的技術問題之一;在法律體系的完整性方面,如何保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構建門類齊全、職責清晰、協調統一的法律部門,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斟酌。

四、我國立法論證的完善建議

根據上文所述,如何逐步打破桎梏我國立法論證發展和法律體系完善的藩籬,完善我國的立法論證,對我國法制建設的意義不言而喻。(一)落實立法論證。法律化使立法論證法律化,首先需要修改《立法法》,將立法論證納入法律條文中,明確立法論證的概念、適用對象、范圍、原則等。在立足于立法民主的基礎上,對立法論證的基礎性內容進行強制性規定,保證在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等制定過程中都要運用論證方法。對于論證的情境和階段等內容,我們需要制定統一的立法論證規則,為部門和地方立法提供參考,確保立法論證法律化。再則,通過制定專門的立法論證法律,對立法論證關涉的責任主體、參與主體、論證范疇、程序規則等內容進行詳細規定,給地方留有一定自行裁量的余地,從而在保證統一協調的基礎上也能保有個地方自身的特色,避免強制統一下的僵化和難以實行。(二)重視立法論證中平等機制的作用。立法論證作為立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論證雙方應當在處于平等地位和享有對等話語權的基礎上展開論辯,才能保證論證所達成的共識是合理可行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我國的立法實踐中,參與立法論證的主體仍然有所局限,并不能保證受立法影響的所有的群體都能參與到立法論證中。同時立法論證是一個“以理服人”的論辯過程,論證者自身的知識水平、口才能力等都會對其在論證中的發揮產生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本身處于有利地位的群體或者利益集團更能體現出他們的優勢,而普通群眾特別是一些相對弱勢的群體,很難在論辯中掌握話語權,難以主導論證話題的進行,不能有效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即使表達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很難引起重視?;谝陨戏N種,在我國立法論證的實踐中引入平等機制勢在必行。具體而言,一是應當引導普通民眾樹立平等的立法理念,提高民主意識和立法活動參與的“主人翁”意識,樹立以人為本的立法理念,平等的看待每一個人,尊重每一個人的意見。二是規范立法論證程序,構建平等的論辯機制。重點是摒棄立法參與者的一切特權,保證其擁有平等對話的權利。三是保證公民平等的參與立法,增加普通民眾的代表名額,并將弱勢者的意見整合成統一的力量聯合發聲,提升他們的話語權。(三)構建我國的立法論辯制度。一是確立平等原則是理性論辯的前提,避免因地位懸殊造成論辯權力上的不平等。二是可以將議案按照性質、內容、復雜性、重要性的不同進行分類,綜合考慮法案的各方面因素,從而對論辯的時間、角度、程度進行合理的把控,提高論辯的效率。三是確定論辯發言的次序,保證每一個代表都能有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避免發言混亂導致有效的意見被隱沒和難以進行充分論辯的情況。譬如可以給法案提議人最先發言和最后總結的機會,以便確立論題,聽取法案提議人的自我論證過程,抓住焦點問題進行充分論辯,并在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最后進行修正或強化辯護,以提高論辯效率和效果。交互性辯駁的雙方最好是輪流發言,所謂真理越變越明,這樣的方式有利于厘清問題的本質。應給予未曾發言的代表和發言少的代表優先發言的機會,以保證論辯結論的可接受性。四是從論辯時間和發言次數上加以限制,以保證每次發言的效果,提高論辯的效率。五是制定有序的論辯規則,強調論辯紀律,文明論辯。六是確立立法論辯的表決規則,促使各代表基于理性論辯的過程做出真實的意思表示,保證表決結果的嚴肅性。(四)規范立法用語。在立法論證過程中,要對立法用語的規范性進行論證,盡量避免或者最好不用修辭意義上的文學性語言,建立嚴謹規范的立法用語使用規則體系,限定法律文本中相關法律概念的外延,從而在司法實踐中準確理解和把握法律的內涵,發揮法律規則的指引與預測作用,防止司法擅斷。(五)借鑒國外立法論證的經驗。立法論證的精髓在于立法論證的標準、規則和影響因素等,這種立法論證在國外已經發展的較為成熟,有著完備的論證程序與規則,對我國而言有著一定的借鑒價值和學術價值,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然而,借鑒學習的同時,應當結合我國當前的內外部環境,我們要立足國情,綜合性的吸收與學習國外經驗,提高自主思維能力和自主創新意識,而非簡單的模仿式學習。當然,在當今復雜的國際環境下,業已很難能找到一個可以模仿的對象了。所以,懷著謙虛的心態積極地借鑒與學習外國經驗,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立法論證體系,亦不失為一種快速高效的完善我國立法論證的好方法。

作者:項 英 王雨晴 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