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少年犯罪特征及防控詮釋
時間:2022-05-22 08:27:00
導語:留守少年犯罪特征及防控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所謂農村留守少年,是指年齡在12-16周歲之間、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農村得不到正常結構家庭撫養的農民工子女。近年來,由于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成了缺乏父母關愛和照顧的留守少年。農村留守少年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普遍存在著學業、生活、心理、親情、安全等方面的問題,由此造成的留守少年犯罪問題也日益嚴重,而社會對此尚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針對農村留守少年犯罪的原因、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研究,有助于采取預防和減少農村留守少年違法犯罪的措施和其他長效機制。
關鍵詞:農村留守少年;犯罪;原因;特點;預防。
隨著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市務工的方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即由原來的短期的、季節性打工轉變為相對較為固定的、長期的工作。這種轉變,對城市經濟的發展及對農民工利益的保護固然是好事,但是,由于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其中突出的表現是農民工在城鎮還不能充分享有市民地位,無論在經濟上、政治上還是社會生活上都不具備全家移民城鎮的條件和能力,因此,造成了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而形成的農村特殊的少年兒童群體——留守少年兒童。他們普遍存在著學習成績不佳、生活無人充分照顧、心理問題無處排解、親情難以體驗等問題,特別是由此造成的留守少年犯罪問題日益嚴重。一些學者警示,留守少年可能會成為被“毀掉的一代”,可能會成為國家新的不穩定因素,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然而這一狀況尚沒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本文擬從農村留守少年犯罪的原因、特點及預防等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以期為有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一、農村留守少年犯罪原因。
農村留守少年因為家庭教育的突然斷裂或缺位,生活上缺乏關照,精神上缺乏關懷,學習上缺乏管理。加之處于身心發展的轉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適當的約束和科學的引導,極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和影響,從而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1]。其犯罪原因大致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留守少年自身因素。
留守少年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變化的時期,表現在:(1)在生理上變化明顯,體內機能進一步健全。最大的特點就是性的萌芽和發育,開始有了性的沖動。他們對性有一種好奇心、神秘感和“嘗試欲”,一些留守少年偷偷看色情書刊、黃色錄像,尋求剌激,一旦感覺條件適宜,就會失去控制能力,實施攻擊性的“性發泄”,走向性犯罪;(2)扭曲的心理因素是留守少年走向犯罪的另一個主要原因。留守少年極易出現性格孤僻和無助、自卑、封閉、逆反的心理,使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風氣的影響,導致心理發展變異,身心健康扭曲;(3)留守少年正處于多塑性階段。他們的獨立意識逐步增強,對人生、對自己的未來設計有一定的主見。但由于他們自身生理、心理發育不成熟,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尚未定型,法律意識淡薄,易在不良社會風氣和現象的影響下,經不住誘惑,以求自身欲望的滿足,放任自己的行為,將自己推上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教育的缺位與不足。
留守少年缺乏父母在情感上的關愛和呵護,在價值觀念、道德規范以及行為示范方面缺乏應有的指導。而臨時監護人不管是祖輩,還是其他親朋好友,受身份的制約,都無法起到留守少年父母的作用。特別是祖輩教育孩子,由于觀念和方法滯后,存在明顯嬌身慣養、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傾向。同時,這些祖輩多是文化素質較低的老年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和對孩子進行法制、安全、衛生教育。有的家長選擇在校外租房供子女居住,但又不能在身邊監管教育,使得小小的出租屋成為了藏污納垢的場所。在家庭監管缺位的情況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是很難對留守少年進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的。這些因素導致留守少年學習上不思進取,自由散漫,出現厭學、甚至逃學、輟學,過早地流入社會,并且和社會上的不良青年廝混,直至走上犯罪道路[2]。
(三)學校教育的片面性。
受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法律、心理輔導課程并配備專門的教師,學校教育管理方式簡單,忽視對留守少年情感和心理健康的關注,校園安全管理存在疏忽,教師責任意識有待提高。由于升學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使得學校和教師在教育教學上會自覺不自覺地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重心,忽視對留守少年人格、精神、情感、思想、道德的培養;再者,學校對留守少年的教育管理,缺乏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受客觀因素制約,家長與學校之間在溝通和配合上難以取得默契。
(四)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
社會是孩子成長的外在環境,當前農村留守少年違法犯罪呈蔓延擴大趨勢,從一定意義上講,與社會上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密切相關。與成年人的違法犯罪不同,未成年人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社會應負有更大的責任。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呈現復雜、多樣的特點,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不勞而獲等思想,也同樣極大地沖擊著農村留守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些農村留守少年以往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里,一旦接觸到網絡世界,很快為之癡迷,難以自拔。由于農村留守少年缺乏監護人的監督、管教,而校園周圍的一些非法網吧、游戲廳及其他不適合未成年人出入的娛樂場所,對缺少監管的留守少年來說是極大的誘惑,容易使他們一步步迷失方向,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二、農村留守少年犯罪的特點。
留守少年由于受年齡、智力、社會經驗等方面的因素制約,其犯罪特點與成年人犯罪有不少不同之處。
(一)社會經驗少、人生閱歷淺,作案動機和目的單純。
因為農村留守少年的年齡較小,知識和閱歷較少,思維能力尚不成熟,辨別是非能力弱,活動能量超過認識水平,其作案動機和目的往往十分單純,易于在外界的影響和刺激下,因一時的感情沖動而引發犯罪,并且多為臨時起意犯罪,而智能性的犯罪和詐騙犯罪就較少出現。由于他們受自身因素的制約,在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時,往往不去想或想不到自己行為的后果,有時會出現“得失”嚴重不符的破壞性犯罪。
(二)部分犯罪帶有團伙化特征。
農村留守少年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少管教和呵護,經常逃學、四處游蕩,并且由于單個少年缺乏足夠的體力、智力、膽量和經驗,單獨作案往往難以成功。而結成團伙則可以互相壯膽,減少作案阻力。另外未成年人渴望友情、樂于合群,容易相互影響,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識,就可能共同作案,形成共同犯罪。留守少年團伙犯罪中,多數屬于一般性結伙犯罪,但不可忽視的是,有相當數量的犯罪團伙向犯罪集團發展。從近幾年未成年人團伙犯罪發展趨勢看,團伙作案慣做大案要案,一旦團伙加入了“兩勞人員”或“慣犯”、“累犯”等成員時,團伙便很快從一般性結伙犯罪發展成有組織的犯罪團伙,甚至成為一種帶有黑社會色彩的有組織犯罪集團。
(三)多數表現為侵犯財產犯罪。
根據統計,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盜竊、搶劫始終排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前兩位。這是農村留守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特點。由于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城鄉差別和貧富差異逐漸拉大,而農村留守少年的家庭條件往往相對比較差。他們在得不到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受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盲目追求吃、穿、玩、樂,去享受超越自己經濟條件的物質生活,一旦虛榮心得不到滿足,便心生邪念。
往往是從小偷、小摸開始,從偷拿家里的的東西到竊取親友的財產,進而實施盜竊、搶奪、搶劫等犯罪。
(四)校園暴力犯罪與受害對象同齡化現象突出。
這個年齡段的留守少年大多還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在校生,受活動范圍和交往對象的限制,農村留守少年校園暴力犯罪與受害對象同齡化現象突出。
存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3種:一是勒索、搶劫在校學生的錢財;二是團伙型拉幫結派在校園內或校外尋釁滋事;三是因各種所謂的“矛盾”而引發的暴力傷害。犯罪所侵犯的對象主要是相當年齡的未成年人,存在著明顯的“欺軟怕硬”現象[3]。
(五)留守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呈現反復性。
作為未成年人,留守少年的思想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極易受外界條件的影響,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違法犯罪的留守少年,易于接受教育改造,但也存在較大的反復性。有的留守少年過去作案手段單一,但從看守所、勞教所等監管場所出來后,作案更加具有隱蔽性和復雜化。其原因,就是我們原來只是從正面看待看守所、拘留所的教育改造功能,而忽視了或者是不愿承認在這些場所里面接受教育改造的人犯之間的“交叉感染”
與相互“學習”、模仿的現象。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所犯新罪往往比以前犯的罪嚴重得多。
三、農村留守少年犯罪的預防對策。
為了有效控制和預防日益嚴重的留守少年犯罪,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家庭應齊抓共管,實行綜合治理,把留守少年納入有效的教育與監管之中,使他們真正得到關心、愛護與良好的教育,順利走過人生的這一階段。基于這種考慮,提出以下對策:
(一)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盡可能減少留守少年數量。
農村留守少年違法犯罪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把“三農”
問題作為黨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政府公共產品在農村的比重,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狀況,讓越來越多的農民不用遠赴外地、遠赴城市就能獲得較為滿意的收入,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4]。當前,勞動力輸出密集地區政府應當抓住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生產成本上升,東部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契機,積極引導,做好產業轉移的承接工作;同時制定合理的政策,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與當地特色產業,鼓勵農民工就地就近轉移與回鄉創業,從根本上減少農村留守少年數量。
(二)改革當前的戶籍制度、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讓更多的留守少年與父母團聚。
戶籍管理制度制約了農民工兒童的學籍,是造成留守少年犯罪的外界原因。我國現有的戶籍管理制度對戶籍遷入、遷出條件的嚴格限制,使得農民工子女不能隨父母到務工地就學。許多地方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在學生升學(特別是中考和高考)時,強調學生的戶籍,制定了“非本地區的學生不能參加中考和高考”的制度,許多農民工擔心誤了孩子的前途,只能將孩子留在家鄉,成為留守少年,這就為留守少年犯罪埋下了種種禍根。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盡快消除目前附加在城鎮戶籍上的的種種不合理優待,制定合理的城市落戶政策,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的落戶及其子女的就讀問題。要改革當前的學籍管理制度。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改革當前的學籍管理制度,取消對外來農民工子女就讀的不公平的、歧視性的政策。要改革現行高考制度,制定全國性的、均衡的高考考試與錄取制度,使農民工的子女能夠沒有后顧之憂地隨父母就讀和生活[5]。
(三)樹立大教育理念,加強農村學校在預防留守少年犯罪工作中的作用。
在當下,農村的中小學,特別是留守少年集中的學校,學校教育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農村學校必須轉變重教書輕育人的觀念,拋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思想,要樹立大教育理念,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引導留守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首先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應更多地了解學生的生活和心理狀況,尤其是對于農村留守少年這個特殊群體,更要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其次要通過多種途徑,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辦好家長學校,加強與留守少年監護人的聯系,多開展家訪活動,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面對生活。再次要承擔起重要的托管任務,實施關愛留守少年幫扶制度,使留守少年感受到學校、老師的溫暖。另外還要堅持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行為規范教育相結合,彌補家庭道德、法制教育的缺失,幫助留守少年提升法律素養,控制自己的行為,自覺抵御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
(四)優化社會大環境,為留守少年健康成長提供有利條件。
優化社會大環境是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基礎。當前農村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村不再是一方凈土。盜竊、搶劫、、、賭博等不良現象在農村都有存在和發展,這些丑惡現象的存在對留守少年非常不利。要給留守少年一個安寧環境,就必須凈化農村社會環境,并對留守少年生活的村莊及學校附近的黑惡勢力,違規網吧等進行治理,對侵害留守少年合法權益的行為堅決予以打擊。一方面,凈化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腐敗的社會風氣,形成社會主義優良道德風尚;另一方面,加強社會對留守少年的關愛,提高社會成員對留守少年的關注力度,使他們感到社會的溫暖,減少犯罪因子。凈化校園周邊地區的環境,為農村留守少年創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成為當前一項急迫的工作。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承擔起凈化校園周邊地區環境的責任,要依法清理那些以兒童、學生為主要目標,散布在校園周圍的網吧、錄像廳、游戲廳,依法嚴肅處理向兒童、學生販賣不良書籍的小攤小販,還學生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五)實行有效的司法預防,切實做好違法犯罪留守少年的教育挽救工作。
公安、檢察、法院、司法機關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對犯罪留守少年改造教育工作的科學體系。首先,在保證司法機關獨立辦案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邀請學校教師、群團干部或心理學工作者介入該類案件的辦理過程中,實施心理矯正,從而打消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心理殘余。
其次,在對留守少年犯罪量刑時,在法律規定的量刑幅度內,盡可能多適用非監禁刑,即多判處緩刑或罰金刑,盡量給其創造重新做人的機會,盡最大可能減少他們被其他犯人“傳染”的機會。再次,要做好判處緩刑的少年被告人的跟蹤幫教工作。黨政機關、司法機關、人民團體以及社團組織等各方面都應參與,各負其責,齊抓共管,建立幫教制度和幫教檔案,對少年犯進行長期有效的跟蹤幫教。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寓教于審,懲教結合,使其認罪悔罪,重新做人。
總而言之,農村留守少年犯罪問題不僅關系到其自身的健康成長問題,也關系到社會的安全與穩定;不僅關系到一個個具體家庭的平安,更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建設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衷心期望這一問題能夠引起國家、社會、家庭、學校等方面的高度重視,共同探討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為社會和諧發展、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趙勝營。農村留守學生犯罪問題研究[J].當代法學論壇。2006,(2):36.
[2]宋振遠,等。留守兒童亟待擺脫“三缺”困境[N].中國青年報,2007-04-05,(1)。
[3]呂紹清。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J].中國婦運,2006,(6)。
[4]蘇振興。謹防城市化的消極后果——拉美國家城市化的基本教訓[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6,(6)。
[5]曾天雄,何紹華。留守少年“權益維護的”三維一體“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 上一篇:學校暴力分析及控制透析
- 下一篇:思想政治課的信息傳遞詮釋
精品范文
10留守兒童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