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管理制度論文
時間:2022-08-16 10:15:01
導語:戶籍管理制度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戶籍管理制度導致人戶分離現象普遍存在
隨著石獅城市化建設的快速推進,彰顯城鄉二元化的戶籍管理制度使得石獅市城郊及農村土地不斷增值,農村人口受利益驅動,為獲得征用土地補償及相關福利,大量涌入石獅市謀求發展卻不愿遷戶口,所以他們的長期居留地和常住戶口地往往不一致,即存在人戶分離現象,這種人戶分離現象進而導致大量的“空掛戶”出現[2]。調查數據表明,石獅市近年來流動人口規模龐大,但戶籍人口增長緩慢,從1988年建市至2012年增長不足8萬人(圖1),主要為戶籍人口的自然增長所致。這就更說明了石獅市流動人口的總體落戶水平不高,長期存在著人戶分離現象,導致流動人口管理難度加大,不利于石獅市城市管理體制的健康協調發展。
(二)戶籍管理制度影響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提高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既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體社會成員無差別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公共資源,也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3]。新生代農民工由于其具有學歷較高、收入較高等特點,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愿望越來越強烈,內容越來越多,層次也越來越高。但在石獅市,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由于戶籍尚在農村,無法和城市居民享受同樣的公共服務,需求得不到滿足(表2),特別是在技術培訓方面,最大差距達到34.1%,在電視錄像廳、圖書室、文藝活動以及免費或便宜的電影等方面的差距也都超過了10%,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的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有待進一步提高。另外,石獅市農村醫療衛生條件雖然有很大改善,醫療普及率較高,但醫療設備差、衛生技術人員短缺。據統計,農村衛技人員僅僅相當于城市的12.8%;公路交通雖然實現村村通,但公共服務不到位,公共交通運行不正常。由此可見,石獅市雖然城市化進程較快,但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制約深刻影響了城鄉公共服務供給的均等化水平。
(三)戶籍管理制度導致社會保障不到位
社會保障的根本原則就是社會公平,其最終目的是要實現無差別的所有社會成員效用最大化,即要無社會地位區別地保障各個社會人群的相關權益。據統計,在石獅市流動人口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人數僅分別占流動人口總數的18%和16%,而新農合、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醫療保險以戶籍為基礎,絕大部分流動人口不能參加這些保險。在教育方面,因大部分流動人口聚集在石獅市區,市區現有學校難以滿足流動人口子女就近就讀公辦學校的需求,學校的班級規模和學生數量均嚴重超標,長期超負荷運轉,這些問題都表明石獅市對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不到位。
二、城市化進程中石獅市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取消戶口性質,建立城鄉戶口統一登記制
即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管理制度,逐步取消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的二元戶口性質。石獅市從本市實際情況出發,在2001年底就全面取消農業、非農業、自理口糧及其他類型戶口性質的劃分,而由公安機關按照實際居住地、就業地登記戶口并核發城鄉統一的居民戶口薄,徹底消除城鄉之間長期以來由于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等方面差異形成的“二元”戶口結構,實現戶口登記管理一體化。
(二)推進信息管理,實現“一站式”戶口遷移登記
2008年以來,石獅便依托省級人口信息平臺,取消了以前省內遷移戶口須到遷出地派出所領取《戶口遷移證》的環節,直接由遷入地派出所在省級人口信息中心數據庫進行網上“一站式”戶口遷移,構建了科學化、高效率、城鄉一體的戶籍登記、遷移、管理體系。該舉措極大地方便了石獅市民跨區縣遷移戶口,不用再為往返兩地辦理遷戶手續而耗時耗力。據統計,截至2012年11月30日,全市共辦理網上遷移戶口5570人,其中遷入2614人、遷出2956人。
(三)調整戶口政策,低門檻匯聚勞動力資源
石獅市自2009年以來,實行戶口遷移人性化管理,進一步放寬戶口遷移的條件限制,推出投靠配偶不受婚齡年齡限制、未婚子女可選擇隨父或隨母遷移落戶等8項戶口遷移政策,為流動人口提供了便利。同時,石獅市為吸引和留住人才,在戶籍管理方面推出鼓勵農村人口在城區購房落戶和在集鎮建房落戶,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經商創業落戶以及各類人才和大學生就業落戶等多項優惠政策。此外,為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對穩定職業或合法生活來源的外來務工人員辦理落戶。據統計,近年來石獅市共辦理購房、人才引進、經商務工等落戶3922人次。這些措施給流動人口創造了更好的平臺,吸引更多流動人口扎根石獅,使得更多高素質流動人口不斷融入本地,在眾多的工作崗位上穩定就業,逐漸改變原有的“候鳥式”“兩棲式”就業生活方式,從而為石獅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作出貢獻。
三、城市化進程中石獅市戶籍管理制度
改革存在的現實困境近年來,石獅市在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取得了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流動人口管理難度加大
與戶籍地相比,石獅城鎮戶口吸引力相對有限。城市流動人口為保留原戶籍地的既得利益,再加上自身流動性較大,多數不愿在城鎮落戶。對部分企業外來務工人員的調查顯示,愿意在石獅落戶的僅占被調查總數的15%,這種消極的落戶意愿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石獅市流動人口的不穩定性。另外,石獅只針對本科以上學歷、中級以上職稱人才實行“先落戶、后就業”政策以及計生管理等的限制也造成了在石獅落戶的高層次人才較少,人口素質相對較低。這些都給石獅的流動人口管理帶來了更大的難題。
(二)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
盡管石獅非常注重解決流動人口子女的入學問題,但因大部分流動人口集聚在市區,現有學校規模又無法滿足,導致流動人口子女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減少。再加上自2014年起,福建省出臺新規,凡具有福建省高中階段學校學籍并有3年完整學習經歷的畢業生,可在福建省就地報名參加普通高考,并與當地考生享受同等的錄取政策。這雖然給流動人口以政策傾斜和教育關愛,但在擁有大量流動人口的石獅市,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子女就地參加高考,使得原本就不足的教育資源將有可能更為緊缺,如石獅市的教師編制缺口加大,教育用地等更為緊張,難以滿足現實要求。另外,在石獅,農村醫療衛生事業較為落后,優質醫療資源多集中于市區。如此看來,基于戶籍基礎上的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資源的不合理配置也成為石獅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一大困境。
(三)社會配套制度改革滯后
石獅市自2001年開始實行城鄉一體化戶籍管理,但至今部分職能部門尚未修訂相關規定或出臺配套政策,仍然按照農業和非農業的戶口性質辦事,與公安機關的戶籍管理產生沖突,如在計劃生育政策上,城鎮戶口只能生一胎而農村戶口可有條件生二胎;在人身傷亡賠償上,城鎮戶口與農村戶口的賠償標準相差較大。于是,農民在進入城市后,在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林地收益權等三項權益的同時,卻不能轉而擁有就業、教育、社保、住房、醫療等配套權益,違背了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初衷,加大了石獅市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困境。
四、城市化進程中深化石獅市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對策
為響應黨的十八大關于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四化”協調同步精神,福建省政府在《關于推進泉州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若干意見》中,明確將石獅市全域城市化改革試點作為重要的改革內容。石獅作為泉州環灣發展中心城區的重要組團,開展全域城市化改革,符合建設廈漳泉大都市區的總體趨勢,也符合石獅城市化發展的實際。對此,石獅在著手擬定的《石獅市全域城市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方案》中提出:把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全域城市化改革的一大主要內容。
(一)與居住證制度掛鉤,構建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
與居住證制度掛鉤,構建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具體包括:(1)建設流動人口服務平臺,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建立健全市、鎮(街道)、村(社區)就業服務平臺,完善就業服務信息網絡,為流動人口免費提供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和就業指導等有效服務。(2)提供就業培訓服務。每年安排專項經費支持流動人口就業培訓,積極推進對流動人口職業技術、創業技能、安全生產等方面的培訓。(3)保障流動人口合法權益,按規定逐年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保證其基本的經濟收入;暢通流動人口利益訴求表達渠道,開通用工投訴、工傷認定、工資清欠等綠色通道,開展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等。如此,在保證流動人口基本生活和工作的基礎上,維護其合法權益,增強其落戶意愿,使其能更為主動地融入城市生活。
(二)與居住證制度掛鉤,合理配置公共資源
實現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一直是政府不斷努力和追求的目標。為擺脫傳統戶籍管理制度的束縛,目前石獅市政府著力于全面推行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常住人口憑借居住證享有均等化的公共資源,進而實現石獅市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1)將流動人口子女納入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計劃,繼續落實流動人口子女享有與本地生同等待遇的就學政策,拆掉門檻、規范收費、敞門接納入學,妥善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問題。(2)流動人口憑借居住證享受與本地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以及重大傳染病和職業病防治、重大疾病救助等醫療衛生服務。借此,在方便流動人口在石獅市享有戶籍地的相關政策的同時,石獅市政府能更好地為流動人口服務,保障其權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三)與居住證制度掛鉤,健全社會改革配套制度
戶籍制度改革的關鍵是剝離附著在戶籍上的如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利益。因此,在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過程中,要同時推動相關方面保障制度的改革,使其與戶籍制度改革保持一致,這樣才能徹底消除綁定在戶籍制度上城鄉社會福利的待遇差別,從而實現城鄉機會均等。制定科學合理的土地承包、宅基地轉讓交易制度和標準,在戶籍制度改革的同時保障農民利益;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將轉戶居民納入城鎮就業服務和政策支持范疇,使轉戶農民與城市居民同工同酬,同工同權;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完善住房保障機制,讓農民放心進城,進城有保障。
作者:陳雅珍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上一篇:檢察機關管理創新論文
- 下一篇:中職學校后勤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