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低碳管理模式論文

時間:2022-09-26 10:24:23

導語:綠色低碳管理模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綠色低碳管理模式論文

1低碳建筑項目特點分析

(1)外部性強。

低碳建筑的目的是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而受益者是社會公眾,因此具有明顯的外部性。

(2)低碳目標復雜。

低碳建筑的實現需要從規劃設計、建筑施工以及竣工等方面做起,因此比較復雜。此外,還包括合理的延長壽命周期,實現運營維護期低碳以及對建筑物的拆除進行加強。

(3)技術復雜。

低碳建筑的工藝復雜,而涉及的技術更是廣泛。主要包括材料和設備技術、建筑設計技術、運營和維護技術、施工技術以及拆除和再利用技術等。這些都給低碳建筑的實施造成了阻礙和難度。

(4)初始投資成本大。

在前期,建筑業主需要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其中,主要購買以下設備:低耗能設備、隔熱材料以及保溫材料等。因此,政府激勵性資金的介入非常關鍵。

2低碳建筑全壽命周期項目管理模式

目前,針對低碳建筑應該實行政府引導、監督的項目管理模式。針對建設業主自建自用項目,由于低碳建筑周期長和建設業主自身局限性,因此難以考慮綜合效益,這時就需要政府進行監督和引導。針對非自建自用項目,建筑業主要想全程參與到運營維護期中是很難的,就會導致建設業主和所有權業主的脫節。這時,全壽命周期項目管理模式便是:政府監督、引導,并且讓低碳管理方進行全程的參與和監督。我們可以對該管理模式進行概括,即“一定位、四階段、十主體”。將低碳建筑作為核心,低碳管理方會對全壽命項目管理進行全程的參與。在低碳管理方的監管下,業主對各階段的參與主體進行整合。建設業主對建設管理進行負責,當低碳建筑實體形成之后,就會將其轉移到所有權業主,或者是由建設業主繼續實施運營維護和拆除管理。該模式有十主體和四個階段,在各個階段需要由不同參與主體進行配合和協作。其中,低碳管理的三大核心主體是政府、低碳管理方法和業主。政府的主要責任時進行引導和監督,在宏觀層面上,對低碳建筑市場的發展進行引導和激勵。需要指出的是,關于建筑物壽命屆滿后其所有權的歸屬,我國法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做出明確的歸屬。所以,拆除回收利用責任主體主要分為以下兩種情況:如果業主繼續對所有權繼續享有時,那么需要由其繼續進行負責。否則,則應該讓政府進行負責。低碳評價機構是低碳建筑的外部約束機制,其主要對低碳建筑全壽命周期進行動態的評估。和企業內部評價不同,低碳評價機構主要針對低碳建筑進行低碳等級評價,此外度低碳建筑的全面有效實現進行有效監督,建立示范小區,關注環保和低碳,對節能意識和低碳意識進行宣傳。

(1)低碳建筑目標形成階段。

低碳建筑項目管理的首要階段就是目標形成階段。目標形成階段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環節:前期的投資和決策、規劃設計以及招標投標。低碳目標包括效果性目標和效率性目標兩個方面,最終的目的是實現全壽命周期碳排放量達到最低。在投資階段,低碳目標會形成。當建筑業主選定投資意向后,會讓有關機構對于項目的可行性進行充分的論證,尤其要從城市更新改造角度對規劃設計的合理性進行論證。而低碳管理方需要對項目可行性進行核準,主要從社會環境影響角度和技術經濟兩個方面出發,之后會給予建設業主一些決策建議。假如有關部門批準了立項,這時項目管理目標就形成了,也可以完成對以下基本參數的確定:環境影響、建設周期、使用功能等。圖紙設計會對低碳目標進行定型,也就是說用圖紙的形式將低碳建筑目標確定下來。低碳管理方需要對建筑朝向、體型系數進行審查,嚴格的審核可再生能源利用設計和拆除設計等。招投標會把低碳建筑目標分解到項目參與各方之中。在這個階段,合同多,主體也多,因此管理的難度比較大。作為低碳管理方,需要建立低碳建筑實施企業名錄,對安全文明施工措施等進行嚴格的審核。

(2)低碳建筑實體形成階段。

該階段對于全壽命周期低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這個階段,低碳管理方和建設業主需要履行好以下建設管理職能:信息管理、工程變更管理、環境影響管理、材料設備采購管理、低碳評價管理以及低碳技術研發管理等。關于設計變更管理。我國施工階段設立執行率比較低,對于批準的設計并沒有在施工階段得到實施。因此,一定要嚴格對合同和圖紙交底進行執行,做到責任明確。加強設計變更管理,有的設計變更會嚴重影響低碳建筑目標的實現,這時就需要馬上報審設計審批機構。在得到同意后,才可以進行施工。施工方案審批管理也要進一步地加強,施工方案的不完善會直接導致返工。加強設備事中標控制,構建低碳生產企業名錄。加強設備采購管理,鼓勵優化施工方案,將驗收方案報審低碳管理方。

3結束語

目前,我國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經濟規模不斷擴大,GDP增長幅度大,但是,這些經濟發展的成果是建立在巨大的能源消耗的基礎上。因此,低碳建筑是建筑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關于綠色低碳的建筑項目管理也就至關重要。

作者:黃曉幸單位:武漢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