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管理制度革新思考

時間:2022-05-20 10:37:40

導語:社會管理制度革新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管理制度革新思考

一、當前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推動力

影響制度變革和創新的動力結構是一個多層的復雜結構。馬克思主要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宏觀視角分析推動制度變革的不同力量,具體到當前我國的形勢,制度創新的推動力則由人的多重需要催生的生產方式的發展進步、人民大眾對正當利益的追逐競爭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力構成。

1.生產方式的變革是推動我國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根本動力

“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保?](P115)馬克思從多種意義上闡釋過生產方式。他曾經這樣表達過生產方式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互動過程:“社會關系和生產力密切相連。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保?](P141-142)從中我們可以把握馬克思對生產方式的這樣一層理解:生產方式體現為謀生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本質上“體現著兩者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統一”[4]。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產方式的變革推動制度的變革:物質經濟基礎及包括生產關系在內的各種關系奠定制度及其變革的土壤;位居其上的是基于全社會共同利益一致的認同、共享的價值觀等意識形態;位于最頂端的是各種正式或非正式形態的法律、政策、風俗、習慣、契約等制度形式。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口素質的提高等,人和物的因素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經濟基礎的鞏固,社會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隨之發生或快或慢的變化,并最終推動作為生產關系本質體現的各種制度的變化和創新。當前我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在基本適應的同時仍存在一定的矛盾。這些矛盾推動了生產方式的變革,并構成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根本動力。改革開放解放了壓抑已久的生產力,目前我國的經濟總量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基礎、科技實力、人口素質等均發生了巨大變化。與此相應,隨著社會的轉型,當前我國生產關系的整體結構、局部性狀、變化形式愈加復雜。一方面,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相配套的大量觀念意識、體制機制、組織形式仍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觀念、新機制和新型組織又被大量催生出來。新舊力量之間的激烈交鋒與生產力的發展之間產生巨大張力。如2011年我國人戶分離的人口和流動人口分別為2.71億人和2.30億人[5],2012年分別上升為2.79億人和2.36億人[6]。傳統的戶籍管理制度和以單位制、街居制為主的社會管理模式無法適應遷移社會的發展,認真研究并合理設計針對流動人口的社會管理制度,保障流入地居民和流動人口的社會權利、公平正義等訴求,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無法回避、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在社會管理重要領域的民間組織管理中,也存在制度剩余與制度匱乏共存、宏觀鼓勵與微觀約束并舉的現象。[7]以學前教育為例,目前針對幼兒學前教育機構的法規僅有《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而對于當前大量出現的以營利為最終目的的各式早教機構則沒有相關法律去規范,也沒有相應政府機構來進行對口管理。

2.人民大眾對正當利益的追求是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直接動力

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在資源相對稀缺的當下,人的多層次需要導致了個體或群體間的競爭。“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3](P272)馬克思認為,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叭藗儕^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8](P82)。經濟利益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是影響人類行為動機的關鍵因素?!巴恋卣加姓吲c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正如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斗爭一樣,首先是為了經濟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9](P250)而經濟利益關系與制度形式又密不可分,“這種具有契約形式的(不管這種契約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來的)法權關系,是一種反映著經濟關系的意志關系。這種法權關系或意志關系的內容是由這種經濟關系本身決定的”[10](P102)。當階級矛盾或利益集團間的矛盾積聚到在原有制度框架下不可調和的程度,往往會爆發劇烈的正式制度的變遷,即以革命的形式加以解決;如果這些矛盾可以通過原有制度的內部調整而得以緩解,則更有可能以非正式制度或正式制度的漸進變遷即以改革的形式出現。在我國,伴隨改革開放形成的不同利益群體和集團間的矛盾,是完全可以并應該通過社會制度內部的自我調整和創新加以緩和與引導的。從這個角度看,不同利益集團或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沖突是我國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直接動力。隨著我國公民自主意識和維權意識的增強,2003年以來,以集體上訪、群體性事件等激烈形式維權的事件急劇增加,這就要求社會管理制度創新必須以維護社會公正、保障公民權利為其價值導向。完善健全現代民主重要形式的社會主義民主協商應成為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溝通、防止權力濫用的重要機制。作為協商性民主重要形式之一的參與聽證,雖早已在社會基層加以實踐,但直至1996年《行政處罰法》的頒布才在法律上得以確認。自此,聽證制度已廣泛覆蓋包括政府決策、環境保護、行政處罰、定價收費等各個領域。這些民主協商的形式更好地保障了社會各界的知情權、表達權,更好地維護了普通大眾的社會權利。

3.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是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組織保障

中國共產黨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核心,不僅承擔著“全能型”政治組織的責任和功能,還一度包攬了社會組織的職能,包括意識形態的引導、社會秩序的維護、社會福利的安排、經濟發展的推動等。在封閉與開放、官僚與責任、統治與發展、支配與領導這些相對的屬性中,中國共產黨不斷踐行并錘煉其作為開放型、責任型、發展型、領導型政黨應有的品質。究其原因,有學者認為中國共產黨自身所擁有的創新力與修復力是其發展的重要原因?!皩浀湓瓌t的捍衛構成了中國共產黨的修復力,對新興要素的吸收構成了中國共產黨的創新力,由此構成了中國政治發展進程中非常獨特的動力機制和修復機制?!保?1]其中,創新力是指突破觀念性、體制性、心理性等傳統約束,吸收新型要素的能力;修復力是指面臨復雜困境和挑戰時,能堅守根本思想原則和價值追求而不偏離原初軌道的能力。修復力為創新力提供穩定基石和明確邊界,創新力為修復力開拓發展空間和生命活力。正因為具備這兩種互為補充、互相依存的力量,我們才能堅定地“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1]。2007年對全國群眾的安全感調查顯示,人民群眾最關注的社會問題依次為醫療、社會風氣、社會治安、教育、就業失業、腐敗、工資待遇、環保、住房等問題。而當家人遇到矛盾和糾紛時,選擇找社區協調組織的占76.8%,選擇找政府有關部門和政法機關的,分別占8.9%和7.6%。[12]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其深層原因在于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不斷提高,但社會的不公平程度也在加深。新媒體技術的普及使得一些政府部門或半官方組織更易曝光在社會監督之下,更易加劇其公信力的流失。關于這一點,從雅安蘆山地震的慈善捐款中,民眾對紅十字會與壹基金的募捐回應的巨大反差中可見一斑。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1],即是對社會管理新環境和新問題的回應。其中,堅持黨的領導可保障我國現代社會管理體制的社會主義方向,堅持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和法治保障是確保我國現代社會管理體制成功構建的新興要素。這是黨在新的實踐中其修復力和創新力綜合運用的具體體現。

二、當前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阻力

當前我國社會管理制度創新面臨重重阻力。其中,既得利益集團、建立在計劃經濟基礎上的傳統體制和傳統觀念的影響,構成其主要阻力。

1.既得利益集團是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首要阻力

“在經濟關系要求自由和平等權力的地方,政治制度卻每一步都以行會束縛和各種特權同它對抗?!保?](P696)從既有制度中獲益的利益集團為維護其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總會千方百計地阻礙任何危及其政治統治地位或權力份額的改革。當然,為了實現政治和經濟制度的順利變遷,政治統治者也會自愿約束權力或讓渡部分權力。正是由于制度變遷具有重要的利益分配意義,因此,圍繞社會制度的調整和創新必定存在沖突。在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催生了從利益格局的變動中首先獲益的既得利益集團。從既有體制中掌握更多權力和資源的既得利益者,往往構成新體制成長的阻礙力量。十年前,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談到中國改革前途時就曾擔心改革可能會誤入歧途。他說:“搞得不好會出現一個拉鋸戰的過程,可能會發展成‘裙帶資本主義’或者‘親朋好友資本主義’,其實這就是老一點的中國人都很熟悉的官僚資本主義,即‘封建的、買辦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中國在這方面的苗頭已經相當明顯了。”[13]如針對城鄉規劃建設、環保、治安等社會關切問題的地方法規、條款常帶有強烈的部門利益傾向,養老金雙軌制、高考政策的地域差異、改革的“割肉論”等,無一不投射著當前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阻力。由于社會管理制度的改革創新是自我改革和自我發展的過程,其主體和對象是統一的,因此必須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推進此項改革,下決心調整和規制某些不合理的利益關系和利益群體。

2.建立在計劃經濟基礎上的傳統體制是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深層阻力

馬克思強調人類是在現實條件和主觀意志的雙重作用下改造現實的:“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保?](P585)這里的“條件”自然包括既有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安排。社會管理制度創新是揚棄傳統制度安排、建立適合中國國情和需要的新制度的過程。建立在計劃經濟基礎上的傳統體制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已不相適應,從而構成了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深層阻力。傳統體制對制度創新的阻礙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我國傳統政治體制的深層影響。圍繞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古代中國建立了龐大的行政管理系統、嚴密的戶籍制度、嚴格的賦稅制度、深厚的政治文化,將社會納入君主的管轄和控制范圍。新中國成立后,推行的依然是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建立在計劃經濟基礎上的傳統體制已嚴重阻礙社會管理制度的改革創新。二是體制改革的整體性特點使得改革難度增大。歷經了一百多年,至今中國的全面轉型尚未結束。從經濟體制到政治體制,中國在國內外復雜多變的背景下進行著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整體性特點決定了社會管理制度改革創新的復雜性、艱巨性。如,從靜態維穩到動態維穩的轉型牽涉到對領導干部的任免、升遷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社會組織的發展壯大牽涉到行政體制改革等。可以說,社會管理制度任何一方面的創新都與其他領域的傳統體制改革息息相關,傳統體制構成了創新的阻力。

3.傳統觀念的影響是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隱性阻力

除了既有的體制影響外,人們還要受到傳統經驗和知識結構,即“那些縈回于人們頭腦中的傳統”[9](P696)的影響。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既依賴于既有的經濟、政治、社會客觀現實,還要受到當時意識形態、文化習俗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個體、組織乃至社會已走過的道路無疑會對未來的選擇和發展產生影響,這種路徑依賴往往會成為阻礙和牽制前進步伐的重要因素。就中國社會而言,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既有價值觀念、傳統習俗、知識結構構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文化傳統。幾千年歷史傳統的存量和最近幾百年來風云激蕩的新記憶共同構成了當前制度創新的厚重基礎,這既提供了無比豐富的寶貴財富,又構成誘使我們產生路徑依賴的牽制力量。傳統觀念對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牽制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僵化的管理理念的牽制。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對國家的政治統治與政治管理兩種職能的認識和實踐歷經曲折、不斷摸索,其過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49—1979年間,以政治統治為主導的時期。此間,“革命”始終保持著最高的政治權威和政治標準的地位,也成為解決一切問題、判斷一切是非的法寶。當革命型的領導人發現國家建設不如人意,“繼續革命”這一在路徑依賴的思維慣性影響下的指導思想的提出就不足為奇。在該階段,政治統治成為國家社會生活的主要內容,有限的政治管理職能也帶有濃厚的政治統治的色彩。第二階段是1979至今,以政治管理為主要目標的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會后,我們黨重新回到黨的八大對我國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上,將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統治轉移到以國家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管理上來,不斷深化對社會管理的認識,不斷出臺社會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法規。但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相關職能部門對于社會管理的認識和方式仍帶有計劃經濟時代的色彩,在管理理念上體現為我“管”你“服”,在管理方式上表現為“以罰代管”、“野蠻執法”,甚至違法違規等。二是傳統“官本位”政治文化的牽制。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中形成的“官本位”、人治重于法治、重血緣、裙帶關系等觀念和家長制、終身制、個人集權和崇拜等習慣根深蒂固,傳統政治文化的深層心理因素尚未成功轉型。一旦政府的現代科層化治理與中國的“官本位”傳統同市場規則中的強調效率、忽視公平和責任的特質相融合,猶如硬性的制度設置和軟性的制度認同心理土壤的結合,必然背離公共領域的社會價值。這些構成了現代社會管理制度創新道路上的又一道阻礙。

三、當前社會管理制度創新合力生成路徑

馬克思在論述社會生產及其發展規律時曾談到社會生產合力的問題。他指出:“許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聯系的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這種勞動形式叫做協作?!保?0](P362)“協作直接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實質上是集體力。”[14]這種集體力的實質是一種高于單個力量簡單相加的“合力”,它來源于分工基礎上人們之間的協作。協作又可分為簡單協作和復雜協作?,F代社會多以復雜協作為主,復雜協作的程度取決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其性狀取決于生產關系的性質。從這個角度理解,現代社會管理追求的目標應是通過組織、協調,完善人們之間的各種復雜協作(即高度復雜的生產關系),以形成最大的“集體力”。本文所論述的社會管理制度創新合力生成路徑,便是強化社會管理制度創新動力、轉化阻力、優化合力的途徑。

1.堅持在制度公平的基礎上追求制度效率,以形成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價值合力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與對共產主義制度的向往和探索,實際上就是對制度效率和制度公平問題的思考和探求。通過對民主制與君主制的比較,他指出,“在君主制中是國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則是人民的國家制度”[8](P281)。體現在法律方面,“在民主制中,不是人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為人而存在;在這里人的存在就是法律……民主制的基本特點就是這樣”[8](P281)。制度公平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影響到社會關系總體狀態,是馬克思制度分析理論的價值訴求。如何把握好制度公平與制度效率的關系是制度創新過程不可回避的主題。國內外的社會管理經驗證明,只有社會公平才能保障社會的穩定和凝聚力,才能促進社會效率的提升。目前,我國正在向風險社會、遷移社會、多元社會轉型,以GDP至上、“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為特征的只顧經濟的單一化發展而不考慮社會共同福祉的觀念和做法,顯然已無法滿足社會穩定發展的現實需要和國家全面發展的長期目標。因此我們要在社會管理制度創新中把握好制度公平與制度效率的關系問題,形成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價值合力。首先我們要更新現代社會管理理念,重視制度公平。相對于傳統的社會管理中重社會控制、輕社會權利的理念和實踐,楊雪冬[15]認為現代社會管理的核心是如何在維護社會權利的前提下實現對社會的有效控制,這就要求在社會管理中建立公平正義的利益分配機制和風險共擔機制。全社會尤其是政府相關部門應及時更新社會管理理念,真正將維護和保障制度公平置于首位。其次要堅持付諸實踐,踐行制度公平。以制度公平價值訴求為方向,調整現有社會管理制度中的不合理成分,創新社會管理思路和格局,將制度公平付諸實踐。再次要堅守理想信念,保障制度公平。社會管理主導部門要有堅持改革創新、破除各種阻力的勇氣和信念,為確保制度公平做好科學規劃與合理設計。以作為提供和維護社會權利、保障社會公平重要途徑的社會福利制度為例,長期以來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管理觀念的制約,在2007年以前仍屬于差別化、低水平的補缺型社會福利類型。由于這種社會福利資源在城鄉之間、部門之間分配的不平等,從而擴大了社會不公的程度,加劇了社會矛盾。2007年,民政部提出了中國社會福利制度轉型的目標,即由補缺型轉向適度普惠型,某些經濟發達地區率先提出相應的地區戰略規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社會管理制度在價值理念上的創新和轉型已然向著積極方面啟動。

2.促進社會管理主體間的互動合作,以優化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主體合力

馬克思在談及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時,曾設想通過大規模采用合作生產的方式實現生產資料由國家所有向社會占有的轉化。這里的“合作”不僅體現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還體現在良好社會秩序和社會關系的生成過程中,即各項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領域里。當前我國的社會管理主體,包括作為主體的黨和政府以及作為協同性主體的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這表明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的階層結構已開始朝更加多元、更加精細化的方向發展。因此,這種仍在發展中的社會階層結構不僅意味著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關鍵在于協調、完善國家和社會之間的關系,還要求包括社會內部各階層在內的管理主體間的互動合作,以實現某種程度的“階層共治式”治理模式[16],最終形成對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主體合力的優化。首先,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轉變政府社會管理理念。黨和政府是社會管理的主體,是推動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關鍵力量。應將公共服務性的職能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推進思路、政策、資金分配、工作方式的轉變。在社會管理中,一方面應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包括加強就業、社會保障等基礎民生方面的服務,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性服務,社會、消費、生產之類的公共安全服務等;另一方面應有計劃有步驟地釋放更多權力于社會,賦予更多權利于公民。要通過加大相關媒體宣傳、思想教育、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大力培育社會的公共服務意識,通過提供資金、人力、制度環境等支持性與約束性并舉的相關政策,培育發展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的自我管理和社會管理力量等。其次,發揮社會協同管理作用,發展社會自我管理模式。社會作為社會管理的協同性主體與實現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根本力量,決定了要發揮社會自我管理的能力,要重點抓好以下3個方面:一是抓好各類新型社會組織建設。要抓好社會組織的自我建設,不僅要加強其財務審計、信息透明等內部管理,而且還要重視其知名度、美譽度等品牌建設;既要抓好社會組織的社會管理能力,又要提高其社會服務品質、反映訴求水平和規范行為的能力。二是抓好社區組織建設。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自治組織和其他中介組織的合力,將社區經濟、政治、人文、環境、治安等納入社區管理內容,實現社區安全有序、人際和諧、合作互助的管理目標。三是通過社會組織和社區組織等新陣地的建設和發展,以及對單位等傳統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功能上的發展創新,在全社會培育全員參與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意識。

3.確立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法治依據,完善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規制合力

同法治化水平相對較高的經濟管理領域相比,我國社會管理領域的法治水平相對較低,法制很不完善,局部帶有強烈的部門利益。因此社會管理制度創新必須遵循現代法治觀念、符合現代法治精神,并通過立法建制來進一步規范、明確各主體在社會管理中的定位。不僅依法強調黨和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的主導性地位,還要建立健全社會組織和社會公民等其他社會管理主體自治、自律和自我發展的法律法規。這是擺在所有社會管理主體面前的一道難題。為此,首先應嚴格規制政府權力。一要推動政府法治理念的更新和轉型,使之符合依法管理、服務型管理、合作型管理的現代管理精神。二要利用法律合理規制政府的社會管理權力,保障社會管理的公正透明。要制定如行政組織法、行政程序法、政府信息公開法、問責法等法律,以法律的形式約束政府權力。三要加快轉變單一化的傳統管理方式,倡導“剛柔并濟”的“組合拳”。一方面要擯棄傳統的由政府主導的“運動式”社會管理模式,對某些落后的、簡單的管理方式進行法律規制,如嚴格限制行政強制、行政處罰等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要結合具體情況,實現管理方式和手段的軟硬結合。面對一般的社會糾紛和矛盾,多運用談判協商、積極疏導等柔性方法,而面對違法作惡、欺壓人民的一切惡人惡事,要果斷打擊,真正做人民的“保護傘”。其次要維護社會權利。一方面要加快推動以維護社會權利為導向的公共政策體系建設,保障社會基本權利和自由,消除社會矛盾和社會排斥的制度性根源,推動社會互信和社會融合;另一方面要完善社會參與、社會管理的法律依據,加快消除社會參與過程中人為設置的各種隱性障礙,并建立不同管理主體間社會合作的機制,兼顧各方利益,以保障社會管理政策設計的合理性和實施的有效性。

四、結語

作為國家與社會關系嬗變的晴雨表,社會管理制度的變革和創新問題早已成為理論界和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當前,施加于我國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各種力量成分多樣、性質復雜、利弊參半。在國家和社會全面深刻轉型的歷史背景下,在法治、自由和民主成為我們一致的價值訴求時,如何整合各方要素以實現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要素集聚、路徑生成和功能優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迫切需要我們給予及時和切題的理論與實踐回應。(本文來自于《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多嵵葺p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龔世星工作單位: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