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農業科技對國內的啟發

時間:2022-09-18 04:36:40

導語:國外農業科技對國內的啟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外農業科技對國內的啟發

本文作者:陳亞丹工作單位:寧波市林業局

一、美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背景及歷史沿革

(一)農業科技推廣的全球背景農業科技推廣隸屬于農業推廣的一種,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它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把農業科技的供給與需求連接起來。全球農業推廣體系可分為五大類:1.以政府農業部為基礎的農業推廣體系。這類推廣體系的特征是,推廣體系隸屬政府農業部門的直接領導,農業部下屬的推廣局和推廣站(中心)負責組織、管理和實施全國的農業推廣工作,如我國的農業推廣體系。2.以大學為基礎的農業推廣體系。這類推廣體系的典型代表是美國,其特點是農業教育、科研、推廣三位一體,大學建立農業推廣站(中心),大學的推廣部門負責組織、管理和實施基層推廣工作。一些曾接受過美國援助的國家,如菲律賓、印度等也采用了這種推廣體系。3.附屬性的農業推廣體系。4.非政府性質的推廣體系。如英國、法國等的一些農藥、化肥、種子生產企業為推銷產品而成立的推銷部。5.其他形式。

(二)美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歷史沿革

美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建立,是與贈地大學教育體系的建立密不可分的。19世紀中葉,幾乎85%的美國人都住在農場或小城鎮和鄉村,農業是當時的主要產業。當時美國的教育機構效法歐洲大學的做法,側重于文科,科學教育不受重視。為了推進農業科學、自然科學等知識的傳播,1857年莫瑞爾議員在國會提出了贈地法案的第一個版本,但被布坎南總統否決;1861年,法案修改之后,被林肯總統采納。法案的基本內容為:以每位眾議員和參議員30,000英畝的比率將聯邦政府擁有的土地贈與一些州和領地。作為得到聯邦贈與土地的一個條件,該法案要求這些州和領地建立贈地教育機構,出資維持其運轉,并為這些機構提供房舍。隨后出臺的莫瑞爾第二法案、哈奇法案和史密斯—萊沃法案基,以及其他有關法律,對贈地大學教育體系的構筑起到了不斷完善的效果。在以上的這些法案中,贈地大學的構想不斷完善,建立了各州的農業實驗站;規定美國農業部在贈地大學建立農業推廣站;還建立了包括全美3000多個縣的合作推廣辦公室網絡,將農學、家政學以及相關學科發展所帶來的收益推廣到全國。從此之后,美國逐漸建立了自己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其特點是:以贈地大學為依托,由聯邦、州、地方的農業部門為指導,教育、科研、推廣有機結合的“三位一體”的推廣模式。

二、美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基本情況

(一)推廣機構美國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由聯邦農業推廣局、州農業推廣站和郡農業推廣站三個層次組成,統稱為合作推廣體系。1.聯邦農業推廣局聯邦農業部是農業推廣的管理機構,設置農業推廣局,負責管理、協調全國農業推廣工作。推廣局的主要任務是確保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個有效的農業推廣體系,并以先進的知識、良好的教育和實際的項目滿足農民的需要,從而體現聯邦政府的利益和政策。2洲農業推廣站美國各州都設有州立大學,在州立大學(一般是贈地大學)農學院下設立農業推廣站,站長由農學院院長兼任。農學院既負責農業教育、科研,又要負責全州的農業推廣工作,從而把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三者緊密聯系在一起。推廣人員由農學院各系、各學科教授組成,教授們根據各自的專業特長參與到相關的項目組,具體負責制訂推廣計劃,設計推廣方案,實施推廣項目。目前,全美60個州有農業推廣站,覆蓋了全美50個州(個別州不止一個農業推廣站)。3.郡農業推廣站郡推廣站是州推廣站的派出機構,推廣人員由州推廣站雇用,其中絕大多數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推廣員的大部分時間是訪問農場、農戶,診斷農場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幫助農民尋找解決辦法,向農民提供信息、咨詢服務,解決有關農業科技推廣方面的問題。如明尼蘇達州有87個郡,每個郡各有一個農業推廣站,推廣人員均由州立大學即明尼蘇達大學派出,經費則由聯邦、州、地方政府共同承擔。

(二)推廣內容1.農業科技服務這是美國農業技術推廣的基礎和重心,通過舉辦農業科技講座和短期培訓班,以及提供經濟技術咨詢等,向農場主傳播最新農業科技成果,服務活動主要針對農村成年男子而開展。通過科技服務幫助農戶利用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和企業經營管理知識,有效地從事農業生產,確保農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不斷開發新的農產品。2.家政服務這是為農村婦女開展的農業推廣活動,主要目標是通過家庭示范和家務咨詢等幫助農村婦女學習有關料理家務、飲食營養、服飾衣著、美化環境等方面的知識,改善農民家庭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3.“四健”青年服務這是為農村青少年開展的推廣服務活動。“四健”(腦健、手健、心健、身健)青年服務是通過組織20歲以下的農村男女青年學習農業知識,給他們提供參加社會生產活動的機會,培養他們對農業生產經營的興趣,增長實踐知識,發展實用技能,成為全面發展的新型農民。4.自然資源和農村地區開發這方面服務主要是指導農民合理規劃、利用土地,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搞好資源綜合利用,減少農村化肥用量,防止水資源的污染,開發社區經濟和人力資源。

(三)推廣途徑美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宗旨

是為農民和消費者服務,從農民的利益和全社會的效益出發,以為農民和消費者提供信息為主,常用的推廣途徑有:1.農業推廣會一般以農業行業劃分,例如花卉、蔬菜、果樹和苗木等。例如蔬菜推廣會議,內容從選種,田間實驗結果,病蟲害的綜合治理,農藥的安全使用與管理,直到市場與價格,以及勞工問題和法規等。農業推廣會議有的是全州的,有的是跨州的,也有一些是區域性的。2.農業推廣現場會現場會一般安排在傍晚時間,不占用生產時間,通過實地操作與指導,給農民和種植者提供另一個獲取農業技術信息和知識的機會。3.利用郡會郡會如同中國的廟會,這是農業推廣的好機會,可以把大學和農業實驗站的研究成果,新品種的田間實驗結果,防治病蟲害的途徑,環境保護常識以及農業安全等技術與信息,在很顯眼的位置,展示給農民和消費者。4.其它推廣途徑利用電視與廣播、錄像帶、CD光盤、報刊文摘、簡報和小冊子,將信息和知識傳遞給農民和消費者。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在美國被廣泛應用于農業推廣中,尤其是計算機網絡的普及,遠程教育、電子郵件、互聯網資訊等方式有效運用,使得科技知識的普及和推廣更為快捷和方便。在農業推廣過程中,贈地大學推廣中心與農協會、政府和州的其他部門如農業局、環保局、公共健康局、水土保持委員會、行業協會、私營企業等都有廣泛的合作,有許多推廣教育項目是與這些部門和機構聯合主辦的。

(四)推廣經費來源及使用美國農業推廣的資金,主要由聯邦、州和縣的財政提供。在國會農業立法中規定,各州應提供與聯邦贈款數額相等的資金用于該州的農業推廣,這就從法律上保障了農業推廣所需資金。另外還有社會上各種私有基金會、工商企業和農場的捐款,以及農業部推廣教育基金和廣大自愿者的服務。

三、我國農業科技推廣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一)背景與意義我國現代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由建國后開始建立,主要依托各級農業政府,在70年代普遍建立了至鄉鎮一級的推廣機構。但隨著我國步入市場經濟,傳統的科技推廣模式漸漸失去活力。此外,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將面臨農產品全球化競爭,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將極大地限制我國農產品的出口。農業科技推廣的效率高低,將會影響到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并直接與廣大農民的收益聯系起來。在當前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科技需求多樣化的形勢下,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立農技科技供給與農戶之間需求的溝通機制,促進科技供給與需求均衡發展,是提高科技供給有效性,發揮科技對農業增長的乘數效應的必然要求。

(二)我國目前農業科技推廣存在的主要問題1.機構設置過多過細,管理體制不順目前,我國縣鄉一級的農技推廣機構大都是按行業設置的,在鄉鎮設有農技站、農機站、畜牧站、水利站、水產站等,在縣級則分別歸口農業、農機、畜牧、水利、水產等部門管理。這種按行業、過多過細的機構設置,由于相互間難以協調和配合,通常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很難為農業增產、農業增效提供綜合、配套和全面的技術服務。從管理體制看,目前的鄉鎮農技推廣站,除了極少部分仍作為縣直有關部門的派出機構實行“條條”管理外,絕大部分已實行“塊塊”管理,人、財、物權均下放到鄉鎮政府管理,縣鄉推廣機構間的有機聯系被人為分割,影響到農技推廣工作的開展。2.人員配備不合理,知識斷層和知識老化嚴重主要表現在:一是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偏低。目前,縣鄉兩級的農技推廣隊伍中,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只占一半左右,非專業技術人員過多已經嚴重影響到農技推廣作用的發揮。而且,這一問題還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二是技術人員的專業結構不合理,知識斷層和知識老化問題突出。據調查,目前全國縣鄉兩級農技推廣人員中,農業生產急需的水產養殖、經濟作物、園藝等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均不到4%,難以為畜牧水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發展提供技術咨詢和服務。3.政府推廣投入偏低,業務經費嚴重不足財政投入是農技推廣經費的主要來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農技推廣投入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平均只有0.2%,大大低于發達國家1%和發展中國家0.5%左右的水平,農業科技推廣投入不足的問題相當突出。表現在:一是農技推廣人員的收入偏低。二是業務經費嚴重不足。嚴重影響到農技人員開展農技推廣的積極性,制約著農技推廣工作的開展。4.推廣方式落后,推廣效率需要進一步提高一是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部門的推廣動力明顯不足。只是按照上級的要求,滿足于完成任務和應付檢查。二是農民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農民是市場競爭的主體,也是農業技術的最終需求者。自上而下的推廣方式,常常會出現政府推廣技術與農民需求技術錯位的問題,即政府推廣的可能不是農民真正需要的,這就會直接影響到農技推廣的效果。

四、美國農業科技推廣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一)推廣機構的改革進一步加強教育—推廣、科研—推廣之間的聯系,建立科研、教育、推廣三者統一管理機制,提高農業農技推廣率和增加農業技術在農業增長中的比重。我國建立的是以農業部為基礎的農業推廣體系,這種上級對下級的推廣機構僅行使業務指導,推廣體系分散,科研、教育、推廣各成一體,同時推廣人員素質低,推廣效率低,使先進的科學技術很難迅速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不但大學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傳遞給用戶更為困難,而且推廣人員也失去了許多了解最新研究成果的機會。同樣,農校里的學生也很少有從推廣人員那里了解現實情況的機會。通過授予農業大學和科研機構一定的推廣職能,利用他們的科研與教學優勢,能夠更有效地連接科研成果與實際需要,使得最新的成果能夠更快地傳遞到農戶手中。我國擁有70余所農業院校,各省市地區還有自己的農業科研院所,科研實力比較雄厚,如果能夠授予他們部分推廣的職責,以及充足的經費,他們完全能夠成為農業推廣工作中的中堅力量。此外,我國縣鄉一級的農業推廣機構設置過多過細,導致工作重疊交叉,效率低下。如能將農技站、林技站、農機站、畜牧站、水產站等農業科技推廣部門合并為農業科技推廣中心,統一使用經費與人員,垂直管理,推廣中心的人員可由農林院校、科研機構的教授及研究人員兼任,這樣,有助于提高推廣效率,減少人員的浪費。此外,統一使用經費與垂直管理的辦法,也有助于改變目前推廣人員人、財、物權下放到鄉鎮政府而造成的“線斷網破人散”的局面。

(二)提高農業科技推廣經費投少、美國農業發展證明,農業推廣工作是農業發展的橋梁和紐帶。推廣工作就是把知識和科技傳播給農民,使之轉化為生產力。近年來,美國在農產品大量過剩、農產品銷售難的情況下,確保了推廣所需的經費,確保了推廣人員的待遇,促進了推廣手段的現代化建設。我國農業推廣部門經費嚴重不足,辦公手段落后,推廣人員待遇偏低。目前,市(地、州)、縣正在進行機構改革,“脫鉤”、“轉制”呼聲很高,推廣隊伍士氣不高,推廣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此,農業部門一方面應積極向有關部門呼吁,力保各級推廣部門在機構改革中不受沖擊或削弱;另一方面要按照《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的要求,努力爭取資金,加大農技推廣資金投入,逐步實現推廣手段的現代化,改善和提高推廣體系內工作人員的待遇。應學習和借鑒美國的經驗,參照國土、工商、稅收等部門的做法,將基層推廣人員納入國家公務員系列管理。各級政府要為農技推廣工作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提高其社會地位,鼓勵推廣人員科技創新、服務創新,圍繞農業、農村、農民及農村經濟發展拓寬服務領域,開展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要對推廣工作成效突出者予以重獎。激勵基層推廣人員深入農業第一線,穩住人心,保住隊伍,促進全國農業推廣體系的健康發展,促進農業生產率和效益的提高。

(三)不斷拓寬推廣領域,改進推廣方式

我國農業推廣機構過去偏重于提供農業生產中的科學技術服務,現在農民要發展商品經濟、進入市場,不但要求產中的技術服務,還需要產前的農業科技信息、農用物資,產后的農產品儲藏、保鮮、運銷、加工等社會化系列服務;我國農村現在農業科技水平很低,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文化層次較低的農村婦女;農村住宅結構布局不夠合理;農村自然資源得不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農村青年學習環境差、缺乏學習興趣,輕農思想嚴重。針對這些農村社會經濟問題,農業推廣部門需采用多種手段如廣播、電影、宣傳手冊等拓寬推廣領域。在不斷以示范、教育為主推廣農業科學技術的同時,加強農村婦女、農村青年農業科技知識培訓,開展農村家政服務,教育、引導農民合理規劃、利用土地,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搞好資源的綜合利用。我國的農業推廣手段還十分落后,有些地方還僅僅停留在幾塊教學板和宣傳單上,其推廣難度大、效果差。因此應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工具,在較發達地區,采用多媒體技術、網絡、遠程教育,配合傳統的廣播、電視、雜志、報紙等大眾媒體,形成形式多樣、種類豐富、立體交叉的農業推廣架構。其次,還應借鑒美國的推廣建議委員會形式,定期了解農民推廣需求與問題,由農業專家作出答復。

(四)加強培訓,提高推廣隊伍綜合素質

美國的農業推廣人員,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州大學推廣站進行在職培訓,保證知識更新和業務技能提高。保證推廣人員具備十大能力,即:組織領導推廣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推銷和處理公共關系的能力;環境多樣性、復雜性的適應能力:對服務對象相互聯系的能力;較強的專業技術、技能:教育、現代信息處理的能力:寫作、演講的能力:項目計劃開發的能力;項目的實施能力;應用科學的研究和評估能力。高素質的農技推廣人才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決定因素之一。借鑒美國的經驗,農技推廣系統應把人才培養、素質提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我國農業推廣體系建立時間相對較短,推廣人員大多在推廣工作第一線,受教育程度、環境、信息等影響,知識普遍老化。為此,應采取有力措施,盡快提高推廣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農技高級管理干部的素質提高,使他們更新知識,開闊視野,更新觀念,以適應現代農業技術推廣事業的發展;加強中層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使他們成為懂技術、會推廣、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加強針對基層技術人員、專業生產大戶的技術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