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開發與金融扶持

時間:2022-06-27 06:05:33

導語:旅游開發與金融扶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開發與金融扶持

青海省湟源縣位于黃河北岸、西海之濱、湟水源頭,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接合部,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在這里相交,眾多民族在這里集聚融合,素有“海藏咽喉”、“茶馬商都”之美稱。這里還有青藏高原上最早的茶馬互市。而始建于明洪武年間、距今有600多年歷史的丹噶爾古城,是中國西部重要的經濟文化樞紐和軍事重鎮,也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湟源,在千年的風雨滄桑中積淀了厚重而獨特的地域文化。文化與旅游的緊密結合,使湟源豐厚的文化資源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提升了旅游的檔次和品位,同時,旅游發展也為厚重的文化資源提供了展示平臺,湟源由此探索出一條文化旅游的發展新路。

一、湟源旅游業發展現狀

幾年來,湟源縣相繼開工實施了丹噶爾古城保護性修復等一批文化旅游項目,使旅游基礎設施有了很大的改善。目前,以丹噶爾古城景區為中心,日月山、贊普林卡、石刻公園、人民公園、鄉村農家樂、華石山、宗家溝、北極山公園、大黑溝森林公園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補充的旅游景點網絡構架已基本形成,以丹噶爾古城品牌為核心,茶馬商都、排燈之鄉、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王母故里等為補充的文化品牌群雛形已初步形成,為今后文化旅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中,于2009年5月正式對游客開放的丹噶爾古城景區對全縣文化旅游業的帶動效應極為明顯。2010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59.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300余萬元,分別同比增長18.7%和21%。隨著湟源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各類超市、專賣店、便利店等新興業態在全縣興起,目前,全縣批發零售貿易業網點有1947個,從業人員2921人,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382萬元,比1978年增長近12倍。

二、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品結構單一

湟源縣目前開發的旅游項目以丹噶爾古城景區為中心,以文物旅游為主要形式。文物旅游資源的精髓在于豐富深厚的文化內涵,但目前文物旅游產品的開發以游覽觀光為主要形式,旅游產品供給僅僅滿足于講解員的簡單介紹,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反而被忽略。例如:歷史上,作為茶馬古道重要場所的丹噶爾古城具有重要的經濟、軍事、宗教等多方面的文化內涵,而游客在講解員的講解中根本無從體會,從而導致游客興趣索然,走馬觀花看完之后再不愿重游。旅游重復率和滯留時間不能隨景區景點的增多而提高和延長,導致旅游收入增長緩慢,甚至停滯不前。

(二)游憩方式缺乏創新

旅游者對旅游產品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在一次旅游過程中也希望通過不同的旅游產品和方式使自己得到更多的旅游體驗,但目前的文物旅游產品多是參觀型產品,能夠讓游客參與的產品很少,且模式陳舊僵化。雖然丹噶爾古城修復新建了東西城門、牌坊、民俗宅院、博物館、丹噶爾廳署、洋行、文廟、昌耀詩歌館、羌笛樂宮演藝大廳、火祖閣等主要景點,沿街設置小品景觀,街道和店鋪照明設施全部采用湟源排燈代替,并策劃編排了“羌風流韻”原生態舞蹈、城隍廟會、“署衙升堂”、文廟祭孔等文化活動,但是提供給游客的主要游覽形式依舊以游客觀看為主,游客作為表演者或者參與者的成分很少,游客根本不能從各類表演中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更無從感受到古城游覽的快樂和情趣。

(三)拆舊建新中破壞現象比較嚴重

目前丹噶爾古城內不少文物古跡正面臨著商業經濟的沖擊和旅游經濟錯位開發的嚴重威脅。如今在丹噶爾古城內的街頭小巷,到處擺放著魚龍混雜的古玩字畫,小商販向游客兜售著各種各樣毫無丹噶爾古城特色的紀念品,將歷史悠久具備無限文化底蘊茶馬商都改造為商業街,僥幸存留下來的古建筑孤零零地散落于現代商業群落的包圍之中,歷史街區的格局和氛圍被破壞殆盡,而在景區內修修補補或精心仿建甚至拆舊建新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

三、金融支持旅游發展的建議

基于湟源旅游開發的現實狀況,亟需對湟源的文化文物旅游進行系統化、正規化、科學化的改造升級,這就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和參與。

(一)加大信貸資金投入

1.加大對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投入。交通作為旅游活動中時間和費用消耗最大的一項,是消費者在旅游目的地選擇中的主要影響要素,進而會影響到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整個旅游產業的發展。各金融機構要密切關注全縣主要景點交通建設情況,對已立項的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要及時跟進,避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因配套資金不足而造成建設停滯。雖然,湟源縣周邊具有很多有價值的旅游景點,如日月山、青海湖、扎藏寺、西王母昆侖文化故地,但是距離丹噶爾古城有相當的距離,這就需要不斷加強和改善旅游景區之間的主干道公路建設,提升連接旅游景區道路等級水平。

2.提高重點景區項目的信貸滿足率。金融機構要把支持重點景區項目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在信貸投入、利率優惠方面給予傾斜。重點支持丹噶爾古城綜合開發、日月山景區開發、大黑溝生態旅游景區建設、西王母昆侖文化故地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

3.及時跟進旅游工程配套建設。金融部門要及時跟進旅游工程配套建設,加大對星級賓館、城鎮電網改造、集中供熱、供排水以及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等配套工程的信貸投入,重點扶持有特色、有效益的旅游項目,滿足多層次、多元化的旅游消費需求,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和接待能力,促進旅游收入增加。

4.支持休閑生態旅游業發展。金融機構要加大依托獨特的藏民族風情和良好的高原生態資源,加大休閑度假、體育健身、生態旅游、自駕游、野外拓展訓練、“農家樂”等休閑生態旅游項目的有效信貸投入,及時滿足休閑生態旅游項目的融資需求。農村信用社要繼續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全面加強經營管理,凸顯服務“三農”的優勢,全力支持休閑生態旅游發展。

(二)提高信貸服務質量

1.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實現旅游資源信息共享。人民銀行要通過金融機構聯席會議等平臺,加強組織和協調各金融機構與政府各部門、旅游企業、旅游個體經營者之間的聯系和溝通,對重點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進行調研、論證,尋求最佳支持方案。各金融機構要結合實際不斷改進信貸資金管理方式,優化信貸結構,簡化貸款手續,提供利率優惠。政府部門應及時向金融機構推薦旅游業發展的重點投資領域,讓金融機構適度參與旅游項目的前期考察、規劃及后期開發的全過程。政府各職能部門要建立旅游企業項目庫和旅游信息查詢系統,建立金融機構與旅游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平臺。

2.優化金融網點功能,提升金融服務質量。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為旅游業提供優質的消費結算服務。要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從被動服務轉為主動服務,調整優化網點結構布局,依托強大的資金和技術實力,對信譽高、發展前景好、管理規范的景區可試行金融工具、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創新,形成一體化旅游金融服務。在重點景區(點)的賓館、商場,推廣安裝POS機,增加ATM機,優化旅游消費卡受理環境,創建一流的用卡服務環境,為旅游實體提供全方位優質的金融服務,實現旅游業和金融業的互惠共贏。

3.提高信貸服務,增加信貸資金來源。商業銀行要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提高中間業務的效率和質量,為旅游企業量身訂造投資計劃和財務計劃,提供多元化服務,滿足資金需求。要積極爭取上級行對旅游信貸資金的支持,不斷擴大資金來源,加大對旅游業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

(三)創新信貸業務方式

1.商業性金融機構應開發新的貸款品種,開辦個人旅游消費信貸業務,并針對旅游業發展的資金需求特點,積極探索以未來收益權、旅游景點門票收入和景點資源等為質押的信貸產品,增強信貸資金有效供給能力。

2.搭建“旅游企業———擔保公司———金融機構”三方溝通聯系平臺,實現融資信息共享。同時,要積極爭取財政支持,進一步實現“擔保+企業+銀行”模式,破解旅游企業貸款難的瓶頸。

3.擴展旅游企業融資方式。金融機構可根據旅游企業所需資金需求,合理確定企業貸款和聯保貸款的對象,擴展旅游企業貸款授信面。對有資源優勢和市場潛力但暫時經營困難的旅游企業,應盡量滿足企業信貸需求,國有商業銀行需立足縣域,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按照不同的貸款用途,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和貸款利率,確保項目進度與企業貸款的合理銜接。對散、小經營戶或中小企業采取聯保方式,解決單體企業或經營戶資信不足的問題。

(四)營造良好的金融支持旅游開發氛圍

1.金融部門要正確把握國內外形勢,緊緊抓住國家加大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投入的有利時機,全力推動旅游創業。支持加快建設一批優勢明顯、支撐力強的旅游大項目、好項目。通過做大做強旅游產業、改造提升旅游產業、培育壯大旅游產業,實現旅游產業升級。

2.增進溝通,加強合作,努力創造良好的旅游消費環境。旅游部門要積極與金融部門協商,結合實際,研究制定旅游旺季金融服務網點設置、適當延長營業時間的辦法和措施,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