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護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2 08:24:00

導語:糖尿病護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糖尿病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糖尿病護理健康教育

目前,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有明顯增多的趨勢,做好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及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活水平避免并發癥的重要條件。

1病因

糖尿病是一種由遺傳基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全身慢性代謝性疾病。由于體內胰島素的相對或絕對不足,再加上環境因素,而引起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的紊亂,其主要特點是高血糖及尿糖。臨床表現以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為主要特征。

2方法

為了讓患者了解更多有關糖尿病的知識,護士應積極主動地通過小講座、個人示范指導、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予以耐心詳細的指導。

3護理

3.1心理護理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異常心理是對自己患糖尿病持否定、懷疑心態,因而延誤了早期治療的機會及必要的飲食控制。也有患者對糖尿病存有恐懼心理,認為本病會終生不愈,早期治療及并發癥的預防上采取消極態度。因此,護士要經常與患者談心、交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幫助患者樹立具有戰勝疾病的信心。還有的患者由于飲食控制,長期服藥帶來的煩惱,對并發癥的憂慮,對低血糖癥狀及各種并發癥防治所致副作用的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使其對生活失去信心,表現悲觀失望、煩躁易怒、因而,護士應針對以上性格特征,多關心體貼,加強溝通,耐心聽取患者提出的問題并予以解答,指導患者解除恐懼、憂慮情緒,以良好的心境主動配合治療,提高治療效果。

3.2飲食指導糖尿病的發生、發展與環境因素、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有著密切關系,尤其是2型糖尿病,飲食不合理,熱量攝入過剩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控制飲食是使糖尿病患者維持理想體重及代謝平衡的有力措施。

3.2.1飲食總熱量的計算方法和分配飲食控制可減輕胰島B細胞負擔,降低血糖。每日所需的飲食總熱量,成人在休息狀態下每千克標準體重給予105~126kJ,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進行估算。1型糖尿病中青少年比例較高,考慮其生長發育所需應酌增10%~20%,肥胖者酌減。將計算出的總熱量換算成三大營養物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分別約占總熱量的50%~60%、15%~25%、25%~30%。三餐熱量分配可分為1/5、2/5、2/5,參照食物營養素含量及替換表進行合理配餐。

3.2.2膳食調配注重點限制糖攝入,忌食葡萄糖、蔗糖、蜜糖等。提供食用纖維素含量多的食物,如綠葉蔬菜、南瓜、山藥等。少食油膩煎炸及含膽固醇高的食物。

3.3運動指導

3.3.1作用原理運動是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方法之一,適當的體育運動可使輕型糖尿病肥胖患者減輕體重,增加胰島素受體,改善心、肺功能,消除緊張、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適當的運動也可促進血中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血液循環,幫助肌肉保持彈性,同時減輕胰島素或降糖藥的劑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1]。

3.3.2注意事項指導患者要在相對固定飲食及日常生活前提下輔以運動療法,安排運動要循序漸進,不宜突然中止,出汗過多時及時適量補水,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對使用胰島素患者,胰島素應注射非運動部位,以免吸收過快產生低血糖,對老年人要有監護或隨身攜帶有關姓名疾病資料卡片,防止意外。而糖尿病并發壞疽、嚴重冠心病、眼底出血、嚴重糖尿病腎病等不宜運動療法。

3.3.3運動形式運動形式應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習慣以及糖尿病類型、有無并發癥酌情選擇。如平路快步行走、太極拳、下樓梯、輕微家務勞動等低強度運動,適用于老年糖尿病及妊娠患者;慢跑、上樓梯、擦地板等中等強度的運動,適合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高強度運動,僅適合于輕度糖尿病且無并發癥的患者。以餐后1h開始運動為宜,運動前做5~10min的熱身運動,運動后要進行5~10min的放松運動或伸展運動,可有效防止運動性低血糖。

3.4糖尿病的監測

3.4.1血糖監測耐心告知患者學習和掌握血糖監測技術是十分重要的,通過監測血糖,可迅速獲得血糖信息,使血糖水平量化,及時發現低血糖和高血糖,減少酮癥的發生。在進行指尖血糖監測時應注意以下事項:(1)使用性能可靠,操作簡單的血糖儀,熟練掌握血糖儀的使用功能。(2)選擇指端兩側消毒(因該區皮膚神經末梢分布少,痛感較輕),待干后點刺,輕壓指腹,利用試紙的虹吸將血吸入試紙即可。(3)血糖試紙應在有效期內使用,注意保存,避免潮濕,注意避光。(4)血糖要按計劃進行多點監測,即進行不同時間的血糖監測。指導患者即使是出院以后只測空腹血糖是不夠的,不能滿足治療要求,而應該是1周內測定不同時間的血糖,既可以在1天內不同時間進行4點或7點血糖測定,也可以在數天內完成不同時間的多點血糖監測,如周五完成白天,周六完成夜間的。(5)做好血糖監測記錄:良好的血糖監測記錄,可以幫助分析和找出血糖不穩定的原因,并加以糾正。記錄中應包括每天血糖監測的時間、血糖值和飲食量、進食時間以及用藥時間,特別是胰島素量與注射時間。每天的運動量,運動時間和一些特別的事件,如發熱等。

3.4.2糖化血紅蛋白的監測糖化血紅蛋白是糖尿病監測指標之一,其反映采血前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反映血糖控制好壞最有效和可靠的指標。一般認為<7%為控制良好,<9%為一般,>9%為控制不良,每3~4個月測定一次即可。

3.4.3尿液的監測尿糖測定分定性和定量兩種方法,現在常用的測試尿糖的方法是尿糖試紙法,此法簡便、準確、攜帶方便。但在應用時應注意試紙的防潮和有效期限,測定時試紙浸入尿液的時間應在40s~1min,才能保證結果的準確性。另外,尿微量白蛋白測定對早期糖尿病腎病有重要的診斷治療意義。

3.5低血糖的預防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的原因與進食量不夠、運動量加大、藥物劑量不準確有關。護士應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與醫生協商制訂用藥方案,使用藥時間與患者的工作、生活不產生較大沖突,培養患者了解低血糖癥狀和掌握低血糖預防措施。一般來說,癥狀較輕者常出現頭暈、饑餓感,較重時出現心慌、手抖、出冷汗,甚至低血糖昏迷。為防止其產生,應讓患者掌握所用藥物的作用高峰時間,勿擅自停藥或改量,保持藥物、飲食、運動三者之間相對的恒定。保證飲食定時定量、營養均衡、避免空腹及藥物作用高峰期運動,宜在餐后1h開始運動。患者外出時隨身攜帶高糖食物,如糖塊3~4塊、餅干5~6塊,一旦發生低血糖,及時自救并咨詢醫生及護士。

3.6酮癥酸中毒的預防及觀察酮癥酸中毒是糖尿病一種常見的急性并發癥,常由于急性感染、過食、創傷、妊娠和分娩及突然中斷胰島素而誘發[2],要反復向患者及家屬強調正規胰島素治療,合理安排飲食;做好口腔、皮膚、足部及會陰部清潔護理,注意日常起居,防止感冒;出現嗜睡、惡心、嘔吐、呼吸深快或伴爛蘋果味等早期中毒癥狀時,及時就醫。

4小結

隨著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糖尿病大、小血管并發癥,如腦卒中、尿毒癥等引起的死亡率也隨之上升。糖尿病及并發癥不僅給患者的健康及家庭幸福造成很大影響,同時也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現代綜合治療糖尿病的方法包括:教育、飲食控制、運動療法、降糖藥物及自我監測5項,可見,良好的護理及必要的健康教育是保證治療效果的主要措施,也是延長糖尿病患者生存時間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馬麗婭.糖尿病護理現狀.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0,17(4):88.

2龔紅英,鄺瑤佩,周玉靜.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治療的心理狀態分析及相關護理.醫學臨床研究,2005,22(6):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