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病患者臨床護理策略論文
時間:2022-12-10 09:05:00
導語:糖尿病足病患者臨床護理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糖尿病糖尿病足綜合預防護理
【摘要】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的嚴重慢性并發癥之一。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經病變而失去感覺或因缺血而失去活動能力,合并感染所致的足部疾患。具有很強的致殘性和致死性,即糖尿病發病的三步曲:潰瘍、截肢、死亡。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逐年升高,糖尿病足患者人數也在逐年增多,甚至已達到糖尿病患者的49.5%。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糖尿病足的預防、治療和護理取得了重大進展,現將其綜述如下。
一、糖尿病足的發病機理、危險因素及誘因
經研究證明,糖尿病足的發病與以下因素有關:①神經病變;②血管病變;③免疫障礙;④傷口難愈合。
危險因素及誘因:①根據病變因素的來源及其可控性,有人把發生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大類。其中外部因素包括:肥胖、血糖控制不良、腳外傷、不適當的腳部護理、酗酒、吸煙、沒有掌握糖尿病有關知識及不依從性等;內部因素主要有糖尿病病程長,男性,合并腎、眼睛病變,老年,足部變形等。②血糖控制不良和反復小損傷是糖尿病足潰瘍形成并致截肢的最主要的誘因,血糖控制不良者下肢可高出2倍。且86%的下肢截肢是由于足部血管或神經病變部位表皮小損傷誘發。常見于鞋襪不適合或長時間行走致足底壓力過大,早期表現為局部繭子的形成,這更加重了局部的壓力。足繭的出現往往是發生足潰瘍的先兆。因此說,理解潰瘍如何演變而成很重要,這樣預防潰瘍和截肢的方案才能起作用。
二、糖尿病足的預防
2.1加強危險因素的篩查
糖尿病患者一旦確診,應堅持每年進行1次全面的足部檢查。①詢問。了解患者有無吸煙史、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糖控制情況;有無足部麻木、發涼、疼痛、蟻行感;有無足部潰瘍史;有無失明或視力下降、腎臟病變等慢性并發癥。②目測。觀察糖尿病患者足部皮膚顏色;足部和足趾之間有無皮膚破損、潰瘍及潰瘍部位和深度;有無腳氣、胼胝、雞眼、足部畸形(爪形指、夏科氏足等)。③測定下肢血液循環,確定潰瘍類型指導治療;如應用多普勒監聽器,可發現動脈搏動降低或消失。根據其記錄儀上顯示的病變動脈血流波形變化,能了解病變部位和缺血的嚴重程度。通過多普勒超聲檢查,還可測定踝肱指數(正常值>1.0),能判斷肢端血循環狀況,指導選擇治療方法。④足部感覺測試選擇糖尿病患者雙足背及足底前端敏感的受壓大的部位,避開繭子或潰瘍處皮膚進行測試,測試結果陰性,提示感覺功能良好;測試結果陽性,提示感覺功能減退或缺血,患者有發生足部潰瘍的危險,陽性者則應每季度檢查1次,并積極治療,去除危險因素。
2.2加強健康教育
加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防護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以科學的健康教育、心理護理、適當運動、出院指導,能大大的減少糖尿病足的發生并預防糖尿病足的感染。所有糖尿病患者均接受足部護理以及如何預防糖尿病足的教育,包括增強糖尿病足預防意識。現代糖尿病足的治療手段,不僅僅局限于藥物治療,糖尿病足的教育已經越來越受重視,其治療效果有賴于患者自身的護理和控制的基礎。眾多機構研究顯示,患者教育在糖尿病足護理和控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老年2型糖尿病病足的發病率逐漸提高,已成為僅次于冠心病而居第二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健康教育內容除了糖尿病一般知識教育外還應重點包括糖尿病足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足部評估、足部護理、自我保健等。通過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可以降低40%~80%的糖尿病足部潰瘍所致截肢的發生率。
2.3加強足部護理
2.3.1加強足部檢查
由于足部感覺遲鈍或障礙,患者要加強自我護理,每天洗腳后要仔細檢查雙腳,注意有無紅腫水泡、小傷口、皮膚有無破裂,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注意評估發生足潰瘍的危險因素,制訂個體化的預防措施加以控制。
2.3.2積極預防足外傷
減少受壓和感染的危險因素是預防足潰瘍發生的根本措施。由于糖尿病足病人末梢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尚不能徹底預防,因此,在整個防治過程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教育和指導患者主動對足部進行護理。重視日常足部護理,選擇合適鞋襪,避免足部損傷是預防糖尿病足的關鍵。范麗鳳等護理專家通過對糖尿病足患者預防護理知識與行為狀況的調查結果:近半數患者對糖尿病足的認識不足;半數以上患者對預防糖尿病足的日常缺乏護理知識,足部護理行為不良;半數患者對選擇合適鞋襪的知識了解不足;2/3的糖尿病患者未掌握正確修剪趾甲的方法;高危足患者預防糖尿病足的護理知識明顯缺乏。因此,護理人員必須反復指導患者穿合適的襪子、鞋子,學會修剪趾甲的正確方法,每天檢查足部、仔細清洗趾間;足冷時應穿襪子,不要用熱水袋、取暖器及電熱毯等防燙傷;不要赤腳走路;避免使用不適宜的工具及鍛煉設備;穿舒適的軟底鞋,如足干燥,在洗干凈后可涂護膚油;每天更換襪子;不要穿夾趾涼鞋,不要光腳穿鞋;不要剪破或刺破角化組織或胼胝,足皮膚有水泡或潰瘍時必須及時治療,并告訴患者足部即使有微小損傷也要及時處理。
三、糖尿病足潰瘍的護理
3.1減輕對足的壓力
減輕體重對足部的負荷是促進潰瘍愈合的重要因素。對于不能整天臥床的患者,使用一種稱為全接觸型的石膏鞋,它被認為是治療神經性潰瘍的金標準,它能更均勻地分散足和腿部的壓力并起到保護潰瘍面的作用。但這種模型不適用于治療缺血性梗死型潰瘍,使用時應注意。初用的24~48h要松開查1次,以后每周松開進行足部檢查后再新套上,一般8~10周后傷口可愈合。其他的如治療性矯形鞋、減壓鞋、夾板等對減輕足部壓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3.2根據潰瘍的程度和性質合理處理
3.2.1注意檢查傷口有無感染,必要時請外科醫生會診確定是否作切開引流或腳趾切除。有壞死組織時應進行清創,以減少感染機會,促進傷口愈合。作X線檢查了解有無骨組織損害,有無異物,軟組織氣腫等。進行細菌培養時,不可只取表面涂片,應清創后行鉗刮術取潰瘍底部組織,根據培養結果選用抗生素治療。
3.2.2中藥、生長因子、特殊敷料的使用及皮膚移植等可促進傷口愈合;高壓氧艙治療和胰島素液濕敷,對慢性潰瘍有一定的療效;多孔半透膜敷料與生理鹽水紗布比較,更能促進傷口愈合,縮短治療時間并能縮小潰瘍面積;而不透氣的敷料可能引起嚴重感染,應謹慎使用,傷口治療應朝著黑色轉黃色向紅色的目標努力。
3.2.3如潰瘍累及骨組織,有骨髓炎,嚴重感染有截肢的威脅,以保守治療傷口狀況仍很差者,應住院治療。每天評估足部情況,注意有無潛在損傷跡象。如果足部血管阻塞,除非血流恢復,不然傷口是不可能愈合的,可采用動脈搭橋手術。盡管血管再形成手術有一定的危險,如果加強手術前后護理,可增加手術的安全性。研究還表明對腳弓和脛骨部血管也能進行有效的氣體擴張術治療。公務員之家
3.2.4治療足潰瘍的同時還應注意控制血糖和積極治療眼睛、腎臟等并發癥。足底潰瘍愈合后仍應細心護理皮膚以防潰瘍再次形成。在有瘢痕的情況下尤其注意防止剪切力傷,患者在潰瘍愈合后的頭幾個星期要繼續限制行走,步行時要緩慢而小步,鞋內要放置墊層以減少摩擦和降低壓力。通過藥物、手術和足部綜合護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截肢的發生,減少傷殘和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1]李建榮.糖尿病足的預防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2):156-157.
[2]張姬.39例糖尿病足誘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原醫刊,2006,33(1):84-85.
[3]陳瓊芳.糖尿病足的預防與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2,27(4):292-294.
[4]美國糖尿病協會足病委員會.糖尿病足病:流行病學、危險因素和防治的標準[C].北京:2005年北京國標糖尿病足及其相關疾病論壇專題.
[5]胡素容.糖尿病足的預防和護理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5):73-75.
- 上一篇:局年度科普工作小結
- 下一篇:黨員工作述廉述職總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