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疼痛護理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9 04:35:00
導語:術后疼痛護理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術后切口疼痛可引起機體明顯的應激反應,加劇組織分解代謝,可影響傷口愈合及康復;術后鎮痛能有效地控制術后應激反應,使致痛物質ACTH、兒茶酚胺、皮質醇等下降,既減輕病人的痛苦,又利于傷口愈合。但據報道[1,2],術后病人的疼痛沒有及時治療普遍存在。我們以我院術后第1天病人的疼痛控制情況作了咨詢調查,發現50%以上的病人術后有重度的疼痛,導致活動、咳嗽、深呼吸障礙。針對這些情況,分析原因,找出術后疼痛護理障礙因素,采取相應的對策,使術后病人疼痛的情況得到緩解。
1術后疼痛中存在的障礙分析
1.1害怕成癮[3]麻醉藥是術后止痛藥的主要藥物,害怕對麻醉藥的成癮是直接影響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礙,醫生不愿開麻醉處方,護士不愿給病人用止痛藥,病人盡可能地不用或少用。臨床研究證明,以鎮痛治療為目的,阿片類藥物常規劑量下產生成癮的現象是非常罕見的。全美的一項調查顯示[4]:1萬余例用阿片類藥物治療數周至數月的病人中,僅22例產生成癮,而這些產生成癮的病人都曾經有藥物濫用史。另外11882例用阿片類藥物治療的住院病人中,僅有4例產生成隱。但在臨床實踐中,護士仍然擔心麻醉藥用的次數多了會引起病人成癮,并且認為臨床實際發生率超過1%。當進一步分析臨床護士如何判斷病人成癮時,發現護士混淆了麻醉藥的成癮性、耐藥性和依賴性的概念。把臨床上因病人疼痛加劇需要增加藥物用量或者因疼痛需繼續用止痛藥的病人當作成癮了。從而使護士害怕繼續給病人用藥,盡量拖延或不給藥,阻礙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2疼痛評估不準確、不及時
1.2.1疼痛評估缺乏常規性護士會常規地監測術后病人的生命體征,但對術后疼痛評估缺乏常規性,未引起護理工作者的重視。據對手術后疼痛問題調查表明,30%的病人沒有記錄術后疼痛情況,從記錄上統計有20%病人有“主訴疼痛”,而沒有疼痛程度,但據咨詢調查統計40%病人的疼痛是劇烈的。可見術后疼痛評估還沒有引起醫務人員的重視。
1.2.2疼痛評估方法不正確護士在護理手術病人時,一般詢問病人有無疼痛,而不強調疼痛的程度。有疼痛時也讓病人盡量忍,忍不了再用止痛藥。目前,我們強調將術后疼痛評估作為一項術后護理的常規工作來做,并制定了0~5級疼痛程度評估法,用色譜和臉譜疼痛評估法作為客觀的疼痛評估的工具。但在臨床實踐中,錯誤地操作了疼痛評分工具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錯誤:以為疼痛評分是評估病人疼痛的唯一標準,而忽略了從生理、行為、功能等方面觀察的綜合評估。疼痛評估分級不僅要求病人報告休息時的分級,也要報告在活動、咳嗽、深呼吸時的分級。在應用時護士只簡單地問病人的疼痛分級,而忽略了什么時候的疼痛分級,有時護理記錄上病人的疼痛評估為2級,而病人卻不敢活動,深呼吸;由于病人沒有正確地理解評估法或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導,告訴你疼痛2級,而生理、行為、功能表現上疼痛劇烈,如出汗、痛苦貌、眉頭緊鎖、肌肉僵直、不敢翻身、深呼吸等。錯誤地把病人報告的疼痛分級作為給止痛藥的標準。由于不能準確地評估疼痛,從而阻礙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3害怕藥物副作用病人害怕麻醉藥引起的副反應,如延緩傷口愈合及術后恢復減慢是病人拒絕用藥的一個原因。臨床上許多病人對麻醉止痛藥擁有這種想法,他們情愿忍受疼痛的折磨也不愿用藥。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視忍痛是種美德,因此,許多患者寧愿忍痛,而不愿如實向醫生報告。他們還錯誤地認為,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同樣,對麻醉藥品的恐懼、擔心藥物成癮也是主要的治療障礙。醫務人員害怕麻醉藥,尤其是嗎啡引起的呼吸抑制是影響有效止痛的另一個障礙。
2護理對策
2.1疼痛教育教育是改善疼痛護理質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疼痛教育應列入護士的繼續教育項目內,使護士不斷地更新知識,掌握疼痛管理的有關知識、技能。
2.1.1改變對疼痛的觀念1986年疼痛研究國際協會(IˉASP)曾對疼痛定義為:與現存或潛在的組織受損有關所產生的不愉快感覺和情緒之體驗。疼痛是病人的主觀感覺,要改變過去認為“手術后疼痛是正常的,病人應忍耐疼痛,不該抱怨”的陳舊觀念,并真正地落實在實踐中。疼痛是無益的,疼痛對于機體的生理功能影響極大,它可以促進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蛋白質和氧氣的消耗增加,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減低免疫細胞的活性和功能。所以,免于疼痛是病人的權利。病人應報告疼痛,醫務人員應向病人詢問、評估、治療疼痛。
2.1.2更新對麻醉止痛藥的認識害怕成癮是有效止痛的主要障礙,要克服這種障礙,要學會區分麻醉止痛藥成癮性、依賴性、耐藥性的差別(見麻醉止痛藥成癮性、依賴性、耐藥性的差別)。用麻醉藥止痛會使病人產生成癮、依賴和耐藥。但只有成癮對機體無益,且住院病人極少發生。因此,不要將某些病人因疼痛而要求用麻醉藥或者因疼痛加劇加大藥物用量的病人當作成癮,同時也要注意分析家屬提供的有關病人成癮史的資料。
2.1.3提高護士準確評估疼痛的技能術后全面的評估疼痛應從病人的自我報告、生理、行為方面來綜合評估。自我報告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質、時間、程度,減輕、加劇疼痛的因素。行為反應包括病人的表情、體位、活動、呼吸、咳嗽、焦慮、失眠等資料。臨床上常采用客觀化的疼痛評估工具讓病人更正確地評估自我的疼痛程度。我們自訂了0~5級色譜分級和兒童臉譜分級法和形容詞描述評分法,并正確地指導病人使用。不僅要病人報告在休息時的評分,而且也要報告在一般活動如咳嗽、呼吸、翻身、起床時的評分。我們每個護士都有一套評估工具,對手術后病人進行常規疼痛評估并記錄。護士只有準確地掌握了評估技能,才能準確地評估疼痛,及時給病人止痛。
2.1.4合理用藥盡量早用止痛藥。控制疼痛的有效方法是及早使用止痛藥物[5],預防疼痛的發生或防止它的加重。就是說,如果疼痛出現了,不要等到它變得嚴重了再去治療,而是在剛剛開始時,就使用止痛藥物控制疼痛,這樣取得的效果較好,用藥量也少。在應用止痛藥物的同時,也可應用非藥物止痛方法,如身體松弛療法、分散注意力等。這不僅能提高止痛效果,而且使止痛藥的用藥量減少,有效時間延長,甚至逐漸取消藥物而不出現疼痛。
2.2做好術前、術后的病人教育人的痛感程度取決于每個人不同的文化水平、環境因素以及機體應激反應能力。因此,疼痛是一種獨特的、高度主觀的、多維復雜的經歷,不僅與組織損傷及病變有關,還受到個人的生活經歷、既往的疼痛體驗、精神和情感、環境,以及其它未知因素的影響。做好術前、術后的病人教育,包括對疼痛、止痛藥的認識,疼痛評估的方法、早日活動、深呼吸、咳嗽的重要性及方法,止痛的重要性及方法。通過對病人的教育,讓病人對術后疼痛有控制感,以消除對疼痛的恐懼、焦慮、無助感[6],及時報告疼痛、及時止痛,以利于早期活動,減少手術后并發癥,促進早日康復,減少住院時間,減少費用。在臨床上,當病人被告知麻醉止痛藥引起成癮發生率極小,不會延緩切口愈合,止痛后能利于早日康復時,病人都愿意接受麻醉藥止痛。
2.3將疼痛護理工作質量作為一項持續質量改進工作來抓把術后病人的止痛應當作一項常規基礎護理工作來抓,使每個護士認識到疼痛管理的重要性。評估檢查疼痛控制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解決。
3結果
通過分析疼痛護理中存在的障礙,采取相應對策,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重新評估我們的工作。根據咨詢調查,手術后第1天,95%以上的病人得到了用藥,護士在評價止痛效果時,以病人能否起床活動、做深呼吸、咳嗽為標準。只要病人需要,可隨時給病人止痛,使病人能安全、輕松地度過圍手術期。
參考文獻
1耿莉華.外科手術后病人疼痛控制進展.實用護理雜志,1999,15(9):11.
2李仲廉.臨床疼痛治療學.第二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35.
3羅愛倫.病人自控鎮痛.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19.
4除仲煌.術后疼痛與患者心理因素的聯系.國外醫學・麻醉與復蘇分冊,1997,5:268.
5孫來深.術后病人自控鎮痛的臨床應用.中華麻醉學雜志,1998,1:51.
6陳偉鵬.臨床癥狀護理.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