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前路手術的護理方法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28 03:42:00

導語:頸椎前路手術的護理方法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頸椎前路手術的護理方法探討論文

【關鍵詞】頸椎前路手術;圍術期;護理路徑

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具有簡便、安全、暴露好、出血少,既可解除脊髓前方的致壓物、又可行椎間植骨穩定頸椎的特點,是目前治療頸椎病和頸椎骨折脫位的最有效方法。但由于頸前部解剖的復雜和險要,頸脊髓損傷的全身生理、病理改變,科學規范的圍術期護理路徑對提高療效減少手術并發癥,患者盡快康復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1]。我們2006年3月至2009年10月護理患者226例,取得良好效果,現將我們學習探索、實踐總結的圍術期護理路徑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226例,男137例,女89例,年齡20~70歲,頸椎病118例,頸椎創傷骨折脫位88例,先天畸形20例。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術后隨訪5~32個月,122例得到系統隨訪,效果良好,手術前后JOA評分具有顯著性改善,圍術期護理路徑有效推廣。

2術前護理路徑

2.1常規準備對新入院患者詳細介紹病房情況,使患者盡快熟悉適應新的環境。認真做好入院評估,了解患者的全身情況,判斷患者對手術的耐受程度,制定出個體化的術前準備和護理計劃。指導患者進行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增強患者體質,并提高其對手術的耐受性。完善各種檢查,術前常規備血、備皮(胡須、發際),各種皮試,準備合適的頸托(必要時備留置口頸托、備氣管切開包),備三個袋裝食鹽(每袋0.5kg),其中兩個固定頭部兩側,一個備壓迫取骨處,用鹽袋代替傳統沙袋既相對無菌又可用于術后補鈉使用等方便實用。

2.2床上肢體功能鍛煉主要為上下肢體伸屈,手足活動,這有利于手術后患者的功能恢復,又可增加心搏出量而提高患者手術當中對失血的耐受能力。

2.3心理準備頸椎手術由于部位特殊,靠近脊髓,周圍有大血管及神經通過,患者對手術抱有恐懼心理,護士應耐心向患者和家屬做好解釋工作,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交代術前準備及術中術后配合,介紹成功事例來增強患者信心。

2.4氣管、食管推移訓練氣管和食管推移訓練主要是為頸椎前路手術作準備的,因頸椎前路手術的入路系經頸內臟鞘(包在甲狀腺、氣管、食管)與頸血管神經鞘(包括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內靜脈,迷走神經)間隙而抵達椎體前方。故術中需將內臟鞘牽向對側,方可顯露椎體前方或側前方。術前應囑患者自己或護理人員用2~4指插入切口一側的頸內臟鞘與血管鞘之間,持續地向非手術側牽拉推移,或是用另一手牽拉或是大拇指推移,必須將氣管推過中線。

氣管食管推移訓練一般在手術前3~5天進行,開始時每次持續時間10~20min,每天6~8次,以后推移時間逐漸延長至40~60min左右,每天3~5次,如果形體較胖,頸部粗短者,氣管食管訓練適當加強。在做推移時,易刺激氣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癥狀。因此必須向患者及家屬反復交代其重要性。如果推移不符合要求,不僅術中損傷大,而且出血多,且可因無法牽開氣管而被迫中止進行。如勉強進行,則有可能引起氣管或食管損傷,甚至破裂。

2.5呼吸功能鍛煉呼吸功能的目的是增加肺活量,促進痰液排出,減少術后并發癥,術前要求戒煙以減少術后呼吸道并發癥的發生。鍛煉方法:(1)深呼吸;(2)有效咳嗽;(3)增強胸部肌肉力量的鍛煉。

2.6體位訓練頸椎手術由于對術中術后有著特殊的要求,為適應這些要求,術前應加以鍛煉,有利于術中的管理。(1)仰臥位訓練:頸前路手術者,術前應訓練仰臥位,患者平臥,肩后墊一薄枕,使頸部后伸,充分暴露頸部,每天鍛煉2次,從30min開始直至2h。(2)俯臥位訓練適用于頸后路手術者方法:在病床上取俯臥位,兩手平放于身體兩側,胸部用被子或枕頭墊起,額部墊一薄枕,注意不要將口鼻捂在枕頭上,以免影響呼吸。最初為每次20~30min,以后逐漸增加至每次2~3h。(3)石膏床練習對于部分上頸椎手術,術前應預制石膏床以備使用。為減少術后不適,術前應試臥以適應。(4)配置合適的頸托由于手術使頸椎的穩定性相對受到影響,因而配制適當的外固定對限制頸部過度活動,幫助頸部傷口愈合,促進植骨的融合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2.7臥床大小便練習頸椎病患者一般術后次日即可下地行走,特殊情況需延長臥床時間。部分患者由于不習慣在床上大小便,給術后護理帶來困難,尤其是臥床時間長的,可減少術后插尿管的機會,減少患者痛苦,所以臥床大小便還是應給予重視。

3術后護理路徑

3.1接診患者返回病房時,由麻醉者及參加手術醫師陪同,當班護士協助抬上病床(此時手術醫生負責頭頸部的體位與搬動,保持頸部的自然中立位,防止頸部扭轉、過曲、過伸)將患者放妥后,病房護士即交接輸血,輸液情況,術中皮膚受壓情況,并迅速測量血壓和脈搏,以及時發現患者由于搬運及體位改變而出現體位性休克。在患者頭頸兩旁各放置鹽袋一只,以固定頭頸部,另一鹽袋放在骼骨處,壓迫止血。

3.2病情觀察與護理頸椎手術的各種嚴重意外大多出現于術后當日,因此術后24h內應視為并發癥多發的最危險期,必須特別重視。護士應嚴密觀察病情,及時發現、及時處理,為搶救提供良好的時機。

3.2.1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每30~60min測量血壓、脈搏呼吸一次,連續6h,特殊情況根據醫囑增加次數。頸脊髓損傷后出現“兩低一高即心率低、血壓低、體溫高”屬常規情況。密切注意的是呼吸情況,尤其注意檢測脈搏、血氧飽和度,并嚴格記錄進行對比,觀察呼吸的頻率、節律、深度等。患者有時候會出現呼吸困難,呼吸困難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術后出血形成頸深部血腫壓迫氣管所致;(2)喉頭水腫;(3)脊髓水腫和脊神經根水腫(中樞性呼吸困難)。

3.2.2注意頭頸部的制動局部制動不僅可減少出血且可防止植骨塊滑出,因此術后尤其是24h內應盡可能減少頭頸部的活動次數及幅度。特別是高位椎節施術者。

3.2.3觀察脊髓神經功能由于手術的牽拉刺激,以及術后出血,水腫的壓迫,可造成或加重脊髓及神經的損傷,所以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四肢感覺是否存在。可囑患者握拳,抬腿,每2h檢查1次,連續檢查2天。

3.2.4注意觀察傷口局部情況注意觀察傷口局部滲血滲液,保持引流管通暢,正確記錄引流量。

3.2.5觀察吞咽與進食情況咽喉部水腫反應逐漸消退,疼痛減輕,如有加重則有植骨塊滑脫的可能。

3.3飲食護理頸前路手術術后當天禁食,術后第1天可囑患者食溫冷流質以減少咽喉的水腫與充血,術后第2天改半流,癥狀消失后改普通飲食,但不可吃過硬的固體食質,以防植骨塊的滑脫。公務員之家

3.4體位護理頸椎不同的手術方式,其術后要求的體位各不相同。

3.4.1頸椎術后獲得堅強的穩定者,手術后體位要求相對較少,可于術后第2天搖起床頭,逐漸增加床頭搖起的度數,床頭搖起超過60°協助患者帶頸托,術后第三天下床活動,下床前先戴上頸托在床邊坐一會,沒有頭暈等不適再下床。第1次下床時一定要有人在旁扶持,防止暈厥或摔倒等意外,下床后可在室內稍作活動。

3.4.2頸椎術后植骨或脊柱穩定性受到影響者,為避免植骨塊脫出或內固定松動,要求術后必須臥床,頸部活動要盡可能減少,盡可能減少頭部或身體垂直,即使在翻身時也應保持,出院時進行頜頸胸石膏外固定。

3.5術后常見并發癥的觀察和處理

3.5.1頸深部血腫多見于手術后當日,尤以12h內為多見。

原因:結扎血管的線頭脫落,骨質創面難以止血,以及手術傷及血管豐富的頸長肌等。

表現:頸部增粗,發音改變,嚴重可出現呼吸困難,口唇發紺,鼻翼煽動等窒息癥狀。

處理:在緊急情況下,在床邊拆除縫線取出血塊,呼吸情況稍有好轉后再送手術室處理。

3.5.2植骨塊滑落原因:術中固定不牢固,術后護理不當等原因引起。

預防:(1)術中固定牢固;(2)術后確實制動,術后翻身時注意頸部制動,將頸部活動量降到最低,術后睡石膏床或用頸托;(3)術后勿過早進食固體食物,以免吞咽動作過大。

3.5.3睡眠性窒息表現:睡眠時打鼾,呼吸深慢有呼吸暫停現象,血氧飽和度<90%。

處理:叫醒患者,給予吸氧,并立即通知醫生,按醫囑靜脈推注地塞米松或阿托品。

3.5.4喉頭痙攣水腫多見頸前路手術,3~5天后自行消失。

原因:(1)術中對咽喉及食管氣管的牽拉;(2)全麻插管。

表現:短暫的聲音嘶啞與吞咽困難。

處理:霧化吸入,飲食從禁食到流質、半流到普食逐漸過渡。

3.5.5腦脊液漏以頸后路手術多見。尤其是切開蛛網膜下腔探查者,約有5%的病例出現這一癥狀。多在術后3~4天時發生,可能與硬脊膜縫合不好有關。

表現:傷口敷料出現淡紅色腦脊液。

處理:(1)加強抗感染治療;(2)局部加壓包扎;(3)保持切口敷料清潔,預防感染。

3.5.6切口感染頸后路較前路易發生

原因:術后長時間仰臥,局部潮濕不透氣,切口滲血多或血腫等為細菌繁殖提供有利條件。

預防:加強傷口周圍的護理,及時更換敷料保持局部清潔干燥。

處理:加強抗感染治療,如果沒有放引流的患者有血腫產生,可拆除幾針縫線以利引流,必要時視具體情況作進一步處理。

4功能鍛煉路徑

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勵患者進行手足活動。鍛煉內容:術后當天做手指、腕關節活動、足趾及踝關節活動。第1天可做肢體抬高,關節屈伸,每日3~4次,每次15~30min,逐日增加,對能下地的患者也不例外,可以促進全身肢體功能恢復,尤其對術前有肢體功能障礙的更為重要。

5出院指導路徑

(1)需繼續戴頸托3個月,轉動時頭部與軀體一起轉動。(2)避免頸部劇烈運動,防止跌倒,避免乘坐此較顛簸的車子。(3)糾正改變工作中的不良姿勢。(4)繼續加強肢體的功能鍛煉。(5)定期門診復查,復查時間為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和12個月。(6)告誡患者禁煙,吸煙影響植骨融合率,故術后戒煙3個月。

【參考文獻】

1賈連順.現代脊柱外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53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