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康復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2 17:52: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頸椎病的康復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頸椎病的康復方法

篇1

2.1 研究對象

2014 年 7 月至 12 月來石家莊頸椎病研究所就診的患者 80 例,平均年齡 47.9 歲,最大 55 歲,最小 41 歲。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 40 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觀察組進行姿勢修正和功能訓練配合常規治療,對照組只進行常規治療,常規治療包括藥物、理療及必要的健康教育等。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2010 年版)除脊髓型頸椎病外其他類型頸椎病(頸型、神經根型、交感型、椎動脈型)的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胸廓出口綜合征、網球肘、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等,除頸性眩暈外其他原因所致眩暈。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檢索中國學術期刊題錄數據庫、優秀碩博論文數據庫、Springer Link 期刊全文庫、NCBI 期刊全文庫,分別以“頸椎病”、“頸椎運動療法”、 “姿勢”等為檢索詞,查閱了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 200 余篇,并從網絡和相關書籍中搜集資料,同時進行細致的研究和分析,為本論文的選題和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2 實驗法

2.2.2.1 姿勢訓練

根據患者的職業,工作年限等個人病史結合頸椎影像學檢查,分析其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錯誤動作模式,有針對性的提出修正意見,并指導其正確的基本動作模式,包括坐、臥、站、行走、跳躍等及相應的輔助工具,如枕頭、椅子的選擇和使用等(附錄1)。

綜合以往研究,在現有條件和遵循《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套運動處方,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功能性動作,涉及平衡能力,關節活動度,協調性,肌力等的訓練,體現了基本的坐、站、蹲等動作和坐-站轉換等(附錄 2)。

靜態對稱動作:

①分腿坐:兩腳平放在地面上,小腿與地面垂直,兩腳、兩髖關節角度 60?~120?,腰背部自然挺直有舒展放松感;兩手張開掌心向下平放在兩側大腿上,手指順著大腿方向,掌根抵在大腿根部,胸背部自然挺直、肩臂部放松、深呼吸舒暢輕。維持 30秒以上時間。

②叉腰站:兩腳平行分開站立,兩腳距離大于肩寬,有不偏不倚的感覺,重心在兩腳后跟上;收腹挺腰,雙手拇指在后叉腰。體驗肩髖的對稱、身體的中正、脊椎的支柱作用。

③屈膝半蹲:兩腳平行站立,兩腳距離一腳寬,屈膝微蹲時腳尖與膝蓋在一個垂直面上,有意放松身體。體驗頸項、胸背、腰腹核心力量,提高脊椎的動態穩定。

動態協調動作:④叉手抱頭,⑤兩臂上舉,⑥前推后拉,動作保持 3~5 秒鐘,重復3~5 次,并腳站立、分腿坐位均可以,呼吸配合動作。體驗動作的中正、對稱,呼吸與動作協調,有氣順、眼亮感覺。

肌力鍛煉動作:⑦頸項肌,⑧胸背肌,⑨上肢肌。通過屈肘狀態下聳肩、擺臂,側面上舉下拉。重復 5~10 次。體驗握拳聚力、反向對抗、呼吸配合、整體發力的感覺。每天做 8 次左右,動作強度以不產生疲勞為宜。治療周期為三個月。

2.2.2.2 療效評定

對患者進行頸椎張口位、側位和雙斜位 X 光檢查。觀察是否存在頸椎曲度異常,側彎,寰樞椎不穩、棘突偏斜或椎體排列不穩等情況并進行治療前后的對比。

治療效果判定:①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②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③未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

2.2.2.3 身體成分測試

運用便攜式 HBF-306 型體成分測試儀測量體成分相關指標,包括身體脂肪率,基礎代謝率(附錄 3)。測量時間為早晨后 2 小時以上至午餐前,被測定者身穿薄衣,測試前 24 小時內不吃葷。測試前輸入患者身高、體重、年齡、性別等個人信息。

測試方法:患者兩腳稍分開站立,雙手握住電極把手,雙臂平舉并伸直。測量前儀器可自動感知兩手是否握緊,并開始測量。測量時避免手臂彎曲、身體移動、手臂過高或過低及臥姿和坐姿測量。

2.2.2.4 電生理檢測

腦干聽覺誘發電位[32]檢測作為一種電生理檢測手段對各型頸椎病的診斷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定位性。聽覺誘發電位檢測是通過外周給聲刺激后在中樞神經系統所產生的電活動,反映周圍聽神經及腦干聽通路的功能狀況。主要評價頸椎病的血供情況及腦干水腫情況。本研究測試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正常、頸前屈和上肢前屈狀態下指標的變化情況。

測試方法[33]:在安靜室內,20-25℃恒定室溫下,受試者取坐位,采用丹麥 CANTATA型誘發電位儀,記錄電極置于頭頂正中,參考電極置于同側耳垂,地線電極置于前額。聽覺刺激為短聲刺激,刺激強度為 90db,頻率為 10Hz.測量 I、II、III、V 各波的潛伏期。

2.2.2.5 步態分析

頸椎病變及頸椎結構力學失衡,刺激、壓迫到脊髓、神經、交感神經、椎動脈,均可影響患者下肢感覺和力量,本體覺和平衡能力,相應的步態表現為:痙攣步態、拖拉步態、外八字步態、內八字步態、慌張步態等。

測試方法:所有受試者均脫鞋襪,以平常步態自然行走[34].將 Footscan 測力平板放在地板上,測力平板兩邊鋪上延長跑道。受試者脫鞋襪,以自然行經過測力平板,測試進行 3 次。測試指標包括步長、步頻、步速等。

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04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治療上以保守為主。本文主要闡述物理療法、頸椎牽引、手法按摩、小針刀、針灸等非藥物療法治療頸椎病的體會以及掌握頸椎病各型的特點、康復評定的目的。現就康復科以非藥物療法治療頸椎病的體會報告如下。

明確診斷,掌握各型的病理特點,防止誤診誤治

頸椎病是一種進展緩慢的頸椎退行性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水分減少,彈性減弱,向外膨出,椎間隙變窄、椎體骨質增生,使頸椎椎管狹窄或椎間孔變小、變形,直接壓迫或刺激脊神經根、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頸部長期受風寒、勞累、反復落枕、坐姿不良、外傷或老化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和發展。

臨床各型頸椎病各有其特點,如神經根型頸椎病以上肢疼痛、麻木為主癥;椎動脈型頸椎病以眩暈為主癥;交感型頸椎病則出現交感神經興奮或抑制癥狀,有頭部、眼部、心臟、周圍血管等癥狀;脊髓型頸椎病則以肢體運動障礙為主癥。

診斷原則必須具備以下3個條件:①具有比較典型的癥狀和體征;②頸椎病的X線片及其他檢查證明椎間分級退變,并壓迫神經血管;③影像學檢查存在神經、血管壓迫與刺激,同臨床表現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

輔助檢查資料必須完備,據病情不同做頸椎X線拍片,頸椎CT、磁共振、頸顱多普勒、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等。醫生必須明確頸椎病的發病機理,熟悉頸椎的解剖及體檢檢查,除外頸部發育不良、結核、腫瘤、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引起的頸部癥狀,確保醫療安全,只有正確的診斷方可施行正確、安全的治療。

進行康復評定,明確治療目的

頸椎病的康復評定目的是明確頸椎病損害的性質、范圍、程度及變化趨勢,籍以制定合理康復方案,選擇康復療法、評定康復效果及功能預后。

頸椎病的評定可分為基本項目評定和專項評定。一般狀況評定包括頸椎的活動范圍、肌力、感覺和反射、疼痛與壓痛點,肌電圖和神經傳導測定,影像學和生活活動能力的評定等。專項評定有頸椎穩定性評定、頸椎間盤突出功能評定等。目前,以日本骨科學會對脊髓型頸椎病的17分評定法應用較為普遍。

康復的目的:減輕頸神經根、硬膜囊、椎動脈和交感神經的受壓和刺激,解除神經根的粘連和水腫,緩解頸、肩、臂肌痙攣,增強頸部肌肉力量,保持頸椎穩定。

選擇恰當合理的治療方案,因人、因病、因時治宜

頸椎病的保守治療方法繁多,臨證應據患者不同情況、醫院條件、設備及醫生技術專長,靈活選擇。

基本治療是臥床休息,避免各種誘發因素。臥床休息可減少頸椎負載,有利于椎間盤關節的創傷、炎癥消退,減輕或消除癥狀。頸托、頸圍可選用,同時避免受涼、受累、不良姿勢等各種誘發因素。

物理療法適合大部分患者,運動療法需慎重。物理療法具有鎮痛、消除炎癥組織吸收、減輕粘連、改善局部組織與腦、脊髓的血液循環、調節自主神經功能,延緩肌肉萎縮并促進肌肉恢復等功能,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石蠟療法、紅外線、磁療、直流電離子導入、超短波、微波、中頻等。運動療法活動量應由小到大,頻率由慢到快,避免過勞,對椎動脈型、脊髓型患者“轉頭”等動作幅度宜小或慎用,以防摔倒等意外的發生。

頸椎牽引是常法,要領需掌握,脊髓型慎用。頸椎牽引適合于肌型、椎小關節功能紊亂及椎間盤突出或膨出的神經根型頸椎病,并非所有頸椎病都適用,尤其是脊髓型頸椎病,應當慎用,以免加重脊髓損傷程度,牽引時必須掌握好牽引的角度,牽引的時間和牽引重量三個要素。

按摩療法簡便廉,手法熟練忌粗暴。手法按摩可疏通經絡,減輕疼痛麻木、緩解肌緊張與痙攣、加大椎間隙與椎間孔、整復滑膜嵌頓及小關節半脫位、改善關節活動度等,臨床有傳統按摩及關節松動術等方法,要求治療前對患者病情應有全面的了解,手法要得當,切忌粗暴,對骨質疏松患者及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慎用或忌用,診斷不明確禁用板法及關節松動術。

小針刀療法是特色,選點是關鍵,安全是前提。采用小針刀閉合性局部松解疏通枕后肌群、枕下三角肌群及背肌肌群,對局部的粘連、瘢痕等病灶進行松解剝離,從而消除無菌性炎癥,達到消炎鎮痛,恢復頸項部軟組織生物力學狀態。該療法對神經根型、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佳。選擇正確的治療點是確保療效的關鍵,治療點大多分布在頸背肌的起止點上,臨床可根據病情,輔助檢查結果選5~10點治療,對年老體弱及其他臟器病變較嚴重者當慎用。術后作手法進一步鞏固療效。一般作2~6次即可治愈,可作為神經根型、椎動脈型頸椎病的首選用治療方法。

針灸辨證施治,重視針刺補瀉手法。“頸椎病”可屬中醫之“眩暈”、“頭痛”、“肢麻”、“痹證”等范疇,有因心脾虧損、氣血不足,不能上充髓海而發;有因腎陰不足,肝失潤養,肝陽上擾清竅所致;有因素屬濕盛之體,過食厚味,聚濕成痰,上蒙清竅為病;或因頸部過度勞損,復感外邪日久導致經絡阻塞,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臨床可分為氣血不足、經脈閉阻、肝陽上亢,痰濕中阻、腎精不足等癥型。一般針灸處方為:①神經根型多選:風池、風府、肩井、曲池、外關、合谷、后溪、阿是穴;②脊髓型多選:大椎、肩中俞、頸夾脊、肩井、絕骨、陽陵泉等穴;③椎動脈型多選;風池、天柱、百會、太陽、完骨、頭維等穴;④交感神經型多選:百會、四神聰、太陽、勞宮、足三里、三陰交、內關等穴,辨證:頭暈可加聽宮、暈聽區、平衡區、百會施灸;頭痛選加太陽、率谷、印堂等穴;肢麻選加扶突、極泉、內關等;惡心、嘔吐選加內關、豐隆等;肝腎不足加太溪、太沖;痰濁中阻者加中脘、足三里、豐隆。臨癥需據病情不同,靈活選擇處方,補瀉得當,方可取得較療效。

以上各法可單獨應用也可聯合應用。

篇3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是頸椎間盤和小關節本身因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病理改變累及周圍組織結構(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等),從而出現相應臨床癥狀的一種頸椎退行性病變。對于頸椎病患者,在明確診斷、了解病史、評估病情之后,應在臨床治療的同時,根據患者病情、主觀愿望和客觀條件,將功能鍛煉貫穿于治療過程之始終。功能鍛煉既是預防頸椎病的重要方法,又是促使頸椎病患者臨床康復、防止病情發展的有效手段,甚至有著藥物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功能鍛煉在頸椎病的臨床治療中正逐步得到運用,現將頸椎病功能鍛煉的具體方法和注意事項介紹如下,并對近10年來的臨床應用現狀加以綜述。

1頸椎病功能鍛煉的方法

頸椎病功能鍛煉的具體方法很多,但都是從改善頸椎關節活動和增強頸項、肩背部肌肉力量兩方面入手的。

(1)左顧右盼:患者取站位或坐位,雙手叉腰,頭頸輪流向左、右旋轉。每當轉到最大限度時,稍稍轉回后再超過原來的幅度。兩眼亦隨之朝后方或上方看。

(2)與項爭力:直立位,兩腳分開,兩手撐腰,抬頭望天;還原至預備姿勢;低頭看地(下頜能觸及胸骨柄為佳);還原。

(3)環繞頸部:取站位或坐位,頭頸放松轉動,依順時針與逆時針方向交替進行。

(4)往后觀瞧:直立位,兩腳分開。頭頸向右后轉,眼看右后方;還原;頭頸向左后轉,眼看左后方;還原。

(5)回頭望月:直立位,兩腳分開。頭頸向右后上方盡力轉,眼看右后上方,似向天空望月一樣;還原;頭頸轉向左后上方,眼看左后上方;還原。

(6)前伸后縮:患者端坐,兩手平放膝上。頭部盡力向前伸,還原;頸稍向后縮。

(7)垂肩提頸:站立位,兩肩放松下垂。頸部盡量上伸拉長頸部并持續數秒鐘后還原。

(8)頸臂抗力:取站位或會位,雙手交叉緊抵頭后枕部。頭頸用力后伸,雙手則用力阻之,持續對抗數秒后還原。

(9)聳肩貼耳:取站位或坐位,聳立肩,頭向左側曲,使左肩盡量與左耳靠攏,稍停數秒鐘,還原后做右側。

(10)嬌雁南飛:取站位或坐位,頭頸后仰觀天,同時提聳雙肩,雙手后撒如嬌雁雙翅,使頭枕部盡量與背部貼緊,稍停數秒鐘后還原。

患者可在上述各節中選擇適當的動作進行功能鍛煉。每節可做5~15次,其動作要領是速度緩慢,動靜結合,幅度逐漸加大,每做完一次后,自然呼吸,間歇數秒鐘后再重復下一次。引起癥狀的動作方向需逐步適應,順勢而動。在進行功能鍛煉時需量力而行,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病情較重者應暫停功能鍛煉,以防發生意外。

2功能鍛煉在頸椎病康復過程中的價值評估

為了探討功能鍛煉在頸椎病康復過程中的價值,楊雪[1]將142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均給予頸部牽引和推拿手法治療。觀察組78例同時配合功能鍛煉,并輔以理療;對照組64例僅輔以理療。結果提示,觀察組在提高治愈率、縮短療程和減少復發率方面優于對照組(P

3頸椎病功能鍛煉的臨床應用

目前,功能鍛煉多為一種輔助康復手段,通常是在以針灸、推拿、牽引或藥物治療為主的情況下配合功能鍛煉。如汪洪明[2]采用電針頸部夾脊穴為主,配合頸部功能鍛煉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2例,療效較為顯著,其頸部功能鍛煉是作者根據患者的病理特點編排的一組自主運動,包括頸部旋轉、頸部側屈、頸部前屈、頸部后仰和頸部“米”字操5個部分。羅福琴等人[3]運用功能鍛煉、頸部牽引、推拿及中藥內服外用等方法綜合治療頸椎病45例,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曲煜霞等人[4]采用紅花酒濕熱敷配合功能鍛煉治療頸型頸椎病18例,其方法是:紅花15g,當歸12g,赤芍12g,紫草9g,浸泡在60%酒精內4~5天備用。患者取俯臥位,操作者在頸部脊柱兩側尋找壓痛點,以壓痛點為中心向四周涂擦紅花酒,然后將濕熱的布墊、塑料單、熱水袋依次放于治療部位,蓋上被子即可,溫度以病人能忍受為度。濕熱敷后,患者取端坐位或站位,將面部向左肩部轉動,復原;然后向右肩部轉動,復原,如此反復活動8~10次。最后,采用俯臥位法,做飛燕式腰背肌鍛煉。許高春等人[5]采用頸硬膜外注藥配合牽引、推拿和功能鍛煉治療頸椎病145例,顯效率66.89%,總有效率91.72%。李新忠等人[6]則以牽引為主配合功能鍛煉、溫泉、理療等綜合康復方法治療頸椎病290例,臨床治愈194例,顯效47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7.24%,并通過隨訪發現,配合功能鍛煉、溫泉、理療等,能在提高牽引效果、增強肌力、鞏固療效和預防復發等方面起積極作用。

徐旭陽等人[7]為提高治療頸椎病的療效,根據頸椎病多由于頸椎過屈性傷力導致頸后部韌帶、肌肉等撕裂的特點,設計出注重頸肩背肌盡力背伸收縮的功能鍛煉,以使長時間低頭造成的頸后部松弛的肌組織緊張和增強,代償項韌帶、棘上韌帶、棘間韌帶、后縱韌帶及黃韌帶撕裂后的不足,恢復或改善頸后伸功能及頸椎生理彎曲,治療結果令人滿意。

楊光等人[8]采用頸項肌功能鍛煉方法治療頸椎不穩之頸椎病,療效顯著,方法簡單易行,值得借鑒。其方法是:患者取坐位,先雙手手指交叉后放置于頭枕部最突處,雙手向前用力壓頭枕部,而頭枕部向后用力對抗對手的力量,力量由小漸大。然后用左手掌放置于左顳頂部,左手掌用力向右側壓左顳頂部,而頭部向左用力對抗左手掌的力量;再用右手掌放置于右顳頂部,右手掌用力向左側壓右顳頂部。以上每次2~3min,每天20次,分上下午各做10次。每個療程30天。一般1個療程見效,3~6個療程即可治愈。

4 頸椎病功能鍛煉的作用機理

頸椎病的主要病機是長期低頭或頸部外傷,使頸椎間盤受損,含水量減少,導致椎間盤變薄,進而小關節承受的力量增加,日久使椎間孔相應變小;后縱韌帶、黃韌帶可有微小撕裂,繼發纖維化或鈣化[9]。頸椎活動度大,穩定性差,主要依賴周圍肌肉、筋膜和韌帶的保護,因此這些組織較易引起勞損。當勞損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其代償能力遭到破壞,可引起肌肉痙攣、缺氧,代謝產物增多,血管壁滲透性增加,組織液積聚而形成無菌性炎癥。炎癥繼續發展,進一步影響組織代謝,導致組織粘連,彈性降低,失去了對頸椎的支撐和保護作用,導致頸脊柱的平衡失調,而發生弧度改變、退變和增生,致頸椎失穩,直接或間接損害和牽拉頸叢神經根,從而出現頸椎病的臨床癥狀[10]。

從頸椎病的主要發病機理,我們可以總結出功能鍛煉的作用機理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功能鍛煉能松解神經根的粘連,以及硬脊膜與后縱韌帶的粘連,維持硬脊膜在椎管內的活動性,調整椎間小關節的紊亂,改善神經根與病變組織的位置關系,解除神經根或血管的壓迫或刺激[11]。②功能鍛煉可理順脊柱兩側的筋骨關系,增強頸項部肌肉及韌帶的力量,恢復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增強肌肉對脊柱的固定作用,從而維持頸椎的穩定性[4]。③功能鍛煉增加了骨的代謝,使骨骼的有機成分增加,無機成分減少,使骨的強度、韌性增加,延緩骨質的退變[12]。④功能鍛煉配合牽引可以鍛煉頸肩肌肉,解除頸部肌肉的痙攣,調整和恢復已被破壞的頸椎內平衡,增大椎間隙及椎間孔,牽開被嵌頓的小關節囊,增大橫突間距離,伸張被扭曲的椎動脈,改善腦血液循環[13]。

參考文獻

[1]楊雪.神經根型頸椎病牽引推拿術后功能鍛煉的價值.中

醫正骨,1996,8(6):11~12

[2]汪洪明.電針夾脊穴配合功能鍛煉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

的療效觀察.現代康復,2001,5(2):115

[3]羅福琴,李惠萍.功能鍛煉及康復療法治療頸椎病45例

報告.中醫正骨,1997,9(6):38

[4]曲煜霞,周平萍,張金花.紅花酒濕熱敷配合功能鍛煉治

療頸腰痛.中醫正骨,2003,15(2):54

[5]許高春,陳玉琦,王俊嶺,等.頸硬膜外注藥配合牽引、推

拿和功能鍛煉治療頸椎病145例.武警醫學,1999,10(3):

180~181

[6]李新忠,楊雪.綜合康復治療頸椎病290例臨床分析.康

復與療養雜志,1995,10(1):20~23

[7]徐旭陽,金明月.頸肩背后伸練功為主治療神經根型頸

椎病42例.福建中醫藥,2003,34(6):23~24

[8]楊光,劉明偉.頸項肌功能鍛煉治療頸椎不穩之頸椎病

32例.廣西中醫藥,2002,25(6):31

[9]張安楨,武春發.中醫骨傷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54

[10]程棕鵬.彈撥法加功能鍛煉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體會.

中醫正骨,1996,8(6):20

[11]邵宣,許竟斌,主編.實用頸腰背痛學.北京:人民軍醫出

版社,1992.261~291;195~207

[12]顏邦海.神經根型頸椎病推拿術加功能鍛煉的體會.浙

江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8(1):55~56

[13]張偉.頸康細粒劑配合牽引及功能鍛煉治療椎動脈型

篇4

近日,記者采訪了綜合骨科副主任兼康復醫學科、中醫骨傷科主任黃振俊。黃主任除了擅長手法配合中藥、中西醫結合治療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骨質疏松癥、股骨頭壞死等頸腰痛疾病。還對人工關節置換術后、骨折術后等肢體功能康復有著豐富的經驗,并對中醫養生保健及相關心理疾病的防治、咨詢有著深厚的造詣。在他多年的醫療實踐、科研創新中,探索并實現了一條中西醫結合“一體化”的骨科治療新途徑。

骨傷康復融入綜合骨科發展新模式

黃振俊主任說,康復醫學科主要致力于運動損傷的康復治療,利用各種先進設備使損傷部位消炎鎮痛、消腫,在骨科患者術后運動功能的恢復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其臨床治療包括各種骨外科手術后和肩關節脫位、網球肘、踝關節扭傷、半月板損傷、交叉韌帶斷裂等疾病的康復治療。中醫骨傷科主要是用正骨手法配合中藥、針灸、理療等手段治療各種骨傷病,如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骨質疏松癥等頸肩腰腿痛疾患。

黃振俊回憶說,1999年康復科剛剛成立時,人力、物力資源都十分有限。2003年,康復科與理療科合并成立康復醫學科,僅有醫技人員5名,工作區面積較小,設備也十分陳舊。2006年,科室結構調整,康復醫學科被并入骨科,開展以骨科康復和神經康復為主的診療項目。這七年間,因經濟和環境等因素的制約,科室從人員、設備到治療項目的開展等均發展緩慢,進步甚微,處于康復醫學專業的起步階段。然而,科室的所有醫務人員從未氣餒過,正是他們的堅持和努力,為科室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7年10月,在醫院首長和機關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原康復醫學科的基礎上又重新發展組建成分工更細致、技術更完善的兩個科室,即中醫骨傷科和康復醫學科。2008年,組建的“綜合骨科”被總醫院評為首批研究型建設科室,實現了骨科規模和品牌的跨越式發展。2008年3月,中醫骨傷科、康復醫學科以兩個亞專科形式融入“綜合骨科”。在黃振俊主任的帶領下,中醫骨傷科、康復醫學科全體人員克服了種種困難,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為患者盡心盡力,使工作業績逐年進步。2009年,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及北京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指定總醫院第二附屬醫院為北京市工傷康復定點機構,同時成立了骨傷康復病區。

現今的中醫骨傷科、康復醫學科可謂人才濟濟,有副主任醫師3名,主治醫師3名,針灸師5名,康復治療師10余名,中醫正骨推拿師5名,心理康復師3名。科室擁有中藥熏蒸機、高級牽引床、微電腦中頻治療儀、半導體激光等多種先進康復理療設備。其康復治療病區面積發展到300余平米,床位數30余張。科室在完成臨床任務的同時,積極開展教學、科研工作。

據黃振俊介紹,近幾年,中醫骨傷科、康復醫學科以醫院先進設備為基礎、專家精湛技術為保證、軍醫嚴謹醫德為宗旨,為患者提供“預防-治療-康復”全面、連貫的服務。“綜合骨科”還實施了門診“一號通”服務,包括骨內科、手足外科、脊柱科、關節科、中醫骨傷康復科五個專業診室,開通了綠色救治通道。如遇突發骨折等病例,便立即啟動高效、便捷的“急診-入院-術前準備-手術-術后治療-康復”一條龍式服務。這些都是將中醫骨傷科、康復醫學科融人“綜合骨科”后發展起來的新模式。得到了患者和同行的廣泛好評。

五大項目配合手術的綜合治療

黃振俊說,中醫骨傷科、康復醫學科的加入,為“綜合骨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在臨床診治上,我們始終堅持將現代康復醫學與傳統醫學相結合,充分開展中西醫結合診療工作。診療項目從最初的以骨科康復和神經康復為主,逐漸向心腦血管病康復、肺功能康復、燒傷后康復、老年康復、殘疾人職業康復等眾多領域發展。

中醫骨傷科、康復醫學科獨立開展了五個主要項目療法,并配合“綜合骨科”患者治療康復的全過程。第一是推拿按摩療法。以正骨手法配合中藥、針灸、理療等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肩周炎、強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傷、腰背部筋膜炎、骨性關節炎等頸肩腰腿痛疾病。例如,用“五步手法”配合中藥治療頸椎病,療效尤為顯著。第二是針灸療法。快、慢針結合治療腦血管疾病,如腦出血、腦梗死等后遺癥。帕金森病,血管性偏頭痛: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如呃逆、嘔吐等;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以及針灸減肥。第三是物理療法。對于多種疾病,運用中藥熏蒸、脈沖短波、半導體激光、微電腦疼痛等物理療法治療肩周炎、強直性脊柱炎、骨質疏松癥、頸椎病等頸肩腰腿痛疾患,以及腰椎骨質增生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等老年骨關節病。第四是運動療法。采用運動療法恢復腦外傷、腦血管疾病,如腦出血、腦梗死等的偏癱肢體功能;有效防止頸椎、腰椎、髖關節、膝關節等術后神經粘連、血腫形成,消腫,減輕疼痛,減少復發。第五是康復療法,主要治療骨折術后、關節脫位后、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手外傷,包括神經、肌腱吻合術后、運動損傷,以及肌肉、肌腱、韌帶和關節軟骨損傷、骨關節系統疾病和腦血管病后遺癥的肢體功能康復。

據黃主任介紹,頸椎病的類型包括:一是,頸型,一般采用牽引、按摩推拿、針灸、理療、中草藥、醫療體操等療法,均可見效。少數有殘存癥狀者可用頸圍保護等一般措施繼續治療,原則上不須手術。二是,神經根型,主要采用牽引、按摩推拿、針灸、理療、中草藥、醫療體操等非手術療法;其中牽引、按摩推拿、醫療體操三者結合的綜合療法效果較好。手術僅用于經非手術治療后上肢放射性疼痛嚴重、肩臂部肌力減弱、明顯肌萎縮等癥狀仍嚴重的病人。三是,椎動脈型,選擇理療、牽引、中草藥、西藥、頸圍等方法,并可用抗凝療法。在進行按摩推拿手法時,應避免大幅度的旋轉等手法,以防中扯、激惹椎間孔或椎管內竇脊神經或興奮交感神經而引起眩暈、惡心等癥狀。四是,脊髓型,原則上禁止牽引、按摩推拿手法治療,可用保護性頸圍。減少頸部活動,以及采用活血化瘀中草藥等療法。對較嚴重的病例,手術應及早進行。五是,混合型,根據患者的主要癥狀和體癥,視各型的偏重不同。有重點、有目的地采用針對性方法治療,多可獲得良效。

以發展全軍一流中西醫結合

康復中心為己任

黃振俊說,中醫骨傷科、康復醫學科積極響應醫院和“綜合骨科”的號召,圍繞全軍乃至全國中西醫結合骨傷康復中心的總體發展目標,不斷深入開展科室文化建設。

篇5

[主題詞] 頸椎病/針灸療法AdvancesofStudieson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forTreatmentofCervicalS

pondylosisJiangQingqi1,ZhangBimeng2,WuHuangan2,etal(1ShanghaiUniversityofTCM,Shanghai200032;2ShanghaiMunicipalInstituteofAcupMoxibustionandMeridians)

[Abstract]Thepresentpaperreviewsacupointselection,treatmentmethodsandcombinedther

apie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fromapartsofliteratureaboutacupunctureandmox

ibustiontreatmentofcervicalspondylosis.Itisheldthatacupunctureandmoxib

ustionintreatmentofcervicalspondylosishasadvantagesofmarkedtherapeuticeffect,simplemanipulation,lowerexpensesandlesssideeffects,buttherearesomeproblemsurgenttobedealwithatonceinstandardsofc

linicaltherapeuticeffect,mechanism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actions,andstandar

dizationofacupointselectionfortreatmentandlongtermfollowingupforthepatients.

[Keywords] CervicalSpondylosls/acupther

頸椎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好發于中老年人,據初步統計,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患頸椎病的高達50%以上。該病癥狀復雜,纏綿難愈。它的治療方法很多,但目前多采用保守療法。近年來針灸治療頸椎病的報道日益增多,均有較好的療效,現將搜集到的近3年的部分文獻資料整理如下。

1 選穴

11 體穴根據不同的病變部位選取相應節段的頸夾脊穴是針灸治療頸椎病較為常用的方法,同時又根據“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并結合腧穴的主治特性進行選穴。朱氏等[1]以大杼、天柱、百勞、頸4~7夾脊為主穴,配合局部阿是穴,采用15寸毫針直刺進針。張氏[2]選用頸4~6夾脊穴進行毫針直刺。劉氏[3]用頸2~7夾脊穴,配合風池及患側的肩井、肩、曲池等穴。胡氏[4]取病變頸椎處的夾脊穴,配用風池、肩井、秉風、天宗、肩、外關諸穴。龔氏[5]取病變部位的夾脊穴配合“納絡取穴法”取值時經和對稱經上的絡穴。田氏[6]取大椎、平大椎及向上3個椎間盤水平線與小關節外緣連線的交叉點6穴為主治療頸椎病。張氏[7]輪流針刺①率谷、上星、內關;②風池、百會、太陽兩組穴位。董氏[8]單取外關穴針刺,并配合患者緩慢旋轉頭頸部。吳氏[9]取頸三針(大椎、雙側百勞)為主,隨癥配穴。于氏[10]選取相應病變頸椎的夾脊穴及阿是穴。滕氏[11]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穴以頸夾脊為主,隨癥配用肩、曲池、外關、合谷或肩、小海、外關、中渚等穴。黃氏[12]以風池、頸2~7夾脊穴為主,配合患側肩井、肩、曲池、合谷等穴。鐘氏[13]治療頸椎病,以頸夾脊、天柱、大椎、天宗等為主穴,隨癥配用他穴。

12 耳穴

吳氏[14]選頸椎、神門、肝、腎,頭痛及肩痛者加枕、肩;頭暈者加心;汗出者加交感;有外傷血瘀者加用耳中;若與內分泌功能紊亂有關加內分泌、腎上腺。丁氏等[15]則以頸椎、枕小神經點為主穴,配穴為神門、腎、內分泌、肝。

13 特殊取穴

夏氏[16]等取頂枕帶(百會至腦戶的條帶)上1/3(雙側)(條帶是指百會至腦戶的連接左右各旁開05寸的治療帶)、頂后斜帶(絡卻至百會的條帶)(病灶對側)、額中帶(神庭起向下1寸的條帶)、頂中帶(前頂至百會的條帶),頭暈重加顳后帶(率谷至角孫的條帶)、痰濕盛加額頂帶(神庭至前頂的條帶中1/3)。喬氏[17]以透刺法治療頸椎病,方法是在兩側斜方肌外緣,平頸椎棘突下(通常平頸4~7棘突)壓痛最明顯處進針。毫針刺入后,針尖經斜方肌前向椎間孔方向作橫向透刺,以得氣為準,并隨癥配用其他穴位。陳氏[18]以腕踝針治療頸椎病患者。進針點在雙腕部上4、上5、上6(腕部腕橫紋上二橫指繞內關與外關一圈處)。徐氏[19]運用頸經驗穴埋線治療頸椎病患者,標定頸穴1與頸穴2(分別位于C5和C7棘突旁開15寸處,均為雙側)。

2 治療方法

21 針法與灸法

朱氏等[1]以大杼、天柱、百勞、頸4~7夾脊為主穴,配合局部阿是穴,采用15寸毫針直刺進針,得氣后接G6805Ⅱ型電針儀,連續波,頻率為每分鐘15次,留針25min治療頸椎病30例,結果痊愈11例,顯效10例,有效8例。張氏[2]選用頸4~6夾脊穴毫針直刺,以針感向上肢放射為度,治療63例頸椎病患者,痊愈13例,顯效20例,好轉27例。常氏[20]采用針刺結合局部穴位涂藥加灸法治療頸椎病,方法是針刺風池、大椎、頸夾脊穴、頸部阿是穴、外關等穴。王氏[21]治療40例頸椎病患者,用2~25寸毫針直刺相應夾脊穴,以針感向頸、臂部放散為宜,然后接G6805型電針儀,以連續波,頻率15Hz刺激,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通電20分鐘,治愈23例,顯效8例,有效7例。張氏[22]運用電針治療頸椎病患者54例,方法是根據病變部位選取相應的頸夾脊穴,每次取2~3對,針刺得氣后,加70IDMB型電麻儀,疏密波,電流強度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留針15~30分鐘。結果:臨床治愈8例,顯效38例,有效7例。靳氏[23]取大椎及相應病變椎體處的頸夾脊穴3對針刺,待有針感傳至患側肩背、前臂、手指后,接G6805電針治療儀,用疏密波,強度以患者能夠忍受為度,出針后,再配合頸椎枕頜牽引。治療87例頸椎病患者,治愈48例,顯效13例,有效24例。喬氏[17]以透刺法治療頸椎病86例,方法是在兩側斜方肌外緣,平頸椎棘突下(通常平頸4~7棘突)壓痛最明顯處進針。毫針刺入后,針尖經斜方肌前向椎間孔方向作橫向透刺,以得氣為準,并隨癥配穴,結果治愈65例,好轉19例。王氏[24]治療482例頸椎病,選用風池、頸夾脊穴、阿是穴常規針刺并施溫針灸,灸后去艾灰起針。王氏[25]以艾炷灸其椎體鄰近穴位為法治療16例患者,以有熱感或有熱傳導者為良,30日為一療程,結果治愈5例,顯效7例,減輕3例。

22 耳穴療法

用75%的酒精消毒耳郭后,將消毒過的王不留行籽用05~2cm大小的醫用膠布粘在相應的穴位上,以單手拇指揉壓2分鐘左右,手法由輕到重,使耳郭有酸、脹、灼熱感,但以患者能忍受為度。囑患者每日按6~7次,每2日換1次王不留行籽,并換耳郭,8次為一療程。

23 穴位注射療法

岳氏[26]取頸4~7夾脊穴為主治療頸椎病,其中神經根型配合肩、肩貞、臂、外關、曲池;椎動脈型配合風池、百會。每次治療選頸夾脊穴1~2對,另加配穴2~3個,以5號針頭刺入穴位,得氣后緩緩注入藥液(維生素B12注射液與當歸注射液的混合液)05~10ml,治療本病72例,痊愈42例,顯效25例,有效5例,于氏[10]選取相應病變頸椎的夾脊穴及阿是穴,并隨癥配穴,用7號針頭分別吸入當歸注射液與維生素B12注射液,并將藥液混勻針刺上述穴位,出現得氣感后,緩慢注入藥液,每穴05~10ml,收治72例患者,治愈23例,顯效26例,好轉17例。王氏[24]治療482例,選用風池、頸夾脊穴、阿是穴常規針刺并施溫針灸,灸后去艾灰起針,再選擇2~4穴進行穴位注射,即用10ml注射器吸入復方丹參注射液與維生素B12注射液(按2∶1比例抽吸)快速進針,得氣后每穴注射1~5ml藥液。治愈420例,好轉48例。胡氏[27]用注射器抽取醋酸曲安縮松混懸液2ml(20mg)及2%利多卡因注射液,針刺雙側百勞穴,得氣后每穴注射混合液2ml,共治32例,治愈15例,好轉16例。

24 穴位埋線療法

徐氏[19]運用頸經驗穴埋線治療120例。方法:先令患者俯伏坐位,標定頸穴1與頸穴2(分別位于C5和C7棘突旁開15寸處,均為雙側),用2%利多卡因作穴位局部浸潤麻醉,然后剪取0~1號鉻制羊腸線3cm,用小鑷子將其穿入制作好的9號腰椎穿刺針管中,垂直快速進針。當針尖達皮下組織及斜方肌之間時,迅速調整針尖方向,以15°角向枕部透刺,尋找強烈針感向頭部或肩臂部放射后,緩慢退針,邊退邊推針芯,回至皮下后拔針,用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創口貼敷固定,1次為一療程,15天后行第2療程,共治3個療程,臨床痊愈72例,顯效24例,有效17例。

25腕踝針療法

陳氏[18]以腕踝針治療105例頸椎病患者。進針點為腕部上4、上5、上6(腕部腕橫紋上二橫指繞內關與外關一圈處),針尖呈30°角刺入皮膚后將針放平,緊貼皮膚表面沿直線進針,進針時要求阻力小,進針深度一般為平刺14寸。26 頭針療法夏氏[16]等取頂枕帶(百會至腦戶的條帶)上1/3(雙側)(條帶是指百會至腦戶的連接左右各旁開05寸的治療帶)、頂后斜帶(絡卻至百會的條帶)(病灶對側)、額中帶(神庭起向下1寸的條帶)、頂中帶(前頂至百會的條帶),頭暈重加顳后帶(率谷至角孫的條帶)、痰濕盛加額頂帶(神庭至前頂的條帶中1/3)。取30號15寸針斜刺,施小幅度提插瀉法,行針時配合患者頭部前后左右自主運動,留針2~12小時。

27 其它療法

劉氏[28]使用PK2型低頻電磁綜合治療機治療84例頸椎病患者,選擇全波型、電壓70V、頻率50Hz、3號磁頭(直徑10cm),令病人側臥,磁頭直接與頸部阿是穴垂直相交,用沙袋予以固定。場強003~004T(300~400GS)。余氏[29]在大椎穴處用七星針叩刺5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微微出血為度,再拔1號大火罐,留罐10~15分鐘后起罐,共治5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痊愈17例,顯效27例。

3 綜合療法

唐氏[30]采用針刺加醋濕熱敷法為主,佐以按摩治療頸椎病86例。醋敷法是取45cm×85cm紗布米醋浸濕后敷貼于頸椎部;針刺取大椎、風池、大杼、肩井、曲池、外關、合谷等穴;按摩主要是以理筋法按摩肩胛岡內緣條索狀硬結,捏脊,局部肌肉放松手法等。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結果治愈58例,顯效20例,有效7例,無效1例。楊氏[31]采用針刺加穴位敷貼治療86例,方法是將86例患者按中醫辨證分型分為寒濕阻滯、氣滯血瘀型和肝腎不足、氣血兩虧型,分別給予身痛逐瘀湯、獨活寄生湯,上述諸藥研末后醋調敷貼于壓痛點、大椎等處,并配合針刺相應病變頸椎夾脊穴、大椎、風池、安眠等穴。每日針刺,敷貼1次,10天1個療程。結果治愈35例,好轉46例,無效5例。常氏[20]采用針刺結合局部穴位涂藥加灸法治療68例,方法是先針刺風池、大椎、頸夾脊穴、頸部阿是穴、外關等穴,然后用毛筆蘸取藥液(當歸、川芎、紅花、桃仁、丹參、乳香、沒藥、防風、羌活、獨活各3g,元胡6g,研末加入350ml米醋,浸泡48小時,浸泡期間每隔4~8小時攪動藥物1次,使藥物得到充分浸泡,48小時后藥液即可使用)涂于頸夾脊穴、阿是穴及大椎穴周圍,再將艾條切成數個2cm長的小段,把艾灸盒放于頸部,使得針刺留針的同時配合頸部艾條熏烤,留針30~4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可休息2~3天,共治療3個療程。結果:68例患者中治愈27例,好轉40例,無效1例。許氏[32]應用針刺、穴位注射、推拿等方法治療96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愈56例。王氏[33]用挑刺、火罐、中藥藥枕等方法治療50例,治愈率達72%。

4 問題與展望

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頸椎病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脊髓型、其它型五種。其中,頸型是癥狀最輕的一種,臨床取穴以阿是穴為主,治愈率最高;而神經根型是發病最多,癥狀最復雜的一種,選穴則以頸夾脊穴為主,并多配合電針及穴位注射治療,效果較理想;椎動脈型和脊髓型的臨床療效則相對較差,針灸僅能緩解癥狀[34,35]。針灸治療頸椎病具有操作簡單、療效好、費用低、副作用小等優點,適合在各級醫院推廣應用。但在針灸治療頸椎病的研究中也存在不少急待解決的問題:①在療效評定問題上,主要依據患者的自覺癥狀及一些體征的改善情況來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沒有統一的療效評定標準,所以有效率從703%到987%,差異很大。這種評判標準客觀化程度低,易受人為因素的影響,相互之間的可比性差。②文獻報道主要偏重于臨床觀察,而涉及針灸治療頸椎病機理研究的文獻較少。針灸在鎮痛、抗炎等方面具有優勢,借鑒針灸學其它研究領域的一些實驗方法、技術及思路,從細胞因子及其基因表達的調控水平開展針灸對頸椎病的作用機制研究,對臨床療效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③對臨床上治療本病有效的腧穴進行篩選,應用生化、免疫學等技術進行研究,總結其作用規律,分析針灸效應的持續時間、刺激強度等影響因素,提高針灸的臨床療效。④針灸治療頸椎病有較好的近期療效,這一點已得到大家的認可。但對開展遠期療效的觀察、隨訪,還須引起大家的重視。

從上面的資料中可以看出,針灸治療頸椎病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應對有關穴位進行篩選,盡量做到規范化,并就針藥結合以提高療效(特別是遠期療效)等問題展開一系列探討。

5 參考文獻

1 朱毅,吳煥淦,蔣和鑫.電針治療頸椎病臨床研究.現代康復,2000;4(2):294

2 張毅明,熊飚.針刺夾脊穴治療頸椎病療效分析.上海針灸雜志,1998;17(1):19

3 劉曉敏.對應頸夾脊穴治療頸椎病臨床觀察.中國針灸,1998;18(10):598

4 胡卡明,金平林.針刺頸夾脊穴治療德國人頸椎病神經根型30例.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1998;21(4):32

5 龔丹.針刺夾脊穴加“納絡取穴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46例.中國針灸,1998;18(7):445

6 田永紅,等.針刺治療頸椎病.內蒙古中醫藥,1998;2:37

7 張衛.針刺為主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2例.陜西中醫,1998;19(10):463

8 董建.針刺外關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中國針灸,2000;20(1):38

9 吳琛.頸三針為主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90例療效觀察.

江蘇中醫,1998;19(10):34

10 于東歌.穴位注射治療頸椎病72例.針灸臨床雜志,1998;14(3):44

11 滕斌權,鄒淑凡.夾脊與循經取穴加電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48例.針灸臨床雜志,1998;14(1):21

12 黃國明.針刺頸夾脊穴為主治療頸椎病132例.按摩與導引,1999;15(4):19

13 鐘山.電針配走罐治療頸椎病72例.針灸臨床雜志,1999;15(5):28

14 吳耘生.綜合治療頸椎病231例分析.按摩與導引,1999,15(2):30

15 丁東海,丁東輝.按摩配合貼耳穴藥物滲透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按摩與導引,1999,15(5):20

16 夏陽,王朝陽.頭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6例.針灸臨床雜志,1999;15(9):41

17 喬成安.透刺法治療頸椎病86例.四川中醫,1999;17(4):53

18 陳世忠.腕踝針治療頸椎病105例.中國針灸,1999;19(5):318

19 徐三文,汪厚根.穴位埋線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研究.中國針灸,1998;18(5):267

20 常靜玲,李鳳婷,宋蘭萍.針刺及局部穴位涂藥加灸治療頸椎病68例.中國針灸,1999,19(6):341

21 王升旭,賴新生.電針夾脊穴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研究.針刺研究,1999;24(3):227

22 張玉珍,胡超巍.電針治療頸椎病54例.黑龍江醫藥,1999;12(4):248

23 靳建宏,劉豐艷.電針夾脊穴為主治療頸椎病87例.中原醫刊,1999;26(4):45

24 王光月,屈鳳林.穴位注射配合溫針灸治療頸椎病482例.中醫雜志,1998;39(12):741

25 王增聚,等.艾灸配合頸通沖劑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6例的臨床報告.針灸臨床雜志,1999,15(1):54

26 岳玉華.頸夾脊穴注射為主治療頸椎病72例臨床觀察.

針灸臨床雜志,1999;15(1):26

27 胡紀原,韓詠竹.水針百勞穴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2例.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8;17(1):38

28 劉寶環,董春哲,等.電磁療法治療頸椎病84例療效觀察.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1999;25(5):669

29 余梅英,柴兆璋.七星針叩刺拔罐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50例.上海針灸雜志,1998;17(2):46

30 唐瓊.針刺、醋敷、按摩并治頸椎病86例臨床體會.江西中醫學院學報,1998,10(4):155

31 楊晉紅.針刺加穴位敷貼治療頸椎病86例的臨床觀察.

針灸臨床雜志,1999,15(1):14

32 許劍波.綜合運用推拿針刺穴注治療頸椎病96例.中國民間療法,1999;5:27

33 王澤文,尹華.挑刺加火罐配合中藥枕治療頸椎病50例臨床報道.甘肅中醫,1999;12(5):47

篇6

最近,孫阿姨總是感覺后背酸痛、僵硬,就像身上馱著一塊大石頭一樣,只能去醫院就診。醫生經過檢查了解到,是腰背部的肌筋膜炎在作怪,除了避免慢性勞損外,常做“反序”運動有良好的康復效果。

肌筋膜炎又稱為腰背肌損傷,是肌肉和筋膜發生了無菌性炎癥反應,尤其是受到風寒侵襲、疲勞、外傷或睡眠位置不當等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時,就會誘發病情,很多老年朋友形容為“就像背了一塊大石頭”。具體表現為腰背部慢性、持續性的酸脹痛或鈍痛,疼痛呈緊束感或重物壓迫感,有的患者在睡覺時痛醒,活動后減輕,情緒不佳時也可加重疼痛。有的老人認為,上了年紀就容易出現腰背痛,吃點藥、貼上膏藥就能緩解,這是一種誤區,肌筋膜炎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加重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等,不單疼痛讓人難以忍受,治療難度也會加大。

明確診斷后,患者首先要去除病因,比如抗類風濕、消炎等,并通過鍛煉、按摩、熱療等康復方法,達到改善血供、消炎鎮痛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鍛煉康復效果雖好,但要選對方法,最好采用反序運動。這是因為體重是肌肉、筋膜受壓并導致慢性勞損的重要原因(這也是胖人容易腰背痛的原因),做反序運動,會減少重力因素的影響,使承受壓力的部位得到松弛。

反序運動是指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動作完全相反的運動,比如倒著走、倒立、單杠懸垂、下腰、爬行、向后立定跳遠、向后立定跳高、籃球后拋投籃等動作。其中爬行動作對緩解腰背疼痛效果較好,可在室外、室內進行,但在室外一定要保護好手掌和膝蓋。爬行運動時間不宜太長,每次10-20分鐘,每天1-2次即可。爬行時可采用手替依次爬行的方法,頭抬起,兩手十指分開著地,兩臂與肩同寬,雙腳前掌著地,膝微屈。爬行姿勢宜多樣化,比如可選擇直線向前爬,也可慢速向后爬,或左右爬、曲線爬、環形爬等。需要注意的是,爬行前要做好準備活動,徒手操或熱身跑5-10分鐘,爬行后不要馬上站立,要由爬式先改為坐式,再慢慢站起,以免突然站起造成大腦瞬間缺氧暈倒。對于年老體弱,以及患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炎、高血壓、心臟病、頸椎病的患者則不宜采用這種鍛煉方法。

篇7

我們往往認為推拿就是患者被動接受手法治療,療效雖佳,但是缺少主動運動。其實不然,推拿防治疾病的手段包括手法治療和功法訓練。功法訓練就是主動運動或者說是傳統運動療法,它是根據臨床需要,推拿醫生指導患者進行功法訓練,以鞏固、延伸臨床的治療效果。

1 推拿與主動運動

1.1 推拿包括主動運動推拿中的主動運動實際上就是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自我按摩等傳統導引運動。

根據現有文獻記載,秦漢時期,導引和按摩已經作為一種健身療疾的方法廣泛流傳于民間。《辭海》“導引”詞條作如下解釋:“中國古代一種強身除病的養生方法。……以主動的肢體運動,配合呼吸運動或自我按摩而進行鍛煉。”導引用在推拿中以增強推拿醫生體質、提高治療效果,稱為推拿練功,近年改稱為功法訓練或推拿功法。強調推拿醫生指導患者進行功法訓練,以鞏固、延伸臨床的治療效果。

導引有時直接稱為“按摩”、“按摩氣功”。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介紹的《婆羅門按摩法》、《老子按摩法》,名為按摩法,實為各種肢體的主動運動。民國二十三年,北平寶仁堂書店以《按摩氣功易筋經圖說》為書名發行“易筋經”,并附有十二段錦。導引術以按摩氣功為名發行。由此可見導引屬于按摩。

1.2 主動運動與推拿手法的關系 推拿中主動運動與推拿手法的關系也就是功法和手法的關系。

1.2.1 治療中兩者配合:手法和功法往往配合運用。以增強療效。

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摩腹法治療腹脹即手法和功法共用:“卷二?風邪論曰:養生方導引法云:脾主土,土暖如人肉,始得發汗,去風冷邪氣。若腹內有氣脹,先須暖足,摩臍上下并氣海,不限遍數,多為佳。如得左回右轉三七。……心氣放散,送至涌泉,一一不失氣之行度,用之有益,不解用者,疑如氣亂。”

如近代內功推拿流派手法治療前患者練習少林內功,是主動被動運動結合增強療效的典范。

1.2.2 治療后功法延伸:醫生可根據病情讓患者練習易筋經、太極拳、八段錦中的某些動作,給予運動處方以延伸手法效果。如腰椎間盤突出可練習易筋經中的餓虎撲食,腰肌勞損可練習易筋經中的青龍探爪,頸椎病可練習易筋經中九鬼拔馬刀。

嚴雋陶教授主編十五規劃教材《推拿學》中強調功法訓練的延伸作用。根據臨床需要。推拿醫生指導患者進行功法訓練。以鞏固和延伸臨床的治療效果。可見兩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1.2.3 功法優化手法:推拿醫生練功以柔化手法。增強醫生體質,提高推拿療效。《一指禪說明書》有較詳細的論述:一指禪推拿需練內外功。須先練外功。使兩臂及十指骨節,能柔屈如棉。更需練內功,調勻氣息,使周身力氣,貫注于指頂,務使醫者之指,著于病者之身,其柔如棉。然極柔之中,又須濟以至剛……雖隔重裘,皆能按穴……去病神速……。

2 推拿中主動運動的作用

2.1 保健作用 易筋經、洗髓經、八段錦、五禽戲、六字訣等功法以及自我按摩法,如摩面、摩耳、叩齒、摩腹、振足等有養生保健的作用。

《后漢書?華佗傳》所載五禽戲,模仿虎之威猛、鹿之安祥、熊之沉著、猿之靈巧、鳥之輕捷。舒展肢體,活動筋骨,是傳統運動療法的經典功法。其具體行法,見于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五禽戲可以起到消谷食、益乏力、除百病,而延年的作用。

2.2 治療作用傳統運動療法防治疾病內容豐富。《景岳全書》中記載治耳聾、耳鳴法:松靜而坐,兩手輕置膝蓋上,閉目養神。以兩手中指分別輕輕按于兩耳耳竅中,一按一放,反復多次,再以手指定按住,輕輕搖動,以引導內氣,使耳竅通暢。治療耳聾、耳鳴。

《內功圖說輯要?諸仙引導圖》載健脾益胃法一身仰臥,右腳架放在左腳上,直舒兩手攀肩,存守下丹田,意想內氣圍繞肚臍順勢針運轉,共六次。可治脾胃虛弱,五谷不消。

2.3 康復作用 推拿中的主動運動有康復作用價值。《內經遺篇?刺法論》中有“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餌舌下津令無數。”指出腎久病的康復方法。這里提到主動運動要和時間相結合的康復方法。

《諸病源候論?卷五?消渴候》中說“解衣臥,伸腰嗔少腹,五息止。引腎去消渴。……導已,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是對消渴病(糖尿病)人康復采用的運動療法。

3 推拿中主動運動的特點

傳統主動運動和現代康復醫學中的主動運動方式各有特點。現代康復醫學中的主動運動指肌肉主動收縮所參與的運動稱為主動運動。包括隨意運動、助力運動、抗阻力運動。通過主動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具有溫和的牽拉作用,能松解疏松的粘連組織,牽拉攣縮不嚴重的組織,有助于保持和增加關節活動范圍。最常用的是各種徒手體操,一般根據患者關節活動受限的方向和程度,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動作,內容可簡可繁,可以個人練習,也可以將有相同的患者分組集體練習。主動適應面廣,不受場地限制,缺點是運動強度一般不太大。在重度粘連和攣縮時治療作用不太明顯。

傳統主動運動以中醫理論為基礎,進行自作,自主運動,有著自身的特點。

3.1 配合意識鍛煉功法訓練往往配合意識鍛煉。

意識鍛煉一是指意守身體某一部位或意識沿某條經脈路線循行感知。如《導引養生法》中治療中風法:以背靠墻正立,兩腳趾展開,平心靜氣,以意引氣,從頭向下行,至兩腳十趾及足掌心,反復二十一次,待腳步有氣感為止……。可“上引泥丸。下達涌泉”。可治療半身不遂。

現代康復醫學在腦卒中康復中采取意想法療效可靠,可見和傳統推拿療法不謀而合。

3.2 配合呼吸鍛煉功法訓練一般都配合呼吸鍛煉。呼吸鍛煉古代稱吐納、練氣、調氣、調息等。呼吸鍛煉的方法有自然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胎息法等。往往要求呼吸自然和平。呼吸要深、長、勻、細。

“六字訣”中發出“噓(xu)、咳(ke或he)、呼(hu)、泗(si)、吹(chui)、唏(xi)”六音,通過不同聲音進行呼吸鍛煉以調整不同的臟腑。如呼調脾,咳調心,噓調肝膽,泗調腎,唏調三焦。體現了中醫五行獨特的理論。

3.3 順應時間變化傳統主動運動必須和時間相應。《內經》中“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以為生活規律和運動必須適應四季變化,否則就不能健康長壽。

《內經遺篇?刺法論》中“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指出腎久病的康復方法要和時間相結合。陳希夷《二十四氣坐功卻病圖》,是根據二十四節氣采取不同的運動健身療法。

3.4 堅持內外兼修傳統主動運動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指肢體、脊柱、肌肉、關節訓練;內練一口氣指呼吸鍛煉和意識鍛煉,既使肌肉柔韌、骨骼堅強、關節靈活,又使呼吸平穩、心情舒暢。體現了內外兼修的特點。

3.5 主張醫患同練傳統主動運動首先是醫生練習,以增強體質,提高療效。古今很多推拿名家均為功法或武功高手。如南北朝時達摩。現代之馬萬龍等。同時功法訓練是醫生根據臨床需要。制定運動處方,指導患者進行功法訓練,以鞏固、延伸臨床的治療效果。

4 問題與展望

篇8

【關鍵詞】復方芪麝片;正交實驗;提取工藝;粉防己堿和青藤堿

復方芪麝片為主治氣虛血瘀兼痰濕阻絡型頸椎病的中藥復方制劑,由黃芪、麝香、青風藤、川芎等中藥組成,具有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消腫止痛的作用,臨床效果較好。方中青風藤為臣藥,防己為佐藥,其主要有效成分均為生物堿,即粉防己堿和青藤堿。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青藤堿具有抗炎、免疫抑制、鎮痛、降壓、抗心律失常等藥理作用[1,2]。易丹丹等[3]研究發現青藤堿凝膠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具有治療作用,且效果良好。粉防己堿具有廣譜抗炎作用,對局部和全身的多種急、慢性炎癥、免疫性炎癥、煙霧吸入性肺損傷、四氯化碳性肝損傷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是多方面的,對炎癥的各個環節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4,5]。此外粉防己堿還具有抗心肌缺血、抗腫瘤等作用[6,7]。根據方中兩藥味有效成分理化性質的特征,本研究選擇乙醇作為提取溶劑,擬通過正交實驗對醇提工藝中乙醇濃度、乙醇用量、提取時間、提取次數這4個因素進行考察,以粉防己堿和青藤堿含量為指標成分篩選工藝條件。

1材料與儀器

防己購自上海養和堂藥材有限公司,經上海中醫藥大學生藥教研室鑒定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tetrandraS.Moore的干燥根。

青風藤購自上海養和堂藥材有限公司,經上海中醫藥大學生藥教研室鑒定為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acutum(Thunb.)Rehd.etWils.及毛青藤S.acutum(Thunb.)Rehd.etWils.var.CinerumRehd.etWils.的干燥藤莖。

粉防己堿、青藤堿對照品:含量測定用,由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提供。Agilent1100色譜工作站。

2方法與結果

2.1因素水平表根據文獻資料和預實驗結果,采用正交實驗法以乙醇濃度(A)、乙醇用量(B)、提取時間(C)、提取次數(D)為考察因素,各取3水平,具體因素水平見表1。表1提取工藝優選水平(略)

2.2醇提實驗根據表1,選用L9正交表,按各實驗號進行實驗。每次實驗按處方量稱取青風藤120g,防己90g,加熱回流,提取液進行濃縮,稱重,計算得膏率,分別稱取各組浸膏適量,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ml容量瓶中,得9組供試品,分別測定青藤堿和粉防己堿的含量,測定青藤堿的HPLC條件:十八烷基硅烷為填充劑;甲醇乙腈水二乙胺(18∶14∶58∶0.1)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65nm。測定粉防己堿含量的HPLC條件:十八烷基硅烷為填充劑;甲醇乙腈水二乙胺(70∶10∶20∶0.1)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83nm。

2.3正交實驗及方差分析見表2~3。表2正交實驗設計(略)表3方差分析(略)

X:青風藤為方中臣藥,防己為佐藥,所以經過加權后,X=青風藤×60%+防己×40%。X1,X2分別表示兩次重復實驗所得數據經加權后的數值。

F0.05(2,17)=3.59,F0.01(2,17)=6.11,由方差分析表可知,4因素均有顯著性差異,根據實驗結果,因素D應取D3,即提取3次。因素B應取B3,即加10倍量醇。因素A應取A2,即70%醇提。因素C應取C2,即提取時間為2h。

2.4乙醇用量的單因素考察在其他因素確定的前提下,以粉防己堿和青藤堿含量為指標成分考察乙醇用量為14倍,18倍時工藝提取情況。結果見表4。表4乙醇用量的單因素考察(略)

乙醇用量為14倍時,提取的指標成分含量高,因此確定乙醇用量為14倍。

2.5工藝驗證取同樣藥材,按上述優選工藝進行操作,粉防己堿含量為0.34%。青藤堿含量為0.58%(與藥材比)。

3討論

根據正交實驗,確定防己和青風藤最佳提取工藝為以70%醇濃度的乙醇為提取液,加醇量為藥材的16倍,提取3次,2h/次。

防己、青風藤提取工藝中所依據的指標,采用的是將粉防己堿和青藤堿含量進行加權后的數值。加權系數應根據兩味藥物在方中所起的作用進行慎重選擇,本實驗確定臣藥青風藤的加權系數為0.6,佐藥防己的加權系數為0.4。

正交實驗中,因素B和D均具有顯著性差異,根據極差分析,所取水平均為設定的最高水平,因此應考察加醇量在10倍以上,提取次數在3次以上時的情況。結合大生產的實際情況和兩因素的交互作用,確定提取次數為3次,在此基礎上,對乙醇用量進行單因素考察,實驗結果表明,當乙醇用量為藥材量的14倍時,成分含量較高,提取較完全。新晨:

【參考文獻】

1]王勇,方勇飛,周新,等.青藤堿對佐劑性關節炎大鼠腹腔巨噬細胞表達細胞因子的影響[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3,7(7):415.

[2]陳光星,劉良,趙詩哲,等.青藤堿對膠原誘導型關節炎大鼠滑膜細胞增殖及凋亡影響的研究[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5,9(5):284.

[3]易丹丹,蔡鴻生,羅順德,等.青藤堿凝膠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的治療作用[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2,22(8):465.

[4]張樂之,何華美,李新芳,等.粉防己堿的抗炎作用與炎癥白細胞cAMP的關系[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3,19(7):791.

[5]張樂之,何華美,李新芳,等.粉防己堿抗炎作用的研究進展[J].藥學學報,2002,18(3):172.

篇9

析張錫純診汗的學術思想馮瑞雪 張再康 (3)

中藥局部噴撒治療子宮頸糜爛,陰道炎劉軍君 韓嶺梅 (5)

骨傷寧促進骨傷愈合臨床研究王中華 趙國存 (6)

中藥為主治愈罕見視網膜脈管炎1例報道牛光學 丁躍玲 (8)

中西醫結合治療化膿性中耳炎300例療效觀察薄慕真 姚福軍 (9)

三金湯加減治療輸尿管結石46例劉建平 連淑霞 (11)

清肝利膽妙方——龍膽瀉肝湯安勝平 扈國杰 (12)

加味四君子湯治療慢性腹瀉50例臨床觀察劉立華 (14)

消痛飲治療三叉神經痛158例劉延君 靳洪年 (15)

中西藥物外治各種皮膚感染64例姜佩潔 姜佩英 (16)

505神功元氣袋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療效的觀察張清 王慧娟 (17)

“奇正消痛貼”治療急慢性扭挫傷等120例臨床觀察姜正謙 劉文龍 (18)

滋腎生血沖劑治療腎性貧血紅細胞免疫的實驗研究司秋菊 賈淑蘭 (19)

山萸肉口服液的工藝研究河北中醫學院學報 徐金英 李士懋 (20)

子,酉時電針足三里,三陰交對“脾虛”大鼠腸系膜微循環的影響李永方 湯德安 (22)

消渴舒I號對糖尿病小鼠的影響王林 張建平 (24)

本草十八反的源流,臨床應用與實驗研究概述呂志杰 (26)

經方方名探析毛字湘 (30)

針灸治療雀斑112例何巖 杜素琳 (32)

860例刺絡拔罐療效總結劉炎 (33)

多經多穴按摩法治療小兒痿證560例劉忙柱 王彩仙 (35)

“五虎拔羊”針法及其臨床應用董云強 馬玉平 (36)

夏錦堂教授治療水腫經驗狄玉敏 姚勇 (38)

老年冠心病患者用藥方法的探討于瑩 張惠芬 (40)

食物酶,中藥與現代病郝曉芳 常欣欣 (41)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療術后腹脹1例徐德潤 馬洪仕 (43)

我院本科95級《中醫診斷學》試卷分析楊牧祥 方朝義 (44)

體育鍛煉與預防癌癥甄小路 (46)

加味青麟丸對高脂血癥小鼠血漿TXB2、6-Keto—PGF1α含量的影響佘延芬 楊繼軍 張瑞娟 肖紅玲 曹赫然 (1)

骨復活湯對兔激素性股骨頭壞死血漿ET-1、NO的影響徐國華 田偉明 柴儀 (3)

養心益肝湯對缺血性中風后遺癥期患者血清ET、NO含量的影響王文蘭 付彩文 (5)

慢性乙型肝炎中醫辨證分型與TNF—α和IL-6水平的相關性研究孟翠弟 劉學明 劉雪白 (7)

柴胡桂枝干姜湯證臨證探析王春勇 (9)

補腎化痰通絡治療老年性癡呆48例寇勝玲 趙姍 (11)

榴蓮皮軟膏治療老年性瘙癢癥臨床研究楊玉峰 梁少瓊 文煥琛 郭岱炯 劉燕 王麗娜 (12)

《河北中醫藥學報》榮獲“河北省優秀期刊”獎 (13)

通腑方灌腸對腹部術后MTL、CGRP的影響及臨床療效的研究劉滿君 賈利輝 陳霄 劉研 (14)

超微粉碎麻術散治療無癥狀高尿酸血癥49例臨床觀察李成東 高良 田華 (16)

中藥外治促進肛裂術后創面修復130例李利霞 陳雪清 范世慧 (18)

腰絡通膠囊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研究劉海永 王成 陳曉強 (19)

中藥布病靈膠囊合抗生素對急性布魯氏菌病240例的療效探討 李瑞科 劉曉麗 王書義 張海紅 胡朝安 田玉明 楊富華 (21)

河北中醫學院學報 糖脈康膠囊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0例臨床觀察張玉璞 (22)

中藥彈性桶狀布袋治療頸椎骨質增生臨床研究 甄志剛 高五海 李濤 李栓格 受春利 王志丹 劉長虹 (24)

參芪明目顆粒治療肌性視疲勞臨床觀察張鳳梅 馮玉明 龐朝善 滕曉曉 (25)

溫腎益氣湯治療前列腺增生31例楊運池 (26)

中藥芪柏制劑塌漬預防化學性靜脈炎的臨床觀察翟鑫宏 洪月光 張敬 李麗清 (27)

養陰降糖片治療氣陰兩虛型2型糖尿病36例療效觀察鄭俊付 范瑋 張玉雙 常妙 (28)

調經止血湯治療青春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65例陳愛蘭 武秋林 白潔 (29)

中藥對牙周致病厭氧菌體外抑菌活性的研究李立芳 張勇 (30)

RP—HPLC法測定復方刺五加糖漿中紫丁香苷的含量張旭東 王蕊 張淑慧 張詠梅 (32)

細胞破壁蠶龍膠囊的毒理實驗研究游國師 高良 田華 (33)

針灸與推拿伸筋液為膏質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臨床觀察王智 殷慧 王非 (35)

火針正骨療法為主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王成 劉海永 陳曉強 (36)

針刺拔罐起泡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37例王永梅 徐曉英 (37)

耳穴貼壓配合刺血拔罐治療女性黃褐斑機制的臨床研究劉麗 李文麗 (39)

針刺治療血管性癡呆的實驗研究概況張麗欣 張瑞娟 張會珍 孫麗芳 (40)

中醫藥院校實驗診斷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梁文杰 馬國平 周韶輝 魏艷靜 曹剛 (42)

中藥專業《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曹秀蓮 牛麗穎 劉嬌 王鑫國 竇玉紅 (43)

中西醫結合內科學網絡課程的制作李忠青 (45)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對補腎方和苦參素抗病毒療效的影響唐茁芯 陳建杰 (3)

葶藶生脈方對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動力學的影響郭秋紅 趙淑明 張一昕 周樺 張志良 吳翟 (5)

消瘀化痰方對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NO含量和NOS活性的影響孫會娟 章建輝 周樺 吳翟 李昌 張一昕 (7)

對中醫基礎理論學科主體發展的思考楊威 于崢 (9)

傳統醫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療效觀察王永梅 劉杰 柴會立 李風峰 武智 (10)

中醫傳統飲食的辨證論忌張玉蘋 (13)

降糖護目方對單純型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視網膜血流影響的臨床觀察戎曙欣 肖匯穎 白世淼 張慶玉 (15)

從腎論治冠心病一得宋長春 張拴平 郭建利 (16)

溫陽益氣活血法治療不穩定心絞痛臨床觀察李俊 郭亞萍 (17)

小歸芍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觀察相聰坤 劉啟泉 白海燕 (19)

放療聯合生津增效湯治療食管癌患者的臨床研究杜海峰 張學紅 張炳冉 于云翔 王亞娟 (20)

中藥薰洗治療骨折康復病人的效果評價郭秀紅 (22)

六味地黃湯加減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60例艾徽 (24)

溫通散外敷治療慢性盆腔炎60例胡京華 (25)

微波合自擬燙傷油治療宮頸糜爛210例分析商月苓 劉鳳茹 王汝琴 王平 (26)

補氣養血榮肌湯治療周圍性面癱后遺癥陳艷紅 陳雅民 (27)

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腹瀉86例療效觀察河北中醫學院學報 房玉祥 (28)

姜黃膠囊對實驗性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的影響楊海英 彭新華 喇萬英 (29)

防芷鼻咽顆粒治療急慢性鼻炎咽炎的實驗研究郭進 郭安然 蘇桔之 胡玉錄 劉靈改 戎成才 (30)

舒肝利膽排石丸甲醇提取物的藥效學研究李紅 吳文博 李青 (32)HttP://

三七總皂苷對大鼠心室肌細胞內游離鈣濃度的影響馬會杰 馬慧娟 吉恩生 沈雪艷 張翼 (34)

銀杏達莫注射液聯合尼莫地平治療血管性癡呆臨床研究周萬先 賈婕 陳麗萍 柳江紅 (36)

延腎膠囊對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白介素-1β、自介素-6影響及療效觀察魏曉娜 檀金川 郭曉玲 王月華 王剛 (37)

快針治療頸椎病166例的療效觀察楊臻 王偉明 張慎 (39)

丹參注射液穴位注射聯合羊腸線植入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臨床觀察王志剛 (40)

手法復位為主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40例臨床觀察鄭慶山 (42)

火針正骨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陳曉強 趙金榮 王成 杜雙慶 (43)

針刺治療肝陽上亢型偏頭痛36例療效觀察趙建群 戴劍華 易恒 (45)

跌打七厘片配合艾條灸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156例臨床觀察何立 馬俊強 (46)

痛瀉要方合小柴胡湯加減治療脂肪肝療效觀察王彥剛 周琰 楊金國 蘇春芝 (6)

論“寒之真假”楊金國 王艷君 王彥剛 梅建強 (8)

癌痛酊外用搽劑合三階梯止痛治療癌痛的臨床研究蓋貴堂 盧海麗 劉耀平 王素霞 張文明 (10)

益氣化痰法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李猛 (12)

“氣虛發熱”證治芻議張明泉 (15)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50例療效評價周文彬 陳德寧 程可佳 黃忠旺 (16)

消痰活血降脂湯治療高脂血癥150例療效觀察王香婷 朱曉紅 趙潤生 魏民 (18)

同病異治話“癮疹”王霞 韓淑芬 王蕊 (20)

川芎茶調散加減治療偏頭痛60例療效觀察占戈 滿偉 (21)

冠心通痹煎劑治療胸痹的臨床應用研究劉耀平 蓋貴堂 盧海麗 王素霞 楊素霞 (23)

電針血清促進BDNF分泌增強腦保護作用陸利 白麗敏 洪慶濤 (26)

無煙隔姜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楊臻 宋燕文 程麗萍 馬永磊 顧煜 王偉明(指導) (28)

針刺放血治療麥粒腫172例劉樹珍 蔣國卿 (31)

大豆異黃酮對乳鼠心肌細胞氧化損傷的保護作用王娜 關鵬 常彥忠 段相林 (32)

婦科止帶片的薄層鑒別研究 李國川 張邊江 魏春娥 黃蕓 陳征 朱學梅 王紅艷 (34)

家種梁外甘草最佳采收期研究陳 王秀歧 張尚斌 (35)

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黃芩中總黃酮含量李云鵬 黃蕓 魏春娥 崔力劍 竇玉紅 (36)

吳鳳全教授用經方治嘔逆臨床經驗舉隅王永梅 王桂英 (38)

清眩膠囊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80例觀察樊建平 張子明(指導) (39)

黃酮類化合物降血壓及其作用機制研究現狀尤翠蘭 蘇佩清 (41)

河北中醫學院學報 中醫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馮貞梅 張青 丁旭 (43)

篇10

何為五行六合法

五行六合法中的“五行”包括水、木、金、火、土,“六合”是指通過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的關系,同時配合一項修煉的功法,整體調節身體機能,從而達到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態,稱之為“五行六合法”。此法中的五行在查病、排毒的實踐過程中又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和意義。

1. 水,通過手法,在人體上準確查找病源,扶正筋骨,調順內氣。

2. 木,采用傳統中草藥,經過細化加工,來清理體表垃圾,疏通體內經絡。

3. 金,以九針來清理經絡中的瘀血,風毒。

4. 火,艾灸,補足體內氣血、經絡的虧虛。

5. 土,砭石,解除機體的僵硬,生養肌肉,消腫。

6. 功法,即一項能使身體四肢肌肉得到充分鍛煉,使氣血調和的運動方法,以通透功法為核心內容,有五套動功一靜一自發功,通過功法訓練改善亞健康狀態,開發自己的潛能,有效地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存質量。

“通透健康服務”整體調節人體機能

人的身體有很強的自我修復功能、自我調節的機制和許多再生因子。這種自愈體系類似于自然界的水自凈現象。水中的生物群落不斷的發揮其凈化功能,使得流水不腐,保持著江河湖泊的潔凈。人體得病以后,至少有十幾種生理機制可以幫助我們實現 “自凈”,持續的自我修復、自我完善,直至恢復健康的機能。

通透健康服務就能夠充分調動人體的這些自凈機制,提升人體的能量,使這一過程更快更穩,使我們身體盡快恢復正常。使人的精力越發充沛,身上的不適也就被一掃而光。

此法對人體的循環系統有很好的調節作用,能夠疏通循環通道,使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肺吸入的氧和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順利快速到達全身各器官、組織和細胞,有助于提高人體生命機能。

除上述作用外,通透健康服務對人體代謝的調節也有顯著的成效。從生命開始的第一天起,人就不斷的吐故納新,將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廢物運往肺、腎和皮膚,進而排出體外。經科學證明:人的一生中要排出幾噸垃圾,當體內垃圾不能正常排出時,就會堆積在體內,形成功能障礙,引發各種疾病。接受通透健康服務就可以針對此種狀況,通過體表清除這些障礙。

“通透健康服務”具體作用

《素問?皮部論》記載:“皮者脈之部也,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于經脈,經脈滿則入舍于臟腑也。”清楚的講明皮膚是通過經絡與內在的臟腑相聯系的;當人體受到外邪攻擊致病時,疾病由表及里,逐漸加重的過程。

不同的經絡在人的身體表面都有固定的分布區域,當體表在無外傷的情況下出現涼、熱、硬、厚、腫、黑、紅、爛、瘡等諸多癥狀時,我們可以根據癥狀所在的部位,判斷此證與哪條經絡或臟腑有關。并且根據癥狀之間的細微差別,知道臟腑病變程度和性質。由此可見,通過體表所反映出來的現象,準確的推斷病因是完全可行的。并依據中醫經絡的理論,運用五行六合法制定合理的康復方案。

當人體受到風、濕、寒、火、燥、暑的侵犯,無力抵御時,邪氣就會通過身體表面侵入或從口鼻吸入而引發疾病。在起病的初期,積極的采取措施,可用酒、姜或特制的通透粉中的一種擦抹全身,結合一系列的排毒手法,重點揉擦背部,將邪氣又從體表排出,癥狀就會隨之消失,防止疾病向內傳變。這也是中醫所說治未病的內涵之一。

通透健康的服務群體還包括患有常見病,多發病(如腦瘤、心臟病、糖尿病、癌癥、血壓高、頸椎病、腰椎病、股骨頭壞死、臏骨軟化、牛皮癬,無名痛、癢、酸、麻、脹、腫等),久治不愈的人,如早期發現并且積極配合通透健康服務者,都會具備恢復健康的能力。

“通透健康服務”神奇功效

1. 幫助人體恢復正常的皮膚功能和色澤,使皮膚通透正常,排出體內垃圾。

2. 使腠理作用趨于正常,通過汗孔的開合和汗液的排泄,祛除瘀滯,改善功能障礙。

3. 解除筋的僵硬、瘀滯、增強肌肉靈活度,消除疼痛。

4. 扶正骨骼。有些微小的問題,x光片子上是看不見的,但是在不同的部位,會引起各種慢性病,吃藥幾十年也無法根除,接受扶正后病痛消失,使內循環暢通。

5. 排除經絡中的風毒和瘀血,否則會疼痛難忍,久治不愈。

6. 調順內氣,達到呼吸正常,大小便通暢,各種內痛消失。

以上六種對人體的作用手法是通透健康服務所特有的。其作用的關鍵是找到真正病根,給出相應的服務措施,盡最大努力激活人體各項機能,把健康送到每一個人身邊。

“通透健康粉”

通透健康粉,采用彭組秘方結合現代工藝加工而成。蘆紹華教授認為通透健康粉直接作用于皮膚表面,排除毒素,使用簡單方便,快捷有效,用途廣泛,是家庭必備保護健康之品。還兼有美容,美體等作用,達到國際衛生標準。它的神奇效果,請您來親身體驗吧!

1. 洗頭:可與洗發液合用,也可單獨使用。對頭屑、頭癢、頭風,頭痛等作用明顯。

2. 面膜: 取粉5克,用開水溶成糊狀,稍冷卻后,用小刷在面部涂抹一層即可,20~30分鐘后洗凈,適用于酒糟鼻,黑斑,青春痘、臉熱等,還可去 鉛毒。

3. 刷牙;單獨使用或與牙膏合用,有固齒效果,對齲齒、牙周炎、咽炎、扁桃體炎、口腔潰瘍等癥狀效果好。

4. 泡足:將5克粉,用開水沖好再調溫后泡足,可除腳臭,腳癢;血糖高者,可降血糖指標;改善微循環,提高睡眠質量。

5. 熏洗:取5克粉放入盆中,加入開水攪勻,用熱氣熏蒸不適部位,以舒適為度,而后再洗。可用于痔瘡,腹痛,便秘。

6. 外擦:用開水沖成糊狀,再用小刷子涂在皮膚上,對紫外線過敏,皮膚癢痛,腰痛,牛皮癬同樣有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