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網絡化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4 06:41:00
導語:教育信息網絡化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經濟呼喚信息社會,也給教育領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現代教育技術的研究已經被提到了教育“制高點”的地位上,成為當今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個教育熱點。
Internet(國際互聯網絡)作為信息傳媒之一,以其強大的優勢雄居世界,也同樣為教育技術的研究開創了新的領域。近一年來,以教育為主題的網站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各種搜索結果中。筆者在兩年前以一個中學歷史教師的名義在Internet上了
名為《史海泛舟》的個人Homepage(主頁),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下,目前已初具規模,曾被“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K12)推薦為“優秀個人主頁”,同時筆者也有幸作為福建省“曙光網站”中學歷史的責任編輯參與了網站的部分建設過程,在網站的建構和維護的過程中感受頗深,訴諸拙筆,請專家和同行指正。
一、教育網站的現狀分析
第三次全教會上明確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國家支持建設以中國教育科研網和衛星視頻系統為基礎的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加強……校園網絡或局域網絡的建設,運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為社會成員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隨著政府上網工程的開展,社會觀念的更新,教育網站也隨之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出現在Internet之上,為從事教育工作的“沖浪”者提供了一個個各具豐采的資源港灣。近年出現的教育網站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1.教育行政部門的網站這是政府上網工程的產物,在教育部率先上網建站的帶動下,各省市教委、教育局的網站紛紛出現在Internet上。這類站點具有政策性強的特點,除介紹部門的結構和職能外,還提供與教育有關的政策法規、教育政報和時事要聞等,是教育工作者獲得有關政策和科研導向資料的首選網站。
2.教育研究機構的網站這類網站的政策性僅次于前者,主要以提供網上教育資源為主,其中對中小學教育影響最大的當屬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辦設的“中小學信息化教育”和“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K12)”;同時,教育部主辦的中國教育科研網也已初具規模,連接了1000多所高校,成為高等院校教育科研的重要基礎設施。這類網站特點是信息量大,內容較全面,以提供最新的教科研動態、技術論壇和教育教學資源為主,是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一線教師最常光顧的網站,福建曙光教育網站即在此列。
3.信息產業的教育網站企業開設的教育網站迅速出現并形成了99年Internet上的一股熱潮。由于受我國教育經濟發展水平所限,完全靠國家的投入發展網絡化教育是不現實的。因此,國家有意識地引進市場機制,培育教育信息產業;而對于企業來說,教育領域作為市場來源潛力是巨大的。這類網站主要以宣傳企業形象、樹立企業品牌、介紹與教育有關的軟硬件產品為主,近期也開始嘗試與一些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接觸,試圖開展一些與教育教學直接相關的業務。《史海泛舟》初具規模后,就曾有過如上海易方教育網站和北京實達等以不同方式表達了合作意向,雖然筆者出于職業考慮均予以謝絕,但也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這類網站的發展方向。此類網站以其經營靈活、更新頻繁迅速、資金充足等優勢也成為推動教育信息網絡化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4.個人網站數量的劇增是99年中國Internet的一大蔚然景觀,由于增長過快竟然發展到迫使幾乎所有提供主頁空間的大站紛紛高掛“免戰牌”,其中教師的個人主頁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兩年前《史海泛舟》“甫現江湖”,筆者的一塊“中學歷史教師”的牌子頗為搶眼,到處受青睞,許多網站主動提供鏈接,并大多注以“中學教師的教育網站”的說明,使筆者頗有“以稀為貴”的感覺,但也由于缺乏同行交流而悵悵然失落許久。近一年來,教師主頁的劇增使筆者交結了不少同行網友,對教育共同的認識和責任感使我們迅速成為網上“同志”,并于今年8月在K12上筑建了《教育新世紀》(21CT,21世紀教師之意)教師網盟,日瀏量十分可觀,許多同行網友紛紛加盟。但由于時間關系,9月份開學后就沒有更深入的發展了,只提供教師的教育主頁鏈接,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教師個人教育網站導航鏈接的作用。
二、中小學教師個人教育網站的特點
教師的個人網站特點鮮明,筆者在組建21CT的過程中接觸了幾十個這類主頁,并與版主們進行過一定的交流。總的來說,這類主頁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內容健康、風格高尚由于Internet具有“見其文不知其人”的特點,使個人網站的內容品質良莠不齊,有的網站甚至以成人化的內容為賣點吸引瀏量,至于其它打“擦邊球”或內容怪異的就更多了,只要不涉及政治反動或黃得厲害,一般的網管大多會聽之任之的。以教師名義建立的網站自然不會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形成了一道相對與眾不同的內容健康的風景線。這類網站大多正氣浩然、觀點鮮明,并絕大多數敢于公開自己的真實姓名、工作單位和個人簡歷,以真誠來交識教育領域的同行網友。《史海泛舟》從一建站就公開了筆者真名和工作單位,在21CT聯盟中也對其主頁內容和版主個人身份的公開提出要求,作為考察是否接納其加入教師網盟的必備條件之一,我們認為這是作為教育主頁最起碼的條件。
2.內容以學科知識與教育理論為主由于教師的職業和專業特點,教師個人主頁的內容絕大多數由所教的學科知識和教育理論組成。學科知識大致包括專業知識、教研論文、教案、小課件和相關圖片資料等。如《史海泛舟》就開設了古跡導游、訪古游蹤、歷史名城、歷史人物、歷史博物館、學史論文和時事溯源等欄目;教育學部分主要以教育法規、教育理論研究、教育資源等組成。《史海泛舟》在這方面設置了教育改革、教學資料、教育論壇、教師網盟、學習輔導和歷史題庫等欄目。此外,作為個人主頁,個人的興趣、特長和個性的差異同樣也會反映到其主頁欄目的設置上,這部分內容大多以電腦知識、藝術欣賞或師生交流等為主。
3.固然內容是決定一個網站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決定性因素,但是作為高科技產物的主頁,其技術性和觀賞性同樣會對其效果產生相當的影響。心理學赤瑞特拉(Treicher)經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信息的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項加起來就占了94%,還有6%分別來自嗅覺、觸覺和味覺。多媒體技術正是以其聲像結合刺激人的視聽系統,達到強化記憶的目的。一個優秀的主頁也同樣在色彩的合理搭配、文字的工整美觀和布局構圖的和諧等方面體現出作者的審美情趣,也可給瀏覽者以美的享受。同時,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Java和Flash等技術大量運用于主頁制作,也為個人主頁增色不少。
從教師個人主頁看,這一點上個體的差異十分巨大,這是由于制作者的審美情趣各異和對計算機應用的掌握水平不盡相同的原因造成的。有的主頁色彩流暢,合理運用所掌握的計算機技術使主頁畫面動靜相宜、鏈接結構層次分明,使訪問者在瀏覽信息的同時得到美的感受。縱觀Internet上的個人教育主頁,能較好地做到這一點的為數不多,相當部分的主頁在內容的選材方面花了大量的精力,但從整體效果來看則客觀上明顯地存在著差異。在筆者所交識的同行主頁中,《教育先鋒》、《楚天驛站》和《惟存教育》等盡管內容和風格迥異,但均屬質表俱優的佳作。
三、個人教育網站的發展有利于推動我國素質教育和教育信息化進程
個人教育網站的大量出現使Internet上教育的成分劇增,促進了我國的教育信息網絡化,也體現了素質教育和創新精神的發展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有利于我國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資源網絡化的進程
“教育教學信息資源庫(網站)可包括文件法規、宏觀決策信息、教育組織活動信息、教育與心理基礎理論、各學科教學資料庫、各類教育軟件庫、優秀教案、各學科教育教學實踐交流、專家論壇、教師論壇、網上觀摩課和網上圖書等。對學生提供的教學服務可包括:各科教師答疑、各科學習材料、復習指導、各校練習題、學生習作交流、學生心理輔導、學生論壇等……”(王相東《網絡化教育:立即起飛》)
時下的許多大型教育網站均不可或缺地包含了上述內容,欄目齊全且資料豐富是個人網站所不可比擬的。但也正因其“大站”的地位決定了其必須“面面俱到”,反而因為各種因素難以在廣度和深度上得以兩全,這個問題即使是在K12上也體現得很明顯,何況其他網站?而個人網站則以其“小”而“精”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些空檔,這些網站的版主絕大多數是工作在教學或科研一線的青年教師,網站的選材和提供的素材也絕大多數與教育教研密切相關,個人的實力和精力決定了他們只能在某一領域或某一學科的教育教研中有所研究和拓展,但是就教學實際來說,其參考性和實效性卻往往比教育大站更具有直接的優勢。
由于個人網站尚處于“單兵作戰”的游離狀態,其資源較零散,難成體系,與大型網站不可相比。但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和教師的觀念更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水平不斷提高,不少個人網站已開始向個體資源庫互相“鏈接”、以共享資源的方向發展了。這類聯系正在Internet上悄悄而不斷地進行著,這也是半年前筆者與幾位同行網友構建21CT的主要意圖之一。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個人教育網站會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推動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資源網絡化進程。
2、有利于提高教師素質、培養創新意識
從1989年開始,英國就在全國范圍內的所有高等學校中實施一項稱之為“計算機用于教學創新”(ComputersinTeachingInitiative,簡稱CTI)的龐大項目,八年以后,已有24門學科不同程度地實現了這種變革。目前這個工程的核心思想業已在中國的教育界引起了創新浪潮,而且從單機的應用發展到教育網絡,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這首先要求提高教師的素質,信息社會的合格教師除了要掌握相當的基礎科學的知識和教育技能外,還應在教育觀念和教育手段兩個方面有所發展。毋庸質疑的是架筑個人教育網站的教師在這兩方面均具備相當的素質,但由于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仍處于轉軌之中,這部分教師除了傳統的教學技能外,其觀念更新和電腦技術的掌握大多是個人的因素促成的,他們完全可以成為我國發展遠程教育和網絡學校的一支生力軍,但由于諸多社會和教育本身的因素,這部分教師只占教師總數中微乎其微的比
例。因此,在廣大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中普及電腦知識,推廣網絡技術,鼓勵教師上網、用網,將現代教育技術廣泛運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中,才能提高廣大教師的綜合素質,開拓教育新思路。如為迎接澳門回歸,我在《史海泛舟》的“時事溯源”欄目中增加了有關澳門的歷史地理氣候人口等方面的知識,在制作過程中首先要擴大相關的知識面,搜集提煉素材,然后運用有關電腦技術制作網頁上傳。在這個過程中使我學到了不少關于澳門的史地知識,提高了對電腦和網絡知識的認知水平,也傾注了我對祖國統一的一腔熱情,使我更加真切地體會到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責任感和自豪
感,這對于提高我的教師素質應該是會有所幫助的吧!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可能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21世紀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創新意識的需要。
3、有利于教師之間的信息流通和師生交流
世界各國致力于發展教育信息網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網絡資源的傳播和共享具有傳統傳媒所遠不能比擬的優勢,這個優勢也同樣為我國中小學教育資源的交流提供了便利,這類交流主要是指教師之間和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
教師之間的交流和資源共享多數發生在同類學科和崗位相近的教師之間,可以起到互通有無的資源共享和教育思想的相互交流上,而交流補充的本身又促進了教師的教育教研水平的提高。許多老師將自己自作的教學課件和教育論文于網站上,供同行使用和交流,聽取有關的意見和建議再行改進;而獲得上述材料的老師同樣可以從中吸取有價值的成分為己所用,并在交流中提高認識和應用水平,彼此雙方均在交流中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筆者在《史海泛舟》的“教育資源”中放置了自制的《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活動》、《美蘇爭霸》和《三大戰役》等小型課件供同行下載使用,得到不少的反饋意見,特別是得到《教育先鋒》教育網站提供的地球圖樣以補充對地圓學說的展示。這些反饋和幫助均有助于我不斷改進課件的質量,又能將更完善的資源共享于教育網絡中。
師生間的交流主要包括學習交流和情感交流,由于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學生家庭具備上網條件的數量日增,為這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可能。不少學生已學會運用網絡技術到浩瀚網海中去尋求有助于學習的資料,這也是信息產業向教育網站拓展的主要原因。作為政府行為的曙光網站在這點上旗幟鮮明地宣稱要“使師生越過學校圍墻,跨越時空,大大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信息化的能力和觀念……”,提供了大量與學生課程學習直接相關的輔助學習資源。教師的個人網站也大多開設此類欄目,《史海泛舟》所設的“學習輔導”和“歷史題庫”兩欄目即屬此類,也得到過學生E-mail和留言的正面反饋。同時,開設的“桃李芬芳”欄目屬于情感交流的范疇,十年的高中教學經歷使我的學生遍及全國,他們也同樣可以借助信息手段在老師的網站上尋找當年身影,獲得同窗好友的信息,這是《史海泛舟》最富人情味的欄目,不少教師的網站上也不同形式地開設了此類欄目。
四、面臨主要問題和期望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上網費用高昂已成為制約信息網絡化發展中的“瓶頸”,同樣也是制約教育信息化的問題,但相信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將得到逐步緩解,這不是教育本身的問題。筆者認為要發展遠程教育,提高教師上網用網建站的積極性和實效性,仍有以下兩個問題殛待解決:
1.教師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未來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不是資源,而是教師的素質。”與本文相關的素質主要指教師在教育信息網絡化進程中的觀念更新、基礎科學知識的積累和計算機應用方面的技術掌握程度。制作和維護網站除了要具有相當量的資料外,還必須具備檢索、篩選、鑒別、使用、表達和輸出信息等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還涉及個人的審美情趣、藝術素養和文字處理能力等。筆者在制作《史海泛舟》的過程中,就面臨著如何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抉取有效素材為我所用的問題,這方面涉及了歷史學科的知識和信息處理的能力,由于水平有限,在制作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古訓,同時也增長了不少的知識。
由于工作崗位的關系,目前相當多數的教師在工作中學習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經歷太少,對教育信息網絡化的了解和應用更少,更不用說獨立制作和維護個人網站了,這是當前制約我國個人教育網站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但隨著信息社會對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這兩種素質的需求和新型人材觀的形成,教育行政部門已逐步將“更新觀念,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武裝教師”作為工作重點來抓,為培養教師的用網建站能力營建了理想的社會環境,我們有理由樂觀地期待這個問題的逐步解決。
2、缺乏整體規劃、組織和指導
目前教師個人網站大多僅代表個人行為,在發展中呈現出一種無計劃性的顯著特征,其內容和形式也無一矩之規,質量上良莠不齊,有的甚至出現科學性的錯誤。筆者在與同行網友的交流中均不同程度地發現了這一問題。因此希望能隨著我國教育信息網絡化的發展,在諸如“曙光工程”等政府行為的組織和推動下,組織一系列有利于教育網站良性發展的活動,為教師的用網建站營建一個良好的環境,使Internet上能夠不斷涌現出一個個內容健康、資源豐富的教育“綠洲”,我們也愿以個體的微薄之力為我國中小學教育網絡提供一些小小的資源鏈接。
- 上一篇:旅游企業理財文化分析論文
- 下一篇:企業文化的塑造者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