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環境問題對國家安全的意義
時間:2022-01-11 08:30:00
導語:略談環境問題對國家安全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國內環境惡化對我國國家安全的挑戰
1.環境污染嚴重危害國民健康世界經合組織編寫的《中國環境績效評估》中寫道:“到2020年,由于污染,中國預計在城市地區約60萬人過早死亡。因大氣污染,每年2000萬人患上呼吸道疾病,550萬人患上慢性支氣管炎,總的健康損失將占GDP的13%”。在我國,每年由廢氣引發疾病導致死亡的公民約40萬人。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人類80%的疾病與水污染有關,每年有12億人因飲用被污染的水而患上多種疾病;每年因水污染引發的傳染病的人數超過500萬。水污染也是危害我國公眾健康的巨大殺手。此外,土壤污染也是危害我國公眾健康的“化學定時炸彈”。由于過去經濟發展模式“重增長,輕環保”,我國的土壤、水源、空氣長期被污染,對國民健康造成潛在的難以估量的危害。
2.環境公害事件將成為我國社會不穩定的新誘因當環境問題開始成為公眾日常生活中的最大威脅時,公眾對生活的安全感便逐漸下滑,由此引發的環境矛盾糾紛、公害群體沖突也日益增多。據環境保護部統計,“2008年1月至9月,環境保護部處置的突發環境事件111起,比2007年同期增長22%。”據國家環保總局的報告,“在過去的10年間,全國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上升11.6倍,年均遞增28.%”。環境事件的高發態勢表明,如果環境問題處理不好,由此引起的突發事件會嚴重影響到“和諧社會”的建設。當前我國已經出現了污染受害者沖圍黨政機關、聚眾堵塞交通、打砸搶燒等過激的現象,環境已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穩定的新因素。
3.環境惡化拖累經濟可持續發展幾十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建立在環境超負荷水平之上,我國的水、土地、能源、礦產等諸多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潛力已接近極限。我國的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正處于各種環境問題的高發期、頻發期。同時期,我國對國際資源市場的依存度越來越高,這些都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到2020年,我國GDP要比2000年翻兩番,如果現有的能源消費的模式不變,屆時我國的能源供給將會有很大困難。如果繼續加劇對資源和能源的過度開采和索取,污染物的排放將會大大超出環境的承載能力,這會嚴重破壞我國生態環境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一旦生態環境系統無法自我修復,惡化的生態環境不可能支持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勢必影響國民經濟的長期增長。持續不斷惡化的生存環境會導致一個國家和文明的消亡。歷史上古埃及、古巴比倫、瑪雅文明的消失就是由環境惡化開始的。環境問題造成的生態災難對國家安全的威脅甚至比傳統的戰爭更加嚴重。
二、全球性環境問題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
1.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鹽堿化加重氣溫上升將使全球沿海地區遭受巨大災害。據聯合國的氣候變化政府座談小組(IPCC)預測,本世紀末全球溫度將上升1.6到5.5攝氏度。屆時海平面上升6公尺以上,全球沿海地區將遭受巨大災害,到時我國經濟最發達的沿海地區也會變成大海。而當前我國沿海地區土地的鹽堿化正是海平面上升帶來的浸蝕效應。
2.氣候變化異常導致我國自然災害加劇頻發由于我國復雜的氣候、地形、地勢環境,應對類型多、頻率高、強度大,自然災害的威脅一直是國家安全工作的重點。我國自然災害的威脅也由于全球氣候變化異常而進一步加重。世界衛生組織預估,未來25年內全球氣候異常,頻頻發生的地震、海嘯、暴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難,會導致每年30萬人的死亡。近年來,我國四川、甘肅、陜西、貴州、云南、青藏地區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甚于以往,也與全球氣候異常有關,頻發的自然災害對當地人民的人身和財產造成嚴重危害。
3.環境問題的國際壓力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日益加大從國際層面看,環境問題已逐漸成為我國外交事務新的熱點和重點,近年來,國際社會因環境問題對我國的訴求和壓力越來越大,并已影響到國家安全,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作為快速發展的工業大國,我國CO2等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和排放增幅世界關注,在后京都條約時代,我國“減排”的壓力將越來越大。然而,限于我國以煤炭消費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無法轉型,“減排”對我國經濟的轉型勢必產生深遠的影響。如何解決中國與世界在“減排”過程中的利益問題,在環境外交中爭取主動,需要科學的解釋。第二,近年來,我國的污染物排放、國際河流水資源的利用開發已引起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等國和東南亞、南亞等位于我國下游國家的不滿。近年來,我國與鄰國之間因環境、水資源問題產生的爭端與矛盾不斷增多。如何避免因環境造成的沖突,需要與他國進行協商與交涉。第三,加入WTO后,我國對國際貿易的依賴加大,一方面,是國際上“綠色貿易壁壘”將使我國傳統的加工行業的產品在出口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國際市場對中國的礦產、工業原材料、農畜牧產品的大量需求,可能會加重對我國的生態環境的破壞和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
4.環境問題將成為21世紀國際政治斗爭的焦點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不僅對各國自身的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而且由此引發的生態沖突將“成為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外交乃至軍事沖突的重要誘因,甚至可能危及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新世紀以來,全球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國家間矛盾最多、最難協調的多邊國際問題。由環境問題引發的國家利益矛盾錯綜復雜,有關全球環境國際公約的談判與博弈成為各國爭取和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著力點,甚至成為提高國家自身實力優勢,抑制他國競爭力的重要工具。當前,圍繞環境問題的國際斗爭焦點主要集中在:一是全球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解決的方法;二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誰應承擔全球環境污染的主要責任。在1997年12月日本京都召開的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第三次會議上,世界各國就減排溫室氣體達成“誰排放量多誰就應多承擔義務”共識,即《京都議定書》。
按照公約,占世界總人口4%、CO2排放占全球25%的美國,理應承擔氣候變暖的主要責任和履行減排更多CO2的義務。然而,以美國為首的工業發達國家為保護本國利益、推卸國際責任,籠統強調“減排”的“共同”應對,有意模糊“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并要求中國、印度、巴西等溫室氣體排放增幅較大的發展中大國也要承擔同等的“減排”任務,并不斷向發展中國家施加壓力。2009年12月,來自192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參加在哥本哈根舉行的世界氣候大會第15次會議。圍繞著“減碳”這一主題,各國展開“碳政治”博弈與論戰。發展中國家認為:由于過去西方發達國家長期工業排放導致當前全球氣溫升高,所以發達國家應對全球環境問題負主要責任。發達國家要切實履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等義務,并率先“減排”。而發達國家認為:當前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尤其是中國、印度)對當前全球環境的破壞最為嚴重,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國應承擔更多的“減排”義務。
作者:胡乘銘單位: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