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閑暇德育特征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1 09:27:00

導語:未成年人閑暇德育特征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未成年人閑暇德育特征分析論文

1.生活性不管是課余學習還是家庭生活,學生在閑暇時間的活動往往表現出與個體的生活緊密聯系的特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生活實踐的體驗中培養習慣。他曾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說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比如去年我們班為了增強學生孝敬父母的意識,曾安排了一次學生回家給自己的父親或母親洗一次臉。平常而簡單的活動,孩子們認真做了,不僅完成了一項作業,而且學生能夠從父母年齡變化(白發、皺紋等)感悟到了父母的艱辛,從父母感激的神情中感悟到了自己對父母的關心不夠。生活化的德育內容看似平淡,卻往往滴水藏海,意蘊深厚,平凡中蘊蓄著偉大。2.教育性既然是一種德育的行為,所以不管采取哪種形式的活動,其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水平,規范道德行為習慣。閑暇德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的閑暇活動過得豐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們在閑暇的活動中獲得道德品質的認識、良好品德的養成。所以,每一項閑暇德育活動的開展都應該經過預期詳細的準備,確立一個明確的德育目標,形成完善的閑暇德育評價體系,以便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活動行之有效。可以這樣說,每一項活動從預設起,就要與學科課程的教學備課一樣,做到“備德育內容、備德育方法、備德育環境、備德育對象、備德育實施者、備閑暇特征”。3.滲透性閑暇德育的實施更多是通過閑暇生活來實現的,因此,德育的過程就少去了更多的經驗傳授和理論宣講,未成年人道德水平的提高更多是隱藏在生活實際中,滲透在生活實際中,其教育的結果是未成年人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回想我們傳統的思想品德課,為什么年年上周周上,但最后的教學質量并不能盡如人意,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說教多于體會,傳授多于發現,學生處于接受者的地位,他們不愿意去掌握,甚至產生了逆反心理。比如,集體主義的觀念隨著獨生子女在班級比率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喪失。為此,我在學生的閑暇活動時,就組織許多集體性極強的活動,如老鷹捉小雞、跳長繩、打籃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