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課程教學方法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11 08:21:00
導語:教育課程教學方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比較政治制度》是政治類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學習該課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該課程具有研究對象特殊、特別依賴比較研究方法和與相關學科聯系廣泛且內容豐富等特點。教授《比較政治制度》時結合上述學科特點,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安排教學實踐活動,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比較政治制度;課程特點;比較方法
《比較政治制度》課程是政治學類專業一門重要的課程。在大學生中開設《比較政治制度》課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學習這門課程,有助于加深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科學認識,從而使其更加自覺地堅持社會主義;有助于大學生客觀認識資本主義制度和了解各種紛繁復雜的各國政治制度;有助于在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自覺地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一切有益成果。在全球化的時代,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研究比較政治制度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對于這門課程的教學,要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必須結合本課程的學科特點并且注意適當的教學方法。
一、《比較政治制度》的課程特點
(一)研究對象的特殊性
政治學是人類知識體系中一門古老的學科,正如亞里士多德說:“人類在本性上是一種政治動物”。因此,政治學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就逐步起源發展起來。政治制度研究是隨著政治學研究的發展,逐步從政治學的研究領域中分化出來,形成了獨特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而比較政治制度則是政治制度研究再次分化的結果,其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在學科發展中還處于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之中。
比較政治制度,顧名思義,其核心內容是國家的政治制度,而比較則是指研究的視角、方法和范圍。一般而言,政治制度研究總是具體的、個別的,如本國的、外國的、或者某種政治制度。
與普通的政治制度研究不同,比較政治制度研究的是古今中外各種類型的政治制度,它總是把兩個甚至幾個國家某種制度綜合起來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如比較英美政治制度、比較議會制度、比較政黨制度、比較選舉制度等等。這是其特殊性所在。
(二)對比較方法的依賴性
在政治學的五大分支學科中,比較政治學是比較年輕的學科。比較政治制度則屬于比較政治學的一個重要領域。在現代政治學的學科構建中,比較政治學處于極其特殊的地位。
比較政治學是政治學學科領域中一個相當獨特的分支學科。這種獨特性來自于它對比較方法的強調和依賴。如果說政治學中的其他分支學科主要是以獨特的研究領域而劃分,以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來規定自身的特殊性,那么,比較政治學則主要是以其獨特的方法論而有別于其他的學科,以研究方法的獨特性來規定自身的特殊性;而在研究領域上,比較政治學則覆蓋了其他政治學分支學科的內容,表現了特定的兼容性。因此,研究比較政治制度,就必須堅持比較這一個基本方法。
(三)與相關學科的交叉滲透性
比較政治制度與政治學的其他分支學科、法學、社會學、歷史學和經濟學等學科有密切的關系,這些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為比較政治制度學科提供了學術支撐,推動了比較政治制度研究的發展。
政治學為比較政治制度的提供了基本理論和知識的源泉。比較政治制度與法學中的憲法學在內容上有著密切的關系,比較政治制度與憲法學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某些共同的內容展開了研究,可以相互印證。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對比較政治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社會學的研究成果也是政治制度生態研究的基礎。經濟學中的制度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對比較政治制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作用,可以為比較政治制度的提供一些相應的理論觀點和分析框架。
因此,執教《比較政治制度》這門課程,需要教師擁有較為寬泛的相關學科的背景知識。
二、《比較政治制度》課程的教學方法
決定課堂教學實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在于根據課程特點,選擇一種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比較政治制度》教學實踐中,按照教學計劃和教學基本要求,根據《比較政治制度》課程的上述特點,可以運用下列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活動。
(一)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是一種歷史主義的方法,這種方法在19世紀經過黑格爾和馬克思的系統化對社會科學的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歷史主義秉持著這樣一種信念,那就是要理解和判斷某一事物的存在,必須觀察這一事物所處的世界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
這種方法注重宏觀和整體,在觀察事物時把這一事物放在更大的范圍內,并注意該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間的關系和作用。它堅持普遍的、聯系的、發展的基本觀點并且試圖尋找客觀規律。“思維的任務現在就在于通過一切迂回曲折的道路去探索這一過程的依次發展的階段,并且透過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指示這一過程的內在規律性”。在關注個體事物的同時,強調通過個別現象發現一般的規律,而不是被個別想象所迷惑。
因此,在講述某一種政治制度的時候,應盡量采用系統全面的歷史知識來講解該政治制度形成的來龍去脈。通過逼真的還原制度形成的歷史環境,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從宏觀上和整體上把握某種政治制度形成、發展歷史以及該制度同當時社會環境相互作用關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豐富歷史知識,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學生以今天的某些觀點來想當然的看待歷史問題。
例如在講解英國君主立憲制時,先概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前的英國王位的繼承歷史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歷史、資產階級革命前后英國國內的宗教紛爭、英國歷史上的政治妥協傳統、英國所處的國際背景和國內社會形勢,乃至英國國王的婚姻家庭狀況等等。與此同時可以向學生推薦了一系列的課外閱讀書目,如黃仁宇的《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洛克的《政府論》等。
(二)大量采用比較方法
《比較政治制度》是一門強調和依賴比較研究方法的課程。在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比較是確定事物間同異關系的思維過程和研究方法。馬克思、恩格斯將比較看作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條件”之一。
馬克思高度評價了比較研究的方法:“極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出現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把這些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都分別的加以研究,然后再把他們加以比較,我們就會很容易的找到理解這種現象的鑰匙;但是,使用一般歷史哲學理論這一把萬能鑰匙,那是永遠達不到這種目的的,這種歷史哲學理論的最大長處就在于它是超歷史的”。
比較是從對比和鑒別中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是從經驗事實中概括和提煉理論命題的基本方法,也是從反復發生的現象中做出規律性總結并據以預測未來的方法。正如美國人類學家斯旺森所指出的:“沒有比較的思維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不進行對比,一切科學思想和所有科學研究,也都是不可思議的。明顯的隱含的比較充斥著社會科學家的著作,并且從一開始就是這樣:角色之間的對比,組織之間以及社團、機構、社會和文化之間的對比,任何人都不應該對此感到驚訝。”
因此,基于《比較政治制度》這門課程的特點,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大量的使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建議主要采用的比較方法有國別比較方法(如中美比較,英美比較等)、專題或者專項比較方法(如比較選舉制度,比較議會制度等)和注重價值的綜合比較分析方法。在教學中還對政治制度進行縱向的歷史的比較和橫向的國家間比較來得出科學結論。
此外,除了著眼于政治制度本身的比較,還從制度的生長和運做環境的比較研究來闡明政治制度無法簡單移植的道理。
(三)恰當設計授課內容
《比較政治制度》課程與相關學科的交叉滲透性很強,需要大量借鑒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無形擴大了需要講授的知識內容。
同時,《比較政治制度》課程本身就是具有豐富的內容,就一個國家而言,需要講解議會制度、選舉制度、政黨制度、司法制度、元首制度、行政制度等內容,此外,在世界上還存在著社會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和形形色色的第三世界國家的不同類型的基本政治制度。
因此,要想在幾十個學時的課堂授課過程中,講解如此大量的知識是不可能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采用這幾個途徑來安排教學內容。
第一,凡是涉及到需要借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地方,只是簡要介紹其方法和成果要點為本課程所用,但是推薦有關的書目給學有余力和有興趣深入研究的同學課外閱讀。
第二,對于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比較,著重講解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較,使學生加深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認識,對資本主義制度形成客觀的把握。
第三,簡明扼要的介紹第三世界國家政治制度,使學生對紛繁復雜的各國政治制度有基本了解。
第四,對各種政治制度進行較為客觀的價值評價,不但講解課本上的基本觀點,也講解教師本人的認識理解,啟發學生思考。
第五,運用基本的政治理論,結合中國政治的發展現狀和問題,預測中國政治制度未來發展趨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在教學中,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暢所欲言的討論和師生相互問答來形成活躍的課堂氣氛。
總之,通過把握《比較政治制度》課程的特點,采用正確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系統掌握了該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比較政治制度》的教學實踐在歷次學校教學評比中,均被評為優秀,獲得了學生和同行專家的認可。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商務印書館,196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
5、(美)斯梅爾塞.社會科學的比較方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 上一篇:高職教育教學方法淺析
- 下一篇:淺談校園網絡安全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