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理論發展的問題及出路詮釋

時間:2022-05-06 04:45:00

導語:文藝理論發展的問題及出路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藝理論發展的問題及出路詮釋

摘要:當前中國文藝理論發展,主要存在學術意識、問題意識、世界意識與創新意識缺乏等四方面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中國文論的進一步發展,必須立足于當代中國文論發展的現實語境,破除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與唯我一元獨尊觀念,并消除對現代性的曲解與狹隘理解,確立“可選擇的現代性”這一現代性追求的文論發展與研究的新路向,從而為中國文論的現代轉型與創新發展提供出路

關鍵詞:當前中國文藝理論發展;問題;出路;現實語境;可選擇的現代性。

新時期以來是各項事業大發展的時期,也是文藝理論大發展的時期,當代中國文藝理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是不容抹殺的。但筆者又同時認為,這并不等于說,當前中國文藝理論的發展就沒有問題了,相反,如果我們多關注些問題,就會發現,當前中國文藝理論不僅不是沒有問題,而且有些問題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如果對此再沒有足夠清醒的認識,極有可能對當前中國文藝理論的發展造成根本上的戕害,職是之故,筆者覺得很有必要將這些問題予以清理,以引起療治的注意,反思當前中國文藝理論的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學術意識缺乏。學術意識就是一種以學術為重的學術關懷意識,具體表現則為,在對待學術問題上,多一些站在學術立場上的討論與溝通,少一些從個人私欲出發的意氣用事、黨同伐異的非科學態度。當代中國文論研究對一些問題的討論,不乏觀點的碰撞與交鋒,本來,在一個正常的學術環境下,對待理論問題,表達不同的觀點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正所謂真理是越辯越明,問題是越辯越清,并且有利于學術活動的正常與深入開展,關鍵是要以學術為重的學術意識為出發點與歸宿點,這是與名利意氣不相水火的。但現在又是怎樣的一種情形呢?在當前中國學界,談文學與文論研究的學術意識,無論怎么說,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我們身處的現實,一言以蔽之,就是與名利意氣相裹挾的低俗風氣日盛,而嚴肅認真的學術意識日見匱乏。

中國學界曾經有過嚴謹的學術意識傳統,即便是在新時期以前,如20世紀5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李澤厚、朱光潛、蔡儀、呂熒等美學家也進行過相互論爭,卻是純粹的學術探討性質,少有意氣之語,更無謾罵之辭。盡管隨著的發生,這種嚴謹的學術意識傳統有所中斷,但從新時期以后,直至20世紀90年代的早期,學術界的論爭與批評還是非常嚴肅認真、重學術的。那么,以學術為重的學術意識傳統漸行漸遠而名利意氣之風愈行愈烈起于何時呢?筆者以為,要聯系整個中國的社會轉型來作出判斷,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中國的文化體制也開始了市場化的轉型。按照布迪厄的社會學理論,這無疑有利于中國文化藝術場域與政治權力場域作更深層的剝離,從而確立其自身的獨立性,但另一方面,中國文化的市場化、產業化也使中國的學術被裹挾到了一種市場化、甚至非學術化的狀態下,以學術為重的學術意識受到侵蝕。如果說,新時期以前,特別是之后,學術的政治化曾使中國的學術慘遭“政治”暴力,真正的學術成了“真空”,那么,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學術的市場化則使中國的學術再度迷失自我,學術具有了商品的市場價值,并與學者的切身利益相聯系,現在的學術探討與論爭已經不再那么純粹。在這種市場化的背景下,遵循商業的邏輯,確實如有學者所說的,許多人“干脆隨波逐流,參與文化市場炒作謀取利益”。

不少人以學術之名,行個人之利,商業批評盛行,銅臭氣息十足,用“相當嚴重”一詞來形容,并非是駭人聽聞,在很多人眼中,個人利益遠比學術清譽重要,學問做得好不好,沒有關系,關鍵是自身利益不能受損,否則,當然要還以顏色。同時,也不能否認,一些學術問題的討論,可能也根本沒有一些人所揣度的所謂“陰謀”動機,而在事實上,背后則可能還是要牽涉到探討者與論爭者之間的權力之爭、利益分配、資源重組等問題,故此,很多人在學術問題上,有著唯我獨尊的心態,并不歡迎別人的質疑與批評,因為質疑與批評很可能會被認為是學術水平低下,進而影響到他的學術聲譽及與之相關聯的種種利益,一旦受到質疑與批評,心理自然也就接受不了,遑論學術立場上的寬容與心平氣和的學理探討,甚至出現氣急敗壞式的謾罵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是問題意識缺乏。一切文學藝術實踐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狀況中發生的。因此,文學與文藝理論研究的問題,必然是根由一定的社會歷史狀況所提出的問題,是實踐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實狀況與實踐需要的變化,使基于這種變化的重新發問成為必然。

然而,在當代中國的文論研究領域,問題意識的缺乏又是十分普遍而令人擔憂的。中國文學與中國文論的現實狀況是什么?不少人是在沒有搞清楚這一問題的前提下,在對當代中國文論發表著自己的意見。如在對待日常生活審美化、文學與文藝學的邊界問題、文化研究等話題的態度上,都有此種表現。在對待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問題上,一方面,有人無視社會歷史總體發展的大勢與當代社會生活的轉型向我們提出的新問題,無視一度是文學藝術的專屬性能的審美性向日常生活滲透與擴張的事實,一概否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出現;而另一方面,又有人看不到中國前現代、現代、后現代并存的事實,盲目夸大日常生活審美化,同樣也是無視現實,很大程度上只是照搬挪用西方理論,而“結合中國當下具體實際的本土化的問題意識尚不夠自覺”[2],這樣“把人家的理論觀點、理論照搬過來,用來套我們的現實”,“解決不了我們國家的問題”。[3]在對待文學與文藝學的邊界問題上,一方面,有人無視文學自身在當代歷史發展中產生的擴容與越界事實,以堅持文學與文藝學的既有邊界;而另一方面,又有人則無限放大這種擴容與越界,以至人為取消“文學”,也同樣是不尊重事實。在對待文化研究的問題上,一方面,有人無視當代文藝理論學科自身內在邏輯發展必然引發的文化轉向問題,否認文化研究的合理性因素,而對文化研究大加撻伐;而另一方面,又有人將文化研究萬能化,無視其它文藝理論研究方法的合理存在。凡此種種,都不是基于中國文論的現實狀況提出的問題與發出的議論,因而,只能是“假”問題與“空”發的議論。

另外,還如有關中國文論“失語癥”問題作為問題的提出[4]。該論者認為,今天“我們所使用的全是西方的話語”,我們“失語”了。那么,果真如此嗎?首先,引進西方理論話語,包括西方文論話語,并不意味著我們“失語”。若從話語資源的來源看,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是一種西方話語,作為主流話語,我們“失語”了嗎?

在“失語”論者看來,我們只有不使用西方的話語,換言之,只有拒絕西方的話語,將它們拒之門外,我們才不會“失語”,那豈不是要回到閉關鎖國的老路?可以說,無論是歷史的教訓,還是在當今全球化的語境下,國門是要打開的,西方的話語資源也要引進的。而實際上,任何西方的理論話語在進入中國時都經歷了一個“中國化”的重塑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都經過了基于主體需要的某種“揚棄”而獲得“認同”,因而變成了某種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話語。全球化的語境下的任何西方理論話語,都經歷了并正經歷著包括中國等不同語言與文化的重塑與再造。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失語”了嗎?

這是西方話語進入中國的現實情況,也是作出任何發問的前提與基礎,很明顯,“失語”論者誤讀了這一發問的前提與基礎。其次,在歷史傳承的過程中,中國古代文論并沒有“失語”。可能有論者認為,“失語”論者所謂的中國文論“失語癥”是有所特指的,指的是中國古代文論的“失語”問題。但筆者要進一步追問的是,中國古代文論真的“失語”了嗎?其實,歷史與傳統是一個不斷由過去、現在到未來不可割裂的連續體,可以說,整個20世紀以來的中國文論發展的歷史,其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進行著現代轉型的歷史。在這個貫穿整個世紀的現代轉型的歷史過程中,正如有學者所概括的,中國文藝理論經歷了從二十世紀初以“啟蒙”與“救亡”為主調,到文藝學政治化,再到學科主體性的三次大的轉換,[5]而這三次轉換都是在置于中外古今的歷史背景中,并且是在中國民族文化和話語結構的根基上進行的,本身就包含著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型,這種轉型是歷史發展與現實的需要,也正因此,“古代文論的概念、命題及其中包含的理論內容”,“死了的就死了,諸如‘比興’、‘溫柔敦厚’之類,轉換也轉換不了”,而“活著的自然活著,像‘意象’、‘傳神’、‘氣勢’等”,[6]并在百年以來,特別是“五四”以來逐步形成一個現當代文化、文論“新傳統”,[7]誠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如果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話,那么,古代文學思想,在本質上都具有當代性”,[8]中國古代文論中富有生命力的話語,在當代并沒有消亡,并融入了當代中國文論的歷史傳承,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文論“始終在說著歷史要求它說的話,時代要求它說的話,它說出了自己的思想理論,它并未‘失語’”[9]。這是當代中國文論與中國古代文論的實際狀況,對中國文論及其古代文論的“失語癥”診斷從何而來?顯然,作為發問的前提與基礎,又遭到“失語”論者的再次誤讀。

三是世界意識缺乏。所謂世界意識,就是一種放眼世界、融入世界,并在這一過程中所秉持的一種開放而平等的世界交往與交流意識,從而為不同民族國家文化文論間的對話溝通與共同進步提供可能。在當代中國,打開國門,放眼世界、融入世界,這是沒有什么問題了,然而,問題在于,在放眼世界、融入世界的過程中,不少人并沒有形成這種開放而平等的世界交往與交流意識,而是多了拜倒于西方中心的崇洋意識。

對西方理論的借鑒與吸收,我們不僅不反對,而且是要提倡的,但是如果一味地盲目崇洋以致民族身份迷失卻是危險的。在當前中國學界,許多人對西方理論不分青紅皂白地亦步亦趨,頂禮膜拜,奉西方理論為標新立異之圭臬。誠然,就如有學者所說的,其中不乏一些人“一門心思只顧照搬翻炒外國文論以顯示學問獲得實惠”[10],但如果從文化心態上來看,這無疑又是一種十足的以“西方”為世界“中心”的崇洋意識,體現出了民族身份的喪失。而這又不僅僅表現在對西方理論不加分辨的追捧上,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當代中國文論提出的許多理論命題,諸如,“‘現代轉換’也好,‘失語’也好,都是一種漠視傳統的‘無根心態’的表述,是一種崇拜西學的‘殖民心態’的顯露。‘世人都曉傳統好,惟有西學忘不了’,如此而已,豈有他哉?”[11]喪失了民族身份,在這種盲目的崇洋意識與心態下,當然只能是匍匐在別人的理論腳下,拾人牙慧而當作美味,體現出一種理論盲從的奴性,這顯然與我們所主張的開放而平等的世界交往與交流意識相去甚遠。誠如有學者所言:“即使西方二流學者來到中國,就有些人崇拜之極,西方人自己也覺得十分了不起。這種做法完全喪失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12]甚至讓人懷疑:國人是否就真是天生的“奴性”?

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當代中國文論不能與西方展開平等的對話與交流而導致的“失語”,就不能簡單歸結為話語層面上的問題,而是更深層次的民族“根性”上的“失落”問題。這確實與中國作為文化大國的身份不相稱,也與當代中國崛起的事實不相稱。那么,反對崇洋意識下的西方中心主義,是不是就是要回到本土中心的民族保守主義的道上去呢?在當代中國,這種傾向與崇洋意識下的西方中心主義傾向一樣,也是值得引起足夠注意的,正如有學者所分析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學熱’和‘讀經熱’在中國大陸迅速盛行起來,儒學熱中裹挾了民族主義情緒……文化保守主義在中國大陸應運而生,重新崛起”[13],并給中國文藝理論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引起了人們對古代文論研究的重新重視,但同時也滋生出了一種文論研究的保守主義傾向,打著“民族傳統文化”的旗號,以本土中心,抵制西方中心,將中國與西方重新推到了相互對立的位置。顯然,這同樣是與我們所倡導的世界意識相背離的。可以說,本土中心的民族保守主義與崇洋意識下的西方中心主義,盡管在當代中國相互競勝,但卻都不是當代中國所需要的,當代中國所缺乏并需要的,是超越這二者的一種開放而平等的世界交往與交流意識,它既是對西方中心主義的超越,也是對狹隘的本土中心的民族保守主義的超越,主張不同民族國家文化文論,包括中西文化文論間進行開放而平等的對話與溝通,而不是以哪一個為中心或是片面的對立與封閉自守,從而促進不同民族國家文化文論間的共同發展。

四是創新意識缺乏。創新意識缺乏是和學術意識、問題意識與世界意識的缺乏相聯系的。缺乏應有的學術意識、問題意識與世界意識,就缺乏創新意識生成的動力與反思基礎,創新就無從談起。

當然,任何創新都不是天外飛來之物,都是建立在對人類已有文明成果的充分吸收與利用的基礎之上的,中國當代文論并不缺乏吸收與利用的理論資源。新時期以來,如前所述,國門打開,中國文論界引進了極其豐富的西方文論資源,這種豐富性表現在中國文論界用近30年的時間引進了西方幾千年來生成的古今文明成果,這種引進,一方面固然由于時間短、速度快、數量多,而使中國文論研究來不及對其進行充分的消化、吸收,更遑論在其基礎上進行創新,即如李西建等所謂的“過度理論移植”所導致的問題;[14]而另一方面,西方文論資源跨越古今的如潮涌入,也使西方文論的歷時性生成,在中國變成了共時性存在,這種共時性存在,一是體現在西方文論的內部關系上,就是眾多西方文論在當代中國的跨時代并存;二也體現在西方文論與當代中國其它文論之間的外部關系上,就是這眾多的西方文論與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古代文論在當代中國的共時性并存。而這可以說,為中國文論在當代的創新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

這也充分說明,中國文論的創新發展,在當前并不是資源匱乏的問題,而是創新意識缺乏的問題,這也導致當代中國文論的理論創新不夠,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新時期以來,當代中國文論,有“破”(破除過去各種僵化的文學觀念與模式),有“引”(引進西方文理論的古今資源),盡管也有“建”,但與“破”、“引”相比,后兩方面的推進顯得更為突出,特別是在“引”的方面更是幾近于與西方理論的產生同步,但如上文所述,盲目崇洋、生搬硬套、食洋不化者多,而自身理論的重新建構卻顯得相對不足,即便是那些影響較大的理論命題,如文學主體論、審美意識形態論、新理性文學精神論等,也仍然存在較大爭議,“從整體上看,真正富有時代精神和創新性的理論建構并不多見”。[15]二當前中國文論的研究與發展,為什么會有以上這些問題的出現呢?筆者認為,究其病根大致有二,一是文論研究中頑固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與唯我一元獨尊觀念(與學術市場化的利益驅動相聯系)。二是在研究的立足點上,許多的研究與中國文論發展的現實語境相脫節(包括對現代性的理解),不能基于中國文論發展的現實語境提出有價值的理論問題并作出有效的理論應答,缺乏理論創新的增長點。這兩方面的原因導致當前中國文論研究學術意識日益減少,問題意識、世界意識與創新意識匱乏。列出病癥是為了療治的需要,反思不足是為了未來更好的發展。當前中國文論的出路何在?

它進一步的創新發展,如何才有可能?針對病根,筆者認為關鍵在于,立足于當代中國文論發展的現實語境,破除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與唯我一元獨尊觀念,并消除對現代性的曲解與狹隘理解,確立“可選擇的現代性”這一現代性追求的文論發展與研究的新路向。

當代中國文論發展的現實語境是什么?大的背景是全球化語境的現代性進程。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作為后發現代性的國家,其文化形態呈現出前現代、現代與后現代雜糅共存的狀態。全球化語境下的當代中國文論的發展,與文論研究中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與唯我一元獨尊觀念相聯系,至少有這樣幾個問題值得注意,一是對西方理論及話語資源的生搬硬套與對民族文論傳統的拋棄,是否會導致民族立場的喪失與西方中心主義的出現?二是傳統保守主義的抬頭,是否又會出現保守的本土中心主義,從而阻礙中國的現代性進程?三是如何理解后現論,特別是其中的差異性觀點,一旦與這種傳統保守主義實現文化結盟,是否會加速這種阻礙?

而這些問題在當前中國文論的研究中都是存在的。如一些人棄中國實情與其它文論形態的存在而不顧,生搬硬套西方文論話語,而導致西方中心主義在中國語境的誤置,典型的如,不問中國國情、被有些人盲目放大為萬能主義的文化研究理論等。而在傳統保守主義那一方面,如“失語”論者對所謂中國文論“失語癥”問題的分析,從其思路與邏輯上來看,中國古代文論才是中國文論的本體,而把其它文論排斥在外,盡管可以擷取西方現代文論的有益養分,也是以中格西,實際上是落入了東方—中國中心主義、而且是古代東方—中國中心主義的窠臼,不過是晚清以來力主“中體西用”的傳統保守主義在當代中國文論領域的復活,不僅不合時宜,其所謂思想原創的創新性也非常值得懷疑。而另外有些人則生吞活剝后現論(也因此,不少人對后現代存在很多誤解,如將其與現代性作截然對立的看待,下文將作出論析),或簡單地奉之為理論圭臬,以標舉反本質主義文學觀念,[16]或截取其中的差異性觀點與傳統保守主義的文論觀相移接,為傳統保守主義的文論觀尋找現實的理論依據,卻同樣是落入本土中心主義的泥淖,實則加速阻礙了現代性進程。可以說,當代中國文論研究與發展中存在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與唯我一元獨尊觀念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在全球化的語境下,顯得尤為復雜與尖銳,這也是當代中國文論發展正面臨的而又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正如有學者指出,在對待當代中國文論關涉到中西、古今幾個維度的關系問題上,“相當一部分人在價值判斷與選擇上陷入了古今、中西二元對立的認識誤區”[17],這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與唯我一元獨尊觀念,使許多人在處理中西、古今文論的關系問題上,往往陷入某種地方性或歷史性的中心主義之中,并與權力、利益相糾葛,而使不同文論話語之間的對話成為不可能。

因為對話成為可能的前提條件與基礎之一就是雙方之間的平等,而不是以哪一方為中心,否則就會變成一方對另一方的“語言”暴力,談不上什么對話。而“和而不同”,“同則不繼”,沒有不同文論話語的存在以及它們之間基于平等的對話溝通,何來當代中國文論的創新發展?因此,如果說中國文論研究與發展需要有問題意識,那么,首要的就是必須對這一極具普遍性與根本性的思維層面、思想觀念上的問題要有充分的自覺與反思,并予以破除。如何破除?筆者認為,要從根本上破除,首先要做到兩個超越。一是在中國文論界的內部關系問題上,超越狹隘的話語權力與利益層面的紛爭與糾葛,在對待問題分歧時,多一些學術立場上的彼此寬容與理解,少一些計較個人、集團利益的排擠與打壓;多一些學術意識與學術關懷,少一些權力之爭與利益、資源分配的考量,從而消除某些利益驅動的話語霸權中心。二是在對待古今中外不同文論話語的關系問題上,超越狹隘的或西或中或古或今的時空區隔與偏狹的意識形態理解,放眼世界的同時,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中外古今背景基礎之上生成的當代中國文論的現實狀況上,著眼于現實問題,從根子上解構任何或西或中或古或今(時新或時髦)形態的中心主義。如果說必須要有一個中心,那么這個中心就是當代中國文論的現實發展問題,而任何或西或中或古或今(時新或時髦)形態的文論都只是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可資利用的資源,而不應構成什么中心。

破除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與唯我一元獨尊觀念,解構任何形態的中心主義,是進行對話交流從而促進當代中國文論創新發展最為基礎性的第一步,但這只是為不同文論話語對內對外間的對話交流提供可能的平臺,這種平臺一旦建立,那么,在這一平臺上對話交流什么就顯得尤為重要。對話交流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知識與理論的反思過程。知識與理論的反思是為了知識與理論的發展、創新與完善,知識與理論的反思首先得從概念的反思開始。筆者認為,對當代中國文論而言,首先值得反思的一個概念是“現代性”,因為它關系到當代中國文論發展的方向性問題,如果不予以澄清,當代中國文論的何去何從就成了大問題。

何謂現代性?從歷史學角度看,現代性標志著一種斷裂和連續的統一,是連續中的斷裂;從社會學角度看,現代性標志著現代化進程中非傳統因素的積累和充填(帕森斯),乃整個社會大文化系統的躍遷;從心理學角度看,現代性乃現代人對現代(時間意義上的)變異的種種體驗與認同。但不管從哪個角度,都可看出,時間在“現代性”中占據著最深層的基礎地位。現代性首先是與一種新的時間意識對應的[18],正如“現代性”的權威理論家哈貝馬斯所指出的,“現代一旦成為現實,它就必須從被征用的過去的鏡像中為自己創制規范。這些過去將不再被認為原本就是示范性的”,[19]從而體現出一種持續進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的發展的時間觀念。也由此,可以說,人們嚷嚷不休的有著種種分歧的關于“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關系問題(據認為在當今世界上,對現代與后現代爭論最熱烈的地方就是中國[20]),二者不僅可能在同一時間維度呈現出并存的狀態(特別是在當代中國表現得尤為明顯,并且還包括前現代),而且實則也是可以在這最深層的時間維度達到統一,正如鮑曼所言:

“后現代性并不必然意味著現代性的終結,或現代性遭拒絕的恥辱。后現代性不過是現代精神長久地、審慎地和清醒地注釋自身而已,注釋自己的狀況和過去的勞作,它并不完全喜歡所看到的東西,感受到一種改變的迫切需要。后現代性就是正在來臨的時代的現代性……”

[21]可見,后現代性與現代性,也并非必然如很多人所認為是彼此逆忤的,相反,現代性完全可以后現代性為推動其進化的動力,并作為一種時間概念,“一種直線向前、不可重復的歷史時間意識”,在與過去的區分中呈現自己的意義,“它體現了未來已經開始的信念。這就是一個為未來而生存的時代,一個向未來的‘新’敞開的時代。這種進化、進步的、不可逆轉的時間觀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看待歷史與現實的方式,而且也把我們自己的生存與奮斗的意義統統納入這個時間的軌道、時代的位置和未來的目標之中”。[22]而“人的現代觀隨著信念的不同而發生了變化。此信念由科學促成,它相信知識無限進步、社會和改良無限發展。”[23]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代性追求,不僅在時間概念上,而且在價值觀念上,都是指向未來的無休止創新的深層動力。

由是觀之,具體到文學領域,沒有現代性追求,就沒有文藝理論的創新發展。錢中文認為“新時期的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在現代性的指引下,大體明確了文學也包括文學理論的自主性問題,使文學理論初步回歸自身”,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文學理論的建設,是新時期以來文論界的熱門話題,而“建設具有我國自身特色的文學理論,必須要有堅實的現代性思想為指導,通過對我國社會、文化、文學藝術歷史與現狀的科學分析,以現當代文學創作實踐為立足點……綜合地吸取各個文化資源、傳統的長處,提出新的問題與思想,在多元的探索中漸漸形成當代文論的創新理論”。[24]這曾遭到一些人的非議,如董學文就壓根不同意建設具有“我國自身特色”的文學理論方面以所謂的現代性思想為指導,而強調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25]縱觀董文全文,盡管基于問題的敏感性,董學文語焉未詳,但按照人所共知的理解,在董學文這里,現代性是被視為了一種西方的信仰與意識形態,而與馬克思主義不相容。很明顯,董學文在看待現代性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問題時,對其作了偏狹的政治意識形態的理解,甚至政治圖解,在他看來,文藝理論的現代性指引,無疑會導致中國文論的全盤西化,這是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所不能容忍的,以現代性為指引,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動搖與放棄,用極左路線時期的一句話來說,甚或就是所謂“兩條路線的斗爭”。

實質上,錢中文認為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要以現代性為指引,沒有錯,董學文若是在真正意義上強調文藝理論以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也沒錯,問題在于,董學文否定現代性,并把它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對立面而加以排斥,殊不知,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追求未來的文化形態,其本身就是現代性的產物而與現代性不相悖離,并可作為現代性追求的明證。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中國自晚清時代以來遭遇西方資本主義,就可以看成是中國現代性初起的階段,五·四啟蒙運動就是現代性精神的體現”,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以及由此導引的社會主義革命無疑是一種現代性的激進形式”。[26]因此,筆者認為,在全球化語境的現代性進程中,首先必須消除包括上述那種對現代性的誤解在內的種種曲解,如果還有人對現代性視而不見或盲目排斥,無疑是自欺欺人的。

對現代性持拒斥的態度,是不行的,那么,當今世界的現代性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現代性呢?對于現代性這一概念,美國學者布魯斯·羅賓斯曾通過對“現代性”一詞形態變化的考察指出,“現代性”(modernity)這個詞以前是個單數形式,以顯示一種非常吸引人的特征。人們認為這種特征能突出西方社會,并使西方不同于“其它社會”。但是在新的表達方式中,“現代性”復數化了,并用來指非西方社會。它的特指性降低了,但仍然保持了其吸引力。這一復數用法表明,由于以不同的方式表現現代性,這些非西方國家的某些東西具有了積極意義。因此,我們當今面對的現代性,是“可選擇的現代性”,這就意味著盡管只有一種全球化,卻有多種現代性。[27]這無疑顛覆了一些人對現代性一元的狹隘理解,對現代性一元的狹隘理解曾使很多人對現代性心存疑慮,認為全球化語境下的現代性進程,會致使不同民族文化的同質化而導致民族性的喪失,從而導致一個可怕的單向度世界的產生。就如有學者所看到的,“‘全球化’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每一個民族,它的任何行為,不僅經濟的,而且文化的、藝術的,都將成為‘世界的’”,但是,在事實上,“‘全球化’并不能將一切整合劃一,它在將各民族的經濟文化活動緊緊夾裹在一起的同時,也使各民族自身的文化傳統與身份認同更加突出和鮮明”。[28]現代性是我們需要的,民族性也不能丟。正如有學者所分析的,當代中國文論在“身份認同”方面的內在失落,甚至產生所謂“失語癥”的隱性焦慮,其癥結在于我們的文學理論實際上是處于一種“無根”的狀態。[29]從而導致“中國當代文藝學的文化無根性危機與古代文論的知識合法性危機”[30],很明顯,這種“根”關涉到一個民族性的問題。譚好哲曾在《現代性與民族性》中指出,現代性與民族性是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的學術語境,現代性是其價值追求,民族性是其文化身份的保證。二者并非對立,而是互為表里。[31]的確如此,從歷史上看,盡管現代性最早出現于歐洲,但在全球化語境的現代性進程中,任何民族-國家的現代性,都必須經過一個本土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現代性與民族性構成一種交互重塑的關系,一方面,民族性通過現代性重塑而具有現代的價值追求;另一方面,現代性通過民族性的重塑而獲得文化身份。但筆者要補充的是,現代性與民族性的關系不僅僅就是如此,現代性通過民族性的重塑不僅僅在于獲得文化身份,更在于通過這種民族性的重塑,不同的民族-國家作為一種能動主體,都或多或少地根據自己民族—國家的實際需要有選擇地創造性地賦予現代性不同的新的文化內涵,并使現代性呈現出多元發展路向。而實質上,全球化發展至今使得即便是西方國家的現代性也不再是那么純粹的“西方”了,這一事實也進一步說明,當今的現代性是不同民族、文化互動的結果,并逐漸生成一種現代意義上的多樣共生的新型民族文化關系[32],因此,全球化不僅僅是現代性的擴展,而且構成了推動現代性進化的重要動力,并使當今的現代性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現代性并非一元,而是一源多元的。消除對現代性的疑慮及其狹隘的一元理解,以更加開放的理論態度清醒認識并確立這種全球化語境下“可選擇的現代性”多元發展的新路向,深刻了解全球化語境下現代性進程的多樣性,對中國文論的創新發展與現代轉型無疑是有益的。文論發展的現代性是多樣性的現代性,它需要對話交流,并通過對話交流,進行基于歷史發展與現實需要的不同文化文論間的改造、融合與重塑。唯此,建構中國文論的現代形態才有可能,而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發展的過程。

總之,要解決中國文論的發展問題,必須立足現實,即立足于當代中國文論發展的現實語境,做到有破有立,即破除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與唯我一元獨尊觀念,并消除對現代性的曲解與狹隘理解,確立全球化語境下“可選擇的現代性”這一現代性追求的文論發展與研究的新路向,從而為當代中國文論的現代轉型與創新發展提供出路。而當代中國文論的這種現代轉型與創新發展,并不是也不應是僅僅為了轉型而轉型,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為了對現實發展要求作出有效回應,從而推進當代中國的社會文明進步,實現人的更加合乎人性的自由全面發展,[33]這是當代中國文學發展與文論建設在現代性進程中始終不能背離的人學基點,也是一切人類活動所不能背離的基點,否則,盲目的追新逐異,除了能炫耀于人之外,是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的。

【參考文獻】

[1]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東,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2]漢娜·阿倫特。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A].劉鋒譯。汪暉,陳燕谷。文化與公共性[C].北京:三聯書店,1998.

[3]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黃少華,翟本瑞。網絡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5]李懷。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及其現代啟示[J].西北師大學報,2002,(6)。

[6]桂琳。對”公共空間“的顛覆性創造[J].晉陽學刊,2006,(6)。

[7]王兆良。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概念[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