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影視發展對比研討
時間:2022-05-09 03:24:00
導語:中韓影視發展對比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1997年,講述保守家庭和開放家庭之間聯姻故事的韓劇《愛情是什么》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打響了韓劇進軍中國市場的第一槍,在觀眾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此后,一系列韓劇在全國相繼熱播,而幾乎每一部播出后都得到了各階層觀眾的熱烈歡迎,而反觀我國的電視連續劇的收視及出口狀況,與韓劇在國內的熱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韓劇如何成為跨文化傳播的主體?本文通過對中韓國電視連續劇的差距進行分析探討,總結出了韓劇在跨文化傳播中的成功經驗,給國產劇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議,為國產劇的對外傳播提供了啟示性的思考。
關鍵詞:韓劇;電視連續劇;國產劇;文化產業政策
ComparisonontheChinaandSouthKoreaTVserialdevelopmentresearch
StudentmajoringinPublicAdministrationWANGLanlan
Abstract:In1997,betweenthenarrationsconservativefamilyandtheopeningfamilymarriedstorySouthKoreansoapopera"LoveIsAny"aftertheCentralCommitteeTelevisionbroadcastfiredSouthKoreansoapoperatomarchtheChinesemarketfirstgun,hascausedtheenormousechointheaudience.Hereafter,aseriesofSouthKoreansoapoperahotlybroadcastsoneafteranotherinthenation,afterbuteachbroadcastnearlyallobtainedvarioussocialstrataaudience''''swarmwelcome,butthecounter-viewourcountry''''sTVserialreceptionofTVcondition,withSouthKoreansoapoperaheatwhichjustemergesbroadcastsformsthesharpcontrast.HowdoestheHanplaybecometheTrans-Culturedisseminationthemainbody?ThisarticlethroughcarriesontheanalysisdiscussiontothecenterSouthKoreaTVserialdisparity,summarizedSouthKoreansoapoperaintheTrans-Culturedisseminationsuccessexperience,proposedforthedomesticallyproducedplaythefeasiblesuggestion,hasprovidedtheenlightenmentponderforthedomesticallyproducedplayforeigndissemination.
Keywords:SouthKoreansoapopera;TVserial;Domesticallyproducedplay;Cultureindustrialpolicy
我國加入WTO以后,全球化的浪潮必將席卷整個文化產業市場。電視劇作為文化意識形態的文本載體,是整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成功對外傳播必將會帶動整個文化產業的全球化發展。韓劇在中國的成功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典型的例子,也給我們留下深深的思考。韓劇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不僅僅停留在電視劇出口的“一次性收益”上,而是通過媒介文本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得到了二次甚至多次收益,逐步形成了以電視劇為龍頭帶動旅游、文化產業的一系列“商業鏈條”。相比之下,國產劇雖然在近幾年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差距還是相當大的,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借鑒韓劇的成功經驗,促進中國電視劇的進一步發展,大力宣傳中國文化,使國產劇更廣泛被觀眾接受。
一、中韓電視連續劇發展現狀
(一)韓國電視連續劇發展現狀
1.韓劇吸引中國觀眾
2004年我國引進國外電視劇649部,其中韓劇有107部,央視八套57%的引進劇來自韓國。2002-2005年,幾乎所有省級電視臺都播放過韓劇,《藍色生死戀》在全國12個省臺、21個頻道播放,覆蓋大江南北。到目前為止,《看了又看》已在央視重播五遍。2004年收視率前10位的引進劇中,韓劇占了7部。2003年,韓國電視劇出口3308萬美元,2004年為715O萬美元,增長116%。2003年,電影出口3098萬美元,2004年為5828萬美元,增長88%。韓劇過去每集只賣幾百美元,現在已經升至幾萬美元,并大量擠占亞洲市場。[1]
2.韓劇在中國的收視率很高
前不久,新浪網進行了“你怎樣看待韓劇熱”的大型調查,在5.6萬名參與者中,喜歡韓劇的占81%,近半數人表示會優先選擇收看韓劇。觀眾對于韓國電視劇的呼應也是由來已久的了。從幾部明顯反映這一點的作品的收視率來看,韓國電視劇的人氣足以稱得上是令人驚異的。1997年的《初戀》的收視率65.8%,1992年的《愛情是什么》收視率為64.9%,1995年的《沙漏》收視率為64.5%,2000年的《許浚》收視率為62.5%,2002年的《野人時代》收視率為51.8%……由此得出韓國電視劇的威力也就一覽無余了。特別是2004年2月作為史劇放映的《大長今》突破了50%的收視率,成為2003年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需要指出的是《大長今》使30多歲的男性觀眾的收視率上升了21%,使電視劇成為并非婦女和中年人的專利、而是男女老少皆宜的一部作品。
《茶母》雖然沒有很高的收視率,但是受到了網民們的熱烈歡迎,它開辟了混合型史劇的一種新類型,受人所矚目。而且《茶母》拍攝之前就已完成全部劇本,顯示出解決了電視劇制作中的痼疾的風貌,把觀眾吸引到比傳統史劇寬得多的層面上,被評價為史劇的創新。在傳統的電視劇強國韓國,遠的說像《許浚》,近的說像《茶母》和《大長今》等歷史劇,和現代劇一樣為了電視劇的創新,正付出積極的努力。從這種現象中,我們能夠看到電視劇光明的未來。
3.韓劇的生產投入政策
在電視劇方面,韓國政府積極進行文化產業扶持,將文化產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加以培育。政府對電視劇出口免稅,出口電視劇的利潤由電視臺和制作公司五五分成。另外,規定電視臺必須把電視劇廣告4O%以上的收益用來投資電視劇。每年對文化產業的撥款達到甚至超過預算的1%,目前,世界上只有法韓兩國達到這一比例。政府還在各地投資建立了一批“文化產業支援中心”,形成中央與地方的文化產業管理運行機制。此外,還有14O多個民間社團,致力于行業的自律和發展,拓展國際市場。而我國每年電視劇廣告總收益為300億元,可用來投入電視劇的經費卻不到30億元。
(二)中國電視連續劇發展現狀
1.中國電視劇平均質量低下,播放比例少
目前中國每年電視劇的產量在40000集左右,但其中只有7000集最終能在各地電視臺播出,在能夠播出的電視劇中,能稱為精品的卻是少之又少,一些“垃圾劇”長期霸占黃金時段。在中央臺-省臺-城市臺三級市場格局下,有些地區壟斷現象嚴重,電視劇交易價格和數量下降,限價和拖欠片款成為困擾制片方的難題。而相應的政策法規卻不能及時的跟近,國產劇的生存環境得不到徹底的改善,自然也就拿不出更多的精品劇來。從國產電視劇外銷的市場現狀看,外銷比例明顯低于韓劇、日劇和港臺劇,主要市場仍局限在東南亞華語地區,劇集類型主要還是古裝劇。
2.中國電視劇受海外劇沖擊
1958年6月,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播出,可以說,電視劇幾乎是與中國電視一同誕生的。40多年后到2004年中國電視劇產量已經達到了502部12265集,在電視劇產量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即便是這樣,2005年,一部韓劇《大長今》吸引了大量內地電視觀眾的眼球,使得已很受歡迎的韓劇熱度再一次提升。《大長今》不僅讓幾乎所有的內地電視劇丟盔卸甲,聞風遠遁,在香港和臺灣也讓所有電視人驚呼:“韓流猛于虎”。[2]中國電視劇在國外的市場一直不景氣,更談不上由于國產劇的輸出而帶來的一系列文化產品的輸出,近幾年由于受韓劇的沖擊,有數據顯示,受韓劇打壓,中國電視劇的出口一年就減少近2/3。可見韓國文化產業成功拓展國際市場對我國的影響之大。
3.投入成本低,缺乏財力支持
2004年,電視劇《龍票》在央視開創了“以點論價”的先例,這種方式已經成為電視劇買賣的一種新趨勢。2004年電視劇交易規模是43億人民幣,但是也虧損了40億。主要原因就是電視臺的買家不肯多花錢,一般國際上一部電視劇的價格應該占這部電視劇播出時廣告收入的40%,但是中國的實際情況是只占20%不到,80%全部賺到電視臺的“荷包”里。[3]這樣,電視劇的制作費就大大削減,電視劇質量當然直線下降。
二、中國電視連續劇與韓國的比較分析
韓國與國產劇的發展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下面就從政府在電視劇生產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電視劇的主題、編劇的培養模式和參與模式以及電視劇的制作模式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
(一)政府在電視劇生產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不同
韓劇的成功,首先應歸功于政府及時制定了本國的文化產業政策。早在1999年,韓國政府就設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總目標:用5年時間,使韓國文化產品的產值在世界文化市場上的份額增加5倍,即從僅占1%,提升為占5%。同年2月,韓國政府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把文化產業界定為“和文化商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相關的所有產業”,隨后,又制定并完善了《著作權法》、《電影振興法》、《演出法》、《廣播法》、《音像制品及游戲類產品法》等一系列相關法律,為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制定了比較完善齊備的“游戲規則”,這就為韓劇的產業化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此外,韓國政府為了保證韓國電視劇的制作質量,鼓勵制作長篇的電視連續劇,以便在電視臺長期播出,不給粗制濫造電視作品問世的機會。
反觀我國政府對待電視劇產業的政策,從電視劇的制作經費和發行量上來講,全國電視臺的電視劇廣告總收益達到三百億,可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全國電視臺,用來買電視劇的總購銷經費不到三十億,也就是說,電視劇產品是以900%的利潤在為電視臺帶來收益,制作商何等可憐。這種重播出、輕制作,重平臺、輕內容的做法怎么能形成健康旺盛、持續發展的文化產業呢?同時,由于我們規劃執行方面比較松,本來全國各電視臺每年的電視劇需求總量不過7000集,而我們每年通過發行的電視劇達到12500集,也就是說,已生產出的電視劇居然有40%是超出需求的。這種規劃大于需求、生產大于需求的狀況,不僅使得大量的電視劇束之高閣難以正常播出,也嚴重擠占了資金和表演、制作、創作等各方面的人才,這種畸形的“繁榮”也導致我們創作上的浮躁和質量上的粗糙。除此之外,我國政府在對待外來形式的壓力下,經常是采取盲目抵制政策,如對待韓劇熱播采取黃金時間中央電視臺禁止播放等政策,這無疑是對我們國電視劇進一步發展的阻礙。
(二)電視劇主題不同
1.韓劇比國產劇更貼近現實生活
由中央電視臺引進的韓國家庭倫理劇,收視率高居不下。數百集的劇情,絲毫沒有減弱觀眾的收視熱情。事無巨細的情節、拖沓緩慢的節奏反而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受眾。廣大受眾的感受道出了其中秘密:韓劇細膩真切,生活氣息很濃,感覺就好像發生在身邊一樣。的確,細膩的寫實主義風格,盡管有時讓韓劇枝節旁生、過于冗長。然而,正是那些充滿生活情趣公婆斗嘴,夫妻玩鬧,男女朋友分分和和,使得韓劇里的人物小毛病不少。卻又不失生動,趣味。圓潤的人物、意興盎然的細節,使得韓劇充滿了樸素的生活質感。這些元素,正是吸引中國廣大受眾秘密元素。[4]
而我國的電視劇,現在都熱衷于鴻篇巨制,講究所謂的大手筆、大制作、大場面、大演員,有一種追求所謂的宏大敘事的浮躁心態,最后的結果往往是什么“大”也沒有了。與韓劇傳統的家庭題材劇不同,國產劇近幾年來一直以涉案為主流。《中國電視劇市場報告(2003-2004)》中指出,根據2002年對33個城市156個頻道17時至24時電視劇收視的統計數據,中央級頻道和省級衛視頻道播出的涉案劇和都市生活劇在現代劇中并列第一,而觀眾收看涉案劇的時間最多,占收視份額的17%。《重案六組》、《玉觀音》、《榮譽》、《絕對控制》、《至高利益》等涉案劇成為熒屏“霸主”。緊隨其后的都市劇,也多以婚外戀和第三者為主要題材。題材的單一化極易使觀眾產生收視上的疲勞。所以韓劇這種主打家庭倫理和堅貞愛情的電視劇,彌補了國內電視劇市場的空缺,滿足了大眾對真、善、美最基本社會道德的心理渴望,自然也就吸引了廣大觀眾的眼球。
2.韓劇比國產劇更貼近東方的傳統道德和審美情趣
純潔的俊男美女、如詩如畫的美麗外景、感動人心靈的情感細節,共同構成了韓劇里特有的審美體驗。韓劇里很少有熱烈的擁吻和床上戲。都是美好愛情里的男女主人公,在一望無際的田野間,在火蟲飛舞的綠草地,在荒無人煙的大山中,向中國畫一樣,現盡了東方美的精華。正是這些淡淡柔和的情感基調、充滿東方情趣的畫卷和徐徐流淌的劇情給予觀眾極大的東方美的享受。[5]也合適一家老小共同體驗美好的情節。
而我國當今的電視劇市場,有多少稱的上是宣揚人性中最基本的品德:愛國、誠實、努力、勤奮、善良。與韓劇相反的是,國產劇的主體一般都是負面的,反傳統的;無論是愛情觀還是道德觀,大多數比較消極,違背了我們東方的傳統道德和審美情趣,自然受歡迎程度大打折扣。
(三)編劇的培養模式和參與模式不同
韓國有一種專門的編劇培訓班,來解決編劇人才短缺的問題,中國和韓國編劇培養模式不一樣。我國目前的編劇培養模式,主要以藝術院校的專業教育為主,但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所學專業與實踐相轉換的過程中是有些脫節的。韓國也有類似的戲劇影視高等院校,同樣也面臨成材比例很小的現實。[6]面對這種現狀,韓國有一種專門的編劇培訓班,來解決編劇人才短缺的問題,收效顯著。韓國目前編劇的平均年齡大致在35歲左右,女士居多,源源不斷的為韓國電視業輸送著編劇人才。韓國編劇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韓國電視劇之所以在近年來席卷東南亞,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韓國的電視劇制作體系,而其中編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韓國編劇全程參與電視劇的整個制作過程,同時,觀眾的意見也決定許多電視劇的劇情走向影視制作公司,在完成了一部新的電視劇策劃方案后,首要的任務是:尋找一家觀眾覆蓋面較廣的電視臺,如韓國電視臺、漢城電視臺等電視臺。得到電視臺的認可之后,編劇才開始寫分集提綱和前幾集分集劇本。[7]當寫好劇本的三分之一時,拍攝工作就開始了,拍攝完成的電視劇“現炒現賣”,邊拍邊播電視劇。電視劇的集數要由電視臺播出時的收視率來決定,對收視率高的電視劇可不斷“拉長”。在邊拍邊寫過程中,編劇會不斷拿出已經寫好的部分劇本和觀眾座談,或發到網上,及時得到受眾們的改進意見,而我們這十年來,報紙的文藝版上能看到的,幾乎都是八卦消息和各種各樣的追星新聞,真正冷靜的文藝理論,真正健康、清醒的文藝批評幾乎絕跡,這是一種消費文化的消極現象,中國在電視劇的參與模式這方面還遠遠不夠。
(四)電視劇創作模式不同
有專業人士總結了韓劇創作的模式和要素。正是這些模式化的內容,常年不衰的吸引著廣大的,傳統的受眾。就像東方人以大米為生,西方人吃面包一樣,是一些固定的元素,沒有為什么可以解釋。以下就是一些使得韓劇暢銷的基本元素總結:人物要靚;畫面要美;故事發展要巧;音樂要煽情;男主人公要富有;女主人公要悲慘;節奏要緩慢;經典的臺詞要精;定情信物要有;三角戀愛不要少。[8]
與韓劇的相對,我國的家庭倫理劇則形成了一個苦難敘事的常見模式。這種模式對凸現主人公的獻身精神和非同一般的善良有著保障性,也具有突發轉折的最大的戲劇效果。可以說,中國的家庭倫理劇幾乎形成了一個模式,只要在這個模式上,就一定得爹死娘亡孩子丟,從1990年播出的《渴望》開始,就形成了這種苦難敘事的套路。家庭對于主人公而言只是無窮的承擔和義務,親情和歡樂只是苦難中的點綴,總之是以極端的形態表現家庭。從藝術而言,這種苦難敘事一旦形成模式,就失去了創新的意義,以情感人變成了以苦難刺激人。[9]從藝術的感染力而言,因為這種非正常的家庭不具有普適性,觀眾只是替主人公難過或增加一點欽佩,卻失去了潛意識的模仿和校正力量,也就是說,消失了潛在的化育社會的效用。而從創作理念來說,這種極端的形態是極左時代“高大全”式的創作觀念在家庭劇中改頭換面的再生,是以脫離實際、脫離生活、脫離群眾為根本特征的。編導也許是為了用極端的考驗突出主人公的真善美,但是卻因為遠離了正常狀態,而失去了潤物細無聲的審美品位,在這方面韓國的家庭劇給我們帶來了啟發,家庭劇應當不忘記正常的家庭、普通的家庭。
除此之外,在國產電視劇中,電視觀眾幾乎沒有可能見到這些明星大腕的身影。這不能說不是中國電視劇制作者們的尷尬。
三、促進中國電視劇生產的建議
通過前面對國產劇和韓劇的比較分析,使我們對電視劇的特殊存在狀態有了另一個角度的認識。可見,優質電視劇應該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和壯大的趨勢,是文化版圖拓展的一種必然。因此,為了國產劇健康的發展,思考推進優質電視劇的生產與傳播的現狀,本文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建議:
(一)建立科學立項制度,增加政府投資
首先,我們應當肯定電視劇立項制度的必要性,政府的監管體現了政府對投資者所負有的責任。電視劇立項審批制度避免了投資的重復,避免了選題的“撞車”,同時還淘汰了不夠資質的充數者。[10]實踐證明: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非常良好的邁進產業化循環門檻的第一步保證。但是,應該進一步地細化和完善審批中的一些專業化項目、專業化環節。比如,演員的稿酬、創作人員的資質、拍攝周期、資金的來源與使用、選題的準人等等,如上細則,可以使立項的審批遵循產業化鏈條的環節,同時,一旦發現具有優質電視劇潛質的選題,政府也可以直接投資,這樣就將電視劇生產中不可缺少的各個環節施以量化。作為重點投資與政策傾斜,具體可以由立項委員會發現、判斷、決定哪一些項目屬于政府可以直接投資的,以此來支持創作具有國家級水平的作品。
從電視劇的發展來看,有一些題材,錢太少要拍成精品是不可能的。精品的基本要求是“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11]這就要求導演、演員、后期制作,都要有比較大的投入。但是,我國電視劇生產資金短缺,投入較少,所以,大家公認的精品少了。沒有足夠的資金,要用最先進的設備、最優秀的人才很難做到。
(二)加大激勵機制,推動對外傳播
鑒于優質電視劇對于民族文化的提升,以及擴大對外文化影響的需要,我們應該加強激勵機制,來獎勵和鼓勵在電視劇創作上,為我國在國際上獲得真正影響、做出較大努力的傳播機構及其獲獎節目、作品,比如,針對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其對外成功銷售的電視劇等節目,可以根據銷售的營業額,建立一個按比例而頒發的獎勵制度。再有,就是有些電視劇作品如能達到像韓劇《藍色生死戀》那樣的對外傳播之影響;對于成功塑造了本民族的文化形象并擴展了本土“文化版圖”的作品,也應進行獎勵。此外,對于個體表現突出的,如演員、導演、編劇、制片人等等確實產生了影響的個人也要給予獎勵,這個機制的確立,亦是優質電視劇生產的一個關鍵保障。
(三)增設駐外影視官員,具體協調“走出去”工程
自上世紀70年代起,一些在文化推廣上做得比較成功的國家,其駐外使館里面除了原有的“文化參贊”之外,還專門設有“影視專員”一職來具體協調本國影視產品的交流、交換,甚至是影視節展上的交流、交換。例如,法國駐華使館就專門設有“影視專員”,曾經在中央電視臺引進電視劇《基督山伯爵》播出之時,影視專員一開始便做了大量的工作:協調兩國的文化機構、電視機構、外宣機構,舉辦各類推介活動,并專門負責請主人公的扮演者德帕迪約到北京,和中國的電視觀眾見面——把一個電視劇的推廣演變成了一個宣傳法蘭西文化的“事件性”的活動。此外,很多駐華使館也都愿意向中國的電視播出機構推薦影視劇及其相關的電視節目。但是,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推介手段,我國在這方面通過使館推廣的方法更需完善。因為,現在我駐外使館中除了“文化參贊”以外,尚沒有專門派出的務于國家廣電體系的“影視專員”。假如有了專派“影視專員”,將更易于溝通和加大雙方在影視交流、交易上的對等機會,也更有助于我國的文化對外宣傳,拓展影視劇產品的國際市場。
(四)加強與國外的交流與合作
中國和韓國自古以來在文化上就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韓國是一個大家庭式的社會,韓劇所反映的故事多是庶民之間一種生活上的交流,是東方文化中最傳統的那種父母子女間或鄰里之間的關系:韓劇把各種人間的感情都交織在一起,且劇中反映的這種感情通常又是非常美好的、很實在的,普通人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所以比起西方國家來說,韓劇能更快地適應中國的市場。[12]所以,在加強與韓國的交流與合作方面相對更容易些,而且我覺得韓中兩國互相提攜,互相借鑒,挖掘合作潛力,實現雙贏,將會對韓中兩國電視劇的發展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但是,我們的電視劇發展目標不僅僅是韓國,而是整個世界。現實題材的電視劇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中還有很多具體的問題需要面對。總的來說,進行捆綁式合作,向各國廣泛借力以發揮自己的能力發展自己的實力,也許能夠使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在進軍世界的道路上越行越遠。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市場需要,我們與國外的合作也應該針對不同國家的不同收視習慣,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來實現彼此利益的最大化。具體說來,就是要針對不同市場、不同的合作對象進行分流合作。
結語
現在,同二十年前一樣,一股來自韓國的文化大潮侵襲了我們的國家,其實我覺得,我們國家大可不必大驚小怪,我們的中華文化具有很大包容性、借鑒性和侵略性。所以無論是什么流都會消失在巨大的中華文化前,就如一位內功深厚的武術前輩一樣,無論你用多大的力量都如同打在一團棉花上一樣。另外我們的領導者們也不用對外來文化圍追堵截,因為隨著我們的外向性經濟的形成,外來文化必然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只要我們保持住中華民族的光榮品質,一切外來文化只能消失于大海當中,被我們所吸納。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盡快發展自己的文化產業,否則就會陷入落后的境地。在短期內,中國無法超越韓國,所以我認為在發展初期我們可以走模仿的路線。最后希望我們的文化工作者們能夠盡快行動起來,為發揚光大我們的中華文化盡一份力,讓中華文化有朝一日照耀全世界!
參考文獻
[1]葉梓.話說韓流滾滾來[J].學習與研究,2005,(1).
[2]雪月,小楓.韓劇啟示錄:面對韓流,我們是抵制?還是學習[J].電視時代,2005,(3).
[3]高紅音.提高電視收視率的兩大思考[J].今傳媒,2005,(1).
[4]唐黎標.韓國影視業發展與思考[J].中國電影市場,2005,(2).
[5]張子揚.培育優質電視劇的幾項建議[J].聲屏世界,2005,(2).
[6]鄒靜.電視節目的“韓流現象”[J].新聞窗,2005,(5).
[7]夏玉.“西風韓雨”中看國產電視劇[J].社會觀察,2005,(11).
[8]張子揚.優質電視劇的生產與傳播[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5,(5).
[9]攀蘇華.《大長今》震動電視劇產業[J].投資北京,2005,(10).
[10]JohnSinclair,.NeitherWestnorThirdWorld:TheMexicanTelevisionIndustryWithintheNWICODebate[M].Mexican:MediaCultureandSociety,2002.
[11]Kyong-Hee.ReportontheProgramQuotaRegulation:Whathaschangedafternineyearsintheprogramsupplymarket?[J].KBIreport,2000.
[12]拉里?A?薩莫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傳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