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行經濟資產調配與管理思索

時間:2022-06-01 06:06:00

導語:商行經濟資產調配與管理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行經濟資產調配與管理思索

1商業銀行與商業銀行資產

商業銀行作為金融企業,通過進行金融產品經營和面向社會提供的金融服務,實現自身的利潤。我國的商業銀行制度是以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主體的綜合性銀行制度,銀行經營的范圍包括面向社會的公共存款吸收、貸款發放和金融服務的提供。在我國商業銀行本身在中國人民銀行的管理下,獨立開展業務,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參與市場競爭,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我國現代商業銀行逐步進行并完成了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逐漸形成現代企業制度,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對銀行業的基本要求。銀行的經濟資產主要由現金、信用資產和金融市場的各種有價證券和票據組成?,F金部分主要包括自持現金、法定準備金和跨行存款組成。自持資金指商業銀行擁有的,可以隨時調撥的,可以自行管理的各種法定貨幣的總和。自持資金是進行銀行日常經濟往來所需要的資金,主要維持銀行自身日常存款支付業務和各種成本費用支出。法定準備金是根據中央銀行規定將全部存款中的固定比例上交中央銀行管理作為支付儲戶對付存款需求的部分。根據我國相關法規要求,超過存款準備金率要求的部分也需要存放于中央銀行的有關賬戶中進行集中統一管理??缧写婵钪饕覆煌虡I銀行為完成相互之間的結算和支付業務在各自賬戶中保存的現金??缧写婵钍乾F代市場經濟進行企業之間遠期結算支付業務對現代商業銀行相關制度安排的要求,是維持遠期付款和承兌、結算業務的重要金融保障措施。信用資產是銀行信貸行為產生的借貸資產。信用資產的質量依賴于借貸企業的信用狀況和抵押品狀況,具有很大的風險但也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各種有價證券或票據是商業銀行通過自身在金融市場上的經營行為和辦理貼現金融業務而形成的各種虛擬資本的總和,伴隨我國銀行經營管理體制改革進程,各大商業銀行已經紛紛上市,吸納市場投資。

2商業銀行的經濟資產管理

商業銀行的資產管理主要受到三種管理理論的指導,并形成了相應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商業銀行經濟資產管理的基本形式。商業銀行的傳統資產管理理論為自償理論。自償理論認為企業應當保持自己資金的流動性,使銀行本身擁有充足的現金進行支付業務?;谠摾碚?,銀行應當采取的管理模式是優化自己的貸款結構,對自償性、生產性貸款加以傾斜,保證銀行能夠進行及時的貨幣回籠以穩定流動性。在現實經濟資產管理中,該理論的指導意義在于銀行進行信貸資產管理是應當優化信貸資產結構,堅持貸款審查的合理性和嚴謹性,防止大量不良信貸資產的存在。伴隨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和金融法規的建設,我國金融市場經營行為已經逐漸規范化,金融資產運營過程中的違約行為已經得到相關法律的逐步制約。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正在逐漸接受轉移理論,認為在保證流動性充裕的前提下,可以將一部分貨幣資金進行遠期投資,使銀行能夠在遠期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在該理論的指導下,銀行逐漸形成次級準備管理模式。次級準備管理模式是通過進行一部分資產的遠期貼現或金融投資形成次級金融資產。在銀行流動性充裕時,將次級資產作為銀行拓展市場份額的遠期投資。當銀行流動性短缺時,可通過金融市場將次級準備變現,從而實現流動性補充。

現代信息化設備的廣泛使用為銀行進行長期借貸提供了技術基礎。長期貸款需要銀行對貸款客戶進行充分科學的貸款分析,使用技術經濟分析手段進行項目可行性分析。通過凈現值、凈年值和內部收益率等指標的核算和敏感性分析的處理預計未來的收益和可能為貸款行為付出的成本。指導這個過程的理論是預期收益理論。該理論認為預期收益應當作為銀行長期發展的利潤來源,再考慮到自償性的前提下,應當進行適當份額的針對實體經濟的遠期貸款,從而實現遠期收益。該種經濟資產管理模式相對于前兩種而言更適用于銀行資金更加充裕、金融法規更加健全和貸款公司信用額度較高并且當時宏觀經濟狀況較好的時期進行。以保證銀行的貸款風險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銀行擁有更大的投資回報。

3銀行的經濟資產調配

銀行的經濟資產調配過程是進行經濟資產的內部劃撥過程,是資金流出的重要前提。銀行內部的資金調配過程可以被劃分為部門間調配和營業網點間調配。銀行內部經濟資產部門間調配是未實現銀行的最大利潤,在銀行的各種主營業務之間進行資金的投入組合的選擇。

銀行經濟資產的營業網點調配也成區域調配,是為完成銀行正常的收付業務,進行資金的內部周轉。經濟資產的部門間調配主要通過銀行內部的管理過程實現,銀行內部的管理過程為銀行內部的經濟資產調配過程做出宏觀的指導,經濟資產調配完成經濟資產管理的基本目標。銀行區域間資金調配則體現銀行流動性的變動狀況,該過程完成之后需要對相關信息進行合理收集,從而實現對流動性的分析判斷,為銀行進行次級準備調整奠定現實依據。

馬克思哲學人力資本思想價值

一、“人力資本”思想的內涵及價值體現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多次使用“勞動力”這個概念,并認為“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它存在于他的活的人格中,他把它推動時,通常會產生一種使用價值?!比吮旧韱渭冏鳛閯趧恿Φ拇嬖趤砜?,也是自然對象,是物,不過是活的有意識的物,而勞動本身則是這種力的物質表現。同時,對勞動力的形成,馬克思揭示了勞動力的價值同其他任何商品一樣,也是由生產、再生產所必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在勞動力的價值總和中,應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在正常狀態下,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用以重新補償勞動者勞動力使用中的體力和腦力的消耗。二是勞動者為養活家屬、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保證勞動力商品的不斷延續和更新。三是勞動者接受教育和培訓所支出的費用。由此可見,馬克思不是簡單地把勞動力看作是現成的“自然資源”,而是要通過人類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才能形成的,而勞動力價值構成的三項內容中,前兩項是生存性的人力資本投資,而第三項是發展性的人力資本投資。馬克思還十分注重教育和培訓對增加人力資本的作用,他認為人力資本的形成源于教育培訓和保健,即知識技能和身體素質。勞動者根據其人力資本的差別,其所從事的勞動的復雜程度也就不同,可以將這些勞動分為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而正是由于人力資本的差異,不同的人力資本在使用中形成的價值量也就不同,“比社會平均勞動較高級的復雜的勞動,是這樣一種勞動力的表現,這種勞動力比普通勞動力需要較高的教育費用,他的生產要花費較多的勞動時間,因而它具有較高的價值。既然這種勞動力的價值較高,它也就表現為高級的勞動,也就在同樣長的時間內物化為較多的價值。”而且,“比較復雜的勞動只是自乘或不如說多倍的簡單勞動,因此,少量的復雜勞動等于多量的簡單勞動?!彼赋觯骸耙淖円话愕娜说谋拘?,使它獲得一定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而這就得花費或多或少的商品等價物。勞動力的教育費隨著勞動力性質的復雜程度而不同。因此,這種教育費—對于普通勞動力來說是微乎其微的—包括在生產勞動力所消費的價值總和中?!弊杂蛇w徙是人力資本增值的另一途徑。馬克思指出,勞動者的智力水準是否能提高,是大工業發展生死攸關的問題。在現代化條件下,資本具有很大的流動性,社會內部的分工變革很快,勞動者如果不接受綜合訓練,不開發智力資源,是根本無法適應勞動的變換和全面流動性的。大工業的本性決定了勞動的變換,職能的更動和工人的全面流動,并且這種地區間的流動性是“不可克服的自然規律”,也正是這種地區間的流動改善了勞動者的就業機會,增加了人力資本的價值量。

二、“人力資本”的生產主體地位和價值創造作用

馬克思詳細闡述了勞動力在生產和價值增值過程中,具有與物質資本不同的主體地位和價值創造作用。馬克思認為,資本的實質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而資本之所以能帶來剩余價值,原因不在于它的“死勞動”形態,而在于它購買了“活勞動”,即能夠創造價值的勞動力為實體形態的“可變資本”,這里所說的“可變資本”其實質就是人力資本。馬克思指出:“我們敘述了勞動過程的不同因素在產品價值的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事實上也就說明了資本的不同組成部分在資本本身的價值增值過程中所執行的不同職能?!薄白優樯a資料即原料、輔助材料、勞動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并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相反,變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價值。它再生產自身的等價物和一個超過這個等價物而形成的余額,剩余價值。這個剩余價值本身是可以變化的,是可大可小的。這部分資本從不變量不斷變為可變量。”在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的對比區分中,馬克思進一步揭示了資本家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和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而這種差異不同同樣被后來的人力資本的各種經驗和理論所證實。

三、馬克思關于“人力資本”產權的分析

馬克思也曾專門對勞動力產權問題進行過研究,他認為產權本質上是一種法權關系,是生產關系的法律表現,而勞動力產權關系實際上是勞動力市場中的法權關系。它首先表現為一種自然的生理關系,勞動者是勞動力資本的所用者,是肉體力和精神力的總和,它存在于他的活的人格中,勞動力資本的所有權“天然”屬于勞動者本身,是“獨一無二的所有權”。這種天然特性決定了人力資本產權的私有性在各個制度結構里都不可能被取消。即使在設想中的社會主義社會,一切非人力資本都已經歸全社會所有,還要“默認勞動者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從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還必須保留按照勞動者實際提供的勞動來分配消費資料的“資產階級法權”。其次,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勞動力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既可以完全統一,也可以相互分離。馬克思研究指出,這種統一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勞動力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都屬于勞動者自身,如個體農民、個體手工業者。第二種情況是勞動力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都屬于他人,如奴隸社會中的奴隸。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力的所有權只能屬于勞動者本人,資本通過勞動力市場購買到的只是“勞動力的使用權”。馬克思重點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力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相互分離的情況,并提出了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必要條件:第一,勞動者擁有自身勞動力的所有權和自由支配權,“要把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他就必須能夠支配它,從而必須是自己的勞動能力,自己的人身的自由的所有者?!钡诙瑒趧诱邌适Я松a資料,除了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必須始終讓買者只是在一定期限內暫時支配他的勞動力,使用他的勞動力,就是說:他在讓渡自己的勞動力時不放棄自己對他的所有權。而勞動者一旦喪失這種所有權,他就會從自由人淪為奴隸,從商品所有者變為商品?!?/p>

四、馬克思關于“女性人力資本”的論述

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人類學的角度,結合家庭的起源,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系統闡述女性問題,對女性的健康權,特別是生殖健康權、人身權、婚姻家庭權和勞動權等予以關注。馬、恩一些關于女性的論述、觀點比較集中地體現在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馬克思的《法蘭西內戰》、《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給路德維希-庫格羅的信》,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等著作中,其中以恩格斯在1884年所寫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最具代表性。馬克思著名的“兩種生產理論”明確地提到了女性在人類歷史上的偉大貢獻,馬克思指出:“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制約,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睙o論對哪種生產而言,女性并不比男性差,她們同樣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女性理應得到與男性平等的地位與尊敬。隨著私有制的出現與發展,女性被排除于社會生產之外,僅局限于家務勞動之中。馬恩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的角度出發,探求女性受壓迫的根源,首先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出現,導致男人成為土地的主人,同樣也主宰了女性,而這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其次是一夫一妻家庭制使女性處于從屬地位,恩格斯根據人類學家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的研究指出,一夫一妻家庭制只是針對女性,而不是對男性而言的,男性在家庭中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現代的個體家庭建立在公開的或隱蔽的婦女的家庭奴隸制之上”。當然,女性體力弱小也是其受壓迫的根源之一,而在這多種因素中,經濟因素無疑是最關鍵的。馬克思意識到,實現婦女解放的主要力量是婦女自己,只有在婦女意識到這一點,并聯合起來革命時,真正的解放才能實現。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任何一個存在物只有當它用自己的雙腳站立的時候,才認為自己是獨立的,而且只有當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時候,它才是用自己的雙腳站立的?!敝挥挟攱D女認識到自己的附庸地位是別人強加在她們頭上時,在她們中間才會爆發自覺的反抗。婦女解放是一個長期艱巨的歷史過程,只有同時對男權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兩個方面的壓迫力量展開堅決的抗爭,婦女才能取得社會平等。而這既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同時也代表著一定的生產關系;不僅受物質生產水平的影響,也受精神文明程度的影響。

五、對馬克思“人力資本”思想體系的評價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有著豐富的人力資本思想,其思想主要分布在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中,在當今仍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與古典及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不同,馬克思用不同的社會觀、方法論,從不同的立場出發對人力資本及有關問題進行了闡述。馬克思分析了人力資本的定義、價值構成、在生產中的主體地位和價值創造作用、差異性、產權特征,還從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的角度為人力資本投資效率的研究拓展了理論視野。他從勞動價值理論出發,并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終目標。他從哲學的高度論述了人是勞動的主體,自然資源是勞動的客體,二者之間通過資本資源進行聯系,物質生產力的發展與人力資本的發展應該是相互協調的。但由于馬克思的人力資本思想是在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進行剖析的過程中提出來的,其并沒有對勞動力的生產進行充分的分析,沒有對具有資本一般共性的增殖性的人力資本的效率做更深入的研究,因此,馬克思的人力資本思想也具有其時代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