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人力資本對我國經濟的作用探索

時間:2022-02-14 10:09:00

導語:檢驗人力資本對我國經濟的作用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檢驗人力資本對我國經濟的作用探索

[摘要]關于人力資本影響經濟增長的方式有兩種理論,一種認為經濟增長源于人力資本的積累速度,另一種認為經濟增長應該歸功于人力資本存量。對年度數據進行計量分析卻表明,這兩種理論對于我國來說都不適應。現階段,人力資本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并不明顯,甚至有反作用。這可以從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與人力資本的發展狀況中尋找原因。

[關鍵詞]教育;人力資本;經濟增長

人力資本影響經濟增長的方式有兩種理論,一種認為經濟增長源于人力資本的積累速度,另一種認為經濟增長應該歸功于人力資本存量。1994年,JessBenhabib與Spiegel的研究成果指出,人力資本其實是以存量的方式對經濟增長起促進作用的,他們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并已經被人們所接受。那么,對我國來說,人力資本是否同樣以存量的方式起作用呢?本文將采用JessBenhabib與Spiegel的研究思路,對此作一個檢驗

1相關的理論回顧

20世紀中葉,舒爾茨等人將經濟增長源泉的桂冠戴在了教育等人力資本之上。舒爾茨把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中資本投入分解為物質資本投入和人力資本投入,通過計算社會積累的教育資本量來衡量教育的社會經濟效益。20世紀八九十年代,Lucas(1988)以人力資本為核心構建增長模型,同樣把資本劃分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他與Romer等人的研究表明,經濟增長主要來源于人力資本的有效積累。

JessBenhabib與Spiegel(1994)的研究指出,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是通過增量的方式,而是通過存量的方式起作用的。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將人力資本簡單地視作一種生產要素,因為對于一種生產要素來說,只有投入增加了,生產才會增多,經濟才會增長。但人力資本不同,它是以存量的方式起作用的,人力資本即使不增加,只要有一定量的存在,它也能對經濟產生推動作用。JessBenhabib與Spiegel是對上百個國家進行跨國的計量分析,得出上述成果的。本文將按照其研究思路,用年度數據,粗略檢驗人力資本對我國的作用機制是否仍符合存量方式的假定。

2模型的建立與檢驗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在經濟增長的理論中被廣泛應用,本文采用這個函數。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引入人力資本,再將該函數轉化為對數差形式:

Y為人均GDP,K為固定資本平均量,L為勞動率,H為人力資本存量。以此檢驗經濟的年度增長與固定資本、勞動力、人力資本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增加量的關系。

2.1數據的獲得

對于Y——人均GDP的數據,從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可以得到。對于勞動力,用從業人口除以總人口表示人均勞動力,數據也可以從《中國統計年鑒》中尋找。難以得到的是固定資本存量與人力資本存量,這只能通過估算得出。固定資本存量的估算思路是:本年固定資本=上年固定資本存量×p+今年固定資本投資,p為折舊率,我國一般取為10%。對于人力資本存量,一種被廣泛應用的方法是用人均受教育年限來表示,國內學者的計算方法是Year=6×a+9×b+12×c+16×d,a,b,c,d分別代入六歲及六歲以上人口中,受過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專及大專以上教育的人口所占比率。由于可得性,只應用近13個年度的數據進行檢驗,這么小的樣本容量缺乏說服力。因此,本文所作的計量分析結果是不精確的,它只能夠作一個粗略的檢驗,檢驗一下JessBenhabib與Spiegel的理論對我國的經濟年度增長是否有一定的適應性。下面我們將會看到,檢驗的結果是事與愿違的。

2.2模型檢驗

運用Eviews軟件,對模型進行計量分析,得到α、β、γ的估計值。得到可決系數0.636,F4.67。模型計算結果很不理想,擬合度不能令人滿意,系數的檢驗也不能通過。特別是,我們關注人力資本對數差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但其系數很小。

上述模型認為,人力資本是以增量方式對經濟增長起作用的,因此選用了對數差的方式,用以表示增量,但檢驗的結果很不理想,有必要對模型作出改進。從另一個角度入手,將人力資本看做是以存量的方式對經濟增長產生作用的。我們簡單地用logH代替對數差DH,得到計量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可決系數為0.718,F6.80。其中,DK、DL分別代表固定資本、勞動的對數差。

擬合度有所提高。但是,logH的系數竟然為負,t統計量還達不到10%的置信水平。結論是:如果人力資本的作用機制是以存量的方式,那么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卻有負面影響。

接著考慮教育的追趕效應。學界有一種流行的觀點是,教育有利于欠發達國家吸收國外技術,幫助落后國家趕上發達國家。人力資本,或者說教育之所以能推動經濟,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能夠刺激自身的智力創造;二是更好地吸收國外技術,產生追趕效應,那么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與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有關的。那么我們簡單地以上一期人均GDP衡量經濟的發展程度,得到結果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除了logGDP,其他各系數的t統計量都通過了檢驗,而在不嚴格限制的情況下,logGDP也能夠勉強通過。不過,問題依舊是,logH的系數是負值,這一點讓人難以接受,有理由懷疑模型的正確性。但是,變量系數的顯著性水平卻又通過了檢驗,使得我們又有理由接受這樣的一個模型計量結果。因此,我們有理由懷疑那種認為教育以存量方式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對于我國的適應性。從以上的分析結果來看,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不是人力資本,而是固定資產與普通勞動力,甚至,一個更為過分的結論是,人力資本投資對我國經濟的增長有著負面的影響。

3尋找現實的解釋

上述給出的結果很出乎意料,一般情況下人力資本存量會對經濟產生推動作用。但對我國年度數據的計量分析結果卻與此相違背。這使得我們有理由懷疑現階段人力資本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效果,進而尋找產生這種悖論的現實原因。

第一,這與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有關。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與出口所拉動,這是不合理的。上述的分析結果顯示出固定資產投資與普通勞動力對經濟的推動作用,靠投資與出口拉動的經濟,必然會缺乏自身的內生增長推動力。自然而然,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會減弱。因為人力資本的作用是吸收技術與創造發明,它不能轉化為固定資產投資,與普通勞動力也不能同等對待,而我國現階段的人力資本水平也不可能產生出口效應。

第二,這與我國經濟增長的高速度同人力資本的低水平之間的落差有關。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是令世界矚目的,就算是受國際上各種風波的影響,仍然是保持騰飛速度。但人力資本的水平卻很低。2007年,我國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19,而歐美國家在1985年就普遍超過9.0,美國高達12以上。人力資本水平低,要求有更多的投入以提高其水平,但由于我國有經濟高速騰飛的必要,而經濟增長的方式又不合理,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必定會擠出其他方面對經濟有著直接作用效果的投資,因此,反而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教育發展綱要就提出教育經費要占GDP的4%,但這個目標直到現在仍然未能達到,原因便是我國處于經濟發展的非常時期,難以加大對教育的投入,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發展教育反而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包袱。

參考文獻:

[1]BenhabibJ,MarkM,Spiegel.Theroleofhumancapitalineconomicdevelopment[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1994,34:143-173.

[2]劉海英,趙英才,張純洪.人力資本“均化”與中國經濟增長質量關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15-21.

[3]吳方衛,張錦華.教育平等的地區分化與地區分化下的教育平等[J].財經研究,2005(3):5-15.

[4]潘士遠,林毅夫.發展戰略、知識吸收能力與經濟收斂[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2):3-13.

[5]鄒薇,代謙.技術模仿、人力資本積累與經濟趕超[J].中國社會科學,2003(5):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