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區域互動協同發展研究

時間:2022-02-15 08:23:14

導語:經濟區域互動協同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區域互動協同發展研究

[提要]河北省位于北京、天津的外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內在的經濟文化聯系,決定其與北京、天津形成在人緣、地緣方面具有諸多相似性的經濟統一體。在京津冀地區區域互動發展中,如何形成不同層次的中心與外圍緊密聯系的高效率梯度和反梯度發展模式、重建京津冀地區空間經濟結構,是頗為緊迫的發展問題。

關鍵詞:區域互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經濟增長

一、理論基礎和概念界定

(一)區域互動。區域互動,是指推動區域間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一個動態過程。促進區域間的共同發展,是區域發展理念創新的體現,是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新方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二)經濟協同發展。經濟協同發展的基本內涵是兼顧到各區域的利益,逐步縮小地區差距,達到各地區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目標,從而體現出我國社會制度的本質要求。協同發展理念的基本實質就是要求在發展這個大問題上處理好一系列的關系,在發展過程中更加體現全面性、整體性、平衡性的特點及可持續性的目標和要求。

二、京津冀經濟發展現狀

從區域位置上看,京津冀地區位于我國華北地區環渤海心臟地帶,是環渤海經濟帶的一部分,是環繞著渤海及黃海的部分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京津冀地區也可以稱為“首都的經濟圈”,是我國北方經濟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區,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沿海發展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越來越引起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矚目。隨著中共中央提出成立雄安新區的方案,更為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珠三角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區域的成功案例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大動力,浦東和深圳扮演了經濟協調發展的領袖作用。隨著中共中央提出成立雄安新區的方案,更為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017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82,559.73億元,較2016年增長了8.40%。其中,北京市28,000.35億元,天津市18,595.38億元,河北省35,964.00億元,占比分別為33.92%、22.52%和43.56%,增長率分別為9.08%、3.97%和12.14%。自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實施以來,三地經濟總量共計增長23.91%,其中北京市31.27%,天津市18.24%,河北省22.24%,增量部分北京貢獻了43.58%,天津貢獻了25.42%,河北貢獻了31.00%。可見,在此期間,北京、河北是推動京津冀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三、京津冀經濟區域協同發展研究

雖然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取得明顯的成效,但發展的協調性有待于提高,以首都為代表的大城市病、交通擁擠、空氣污染等問題都突顯出來,京津冀三地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并沒有得到良好的解決。國家提出新的經濟發展策略其一是京津冀一體化,主要目的是分散大城市職能建立新的衛星城市,緩解各方面出現的問題。2017年京津冀地區北京市的總人口為2,171萬人,人均生產總值128,927元/人,天津市的總人口為1,557萬人,人均生產總值為119,238元/人,河北省的總人口為7,520萬人,人均生產總值為47,985元/人。本文從京津冀地區經濟的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兩個方面對京津冀經濟發展協調性進行分析。(一)區域經濟的絕對差異描述指標。選取全距與標準差對京津冀2017年區域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全距:也稱極差,受最大值和最小值得影響:R=ymax-yminn。根據計算我們得到: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的全距R1=7963.65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的全距R2=128927-47985=80942元/人,人口數量的全距R3=7520-1557=5963萬人。標準差:也稱均方差,其計算公式為:S=ni=1Σ(yi-y)n姨。則京津冀地區的生產總值的標準差S1=7098.84,人均生產總值的標準差S2=36090.13,人口數量的標準差S3=2678.02。(二)區域經濟的相對差異描述指標1、相對極差:是極差的相對值,也指在同一時間同類指標之間最大值與最小值比率,比值接近于0,表示不同區域差異比較小,反之較大。其計算公式為:D=ymaxymin。則京津冀地區的生產總值的相對極差D1=1.93,人均生產總值的相對極差D2=2.69,各地區間人口數量的相對極差D3=4.83。2、不平衡差:不平衡差越接近于0,表明不同區域之間發展越平衡,反之相反,其計算公式為:B=1-ymaxymin。則京津冀地區的生產總值的不平衡差B1=-0.93,人均生產總值的不平衡差B2=-1.69,人口數量的不平衡差B3=-3.83。3、標準差系數:是指用標準差與其相應的平均數對比,用來反映總體單位標準之間的離散程度的相對指標,變異系數越小說明數據離散度越小,反之離散度越大。其計算公式為:CV=Sy。則京津冀地區的生產總值的標準差系數CV1=0.26,人均生產總值的標準差系數CV2=0.37,人口數量的標準差系數CV3=0.71。4、Theil指數:是用來衡量區域經濟協調互動發展的程度,Theil指數越小,則表明區域經濟協調互動發展越不好,反之則發展越好。設Yi表示i區域的人均GDP,Y表示全區域GDP,Pi為i區域人口數,P表示區域總人數。則Theil指數的計算方法公式為:Tp=ni=1Σ[yiylogyiy/PiP]。根計算我們得到,京津冀地區的Theil指數TP=2.86785288。綜上所述,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并不平衡,并且出現較為離散型的發展,區域經濟協調互動發展不理想。在京津冀地區,河北省經濟發展加快的同時,由于人口眾多,導致人均生產總值明顯低于北京市和天津市,拉低了人民的生產水平,也使京津冀地區的發展出現了巨大的差異和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直接導致了京津冀地區中經濟的不平衡性。

四、對策與建議

第一,加強地域間的聯系,以良好的基礎設施為保障,完善相互之間交通設施。例如,保定直通天津的高鐵在近幾年開通后,只需要半個小時的車程,而河北其他地區的交通仍不發達,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所以形成京津冀地區完善的交通網才能迅速發展經濟。第二,完善人才培養和流動一體化機制。人才是一個地區發展的持續動力,而現在北京和天津的人才引進政策導致大量人口涌入,導致河北地區人才的匱乏,這是限制河北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北京、天津的大學、科研所可以適當地向河北周邊地區進行政策遷移,發揮好兩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同時河北地區也要有良好的政策措施來培養引進人才,以人為本,是京津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第三,明確城市定位、產業結構。京津地區有高新技術以及第三產業的基礎,可以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河北地區地大物博,可以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發展配套產業。京津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可以依托河北地區的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而河北地區可以承接相應的產業來提升自己的技術,提高經濟實力,優勢互補,各取所需,這樣才是一體化所追求的目標。第四,雄安新區是京津冀一體化的重要助力。雄安新區位于京津冀的中心位置,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會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會將河北地區的經濟建設提升到一個很高的水平,雄安新區的建設也帶來一個全新的城市建設理念,“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范區,開放發展先行區”的城市定位,這將是京津冀地區城市化發展的未來趨勢,對后續城市建設有重要意義。第五,京津冀一體化不單體現在經濟上,同時還應體現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2017年取消京津冀地區漫游費用和交通卡一體化,甚至可以在社會保障方面向京津靠齊,提升京津冀的生活質量,逐步縮小生活水平差異,要通過這些生活中的事情來體現出京津冀一體化的概念,提升人民之間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陳鳳新,賈啟慶,邱鳳霞.京津冀區域產業結構協調發展探討[J].網絡財富,2010(2).

[2]邢子政,馬云澤.京津冀區域產業結構趨同傾向與協同調整之策[J].現代財經,2009(2).

[3]孫久文,原倩.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比較和演進重點[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9).

[4]楊連云,石亞碧.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思考[J].河北學刊,2006(7).

作者:張 朔 閆 昭 劉 松 王祎明 謝杉杉 楊博軒 趙麗杲 齊天鳴 單位:河北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