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時間:2022-07-13 09:28:21

導語: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摘要: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都是針對我國農村發展相對落后的現實提出的國家系統性工程,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關鍵性舉措。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是鞏固我國已有脫貧成果、解決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以及國家頂層設計的必然選擇。兩大戰略的內在邏輯表現在目標追求上一致、內容上互為補充、價值取向上共通、戰略原則上耦合、戰略定位上重合。

關鍵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內在邏輯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在農村表現最為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1]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脫貧攻堅戰,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關注農村工作,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做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有機銜接。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再次提出,把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相互促進。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要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平穩過渡,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一、鄉村振興戰略與脫貧攻堅銜接的必要性

2020年底,我國所有的貧困縣實現了脫貧摘帽,絕對貧困問題基本消除。但擺脫貧困不是農村工作的終點,而是農村地區接續發展的新起點。目前脫貧攻堅戰與鄉村振興戰略處于歷史交匯期,二者的實施內容和重點工作多有重合之處,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政策資源,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的浪費,實現工作重點的承接工作、確保兩大戰略協同推進是十分必要的。當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銜接工作主要面臨著如何實現扶貧政策的優化調整、對接鄉村振興的工作重點、建立脫貧的長效機制問題。其現實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鞏固脫貧成果的需要

一方面,2021年全國“兩會”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擺脫了“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困境,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2]另一方面,目前部分農村地區存在脫貧質量不高,基礎設施薄弱、產業基礎不牢、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的問題,整體發展水平和發達地區仍有較大的差距。面對農村發展先天不足、后天無力的現實,在脫貧攻堅完成之際如果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返貧的風險較大。因此,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扶持農村地區的后續發展,鞏固既有的減貧成果。

(二)貧困地區相對落后的現實矛盾

脫貧攻堅戰的實施后,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基本解決了“兩不愁三保障”的問題。與此同時,我國的相對貧困問題日益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在資源稟賦不足、發展基礎薄弱和城鄉二元體制等因素的影響下,農村相對貧困就是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現。總理在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提升脫貧地區整體發展水平。”[2]2021年處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歷史交匯期,需要鄉村振興戰略繼續支持農村地區發展,提升農村地區發展水平,緩解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三)頂層設計的需要

脫貧攻堅的主要目標是確保全國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人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鄉村振興的任務在于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科學有序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脫貧攻堅是我國建黨百年必須實現的短期政治性目標,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的莊嚴承諾;鄉村振興是針對我國農村發展的長期性戰略。由于二者的任務和目標存在差異,主管部門和責任分工的不同,容易導致基層干部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認識存在偏差,停留在“抓扶貧就是給資金”“抓鄉村振興就是搞示范點”的錯誤認識,造成“兩張皮”現象。”[3]這就需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在統籌規劃方面下功夫,加強頂層設計,結合地方發展情況和特點出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規劃和實施方案,學習脫貧攻堅的有益做法,在精準理念、戰略思維、發展理念方面做好銜接,[3]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避免造成資源浪費。

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內在邏輯

深刻把握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邏輯關系,是實現兩大戰略有效銜接的基礎和關鍵。總書記指出:“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4]可見,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鄉村振興需要在脫貧攻堅的基礎上繼續推進,有效利用脫貧攻堅所積累的經驗運用于鄉村振興,以此鞏固我國的脫貧成果。具體而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目標追求上的一致性

黨的提出了分階段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都著眼于農村、農民、農業的發展,著眼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脫貧攻堅戰是三大戰役之一,目標在于在建黨百年之際消除我國農村的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鄉村振興計劃的目標著眼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在建國百年之際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這兩大目標的關鍵都在于農村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以實現農民富裕、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為目標。“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高度相似的,并且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實現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脫貧攻堅又為鄉村振興創造了理論和物質基礎;鄉村振興是脫貧攻堅的最終目標,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目標實現中的重要一環。從時間上看,脫貧攻堅是2015-2020年黨和政府制定的脫貧目標,鄉村振興是2018-2050年我國要實現的遠景目標。因此,二者在時間上是相互聯系、相互銜接的,鄉村振興計劃接續了脫貧攻堅戰,體現了我國農村發展戰略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特征。

(二)內容上互為補充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都著眼于解決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發展問題,二者在實施內容上有許多重合的地方。脫貧攻堅的目標就在于實現貧困地區人口的“兩不愁三保障”,即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圍繞這一目標,黨和政府動員各行各業的力量,形成了東西部協作扶貧、專項扶貧、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大扶貧格局,對農村貧困地區采取了多樣化的扶貧方式,包括產業扶貧、生態扶貧、教育扶貧等。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為指導理念,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二者在具體內容的實施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例如,利用資源優勢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挖掘農村發展潛力、實現產業扶貧,既是脫貧攻堅的必要手段,也是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的必然選擇。針對深度貧困地區實行教育優惠和扶持政策,為貧困地區培養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既是脫貧攻堅中的寶貴經驗,也是鄉村振興中人才強化人才支撐的必然選擇。針對自然環境極端落后的地區,黨和政府實施扶貧易地搬遷工程,既保護了生態環境,也貧困地區人民尋找了更優質的發展空間,這一做法也符合鄉村振興計劃中生態宜居的發展要求。

(三)價值取向上共通

首先,兩大戰略都堅持黨的領導。脫貧攻堅的首要原則就是堅持黨的領導,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落實的工作機制,發揮中國共產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為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充分的政治保障。同時,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堅持黨管農村工作的基本方針,將實施鄉村振興計劃寫入了黨章,使其上升為國家意志,成為黨和人民共同的奮斗目標。在脫貧任務基本完成之際,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接續鄉村振興,為“三農”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障。其次,兩大戰略都堅持生態保護的原則。脫貧攻堅戰目的是為了幫助貧困地區的群眾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實現脫貧致富,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既要兼顧當代人民的發展利益和子孫后代的發展利益,又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因此,黨和政府積極探索扶貧開發的新路徑,實行科技扶貧、教育扶貧、綠色扶貧等科學的扶貧方式。尤其是針對自然環境極端惡劣的貧困地區實行異地扶貧搬遷政策,保護了脆弱的生態環境,貧困人口易地搬遷為生態脆弱的地區留出了發展緩沖區,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同時,鄉村振興戰略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建立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對農村的生態功能保護、人居環境營造、自然資源利用做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生態宜居的發展要求。由此可看出,兩大戰略都是以生態保護為價值取向的。

(四)戰略原則上耦合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都堅持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則。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個地區的發展基礎和狀況不盡相同,致貧原因也各有差異,貧困地區多處于中部、西部偏遠山區,扶貧難度大,需要黨和政府采取準確、強有力的措施幫助貧困地區擺脫貧窮落后的現狀。脫貧攻堅戰實行的基本方略就是堅持精準扶貧的方針,對貧困人口進行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施策,實行“五個一批”工程幫助貧困人口尋找發展機會、提升自我發展能力、盡快擺脫貧困。針對扶貧開發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因時因地地調整扶貧策略。同時,鄉村振興戰略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原則。鄉村是具有自然、經濟、社會多重色彩的基本行政單元,具有生產、生活、發展、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無數個鄉村基本單元構成了我國農村的整體架構。鄉村發展需要依據鄉村的資源稟賦、政策傾向、人才儲備、產業基礎來合理選擇發展路徑,黨和政府在深刻把握我國鄉村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的基礎上,提出要把握好鄉村的差異性,“注重規劃先行、因勢利導,分類施策、突出重點,體現特色、豐富多彩。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不搞層層加碼,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久久為功,扎實推進的基本原則。”[1]

(五)戰略定位上重合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在目標群體、制定群體、實施主體、受益主體、參與主體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首先,兩大戰略都是著眼于我國農村貧困地區的發展而制定的系統性的國家性工程。黨和政府既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定主體,是相關政策的制定者,同時也是政策的宣傳者和落實者,相關政策都直接服務于農村地區貧困群眾的發展,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打下堅實基礎。其次,廣大農民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直接受益者,2020年底實現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脫貧攻堅目標,貧困地區群眾改變了落后的生存環境,是政策有效性的具體體現;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我國農村呈現出全新的發展面貌,農民收入逐步提高、居住環境更加適宜。由此可見,廣大農民是兩大戰略的直接受益者。再次,兩大戰略的參與主體也是最廣大的農民,兩大戰略的實施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脫貧攻堅時期形成的行業扶貧、專項扶貧、社會扶貧的大扶貧格局就是人民力量的具體體現;要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也需要多方主體參與形成社會合力。

三、結語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歷史交匯期,需要準確把握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邏輯關系,推動兩大戰略實現有效銜接。在實踐中將鄉村振興的政策服務于脫貧攻堅,將脫貧攻堅的有益經驗運用于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N].人民日報,2018-09-27(001).

[2].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21-03-13(001).

[3]尹業興,賈晉.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總體思路和政策設計[J].農業經濟,2021(03):37-39.

[4]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60.

作者:彭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