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7-13 09:25:13
導語: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小企業也在國民經濟有了一席地位,且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國民經濟中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然而,其自身具有資金短缺,企業實力較弱、信用狀況不佳、抗風險能力不強問題。且融資難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短板,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日益突出,影響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本文將通過對中小企業現狀、融資方式、融資模式、融資成本以及融資中所承擔的風險等因素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能夠緩解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分析;資金;政策
近年來,我國綜合實力飛速發展,尤其在經濟發展上面取得了質的飛躍,其中,中小企業的發展不容小覷,中小企業在整體國民經濟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截至2018年工信部數據表明,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已經超過了3000萬家,個體工商戶數量超過7000萬戶。在流通行業內,中小企業數量占到全國零售網點的90%以上,其創造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貢獻了60%的GDP,對稅收有50%以上的貢獻,此外,中小企業還為社會提供了大約80%的就業概率。中小企業儼然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這種不可或缺性卻不能彌補其融資資源的短板,融資難成為中小企業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
一、中小企業目前融資狀況
(一)在融資渠道方面
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市場的冷落,受限于較高的市場融資條件,并且由于中小企業自身還存在著很大的缺陷這都使得中小企業面臨日常經營與資金短缺的矛盾沖突。當遇到資金緊缺的問題時,政府提供給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幫助有很大的差距,此時中小企業常常處于劣勢地位。除此之外,發行股票或債券等方式可以為大型企業、上市公司等所使用,可以獲得資金解決自己的資金短缺問題,從而走出融資困境。但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由于綜合信用等級低、發展不確定、信息不對稱、規模不經濟。貸款風險溢價較高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使得中小企業,無論是在直接融資或間接融資都無法順利的獲得資金,這就使得其很難靠自己的力量籌措到可以滿足自身發展的資金。再者,由于上述各方面發展都不成熟,較差的償貸能力等,一系列普遍存在的問題都會為企業融資埋下隱患,尤其是通貨緊縮時,銀行的“惜貸”無疑也會對中小企業帶來更強烈的資金沖擊。
(二)融資環境方面
除了企業本身和金融市場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外,還存在一些其他因素。第一,政府扶持乏力,且民間閑散資金的集資又被看作是非法行為。中小企業不具備一定的能力去適應產權轉變及其經營模式的轉型。另外,我國是以國有大型銀行為主要的金融體系,其進行融資的客體也主要以國有大型企業和大型商業集團,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不足。這使得許多中小企業無法得到大型銀行的融資。另有數據顯示,中小企業貸款申請中大約有56%遭拒絕,因此出現銀行對中小企業“惜貸”的現象。除此之外,由于體系不健全的資本市場、進入壁壘過高的股票市場,使得規模小、經營期短、發展前景不明的中小企業難以進入資本市場融資。其次,由于我國債券市場本身發展滯后,中小企業上市融資難。因此,目前中小企業融資環境不容樂觀,融資渠道窄成為目前亟待解決問題。我們必須采取措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助力中小企業發展,從而為市場經濟的完善做出貢獻。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業內部環境
如今,銀行是中小企業資金的主要來源,但中小企業自身的經濟實力欠佳、營運資金儲備不足、內部管理體系不完善、生產能力不足,使得中小企業抵御風險能力不強,償債能力較弱,因此,資金周轉困難、資金鏈斷裂等問題在中小企業的運營過程中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的日常經營,這種長期影響,就會形成一個封閉式的惡性經營環境。1.經營不穩定。規模小、靈活性高無疑是中小企業的優勢,但這種獨特的優勢在其進行資金籌集的過程中卻表現出一種不確定性。據有關數據,有24%左右的中小企業在初創的兩年內停產倒閉,另有53%在開立的四年內悄然消失,離開市場。類似的現狀相對于銀行來說,經營的靈活性更深層次暗示著對其投資的風險性,因此,這種風險性某種程度影響了銀行會作出更加謹慎的投資決策。即銀行出于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會在對其貸款方面設置更加嚴格的條件,更有甚者直接拒絕放貸。2.管理模式的俗套。目前,在生產規模上,中小企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與市場所要的標準相差甚遠,不規范的企業管理方式使中小企業難以贏得融資機構的青睞,使融資范圍再次縮小,使企業深陷困境。中小企業的生產設備折舊率極高、產品研發落后、技術含量低,合格率低下等,使中小企業要想在產品生產和內部管理上取得突破很難。企業管理體制的不成熟與不完善,使得企業在面臨市場風險時抵抗力不足,經營發展前景存在不確定性。同時,中小企業內部的財務規章制度不夠健全,尤其體現在企業利潤的分配方面,在企業利潤的分配過程中,很多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短期化現象,利潤分配者及企業管理者缺乏長遠的發展目光。這無疑使得企業面臨資金短缺時自救能力低。3.資信狀況不佳。近年來中小企業發展快速,企業數量也逐漸上升,然而在這樣的發展背后存在一定的弊端。許多中小企業的資金管理者素質不高問題也日益凸顯,并且有不少企業管理人員的相關專業技術水平較低、管理方法簡單、財務制度不健全,個別中小企業出現無賬目,相關負責人員權責混亂,內部管理有失規范,制度不完善、方法不標準、報表不明晰,存在內外兩套賬,或者多賬簿、多開戶等現象,信息可信度低。4.企業融資要素不足。抵押、擔保對于金融機構而言無疑是最具安全性的保護傘,因此,在對中小企業放貸時,這兩把保護傘必然會是金融機構的首選,中小企業若能勉強滿足上述條件,那么就有可能獲得貸款。然而,多數面臨資金短缺的中小企業都剛起步,絕大部分都伴有資金不足、信用程度低,鮮有愿意為其提供擔保的機構。
(二)外部環境
首先,從中國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金融體系在市場的帶動下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完善,基本上能夠滿足市場對其的要求,但是,在發展的同時,我國的金融體系不免也有待完善。其次,由于股票市場各種關于股票發行的規定及管理,使得大型國有企業能夠進入股票市場進行融資,而中小企業卻受限于自身因素,很難跨入股票市場的大門進行資金的籌集。1.銀行信貸方面。一是銀行規避風險意識。我國的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提出了嚴格的條件,加之中小企業貸款額度小,而銀行對其償債能力、信用等級、運營能力等方面做出評估,高額的放貸成本必然會導致相關管理費用的增加,并且對銀行而言,相比大型企業,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融通的風險更高,在放貸利息收入與承擔風險兩者權衡之下,更多的銀行選擇規避風險,對中小企業拒貸成為商業銀行的常態;二是銀行辦貸手續繁雜。由于商業銀行自身性質原因,使得銀行對信用等級、資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對貸款的發放標準及發放數額方面更為嚴格,這其中有很多條件對中小企業很不利。而且由于很多初創期的中小企業經營規模較小、管理機制不完善、信用等級低、償債能力差。因此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中的綜合評定缺乏制度上的靈活性,依舊使用的是統一對大型企業放貸的評價標準及相對應的操作管理流程,這使得許多中小企業對銀行申貸望而卻步;三是現行的信貸激勵機制弱。銀行更傾向于為大企業提供服務。商業銀行普遍采取的是對不良貸款第一責任人制度、信貸人員終身責任制、信貸人員的薪資與不良貸款比例掛鉤的制度,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銀行的信貸人員和信貸主管人員不愿投身于中小企業這個放貸風險高的空間。2.宏觀政策等因素的影響。首先,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轉型,我國為適應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改進和完善,尤其在財政和稅收政策等方面,但目前信貸政策依舊是以大型企業為主的信貸政策。而對于盈利少、收入低、稅負重、資信狀況不佳的中小企業來說,這些客觀因素都不同程度上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稅后利潤和自有資金積累,這使得中小企業無法具備通過自主經營積累資金和抵抗風險的能力。其次,由于我國目前利率體系仍不完善。目前,中小企業無法直接從股票市場取得資金,導致其融資渠道較窄、融資量少,這種融資現狀,迫使中小企業被動的陷入了融資難的窘境。
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策略
(一)提高中小企業自身實力和管理
要想在飛速發展的經濟市場中生存與發展,這就要求中小企業必須看清自身的實力,并且在市場中尋找自己的立足之地。1.自身管理方面。首先企業必須轉變現有的落后生產方式,改變陳舊的管理理念與市場脫節的管理方式,強化內部管理結構。建立完善的財務制度,內部人員管理制度體系,相關負責人素質的培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內部約束和員工積極性激勵機制,另外,需在技術領域方面尋找新的突破口,提高產品生產的創新性會使得企業有望擴大市場份額,從而使企業逐漸轉入良性循環,資金的流通速度加快,周轉期縮短,有助于緩解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2.經濟市場方面。企業應當積極地融入當前的市場,順應經濟市場的發展,提高自身的發展能力,生產市場所需的商品,從而使其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發展潛力,這無疑會吸引市場中潛在的投資者對其拋橄欖枝,進行融資,這在一定程度可以改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3.在企業自身的生產技術方面。企業需在自身的生產技術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大力地引進具有先進技術的高科技人才,在產品的開發上取得突破,使產品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讓產品在市場中成為市場經濟所需的產品。適當的購置新型的生產設備從而使企業的生產效率得到提升,在自身生產技術這一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只有產品在市場中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企業才會在市場中立足,從而在市場中謀求發展。4.在企業融資方面。企業需擴大自身的融資來源,進行多頭、多方融資,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企業融資,例如,利用企業員工進行融資,使得企業內部員工的閑散資金得到聚集并為企業所用,另外員工也可以獲利。還有就是通過自身實力的發展壯大從而有能力躋身于證券市場,或者進行股份合作制的建立,這樣的經營模式可以補足傳統企業管理模式上的短板。
(二)完善金融市場融資體系
1.建立信用體系。首先,就目前市場中的現狀而言,極少有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的信用機構,尤其是對于初創期的大多數企業而言,信用擔保更是霧里看花,根本無法落到實處。從政府角度來看,政府應該發揮有形的“手”的作用,加強市場信用體系的評價標準和完善相關制度的建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用評價體系,使其既能適應當下市場經濟的發展又不在中小企業融資信用評價體系中缺位。使其充分的將市場經濟與中小企業融資有機地聯系起來。2.讓市場主導企業發展。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除了自身的經營管理短板外,還有就是由于市場的管制、利率的限制等一系列的因素造成的,就這些因素來看,必須加強利率市場化的建設,改進商業銀行的利率限制,使商業銀行從自己的評價標準出發來自主決定利率,從而促進雙方的友好發展。這樣有利于合理的配置市場資源,從源頭上改變中小企業融資難的詬病。3.銀行與企業建立融洽的銀企關系。中小企業盡管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資本市場卻沒能提供給中小企業應有的優惠服務。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就要求商業銀行需將中小企業視為國民經濟的成員,在以服務宏觀經濟調控為己任的大前提下,也應當同中小企業建立融洽的合作關系。其次,現行的貸款管理和審核機制應當得到合理的調整和改進,貸款審核的相關標準應該進一步得到完善和標準化。另外,商業銀行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及產品的特性在中小企業中發展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信用產品或者提供相關的信用服務,使中小企業切實感受到商業銀行提供的福利、優惠。就此促使雙方建立和諧的長期合作關系。
參考文獻:
[1]劉造林.淺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及對策分析[J].今日財富,2019(14).
[2]馬靜,關淼.北京市科創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及對策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0(2):123-126.
[3]陸琪璇.淺析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及其對策[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2020(4):71+73.
[4]沈曉理.商業銀行視域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及對策[J].中國中小企業,2020,No.301(12):171-172.
[5]高小瓊.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討[J].中國金融.2013(12).
作者:岳小潔
- 上一篇:新聞宣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 下一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