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據權利善意論文

時間:2022-04-01 05:24:00

導語:票據權利善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票據權利善意論文

摘要

[內容提要]:《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以下簡稱我國《票據法》第12條規定:“以欺詐、偷盜或者脅迫等手段取得票據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惡意取得票據的,不得亨有票據權利。持票人因重大過失取得不符合本法規定的票據的,也不得亨有票據權利。”對于這一規定,理論界普遍認為這是我國第一次以立法形式確立了票據流通中的善意取得或者善意受讓制度,并認為其對民法中的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參考意義。本文以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為研究對象,從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淵源和創建這一制度的目的談起,介紹了票據權利善意取得的概念、立法例,分析了票據權利善意取得與物的善意取得的區別及其為債權的善意取得的實質,討論了票據行為的性質對善意取得的影響,認為用票據行為在理論上的發行說與權利外觀說相結合,能保護票據交易的安全流通,能更好地維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并使我國票據法的有關規定在學理上有了合理存在的依據,主張并重點論述了票據權利善意取得的六大構成要件。

[關鍵詞]:票據權利善意取得

現代意義上的票據并不單純是一種權利證書,更重要的是一種結算工具,支付工具,是為商品流通服務的。在流通中,就有可能出現第三人善意取得票據的情形。但如果根據一般原則,從無權利者那里取得票據,當然不能取得票據上的權利。此時,善意第三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沒有確切知道和自己交易的相對人是真正的權利人之前,是不可能愿意進行交易的。這樣就阻礙了票據的流通,使票據的功能受到抑制。因此,如何確保票據交易的動態安全,如何維護交易中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就成為票據所要解決的問題,各國票據法在制訂時,無不出于維護交易安全和保護第三人合法權益的目的,規定了票據的善意取得制度。

一、票據善意取得的概念及立法實踐

善意取得制度的淵源理論界已基本公認其來源于日爾曼法。

日爾曼法根據“以手護手”的觀念,認為:任意讓與他人以占有物除得向相對人請求返還外,對于第三人不得追回,唯得對相對人請求損害賠償。①這一原則實際上是對古羅法上絕對物權追及效力的限制,其意義在于保護受讓人的合法權益,保護交易的動態安全。由于該原則較羅馬法“發現已物,我即收回”之原則有更明顯的優越性,故逐步發展為現今的善意取得制度。

所謂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即“在票據受讓人善意且無重有過失的情況下,取得背書連續的票據時,即使該票據的轉讓人并非真正的票據權利人,票據受讓人亦取得該票據權利,而無向票據權利人返還票據的義務”。②這一制度的確立,保護了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維護了交易的動態安全,使票據功能得到充分的了發揮。

有關票據權利善意取得,目前,在實踐中主要有如下三種立法體例

(1)、確定權利說。《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第16條第2款規定:“匯票持有者因任何原因失去匯票時,其依前項規定(即背書連續)對該匯票證明其權利的執票人,無放棄此項匯票之責任,但其取得匯票有惡意或重大過失者,不在此限。該規定并沒有從文字上表現:“善意取得票據權利”的字樣,而是確定一種事實:持票人之票據只要背書連續即取得票據權利,但取得票據有惡意或重大過失者除外。也即這種權利的取得在法律上是確定的。

(2)、反面解釋說。我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票據法即是如此。我國《票據法》第12條規定:“以欺詐、偷盜、脅迫等手段取得票據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惡意取得票據的,不得享有票據權利。”“持票有因重大過失取得不符合本法規定的票據的,也不得享有票據權利。”此項規定,反過來解釋即為:善意且無重大過失取得票據的,即享有票據權利。

(3)、正當持票人說。英美票據法強調正當持票人制度,它也強調持票人的善意,并且正當持票人制度的內涵和外延都比善意取得制度大得多。不僅包括票據權利,也包括某些不受抗辯的權利。在英美法中,票據的善意取得者只要支付了對價就是正當持票人。

在理論上,前兩種立法例是比較典型的善意取得制度,二者在理論構成上也無重大差異,只是在行文上強調的方向不同罷了。

二、我國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與物的善意取得的區別及其實質

(一)、與物的善意取得的區別。

物的善意取得是指,動產的占有人無權處分其所占有的動產,將該動產轉讓給第三人或沒定他物權,善意的受讓人取得物的占有時,即取得所有權或他物權。在理論上,物的善意取得與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都起源于日爾曼法。二者都是以犧牲真實權利人的利益為代價而求得交易的動態安全,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作為民法的特別法,票據法上善意取得的根本精神與民法上規定是一致的。但是,作為特別法的地位,也表明了其善意取得制度不可能與基本法的規定完全一致,其差異具體表現為如下幾點:

1、從法律規定來看,立法體例不同。如前所述我國票據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在立法體例上,屬反面解釋的立法例。而我國有關物的善意取得的規定則不是如此。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規定:“共同共有人對共同財產有共同的權利,承擔共同義務。在共同共有關系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共同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為無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2、從對無權處分人的要求看,物的善意取得要求無權處分人的占有行為必須合法,即無權處分人對物的占有是基于真實權利人的意思。票據權利善意取得則不同。對于票據,無論無票據權利人如何取得票據,只要善意第三人取得票據時為善意,就不影響善意取得的成立。也即票據權利的基礎關系是何狀態,不影響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

3、取得的客體不同。物的善意取得的客體是物的所有權或他物權。而票據權利善意取得的客體具有二重性。第一,是票據本身。第二,是票載權利。在理論上,票據是完全證券,取得票據,即取得其上的權利。因此只要票據上善意取得成立,持票人即取得票據權利,此時持票人可以要求付款人付款,還可以在被拒絕承兌或拒絕付款時行使追索的權利。

4、原權利人在發生善意取得后的地位不同。物發生善意取得后,原權利人在善意第三人取得權利的范圍內權利完全喪失,不會因為善意取得物與善意第三人發生關系,對于其遭受的損失,只能以不當得利和侵權行為為由追究無權處分人的責任。而票據權利善意取得相對復雜一點。票據權利發生善意取得后,原權利人并不當然退出票據關系。若原權利人在票據上為真實的背書簽章,不論是否基于本人意愿而流通,該原權利人即為票據關系的債務人,承擔保證其后手所持票據承兌或付款的責任。若原權利人并沒有在票據上為背書簽章行為,該背書簽章行為是由無票據權利的無處分權人偽造,則原權利人因為沒有在票據上為票據行為,故不承擔任何票據責任。此種情況下,原權利人當然的退出票據關系,其所受的損失應根據民法上不當得利和侵權行為追究無權處分人的責任。

5、從善意取得的要件來看,票據權利善意取得的成立條件更為嚴格。即在其他要件基本相同外,又增加了要求善意第三人依票據背書的連續性來證明自己為全法持票人,只有通過連續的背書證明自己合法持有人的身份,才能獲得票據權利。

6、從善意取得的例外情況來看,物的善意取得例外存在于盜贓物和遺失物上,而票據上的善意取得是由票據上的記載加以排除。依我國《票據法》第27條第2款規定:“出票人在匯票上記載‘不得轉讓’字樣的匯票不得轉讓”此種情況是由于禁轉背書的記載排除了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若該票據轉讓,只發生民法上一般債權轉讓的效力。禁轉背書實質上是權利人保護自己權利的一種方式。此外,期后背書和委托收款背書只具有債權轉讓效力,也不可能發生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

(二)票據權利善意取得的實質。

票據權利善意取得,實質上是債權的取得。一般認為,善意取得原是物權法上的制度,并非債權法上的制度。但是,票據權利為何能適用物權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呢?

就一般債權而言,是不成立善意取得的。因為債權是一種對人的請求權,沒有相應的權利外觀。善意取得的基礎是占有這一物權的現象形態。“占有狀態就表明了權利之所在,它無須另行證明,占有權利是一自足命題”③日本學者我妻榮先生認為,債權因其自身實現了從主觀的人身關系到客觀的經濟關系的推移,致使債權具有了完全的財產價值,乃至經濟價值,實現了債權的財產化。債權財產化的最突出表現,就是通過指示式債券、證券等特殊債權。或促使抵押制度異常發展,或促使抵押制度與有價證券的結合。使債權脫離其成立時的當事人而自由流轉,故已失去當事人的色彩,取得的是純粹獨立的一份財產存在。這樣就使得債權在流通過程中即使有無權利人介入,事實上也在連續流通。④而票據作為一種典型的指示債券,具有典型的權利外觀,使得票據權利具有了類似于物的動產性質。所以完全符合善意取得的基礎條件,也就使票據債權完全具有了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土壤”。票據權利在實踐中被善意取得,其實質就是取得了債權。

三、票據權利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

在理論界,票據權利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有五要件和六要件說。但是,六要件說已經取得了通說的地位。本人也贊同六要件說。現詳述如下:

(一)、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必須符合票據法規定的轉讓方式。

在各國的立法實踐中,票據法規定的轉達讓方式一般有兩種,即背書轉讓方式及交付轉讓方式。

1、背書轉讓的方式。根據我國《票據法》的規定,背書是以轉讓票據權利或將一定的票據權利授予他人行使為目的的附屬票據行為。背書必須按照法定的要式在票據的背面或粘單上記載簽名。背書轉讓方式適用于記名式票據。記名票據的轉讓須由受款人(第一背書人)在票據背面簽名為背書行為后轉讓,受讓人如需再為轉讓行為,仍須由其再為背書并簽章。否則,背書即不連續,而影響轉讓的效力,進而影響到持票人的票據權利。

2、交付轉讓方式。交付轉讓,亦稱單純交付,一般認為適用于無記名票據的轉讓。無記名票據僅以交付即可轉讓,沒有背書連續的問題,持票人(受讓人)可不在票據背面作任何記載,也不簽章,僅將票據交付,轉讓行為即為完成。因此,受讓人通過這種方式取得票據,同時也符合票據法規定的其他條件,持票人即可主張善意取得。

在我國票據法上,也有無記名支票的規定。但是,我國票據法規定,背書轉讓為票據轉讓的唯一方式,所以,在實踐中,無記名支票的轉讓同匯票一樣,也必須進行背書。這顯然與理論和國際上的通行做法不符。本人認為,我們應采取國際通行的做法,以利于我國的經濟發展。

根據我國的票據法,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背書在形式上須連續。所謂背書的連續,是指自受款人(第一背書人)起至最后被背書人(持票人)止,各背書均連續而不間斷。背書是否連續僅就背書文義作形式上判斷即可,而與實質上的移轉經過無關。即使背書中有無效背書,也不影響背書的連續性。背書連續的法律效力在于其可證明持票人具有票據權利。在背書連續的情況下,如果債務人主張持票人為惡意式重大過失取得票據的,應由該債務人負舉證責任。相反,如果背書在形式上不連續,那么,持票人要主張票據權利,債務人可以此為理由主張抗辯。這里所說的受債務人抗辯的持票人,僅指在背書不連續后的持票人而言。

2、關于票據偽造與善意取得問題,《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規定,偽造背書的后手即善意而且沒有重大過失的受讓人是合法受讓人,凡在票據上簽字且為持票人前手者,仍對善意取得人負票據責任。而英美法則規定,匯票經偽造背書轉讓他人時,受讓人不能成為正當持票人,也就不能成立善意取得。相對而言,前者似乎更具有合理性。我國關于票據偽造的規定,偽造人和被偽造人因為都非自己的真實簽章而均不承擔票據責任,但善意取得人仍可對其有效簽章的前手行使票據權利。

(二)、善意取得票據權利必須是從無權利人處取得票據。

從無權利人處取得票據是善意取得的要件之一。如果票據的讓與人,對其所持有的票據有處分權,那受讓人取得票據就有正當的權源,無善意取得的問題,應是票據的正常流通。這里的無處分權人,是指善意受讓人的直接前手而非他人。

無權處分人,一般包括以偷盜、欺詐、搶奪、拾得等方式取得票據的讓與人。因為是以不正當、不合法的手段取得票據的,故不是票據的真正權利人,自然無處分權。

對于受讓人從無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處受讓票據的,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學者間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票據行為重在外觀形式,且解釋票據行為應盡量使用權其有效,以保障票據流通,維護交易安全。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人為讓與票據行為時,自票據外觀形式來撲看,很難知曉該行為有效無效的事由存在。為防止有礙票據之流通,受讓人對符合善意取得的其他構成要件時,應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第二種觀點認為,從無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處取得票據,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其根據是我國《票據法》第6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票據上簽章的,其簽章無效。”這種觀點據此認為,無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務無形成票據權利的行為能力,當然就談不上處分票據的權利。

但是,本人認為,第二種觀點的認識不能支持其主張。我國《票據法》第6條之規定,其目的有二:第一、限定票據行為的主資格,第二、確定非主體資格者簽章的效力。并且,其簽章無效并不影響其它有效簽章的效力,也不影響背書的連續性。只是在承擔票據責任方面,該種不適合主體者免除票據責任。因此,本人認為,第一種觀點是可取的。

(三)、受讓人取得的票據須在形式上完整,且符合法律規定。

1、票據的記載事項。

我國票據法分別規定了匯票、本票、支票的絕對應記載事項和相對應記載事項,這是法律在形式上對票據完整性的規定。并且還規定,票據若欠缺絕對應記載事項之一的,票據應歸于無效。票據無效,當然無票據權利可言,自談不上成立善意取得。在票載內容的規定上,要求票載內容必須確定。因為票據是金錢證券債權,以支付一定期的金錢為內容和目的,若其內容不確定,權利即不確定。在票據法上,絕對應記載事項欠缺時,票據歸于無效,而相對應記載事項欠缺時,票據并不當然歸于無效,而由法律另行補充規定。

2、空白票據

在理論上,空白票據有兩種。第一種是發票人有意欠缺票據記載事項,而授權持票人日后補充的未完成票據。第二種是欠缺票據絕對應記載事項的票據,這種票據屬無效票據。

在實踐中,關于空白票據,各國法律并未從條文中明確規定,但從其文義上可以看出,立法對空白票據持肯定態度,并且肯定,一旦補充齊全,其與完全票據具有同等效力。例如我國臺灣地區的票據法第11條第2款規定:“執票人善意取得已具備本法規定應記載事項之票據者,得依票據文義行使票據權利,票據債務人不得以票據原系欠缺應記載事項為理由,對于執票人,主張票據無效”。

我國票據法關于空白票據在本票、匯票部分未作規定,僅在第86條關于支票部分中有規定。該條規定“支票上的金額可以由出票人授權補記,未補記前的支票不得使用”。在這里,“不得使用”該如何理解?是指不得轉讓還是不得行使票據權利;如果是不得行使票據權利,則是多余的規定,因為金額空白,票據權利所代表的金錢也不確定,自然就談不上行使權利了。因此,筆者認為,只能理解為不得轉讓。因為金額空白,轉讓時票據權利也不確定。在交易過程中,作為票據基礎關系的民事交易關系,要求遵循誠實信用、等價有償原則,這就排除了金額空白導致票據權利不確定的票據因無法符合等價有償原則的要求,不能進行轉讓,進入流通領域。

因此,本人認為,在我國,空白票據只有補充了空白事項后才可能成立善意取得。取得票據權利。如果補充權人行使補充權與授權不符,票據債務人也不能以這種不符為由對抗善意持票人。票據債務人若以持票人取得票據有惡意或重大過失為由對抗持票人時,應由其負舉證責任。

(四)必須有票據喪失占有的事實

票據喪失,是指票據非基于原權利人的意思而脫離其占有的事實狀態。票據喪失分為絕對喪失和相對喪失,前者表現為票據的完全損毀,如焚毀;后者表現為票據非基于權利人的意思脫離其占有而由非權利人占有,如遺失、被偷等。因此,善意取得中所指票據脫離原持有人而喪失,僅指票據的相對喪失。

如果原持票人喪失對票據的占有,是出于其內心意思表示或符合其意愿,也即是說,原持票人容忍或認可他人取得票據而行使占有。這實際上是原持票人對其票據權利的處分行為。因而,這種占有是合法的,是有權占有。該有權有占有人再為背書轉讓票據,受讓人行使票據權利時,則不成立善意取得的。

但是,當票據脫離原權利人占有,經法院除權判決后,即使第三人出于善意且無重大過失取得票據,也不得依此主張票據權利。我國票據法第15條第3條規定:“失票人可以在票據喪失后,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公示催告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種規定,是補救失票人權利的一種法律途徑。經過公示催告,法院做出除權判決后,被喪失的票據即被宣告無效,取得票據的持有人所持有的票據形同一張廢紙,即是出于善意且無重大過失,亦不得亨有票據權利,但持票人可以以民法上規定的侵權之訴要求轉讓人賠償損失。

那么,在公示催告期間,除權判決作出之前,善意取得票據能否行使票據權利?對此,票據法未作規定。但是,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之有關規定,公示催告期間轉讓票據的行為無效。有關學者認為這是不恰當的。因為在公示催告期間,法院除權判決作出前,喪失并被他人占有的票仍然是合法有效的,當然可以流通。這時受讓人取得票據只要能成立善意取得,即應受法律保護,而不應宣告轉讓人的轉讓行為無效。況且法律還規定了第三人可在此期限內申報權利,如果宣告在此期間轉讓票據的行為無效,那么,就沒有必要允許第三人申報權利,直接由轉讓行為的無效當然得出受讓無效的結論。另一方面,如果宣告在此期間轉讓票據的行為無效,在實踐中也會增加人們對接受票據的危機感。人們得在接受票據前確實查明,所要接受的票據是否被法院公示催告,這就不利于票據的流通,也不利于交易的安全。因此,法律應允許于除權判決做出前取得票據的善意受讓人,隨時可向人民法院申報權利,亦可提示付款。在付款人主張已由他人掛失止付為由而拒絕付款時,則該善意受讓人即可對所有前手及發票人行使追索權。

票據的善意受讓人若在除權判決前行使票據權利,其由于由行使票據權利而受的損失,最終應由喪失票據的原權利人承擔。票據受讓若在除權判決后取得票據,因其所持票據經法院宣告無效,故票據受讓人的受讓行為不成立善意取得,即無票據權利。但是該受讓人可以依民法上的侵權之訴,要求轉讓人因其欺詐的侵權行為而承擔民事責任。

(五)取得票據無惡意且無重大過失

縱觀各國立法,成立善意取得都必須要求受讓人受讓票據時無惡意且無重大過失,即為善意。

1、善意的認定

善意的認定,在民法理論上有兩種學說,即積極觀念說和消極觀念說。積極觀念說主張受讓人必須具有將讓與人視為權利人的認識;消極觀念說則主張善意是指行為人在從事民事行為時,不知道、無法知道或不應當知道其行為缺乏法律依據,而認為其行為合法或其行為的相對人有合法權利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大多數學者在善意取得的場合傾向于消極觀念說,他們認為,積極觀念說從正面對行為人的主觀狀態提出的要求,不僅加重了行為人的注意義務,而且對該主觀狀態所要求的內容由于難以為外人知曉而不具有可操作性。對于消極觀念的證明,受讓人只需證明自己為非惡意而無須證明自己的善意,或者原權利人、債務人不能證明受讓人為惡意即可視為善意。

2、重大過失的認定

在民法理論上,重大過失是指當法律對某種行為人在某種情況下,應當注意和能夠注意的程度有較高要求時,行為人不但沒有遵守法律對其較高的要求,甚至連人們都注意并能注意的一般要求也未達到的過失狀態。據此,票據法上的重大過失是指票據取得人未盡善票據交易上之簡單之注意,即只要稍加注意即可知悉票據權利人簽發轉讓權利有瑕疵而沒有注意到。例如違反對必要記載事項不得欠缺、背書應當連續等注意義務,即可認為有重大過失。

3、關于惡意

《牛津法律大辭典》稱:“惡意是用于行為人不誠實心理狀態的一個術語,即其明知缺乏權利,或者相反,不相信他的行為具有合法正當的理由。”⑦在票據關系中,惡意是指受讓人在受讓票據時,明知其前手并無讓與票據的權利或者知道受讓這種票據會損害他人的利益而仍然受讓票據。行為人為否具有惡意,應根據法律本身的性質,有償無償、對價高低等因素來判斷。并且主張持票人為惡意的票據債務人負舉證責任。

(六)必須給付對價

我國在票據法律中引入的對價概念是我國其他法律中所沒有的,對價概念源于英美法系,又稱約因,在英美法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一項合同是否有效必須有賴于“對價原則”是否支持。因為根據這一原則,除非存在法律規定的例外情況,沒有對價的合同是不可能被認可的。我國《票據法》規定:“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即應當給付雙方當事人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付出相當代價,是指取得票據時向讓與人支付了或提供了相當于票據金額的金錢、實物或勞務,也就是須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等價有償的原則。因此,對價即為讓與票據時的代價。不相當的對價,是指持票人取得票據金額和為此所付出的代價差別較大,一般認為顯失公平。如果兩者差別不大,則不能認定沒付出相當對價。

四、對我國票據法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建議

在我國的票據理論上,對無因性理論尚持有保留態度,其在我國的立法中有突出表現,如《票據法》第10條第一款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第21條第1款、第74條、第83條第2款、第88條第1款、以及第90條第2款都有對票據基礎關要求的規定。

從理論上講,這些規定是不合適的,因為它否定了票據行為的無因性理論。這樣會導致在票據流通過程中,當事人不得不考慮其前后手之間有無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由于有這方面的顧慮,必定影響票據法對社會經濟生活的調節功能。因此,為了彌補現行法律之不足,在司法實踐中,最高人民法院在一份判決書中明確指出:“票據關系的存在并不以原因關系的有效為前提,票據關系和原因關系各自獨立。”⑨

因此,建議在我國票據法上應堅持票據行為的無因性理論。

在實踐中,司法機關的審判人員要提高票據理論水平,學習和積累有關經驗,在審理票據權利善意取得的案件時,要以善意取得構成要件為基礎,綜合分析案件的方方面面,盡量保護善意持票人的合法權益,以鼓勵票據流通,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注釋:

(1)由嶸《日爾曼法簡介》,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2)趙新華《票據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3)肖國厚《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研究》,收集于梁彗星主編的《民商法論叢》第13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日]我妻榮,《債權在近代法中的優越地位》,王書江、張霄澤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版,

(5)[德]拉倫茲《德國民法原理》,第282頁,轉引自郭澤華《淪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收集于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11卷。

(6)張東亮,《商事法論》,東海大學商法叢書1987年版。

(7)[英]戴維•M•維克編,《牛津法律大辭典》,光明日報社出版社1989年版。

(8)郭澤華《論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收集于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

(9)《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1994]法經提字第1號(1994年7月11日),載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

參考書目:

(1)由嶸《日爾曼法簡介》,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頁

(2)趙新華《票據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頁

(3)肖國厚《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研究》,收集于梁彗星主編的《民商法論叢》第13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頁。

(4)[日]我妻榮,《債權在近代法中的優越地位》,王書江、張霄澤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頁。

(5)[德]拉倫茲《德國民法原理》,第282頁,轉引自郭澤華《淪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收集于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11卷,第707頁。

(6)張東亮,《商事法論》,東海大學商法叢書1987年版,第235頁。

(7)[英]戴維•M•維克編,《牛津法律大辭典》,光明日報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587頁。

(8)郭澤華《論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收集于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11卷第739頁。

(9)《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1994]法經提字第1號(1994年7月11日),載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95年第1期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