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對擴大內需啟迪思考
時間:2022-05-14 03:45:00
導語:金融危機對擴大內需啟迪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金融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及本質
1.金融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直接原因源于次級抵押貸款。這是美國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自2001年“9•11”事件后,由于擔心經濟下滑,美聯儲開始連續降息,同時,放貸機構間競爭的加劇催生了多種多樣的高風險次級抵押貸款產品。這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紛紛入市購房。而2004年底,美聯儲又走上加息歷程。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再加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產品(包括次貸危機所涉及的有問題的抵押債券)被作為資產充斥著對沖基金的投資組合,被保險公司和退休基金當作資產放在賬戶上。這個衍生品泡沫的破滅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影響波及全球央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基金公司、股市等金融領域,給全球金融市場帶來沉重打擊。
2.金融危機產生的本質。盡管此次金融危機從現象上看與以往的經濟危機似乎不同,但深入探尋,我們會發現,它們本質上是一致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通過對社會總資本的運動的分析,得出了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各個部門必須按一定的比例協調發展,否則,必有部門的產品過剩,最終導致經濟危機的發生。這次的危機從本質來看也是由產業結構比例失調所導致的,是全球經濟、金融格局長期失衡的結果;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比例失調的結果。
二、金融危機導致擴大內需的緊迫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于投資和出口,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走高,年均增長約16%,幾乎高于經濟增長的一倍。美國金融危機將會透過降低美國國內消費需求,影響到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大幅下降,同時美國已向國民呼吁購買國產商品,因此我國產品出口形勢嚴峻。海關總署統計表明,2008年1-8月,中美雙邊貿易總值為2197億美元,增長13.3%,比去年同期回落3.1個百分點。而在廣東,對美出口走軟的趨勢更為明顯,廣州海關統計報告,2008年1-7月,廣東對美出口同比增6.3%,增速與去年同期相比回落7.5個百分點,其中,服裝及衣著附件、塑料制品和玩具三項更落得負增長,出口額同比分別下降25.1%、12.4%和4%。近期歐洲經濟也受美國金融風波所累而迅速惡化,今年第二季度出現了負增長,中國對歐盟出口前景也陰影重重。這些都將導致我國經濟放緩,因此要保證我國穩定的經濟增長,擴大內需尤其緊迫。
三、制約當前內需擴大的因素分析
針對世界經濟金融危機日趨嚴峻對我國的不利影響,以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中央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緊急部署實施10項重要措施,進一步擴大內需、力促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而央行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2008年10月份居民存款出現大幅增加,這說明當前大家是不敢花錢的。另外,去年以來,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從“雙防”“、一保一控”“、保增長”到“促增長”發生了一系列重要變化,這些都充分表明,內需不足,擴大內需存在一定的難度。目前分析內需不足的制約因素的觀點主要有兩種:其一,樊綱認為,中國的消費增長并不慢,歷來是穩定增長,且保持在8%至10%左右,與GDP的增長速度基本持平。過去幾年的消費比例過低,投資比例過高,不是因為消費增長下降了,而是由于投資增長過快,導致總需求的結構失衡,這是內需不足的主要原因。其二,曾國安、胡晶晶認為,持續下降的消費率中,主要來自居民消費率下降,這是我國最終消費率嚴重偏低、國內需求不旺的主要原因。導致居民消費率持續下降的主要因素有:
(1)消費需求不足與可支配收入及收入分格局有關。
(2)消費不足與工資的市場定價有關。
(3)制約居民消費的瓶頸在于農村消費不足。
(4)居民消費需求不足在于消費品市場的結構性供求矛盾。以上兩種觀點,從本質上看也是一致的,都是結構的失調,比例的失調。
四、啟示及應注意的問題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馬克思的經典理論對今天的現實仍有著很強的解釋力,通過這次危機,我們更應該看到結構比例協調的重要性,因此在我國擴大內需的應對措施中應注意這一問題,防止重蹈覆轍。
1.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投資比例,激發國內有效需求。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多年以來,我國財政支出是典型的建設型財政,過多的財政資金被投向基本建設反思及轉變,而對公共福利消費品的投資則嚴重缺乏,導致公共產品稀缺和價格上升。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領域由于財政投入不足,只能通過漲價的方式到民間來籌集缺口資金,導致教育、醫療成本居高不下,這不僅增加了社會公眾的支出,更嚴重的是出于未來看病和教育下一代的需要,便大量壓縮即期消費而轉向儲蓄,從而制約了消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國內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觀的情況下,應加快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對現有的財政支出方式應進行適當調整,從投資轉向醫療衛生、教育領域、社會保障,從物質基礎設施轉向社會基礎設施,不斷提高公共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例,增加公共產品的供應量,并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以公共消費擴大來啟動個人消費增加,降低公眾的儲蓄意愿,擴大國內消費市場。
2.改善和優化消費品的供給結構,提高居民消費意愿。消費品市場的結性供求矛盾是制約居民消費增長、造成居民消費率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消費品市場的結構性供求矛盾表現在有效供給不足和無效供給過剩兩方面。當前我國居民生存型消費需求已基本得到滿足并正向享受、發展型消費需求升級過渡,但產品結構、消費政策、消費環境和消費觀念等卻滯后于消費結構升級變化的需求,致使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困難重重。加之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導致消費市場出現城鄉居民消費斷層現象,也阻礙城鄉居民消費順利升級。因此,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必須改善和優化消費品的供給結構,改變有效供給不足的局面。近年來,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焦炭、電石、汽車、銅冶煉、水泥和煤炭等行業都存在著產能過剩問題,其直接原因就是行業的過度投資。這些行業都是生產資料部門,投資增長在拉動其產品需求的同時又刺激了行業本身投資的增長。這種投資乘數效應一旦在某個環節失靈,就會形成反向的負投資乘數效應,而表現為產能過剩。產能過剩的近期后果是商品價格和企業利潤下降、企業虧損增加,遠期則可能出現全面的生產過剩。據商務部調查顯示,在全國600種主要消費品中,2005年下半年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種,占7%;供過于求的商品有428種,占71.3%;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應針對高中低各種消費群體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優化供給。通過供給創新刺激需求,提高居民消費意愿,拓寬消費領域。針對城市居民,要鼓勵和發展培訓、電信服務、旅游和文化等現代服務型消費;針對農村居民,要改善農村水、氣、電、路等基礎設施,擴大農村廣播電視的覆蓋面,為農民擴大消費創造條件;要加強農村流通體系和市場建設,支持城市流通企業經營網絡向農村延伸,為農民增加消費提供便利。
3.調整行業結構,增加就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消費者的收入是拉動內需的重要措施,而目前由于危機的影響,失業人口增加。因此增加結業崗位就成為當務之急。首先要大力發展服務業,既要拓寬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的就業渠道,又要通過發展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來增加就業機會。其中,對中國來說,發展金融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因為,不同于華爾街金融服務業過度膨脹,中國的金融服務業還處于幼稚階段,正需要金融服務高端技術。此時發展金融,不僅可以用較低成本獲得到較高的金融服務資源,而且還能改進本國的金融服務,縮短金融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其次要鼓勵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扶持具有勞動吸納能力的中小企業,通過體制創新和結構調整來實現就業渠道多樣化。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增加就業,而且也會促進供給創新,間接地刺激消費。
4.協調城市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投入比例。作為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城市不僅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心和國內消費市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聚集了國內絕大多數的科技、人才、信息等戰略資源,因而,城市發展速度的快慢、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現代化進程。而國內消費市場低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農村消費市場遲遲難以啟動。從整體情況看,城市基本建設對資金的需求仍然很大,在我國發展資金還不充足的情況下,這就不能不影響到對農村的資金投入。因此,在城市和農村的發展問題上也需注意比例問題。要從整體上提高我國的消費水平和規模,推動內需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要實現城市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同步推進,必須避免城市和農村相互爭奪資金、資源的情況,通過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城市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結合。首先,要從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入手,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管理制度,實現城鄉居民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在內的公民權的真正平等,充分保障農民的利益。其次,要積極推進城鎮化戰略,大力建設各類新型的現代城鎮,發揮城鎮在城鄉統籌發展中的橋梁作用。最后,在新農村建設中,財政資金的投入方向和范圍要有重點、有選擇。
- 上一篇:發改局扶貧攻堅調查報告
- 下一篇:金融支持推進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