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形勢判斷及策略

時間:2022-06-18 08:28:00

導語:金融形勢判斷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形勢判斷及策略

我國當前的經濟中充斥著大量的如房地產泡沫等各種泡沫經濟的成分,加之受美國次貸危機、歐債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中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分析我國當前的經濟金融情況,引導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崩潰。

一、中國面臨房價下跌、貸款質量惡化等風險

1.中國金融體系面臨多重風險中國的金融體系由于市場、機構、跨境之間的交互關系日益加大正變得越來越復雜,非正式的信貸市場、集團結構和表外活動也與日俱增。當前的增長模式、相對僵硬的宏觀政策框架,加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信貸配置上扮演的角色,都導致或有負債的不斷累積。中國的金融部門目前面臨的風險包括信貸快速擴張導致的貸款質量惡化、影子銀行和表外敞口導致金融脫媒現象日益增加、房地產價格下滑以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等風險。中國房地產價格急劇上升,加上銀行對房地產的大量貸款,加大了房地產價格回調對中國銀行業的負面影響。房地產相關貸款占中國銀行體系貸款總額約20%,相比香港特別行政區或者美國而言較低。然而,間接敞口卻更高。中國的貸款條款很大程度上依賴抵押品。在五大行中,有30%~45%的貸款是由抵押品擔保支持的,而這些抵押品主要就是房地產。因此,房地產價格回調將降低抵押品價值,因而在借款人違約的情況下削弱貸款回收價值。房地產的上下游產業(如建筑、水泥、鋼鐵)也面臨風險??紤]到房地產行業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房價回調導致的經濟減速可能會對銀行系統的資產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地方政府通過土地出讓和補貼來支持“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能力,特別是對那些還貸現金流有限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取決于房地產市場的表現。2010年,29%的地方政府收入來自于出售土地使用權。

2.銀行業壓力測試結果:多重風險互動或導致嚴重影響根據IMF和中國政府共同對全國最大的17家商業銀行(覆蓋了截至2010年底83%的商業銀行體系資產,或66%的銀行體系資產)進行的壓力測試結果顯示,多數商業銀行能夠承受單獨的風險沖擊。但如果其中幾項風險同時發生,銀行體系就可能會遭到嚴重影響。

二、銀行變相推高利率,企業“生財術”日益嚴重

1.表內貸款表外化次貸危機發生后,由于我國政府為保增長而實施的四萬億投資計劃,使得銀行信貸與之相伴而過度擴張,為防止流動性泛濫,2009年下半年開始,政府逐漸加大了對房地產等行業的宏觀調控,收縮流動性。2011年開始,人民銀行對銀行信貸進行數量、價格的嚴格管制后,金融機構采取各種方式與工具,把表內業務移到表外,傳統的銀行信貸關系演變為隱藏在證券化中的信貸關系,信用擴張仍然是其核心目標。現在,表外業務已占銀行貸款額的25%~60%,而借款人大多數房地產商,利率在20%~25%之間甚至更高。在信貸嚴控政策下,房地產商對資金的依賴推高了利率,并導致大量中小企業難以獲得信貸支持。

2.上市公司及大企業的“生財術”攪亂信貸市場并可能導致巨大金融風險

(1)上市公司及大企業通過從資本市場低成本融資后再轉貸給利率更高的其他資金需求者以賺取利差,變相開展了商業銀行的存貸業務。上市公司及大企業的過度融資、發債,說明在我國通過債券募集資金的方式及用途、流向等方向存在較大的空白監管領域,特別是對募集資金的流向,缺少嚴格的監管手段。大規模資金流向信貸領域的背后則是監管的空白。由于上市公司及大企業的過度融資,導致了信貸市場資金不足,而委托貸款或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其根源都來源于對借貸高收益的追捧。

(2)“影子銀行”帶來巨大信貸風險。通貨膨脹引起存款相對較低或負利率,形成了培育表外業務的“肥沃土壤”,相對高利率的信托產品使大量的居民儲蓄轉而流向高利率的信托產品及其他理財產品;商業銀行為避免信貸風險和相關的責任追究,也將信貸客戶大量集中在大中型國企特別是壟斷國企身上,但由于這些國企的新項目大多并沒有太多效益,國企承貸的大量貸款,最終變相地再次以高利率貸放出去,。從而造就一個個的規模巨大的影子銀行。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通過把巨量的資金持續不斷地注入房地產市場及其他高風險的投資項目,不僅繼續吹大了國內的房地產泡沫,同時也將巨大的金融風險注入了國內的金融系統。

(3)大批中小企業盲目依附高利貸。泡沫經濟的根源在于資本沒有流向實體經濟之中。高利貸背景下的中國同樣如此。由于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大量從事實體經濟發展的中小企業的具有大量的資金需求,但由于在信貸領域中,大量的信貸資金被制程房地產業等泡沫經濟領域而沒有流向實體經濟最需要的地方。中小企業別無選擇,只有選擇高利貸,在實體經濟領域利潤率遠低于高利貸的高利率的情況下,中小企業也積聚了較大的經營風險,而這也可能導致由高利貸導致的信貸危險的擴大與爆發。

三、日本泡沫經濟的啟示

從1983年開始形成并于1990年破裂的日本泡沫經濟,對日本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破裂之后,日本迎來了失去的二十年。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經歷了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從1983年秋到1987年底,第一個過程是日本金融自由化的開端;第二個過程是從1988年初到1989年底,出現兩個谷底,分別是1990年4月2日的28002.07日元、從1989年的峰值跌落28.05%,1990年10月1日的20021.86日元、從7月17日的峰值(33172.28日元)跌落39.1%;形成日元貶值、債券下跌的“三重下跌”。日本的泡沫經濟破裂引起的經濟蕭條是以前未曾經歷過的“以金融部門為主導的經濟蕭條”,這與過去的因有效需求不足而造成的經濟蕭條不同,它是在80年代后半期逐漸展開的金融的國際化和自由化后出現的現象,是金融自由化的歸宿,與以往單純的存貨周期造成的經濟蕭條不同,由于泡沫經濟的破裂,使得日本國民財富總值增長的停滯,以股價上揚信仰為前提而大量發行的可調換公司債券,以及附認股權證公司債券由于受股價暴跌的影響而難以發行,全國銀行收益的大幅度減少,金融機構喪失媒介現象,由于受資本充足率的影響,出現貨幣供應量的減少,為實際GNP進入負增長鋪平了道路。

四、防范信貸風險,防止我國金融危機發生的幾點建議

1.穩妥積極地處理好人民幣匯率問題匯率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對實體經濟、泡沫經濟及社會穩定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廣場協議后,由于日元升值,日本政府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方式,國內大量過剩的資金推動了泡沫經濟的發生,隨后的泡沫經濟破滅導致了日本的經濟危機發生,日本從此迎來了失去的二十年;當然,貨幣升值也有其對國內經濟的有利之處,有利于國內企業開展國際投資并購時降低投資成本,減少進口成本,積極開展面向全球市場的生產、研發、銷售、組織的發展模式。(1)要完善匯率政策與制度。我國1994年開始對外匯體制進行重大改革,實行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有管理的兌換。1994年1月1曰,人民幣匯率并軌,形成了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當時的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8.70元人民幣。1996年,我國取消了經常項目下的匯兌限制,12月1日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自由兌換;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告,著力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我國的匯率制度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單一盯住美元,而是形成了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1996年,中國實現經常項目下的完全可自由兌換,2006年3月宣布要實現資本項目下的“基本可兌換”。中國沒有如同日本那樣,為簡單迎合外部需要而對外匯市場加以干預,而是通過對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的推進,獨立自主地采取適合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的匯率管理制度和形成機制。應該說,匯率在處理外部失衡時具有較大的政策效果,對于來自外部的任何關于我國匯率的要求,我們應采取冷靜的態度,堅持匯改的自主性,獨立自主地形成我們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還要屈從于某一國或某些勢力集團的壓力而無原則地讓步。(2)我們要積極穩妥地調節國際收支特別是貿易結構的失衡問題。目前我國的國際收支、對外貿易存在著嚴重的失衡問題。與美國形成了大量的順差,而與其他貿易國家則形成了較多的逆差,產生了大量的外匯儲備。這使我們一方面面臨以美國為主的匯率升值的壓力,另一方面與其他國家的過量逆差也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給我國的宏觀經濟調控帶來種種難題。在我國前外匯儲備超萬億美元、貿易順差較大的情況下,適當擴大石油、黃金等戰略物資的進口,增加國家戰略物資儲備,改變外匯資產投資和管理方式,有利于解決我國順差過大、緩解外匯升值壓力。

2.引導合理預期的形成國民經濟的連續高增長,預期人民幣持續升值意識的加強,上市公司業績的提升,房地產等經濟領域的過度火爆,使部分投資者沉醉于資產價格的上漲,推動了泡沫經濟的發生并可能導致泡沫經濟破滅后的巨大災難。由于人們的預期通常超過資產價格的上漲,形成經濟學中的“羊群效應”、股價暴脹暴跌,日本股市及房市在80年代后期的表現就是現實的例子。為使投資者做出“理性預期”,我們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升信息供給的效率,向市場提供的信息要更加充分、及時、準確、廉價,使人們能獲得低成本的、正確的、充分的信息,形成資產價格的正確預期,以防止泡沫經濟形成,阻止泡沫經濟破裂可能帶來的毀來性災難。

3.加強金融監管,防止泡沫經濟形成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與該國的金融自由化有很大的關聯,由于在金融自由化進程中,政府放松了對金融的管制,加之金融監管體制的不完善,容易使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異化,加大投機行為,刺激泡沫經濟的形成與發展。我國入世后,金融自由化程度得到提高,金融創新步伐也日益加快。我國當前金融監管的重點應該是金融主體和金融資產和金融商品的價格。金融主體的監管即對企業、個人、金融機構在金融活動中的行為進行監管,特別是對金融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機構的監管。對金融資產和金融商品的價格監管,主要是利率、匯率、證券價格的監管,防止金融資產和金融商品的價格的大幅波動。

4.綜合運用各種工具,引導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綜合運用各種工具,引導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首先要控制投機資金流向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目前,各金融機構推出形式各異的金融產品吸引客戶,為投機資金進入證券和房地產市場提供了多種可能。由于我國金融監管技術和監管手段還不夠完善,我們要加強對投機資金進入證券和房地產市場的控制,規范金融機構行為,監控資本市場上的異常變動,避免投機資金流入引發資產價格的過度上漲。國內銀行信貸及金融產品的創新,刺激了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與繁榮。開發商通過大肆“圈錢”、“圈地”刺激了房地產泡沫的膨脹預期,而投機者利用信貸資金或金融杠桿進行的投機炒作加大了房地產的泡沫膨脹。我們現階段必須堅定不移地做好房屋的限購政策的落實,通過對房地產開發貸款、土地儲備貸款、住房消費貸款、商業用房購房貸款等的嚴格限制,嚴格把關,運用政策的、經濟的、行政的甚至法律法規的手段,保證房地產市場的逐步去泡沫化。如果能向韓國等國家那樣逐步過渡到一個家庭只能擁有一套住房,則在房地產上的投機行為將得到有效控制。

5.中國的金融系統則應汲取日本泡沫經濟及華爾街的教訓,提高服務意識,加強內部風險控制世界經濟發展出現的諸多問題,都是金融闖的禍,金融業是第三產業,它只能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但金融業的過度膨脹和發展,使金融業與實體經濟日益分離,成為虛擬經濟日益膨脹的推動力,并促進了泡沫經濟的膨脹,尤如飲鴆止渴,它本身長也必將為其的貪婪付出巨大的代價。金融機構要加強內部風險控制,抵制過度投機和所謂的金融創新,明確其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的服務部門,它本身不能創造財富,只能參與社會財富的再分配。

6.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抵御金融風險作為金融自由化歸宿的存量-流量的調整過程,是僅僅依靠以一國經濟的框架為前提的(一國的)中央銀行的金融政策所難以避免的一個棘手的經濟問題。金融自由化以及全球規模放寬管制,無疑從根本上動搖了凱恩斯經濟政策,從而使資金再一次為中央政府所控制,為避免一國的蕭條而采取有效的政策(擴大有效需求的對策等)就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局限于一國的凱恩斯經濟政策將難以奏效。經濟的劇烈動蕩已經從一國經濟轉移到了世界經濟,左右世界經濟的力量已經從商品、勞務的生產以及貿易方面轉移到了國際性的資金流動方面。各國要加強金融在金融、貿易、投資等多領域的合作合作,充分控制巨額資金的世界規模的流向,共同抵御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