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風險與資產證券化研究

時間:2022-07-06 03:43:21

導語:金融市場風險與資產證券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市場風險與資產證券化研究

一場經濟危機讓很多人對資產證券化開始望而卻步,任何一項經濟行為都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而我們面臨這種大的趨勢下要做的不僅僅是要找出一條可以有益于金融市場發展的解決之道。所以我們主要來談倒買倒賣運作模式、資產支持的證券流動性不足以及資產證券化交易的復雜性。

1對金融市場系統風險及資產證券化的理解

當系統風險這個字眼開始慢慢的進入人們的世界,原則上是有個模糊的概念,但具體能夠指向哪些領域或是哪些問題,暫無定論。顧名思義,系統應該是一個具有輻射性的定義,是因某個人的失職這里可以說是違約(據美商品期貨交易會),而會牽扯其他人利益。這種牽連的關系是金融市場的內在聯系所致,且并不能通過分散投資來化解。這里還有一個問題不得不提,據美國學者所言,這種系統風險是出于一種不正常性的金融市場活動,恰恰就是因為這些不正常不能通過正常的分解模式來化解風險,所以才稱之為系統。對于資產證券化的理解當今也處于一種模糊的狀態,我們可以從眾多的歸納中得出兩個方面:其一,證券化是市場用來轉移資產信用風險的一種結構化產品,它與其他風險轉移產品的重要區別在于,用于償付投資人本息的基礎資產被打包成了一個獨立的法律實體;其二,從市場博弈方面看,證券化的實質是發起人、信用增級、評級機構、券商、投資人等交易參與人,有效利用與基礎資產未來表現預期(風險預期)相關的信息,參與同一市場鏈博弈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2金融市場系統風險與資產證券化的關聯性

2.1運行于資產證券化模式的倒買賣行為是對立的問題根源之所在,同時能夠引發系統風險的是其運行的發生方式。在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早期,一般來說是處于政府管制占多部分的狀態,貸款的發放還上能保證有條不紊,隨著政府的逐漸總開管制,允許私人辦理相關業務,致使慢慢的變得失調。由于是在鼓勵私人的行業興起,對于體制和細節的管制不夠有力度,證券化交易帶給抵押行業的剝離風險但坐收服務費功能,難免會導致出借人或組織人為謀求市場份額而紛紛降低放貸標準。如果有金融機構獨善其身,不愿降低身段吸引借款人,其結果必然是出局。同時,盡管抵押信貸資產質量整體下降,但由于市場競爭壓力,放貸人并不能相應地提高這些信貸資產的風險利差。這里就可以解釋泡沫的發生時尤其必然性的,上漲時有極限的,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走下坡路,偽裝的一切虛無的假象都會原形畢露,帶了嚴重的金融市場危機。

2.2資產支持證券的流動性不足增加系統風險足夠的流動性是市場實現其價格發現功能的前提條件。作為一個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來進行短期的賣空和長期的持有,是調節價格的主要因素,但是作為不動產的投資這部分不能夠進行賣空行為,而資產證券正好支持不動產的賣空這樣會導致投資的盲目性和集中性,導致流動性不強,交易價格有失公允。

2.3資產證券化交易的復雜性是引發金融市場系統風險的催化劑具有開放性、變化性、趨向性于一體的復雜系統是一種規范性科學性用來調節傳統和現實之間沖突的手段。他的變化性就表現為最終的結果并不是一定就如期所望,資產證券化交易的復雜系統特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被證券化的基礎資產復雜多樣;二是證券化程序、方法的復雜性。

2.3.1基礎資產的復雜性對市場的影響。被用來證券化的基礎資產種類繁多。由于不同種類基礎資產之間的個性差異,對每種類型資產的評估,包括違約風險評估、利率風險評估、提前還款風險評估等,都要求有不同于其它資產的價值評估模式。更有甚者,利率風險和提前還款風險之間還存在內在聯系。當市場利率降低時,借款人提前還款的可能性就增大;反之,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借款人違約的可能性就會增加。這些風險本身也是變動的,盡管存在評估其動態變化的數學模型,但這些模型本身具有很大的推測成分。

2.3.2資產證券化交易運作方式的復雜性對市場的影響。資產證券化市場的復雜系統特征,由于它是一種插入性的運作方式,是在正常情況下的節流手段,就會是正常的狀態變的不正常,其威力不可小覷,可能是一部分也可能是全部,主要是通過信息的不對等性和不完全公開化,同時對投資人也是一種不利,但卻能夠有助于市場的運作。

2.3.3資產支持證券的復雜系統特征降低了金融市場抵御市場傳染的能力。金融市場傳染,是指個別金融機構的突發困局向市場內其它關聯機構的傳播,對它的研究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成為學術界的熱門話題。造成金融市場傳染的主要原因是市場恐慌,而市場恐慌主要源于市場的復雜難辨。

3結論

由以上的陳述我們可以明白的看出資產證券是如何將危機推入到高潮的部分,資產證券化與金融市場系統風險存在正的相關性,因此,來自美國的前車之鑒,我們要把好風險這一關,有效的防護金融市場,必要的時候需要國家進行宏觀的管理和監理。而對于今后的管理工作,我將試圖總結以下幾個方面:

3.1堅持以有限管制間接管制為原則,減少直接干預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金融創新,本質上是規避法律管制的結果,如果不是規避法律強制加在擔保權上的"破產稅",規避法律對金融機構的強制資本儲備要求,我國管理層習慣于直接干預,喜歡動用準入限制措施,如將特殊目的受托人限定為有限的信托投資公司等。

3.2堅持慎重選擇資產證券化類型,逐步推進資產證券化原則在金融一體化和金融創新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為有效地防范與化解系統風險,對待資產證券化等類型的金融創新應當慎重。次貸危機表明,金融資產證券化的最大風險是導致銀行放松對放貸的監督,致使貸款質量整體下降,引發系統風險。次貸危機的這個教訓,在我國發展金融資產證券化市場時必須時時謹記。會不會導致貸款泛濫,是當前選擇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類型時應當貫徹的一條原則“。資產證券化的基礎和前提是必須有優質的金融資產,即高質量的債權組合,能夠帶來可預測的相對穩定的現金流,同時未來現金比較均勻地分布于資產的存續期”。首先我國應嚴格把關證券化基礎資產的質量,不良資產證券化應緩行。但是對投資者而言,不良資產所蘊含的風險可能隨時爆發,一旦風險爆發,投資者由于利益損失意識到不良資產風險時,投資信心就會喪失,于是爆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3.3堅持以信息披露為原則,防范系統風險信息披露是證券市場最好的防腐劑,即便擺在其面前的道路阻礙重重,但是堅持這項工作的進行是有其深淵的意義的。首先根據不同資產證券化類型交易。與發行股票不同,資產證券化交易類型繁多,交易法律結構差異很大,不同基礎資產類型交易、不同法律結構交易所涉及的信息披露往往差異很大,因而有必要防范市場系統風險。其次,應建立準確的信用評級。

準確的信用評級是資產證券化市場健康發展的關鍵。從市場效率上看,準確的信用評級是資產支持證券市場定價的基礎,信用評級大起大落勢必造成市場恐慌,進而引發系統風險;而對于投資人來說,一定的信用評級是資產支持證券基礎資產質量、交易法律結構的綜合反映,信用評級機構實際上承擔著對發起人、信用增級機構、服務機構等的監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