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供應鏈金融模式研究

時間:2022-06-25 02:59:36

導語:綠色供應鏈金融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綠色供應鏈金融模式研究

【摘要】綠色供應鏈和綠色金融作為行之有效的市場手段,在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的環境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多個地區和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新時代社會發展和環境管理體系建設的新階段,綠色供應鏈和綠色金融的有機結合,將對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和達成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至關重要。本文總結梳理了當前綠色供應鏈和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分析了綠色供應鏈金融可以作為突破環境管理瓶頸手段的原因,創造性地提出多方參與下的綠色供應鏈金融新模式,為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的環境管理決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綠色金融;供應鏈金融;多方參與

綠色供應鏈和綠色金融這兩個概念從20世紀90年代提出以來,作為環境治理的市場手段在我國得到廣泛的應用。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發展,中國在2014年北京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年會和2016年杭州召開的G20峰會上,分別向國際社會提出了共同推動綠色供應鏈和綠色金融的倡議,貢獻了發展中國家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中國智慧。在新時代背景下,為了更好地發揮市場的作用,促進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綠色供應鏈金融這一概念應運而生。同時,《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和《關于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的通知》在2017年底和2018年初的相繼,進一步促進了綠色金融在綠色供應鏈中的應用。中國作為綠色金融和綠色供應鏈理念和實踐經驗的貢獻者,為綠色供應鏈金融的創新提供了有利環境。綠色供應鏈金融工作的開展將通過市場和金融手段提升環境治理效率,鼓勵綠色產業發展,帶動中小企業實現綠色轉型升級,從而促進環境的整體改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五個打通”,進一步推動區域的綠色、低碳、永續發展。

1綠色供應鏈與綠色金融的發展現狀及主要挑戰

1.1我國綠色供應鏈管理現狀。“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在1996年提出,指將“綠色”的理念貫穿于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使用、廢棄等全過程,使企業的經營活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上下游供應關系[1]。在整合了生產者、供應商、消費者等不同主體之后,綠色供應鏈旨在產品全生命周期中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與環境影響最小化。綠色供應鏈管理作為行之有效的市場化環境治理手段,已在我國多個地區得到實踐和驗證。2010年,在美國環保協會的支持下,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開展了綠色供應鏈專題政策研究項目,并于2012年底選擇上海和天津作為綠色供應鏈試點城市。2015年,東莞市成為原環境保護部批復的第一個綠色供應鏈管理試點城市,在推動綠色供應鏈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美國環保協會作為參與方,與東莞市政府、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中環聯合認證中心等機構深入合作,通過先后兩輪東莞指數測試,協助企業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摸索出一條中小企業綠色發展之路。試點過程中,東莞市推動并參與開發制定了“綠色供應鏈東莞指數”,在前后兩輪的指數測試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科學可行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指標體系,并為家具、制鞋、機械、電子、零售5個行業共66家企業的生產全過程中環保、節能、低碳三個方面的表現進行了評價打分,幫助企業識別存在的問題以及潛力,為企業的綠色發展指明方向[2]。在十余年的推廣過程中,我國私營中小企業綠色供應鏈的實踐仍然面臨較大的阻礙。首先,綠色供應鏈的頂層制度設計仍有待完善。國務院和各相關部門雖然高度重視發展綠色供應鏈管理制度建設,但部門間的工作側重點不同,導致缺乏統一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指導思想。其次,綠色供應鏈管理標準體系建設還不健全。雖然在電子、汽車等部分環境管理先進的行業及天津、廣東等地區出臺了一些綠色供應鏈的標準,但還沒有形成清晰統一的標準和評價認證體系。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雖然私營中小供應商企業受下游買家公司影響逐步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在綠色生產和綠色項目投入上缺乏融資優勢,亟待金融機構的介入,而由于金融市場風險管理的內在要求,綠色融資難以直接覆蓋中小企業。目前綠色直接融資工具對發行人主體資質具有較高的要求,大部分中小企業難以達到發行綠色債券的門檻,也很難享受綠色信貸帶來的便利和優惠,這樣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綠色金融推動綠色發展的效果。1.2綠色金融發展現狀。綠色金融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所提供的金融服務,被視為利用市場的力量,推動經濟綠色轉型,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廣泛的實踐[3]。據氣候債券組織CBI統計,2018年全球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為1673億美元[4]。雖然我國的綠色金融起步較晚,整體來看還處于初期階段,但近年來在綠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都獲得了較快的發展。特別是中國政府給予綠色金融發展強有力的政策支持。2016年8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更是為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奠定了戰略基礎。據統計,截至2017年末,我國各類綠色融資總額將近9萬億元[5]。與此同時,由于綠色金融盈利模式的單一局限性,相比傳統金融業務來說,商業銀行發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依然有限。在當前階段,銀行開展綠色金融的主體業務仍是綠色信貸。這一業務與傳統的抵押貸款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在信用評級中考慮了環境因素。但一般情況下信貸業務占用現金量比較大,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時必然會導致放棄其他貸款業務,進而影響商業銀行的利潤,因此綠色信貸的發展目前主要依靠監管機構和主管部門的政策推動。另外,除了綠色信貸以外,其他綠色金融模式的發展也同樣面臨各種各樣的阻礙。1.3綠色金融發展的主要阻礙。綠色金融通過金融工具創新引導社會資源進入環境友好、綠色發展的項目,而借助市場自身的力量引導資源配置是保障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國內綠色金融發展主要由政府的行政手段推動,過度依賴財稅干預,缺乏一定的可持續性。此外,“統一的綠色標準”和“有效的信息披露”作為綠色金融的前提,對于我國綠色金融市場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1)缺乏統一的綠色標準。綠色金融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引導資金投向綠色主體,企業只有真正形成了環境效益,并且披露明確、可測量、可核查的環境效益相關信息時,才符合綠色融資的要求。因此首先需要一套能夠對企業的環境效益進行評價的評定標準,但長期以來國內對于“綠色企業”“綠色項目”的認定標準尚未明確統一,缺少規范的綠色主體評估和認定體系。另外金融機構缺乏節能、環保的專業性知識,無法識別企業環境風險、評價企業的環境績效,影響綠色金融的發展。(2)評價的公正性與數據的真實性難以保障。企業提供的綠色信息的有效性與真實性是綠色金融良好運作的基本要求。由于我國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一些企業以綠色之名進行融資,而實際上將資金投放到其它的非綠色項目。這種“漂綠”的行為對銀行人員鑒定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造成了較大的阻礙,增加了金融機構承擔的風險,從長期來看會對綠色金融的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解決環境信息不對稱和真實性難以確認的問題是增進金融機構綠色投資意愿的首要任務之一。

2解決對策:綠色供應鏈金融

2.1綠色供應鏈金融研究進展。針對上述當前綠色金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綠色供應鏈給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綠色供應鏈的最終目的是降低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環境影響。以綠色金融推動綠色供應鏈的發展可以降低綠色生產的成本支出,緩解環保投入的資金壓力[6]。同時,中小企業的環境問題帶來的“整改”“關停”等處罰,可能對整個產業鏈的平穩運行造成沖擊,影響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經濟活動,并由此導致金融風險的發生。因此,綠色供應鏈與綠色金融的結合將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綠色金融可以在綠色供應鏈凝聚形成的上下游供應鏈整體中全面開展,將不可控的單獨企業的風險整合為可控的供應鏈整體的環境經濟風險[7],同時共享供應鏈整體的經濟與環境收益。因此如果將供應鏈的環境風險納入風險管控,并相應地對綠色供應鏈設定差異化的信貸政策,對于整個金融系統來說是具有積極的經濟效益的[8,9]。同時,綠色供應鏈從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考慮環境影響,確保了整個產業鏈的綠色,為解決“何為綠”的問題提供了依據。此外,綠色供應鏈也為降低綠色金融中的“信用風險”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并幫助金融機構解決環境信息不對稱的問題。2018年的Win-Win-Win:TheSustainableSupplyChainFinanceOpportunity報告表明:可持續供應鏈融資是一種核心企業、供應商、金融機構三方共贏的模式[10]。從企業角度出發,通過核心企業為環境表現好的中小企業增信,中小企業在供應鏈融資中就有更多機會得到綠色項目的融資,從而升級其環境運營和管理的水平,并最終提升其在供應鏈中的經濟表現,同時給核心企業和整個供應鏈中帶來正向效益,形成綠色供應鏈和綠色金融的正向循環。對金融機構而言,在企業實行綠色供應鏈管理之后,產業鏈的穩健性得以提高,相關金融機構業務管理的關鍵也轉向于評估供銷關系的真實性與穩定性,增加了可操作性,能夠確保識別綠色項目和綠色企業,在有效降低環境風險的同時,也極大地降低了金融風險。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有了綠色供應鏈金融的實踐案例[11],例如2016年彪馬公司、法國巴黎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聯合推出了綠色供應鏈融資計劃,為其不同信用等級的供應商提供了超過1億美元分層定價的短期融資[12]。美國環保協會和興業經濟研究咨詢股份有限公司的聯合研究表明,綠色供應鏈金融包含“供應鏈金融+綠色金融”“綠色供應鏈+供應鏈金融”“綠色供應鏈+綠色金融”三種融合模式。本文將重點分析“綠色供應鏈+供應鏈金融”模式,即金融機構通過對中小企業供應商的訂單信息、環境績效、增信措施進行評估,以訂單或應收賬款為抵押,優先貸款給綠色生產模式的企業,進而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13]。在研究中可以看出,狹義的綠色供應鏈金融的概念相比綠色金融較小,只是利用眾多金融模式中供應鏈金融這一種產品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的情況;而廣義的綠色供應鏈金融還包括了對綠色供應鏈管理表現優異的企業開展綠色金融服務。由于我國綠色供應鏈金融的研究和實踐還剛剛起步,綠色供應鏈、供應鏈金融和綠色金融這三者之間的有機結合還需要逐步探索。根據興業研究的報告分析,目前綠色供應鏈金融實施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標準體系不完善與不匹配,第三方評估、認證和監管不健全等問題。2.2多方參與下的綠色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針對以上綠色供應鏈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經過對現有綠色供應鏈和供應鏈金融的詳細分析研究,本文提出了一套多方參與下的綠色供應鏈金融創新模式,將原有由金融機構、核心企業、供應商組成的供應鏈金融體系中加入政府、第三方、NGO和公眾的參與,形成多方共治的合力。圖1和圖2分別展示了應收賬款融資和訂單融資兩種典型的供應鏈金融中融入綠色供應鏈管理后的創新模式步驟圖。根據圖中所示,融資企業在申請供應鏈融資之前,首先委托專業第三方機構依據多方共同參與制定的統一綠色供應鏈金融評價指標進行企業綠色評價,核心企業可依據該評價結果,對綠色評價優異的供應商予以訂單鼓勵,同時,金融機構可以依據評價結果提供不同層級的金融服務。政府、NGO和公眾全面參與綠色評價指標的制定,并對全過程進行監督,確保環境數據信息的真實可靠,認證過程的專業公正。

3結論與討論

綠色供應鏈金融是綠色供應鏈、供應鏈金融和綠色金融三者的有機結合,其中綠色供應鏈為供應鏈金融和綠色金融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應用融資場景。綠色供應鏈與供應鏈金融和信貸結合,將給予環境表現優良的供應商企業更多的優惠措施。銀行可以針對不同環境表現的供應商開發不同程度的利率優惠和相應的產品及服務,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和綠色供應鏈金融試點,開發更多的適合不同買家和銀行的綠色供應鏈金融和信貸產品,服務更多綠色企業;同時,促使更多投資機構關注投資項目的環境風險、規范和鼓勵綠色投資行為,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作者:單明威 單位: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