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濟向度探討
時間:2022-08-18 03:23:39
導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濟向度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社會主義”的內涵
解讀自中共十四大政治報告首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概念以來[1],就經濟領域而言,雖然市場經濟如同脾氣暴躁的脫韁野馬,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社會主義”是特別針對我國社會環境而備的“韁繩”,它具有規范市場經濟行為并引領其發展的作用。市場本身與制度的性質無關,但是市場在一個社會的經濟成分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卻會最終影響到該社會的性質。西方社會堅持完全市場化的立場,以社會財富的私有、社會財富的少數人占有為其基本經濟學法理。在這種社會形態下,財富的兩極分化成為必然,社會將天然發展成為上下兩個階層,中間日久形成一個使上下兩層無法逾越的真空斷層,于是財富的罪惡產生了。更加令人憂心的是,西方的政治體制進一步助長了這一罪惡的瘋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社會主義”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它在利用市場的同時,緊守了我國的政治和人性的最基本原則。從其內涵上講,大致可以概括地表達為三個層面:其一是社會主義的財產占有指向,即社會主義財產公有制;其二是社會主義的倫理指向,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最終的發展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其三是集體主義的價值前提,即我國的社會價值理念既重視個體價值,更重視集體價值。不過,重視集體價值歸根到底是重視個體價值的更高層次的體現。可以如此說,重視個體價值不一定能兼顧到集體價值,但重視集體價值一定是從根本上重視個體價值。故此,我國在引入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在利用市場經濟發揮市場作用的當口,必須顧及到其消極的一面,絕不可喪失掉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目的。“社會主義”對“市場經濟”體制的駕馭,是理所應當的,更是必不可少的。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系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經濟”的關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然以文化意識形態的身份出現,但是其在經濟領域所扮演的角色也是舉足輕重的。就其內容而言,包括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這三個經濟意向,一方面會相互影響:國家經濟目標的實現程度,關系到市場秩序的變更與否,關系到個人經濟行為的合理與否;社會經濟秩序的實現程度,關系到國家經濟目標的效益達成,關系到個人經濟行為的取舍抉擇;個人經濟行為與核心價值觀的符合程度,關系到國家經濟目標的效益高低,關系到社會秩序的有序與否。另一方面,它們又具有不同的制約效力:國家層面的制約效力最高,可以直接制約社會秩序和個人行為兩個層面;社會層面的制約效力位居其次,僅可制約個人層面的經濟行為;個人層面的制約效力最低,它除了影響因子以外,不具有制約效力。這些基本關系,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總關系。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便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發揮其對經濟活動走向和行為的把控、引領作用。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社會主義”的關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中,每一個層面都包含一些側重點突出的關鍵詞,如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個人層面的“愛國”“友善”。如果我們將這些詞稍加整理,就會發現“富強、民主”的價值指向與“社會主義”之財產的公共占有不謀而合;“自由”的價值指向與“社會主義”之人的自由發展不謀而合;“平等”“愛國”“友善”的價值指向與“社會主義”之集體主義前提不謀而合。富強(側重財富的富足)而論分配,分配而有民主。社會主義的民主分為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政治民主更多地體現人的政治權利,經濟民主更多地體現人的經濟權利。換言之,社會主義民主除了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參與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管理和決策以外,在財富問題上,還強調全社會成員分配權力的民主和占有機會的均等。這一機會均等,又可分為兩種形式:一則是實際分配的個人直接操控的財富的占有機會均等,一則是由國家代為管理的統一調配的公共國民財富的參與機會均等。這是社會主義公有制財富公共所有的直接特征。自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自由,社會主義的人的發展自由必須是建立在社會的高度和諧之上的自由,而社會的高度和諧———無論是政治高度和諧、經濟高度和諧、文化高度和諧、社會高度和諧還是生態等其他方面的高度和諧———又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追求目標,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倫理指向的內在要求。集體主義不是泯滅抹殺個人的利益,而是為了照顧大多數人的利益。在這一原則之下,社會成員間更加平等、友善。這也是中西方社會本質的又一大差異。西方社會形成了上下兩個階層,它的平等也只能是分別存在于這兩個階層之內,上層社會———即統治階級社會———的平等程度要遠遠高于下層社會的平等程度,所以說,資本主義社會不具有奉行集體主義價值原則的政治經濟基礎。我國的領導集體和廣大人民群眾同屬一個階級,其本身就是在集體主義的原則下為全體中國人民服務的。平等和友善是全社會的,也是全人類的,而愛國則是我們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最高外化表現。至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社會主義”的本質聯系便躍然而出了。總的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本質的聯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經濟”意向的角色互換,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社會”意向的凝練和具體表達。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價值引領原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即:以富強為核心的新中華文明構建體系;以自由為核心的“后現代”社會構建體系;以愛國為核心的新和諧人際構建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引領,說到底,就是要將這三個構建體系的內涵根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整個過程中,使之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過程、全領域發揮糾錯、約束、導向作用。之于糾錯,即強調對于那些曾經發生偏差的地方和領域要即時糾正過來;之于約束,即強調對于那些容易失去管控的地方要適時加以約束,提前加以建設性地規避,這又特別針對那些遠離政府這只“手”的市場末端環節和市場先天存在的一些固有弊端本身;之于導向,即強調我們“導”的是市場經濟的“向”,扛的是社會主義的旗,走的是中國特色的路,建的是中華文明這座城,護的是中國人民這群人。任何經濟體制改革的決策和動向都必須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三個體系建構所傳達出的內涵意旨。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主要著力點
黨的領導集體高屋建瓴,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首倡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3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隨即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即是說,在我們做出全面深化改革(自然包含經濟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之前,首先需要給它戴上一頂“帽子”,因為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因為我們要“始終確保改革的正確方向”[3]21-21。這頂帽子就是意識形態的憲法,就是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的領路者。當然,在這一部分,筆者并不打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在如下幾個要點上著力做出深入的探討,而是僅就這幾個點的重要意義,即其為什么會必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經濟領域引領性體現的關鍵環節做出提要性的說明,以資拋磚引玉。
(一)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問題
國有企業在長期的保護性發展之下,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中首當其沖的便是效益低下,甚至連年負增長。面對如此情況,抓緊時機,利用當前國際國內相對有利的經濟環境,把我國國有企業果斷推向市場,實行國企市場化改革,自然是必然的趨勢。因此,要大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國企市場化改革中的風險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在維護國企在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同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中的著力點放在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之上,在規避風險的同時,最大化地提高國企競爭力和自身實力。在頂層設計中能夠實現發展上的宏觀預測和制度把控;在微觀層面確保找到的每一個定向標都始終與國家頂層設計保持一致。這就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滲透作用深入到相關決策者、執行者、實踐者的一切經濟行為中,以保證國企資本的行動方向。
(二)關于政府與市場的問題
政府是宏觀調控和計劃共同的行為主體人,宏觀調控是政府通過一系列行政等手段對社會介質(例如經濟活動)的一種干預行為,如果干預過度即演變成通常所說的計劃。在一定意義上講,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歸根到底是要進一步處理好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所謂計劃,外化出來的現實表現大多定格成為一定的經濟決策和制度;而于市場,窮究其源無非講的是一定的市場原理和規律。從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層面看,它們反映出來的正是上層建筑之制度與歷史規律之市場規律之間的關系[4]。故此,處理好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就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與順應歷史規律之間的關系。這無非就是強調,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要順應歷史規律、順應市場規律進行宏觀調控,不可越俎代庖,違背歷史規律;決不能單純期望依靠一種規律來達到一勞永逸的目的。政府和市場解決問題的角度并不一樣,政府計劃性的宏觀調控更擅長的是對社會問題的把控和對經濟市場準則的建立以及方向性的基本干預,而市場的作用則主要集中在調動積極性、創造效益、實現財富積累等方面。那么,如何才能實現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和諧呢?這必然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再次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政府與市場的和諧關系構建,或者說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和順應歷史規律之間和諧關系構建的作用發揮,更多的只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作用于政府計劃性的宏觀調控決策和制度,再進一步傳達到客觀規律制約下的市場底端。從現實層面上說,一方面,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后現代社會構建體系的深刻內涵貫穿于政府行為的方方面面,以引導政府行為堅守宏觀調控的底線,該管的管,不該管的堅決不要管;把眼光更多地投向“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防范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3]33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微觀事務的干涉;另一方面又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之新中華文明構建體系的整體思想貫穿在經濟市場的各個角落,以利于政府認清形勢,看清市場的局限性,正確地行使自己的權力。
(三)關于人對財富的態度問題
人是社會的絕對主體,當國家在經濟領域極力倡導共謀財富、共同追求共同富裕的時候,也辯證地誘導了無數社會成員對財富追求的欲望。在財富問題上,人們又往往只記住了富裕的訓誡,卻疏忽了共同的富裕;或者只記住了富裕的訓誡,卻疏忽了幸福的富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出現,就是要引導人從異化的經濟追求之中擺脫出來,轉而追求真正意義上的富裕。須知富裕的方式一定是平等和公正的,因此要堅決打擊那些違背市場競爭準則,只圖個人利益而犧牲他人利益的不當行為;堅決抵制那種為了財富而財富,甚至為了財富可以背棄禮義廉恥、犧牲倫理道德的扭曲行為。總之,在所有的經濟行為中,始終要致力于三個層面的考量:追求財富的時候,切不可唯財是尊,無法無天;使用財富的時候,切不可我行我素,暴殄天物;回味財富的時候,切不可若有所失,郁郁寡歡。
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經濟體制改革
全過程中先進性的保持經濟體制改革是改革在經濟領域的內涵踐行,因此它必然要集中服從于“改革”的本質規定性。正如前論,經濟體制改革必然表現出“改”的動態性。這一動態性,要求經濟體制本身隨著條件和時機的轉變而不斷轉變,要求經濟體制本身在傳承——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結構中不停地自我揚棄。那么,作為經濟體制改革引路者和教導者又高于經濟制度本身存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能始終保持其在該指向上的先進性,就顯得格外重要。“我們現在形成的24字核心價值觀,既有絕對性,又有相對性。從絕對性上說,它是對社會主義運動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客觀存在的核心價值本身的反映…….從相對性來說,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認識和反映又是未必完善的”[5]。至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性機理躍然而出了。這一先進性的體現,建立在其具體內容的可變性與本質規定性的穩定性之上,具有在各個領域和不同時代條件下均能高度對接、整合的自我調控能力和統攝能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穩定性(或者說不變性)是關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內涵層面的抽象意象。它代表和凝練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是整個中國社會發展階段和區域先進性的最高參照點和最高水準,具有長期不變和穩定的特性。在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穩定性始終高居于經濟實體之上,先導于經濟動向之前,具有以“不變”應“萬變”的特征。這里的“應”則是實現穩定性、可變性、經濟體制改革三者互動的對接中介。通過對接,“不變”的穩定性才能及時觸摸到經濟體制改革的動向(中介的反饋),才能進一步將其與自身本質規定性進行全覆蓋比對,從而做出抉擇,下達新的指令。如若經濟體制改革的總動向和具體踐行行為是順承的關系,即始終維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社會、個人構建體系所體現出的規導性范圍之內(無異向),換言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應走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的前面,繼續發揮其引導作用;如若經濟體制改革的總動向和具體踐行行為雖然是保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大構建體系的規導性范圍之內,但其具體走向卻呈現出了良莠不齊的現象———有突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可能存在,則針對這些不同的現象,通過對24字內容的相應調整和改善,以保持社會主義國家的先進性。這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的措施來實現:首先,在不改變原內容的情況下,通過對某些內涵點的特殊強調來實現。比如,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發展良莠不齊的現象就可以以此而論。倘若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建設實現了高效的增長,農村建設卻表現出嚴重的滯后性,那么就可以通過對“平等”“公正”的專項強調,從而解決其在調整區域發展問題上作用力相對較弱的問題。其次,相機抉擇,適當加入一些針對性強、內涵深刻又能充分體現主旨的新內容來實現。這一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其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先進性的中長期策略。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隨著新的進步和成果的取得,隨著新的時代條件下經濟發展側重點的轉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也會相應地加入一些新的內容,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作者:曹雪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沈云鎖,顧海良,編.馬克思主義史(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03.
[2]本書編寫組.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93.
[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李秀林,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劉建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種區分[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