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發展措施
時間:2022-04-20 03:23:56
導語: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發展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共享發展成果,在三峽工程旅游區發展成果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三峽壩區旅游的全面發展,推動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發展。結合三峽壩區鄉村旅游發展的實際情況,深度優化三峽壩區鄉村旅游資源、推動創建全域旅游發展產業鏈為路徑;構建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管理體制、開發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特色亮點、實現全民共享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發展成果為保障,促進三峽壩區鄉村社會、經濟、生態的全面發展,助力三峽壩區鄉村實現全面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全域旅游;三峽壩區
十八大提出了美麗中國的暢想,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構建農村一二三綠色產業融合發展體系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鄉村振興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總部署,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總規劃,是實現鄉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使我國鄉村生態旅游與綠色產業融合發展進入了新的機遇期:第一,脫貧攻堅戰到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時期;第二,農村供給側改革到了關鍵階段;第三,培養新時期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成為重中之重。
1三峽壩區發展鄉村全域旅游的意義
1.1全域旅游的內涵
三峽壩區作為三峽水利樞紐生產運行管理區,在2015年三峽壩區安全保衛區中的限制區實施對外開放后,三峽壩區與周邊夷陵區太平溪鎮、樂天溪鎮、三斗坪鎮和秭歸縣茅坪鎮發展融為一體。在三峽壩區及周邊4鎮特定的區域內,以旅游產業為主,對區域內的旅游資源、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管理體制、政策法規及相關產業進行系統的優化整合,推動區域內的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全域共融、全域共建、全域共享的發展新模式。以全域規劃、全民參與、全民共享及全新的資源觀、全新的產品觀、全新的產業觀、全新的市場觀,通過對三峽壩區的社會、人口、生態、產業、服務及資源等基礎條件進行有效整合實現三峽壩區全域旅游[1]。
1.2三峽壩區發展鄉村全域旅游的必要性
2017年旅游發展報告顯示,我國國內全年旅游人數達50.01億人次,與2016年相比增長12.8%;實現全年旅游總收入5.40萬億元,同期增長15.1%。旅游產業直接促進就業人數達2825萬。其中全國鄉村旅游人數超過25億人次,旅游消費達1.4萬億元,受益農戶達900萬戶,鄉村旅游的各類經營體營業收入達6200億元,呈現井噴式增長。旅游產業急需拓展全域發展空間,以切實保證旅游產業質量與收益的穩定增長。報告還顯示,在全年的旅游方式中,自助游超過85%,自駕游超過60%,散客化趨勢明顯,表明我國旅游業已經達到以全民旅游、個人游、自駕游為主的新階段。傳統的以觀看為主的景點旅游已經不能滿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為促進我國旅游產業高質穩定發展,亟待實現“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轉變。三峽工程旅游區1997年正式對外開放,2007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委首批“5A”級旅游景區。2014年三峽壩區實行“一開一免”政策(三峽工程專用公路對外開放、三峽工程旅游區對國人免票),2018年三峽工程旅游區全年接待游客突破300萬人次。根據長江三峽旅游公司統計三峽工程旅游區全年游客中自駕游占比65.7%。為帶動三峽壩區周邊4鎮的經濟社會發展,三峽工程旅游區游客換乘中心將遷移到三峽壩區周邊4鎮,引導游客在周邊4鎮進行旅游換乘,以增加周邊4鎮的旅客流量,推動周邊4鎮旅游產業發展,帶動周邊4鎮經濟發展。通過對三峽壩區進行全域旅游改革發展與規劃,促進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推動鄉村旅游綠色發展,實現生態宜產宜居。鄉村全域旅游的發展可大力推動第一產業發展,推動三產融合,開拓鄉村居民就業渠道,使鄉村居民在發展旅游中獲益,實現脫貧致富,全面小康[2]。為讓三峽壩區周邊4鎮充分享受300萬游客帶來的發展紅利,抓住消費機遇,三峽壩區應與周邊4鎮共同開展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創建全域旅游發展模式,發展全域旅游,為三峽壩區周邊4鎮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帶來巨大推動力。
2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發展路徑
2.1優化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資源
科學發展鄉村全域旅游是實現三峽壩區鄉村振興的必然路徑。自助游、自駕游的發展趨勢顯著,鄉村旅游、休閑旅游成為旅游發展熱態。通過對三峽壩區旅游資源的科學規劃與優化,加大對周邊4鎮鄉村旅游的科學有效開發,依托三峽工程旅游區對周邊4鎮的鄉村旅游打包宣傳,形成景村融合的鄉村休閑旅游度假區,創造“景點旅游”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全域旅游新業態。深度挖掘三峽壩區旅游文化,通過文化引領,促進三峽壩區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以“國之重器———三峽工程”為中心,打造具有“峽”“江”“壩”特色的旅游路線。形成以“移民安置工業園區、青藤靈芝、三峽茶谷、許家沖特色社會主義新村、三峽工程旅游區”為主的三峽壩區左岸旅游路線和以“三斗坪步行街、楊家老屋、黃陵廟、三峽工程旅游區、屈原祠”為主的三峽壩區右岸旅游路線。兩條路線有機結合,共同發展,形成“一座大壩臥中間,兩條彩帶舞起來”的旅游發展格局。通過三峽工程旅游景為中心的兩條旅游路線的帶動,促進三峽壩區鄉村旅游的初步轉型與升級。遵循整體布局、統籌規劃、協同發展的原則構建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路線,創建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發展體系。科學配置三峽壩區旅游景區、鄉村景觀、交通運輸、旅游商業區、居民生活區等資源要素,為鄉村生產生活資源和鄉村產業資源注入發展活力,實現鄉村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合理開展旅游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論證研究,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鄉村旅游與農業發展結合。既要有鄉村特色、民俗文化,又要有現代化的配套設施與個性化服務,實現“旅游+”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構建農旅互動、城鄉結合的三峽壩區新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3]。
2.2推動三峽壩區鄉村旅游全產業鏈發展
鄉村旅游是一個無形的學習、認知、體驗的過程,旅游感知結果的好與壞、旅游滿意度的高與低與旅游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密切的關系[4]。旅游全產業鏈中以旅游活動為核心,產業鏈的核心通過與產業鏈上、下游不同環節活動的協同合作和有效整合構成一個完整的旅游產業鏈系統。通過實現產業鏈系統中的各種信息的有效共享,促進三峽壩區鄉村旅游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和旅游產業的結構性轉型,實現對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發展的有效推動。第一,加快三峽壩區旅游產業鏈中核心環節的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促進三峽壩區旅游產業鏈的價值的提升。全產業鏈模式布局于產業鏈的各個細分環節,通過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建設,增加旅游資源的吸引力,將游客合理分布到產業鏈核心的各個分支,促進三產的融合,實現旅游產業鏈的拓寬與延長,推動三峽壩區鄉村旅游效益的可持續增長。第二,強化三峽壩區旅游產業鏈中旅游產品供給與消費市場需求的連接關系,根據市場的多元化需求,開發旅游產品和提供服務,實現與市場的有機、有效融合[5]。全產業鏈模式下旅游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鏈的上下游制定利益共享機制,形成利益共享整體。根據產業鏈下游反饋的市場消費需求為導向,對產業鏈上游的旅游產品進行調整,使三峽壩區旅游產業鏈始終處于一個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動態平衡,進一步推動三峽壩區鄉村旅游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三峽壩區旅游帶動周邊4鎮經濟的發展。
3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發展保障措施
3.1構建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管理體制
創新完善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發展體制機制,切實推動旅游秩序治理體系完善,實現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發展的有序推進。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想在前面落在實處。通過問題導向建設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體制機制,重點解決突出問題、矛盾問題[6]。第一,健全全局謀劃,統籌推進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發展機制和管理體制,形成以三峽集團和壩區周邊鄉鎮政府協同管理的鄉村旅游統籌發展領導機制,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鄉鎮政府工作內容和考核指標,提高各部門、單位的重視程度。明確各部門的任務分工,形成企業、政府聯合優化資源,聯動協調發展的工作格局。第二,根據市場需要創新旅游治理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導向作用和市場資源優化配置功能,把鄉村旅游治理納入鄉村社會治理的范疇,加大對鄉村旅游的治理力度,提升鄉村旅游治理能力。第三,整合農、林、衛、警等行政執法部門,加強鄉村旅游綜合執法隊伍建設,嚴厲打擊旅游區“黑車”“野導”,完善旅游管理秩序,建立安全、穩定、有序的鄉村旅游管理模式,提升游客滿意度。從組織領導、市場監管、公共服務、旅游資源等方面對三峽壩區旅游產業進行綜合改革,以自治法治德治為主,構建和諧、穩定、有序的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發展體系。
3.2開發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特色亮點
抓重點、找亮點、做特色、統全局是推動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加強推動以三峽工程旅游區為核心的景點景區的建設,強化三峽工程旅游區為龍頭的引領帶動作用,與周邊地方的旅游資源形成點面結合,全域融合的發展格局[7]。選擇旅游資源豐富,交通基礎設施較好,旅游文化積淀較深,惠及更多移民的區域精準發力、深挖潛力、打造特色亮點,以點帶面促進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發展。第一,利用鄉村的旅游資源加大鄉村旅游的開發力度。結合三峽地區的風土人情、節日活動、美食民俗、峽江景色等資源作為重點的開發項目,提高重點項目的帶動作用和主體吸引力。引導鄉村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與三峽工程旅游區打包宣傳,為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塑造品牌樹立形象。第二,豐富三峽壩區旅游項目內容,提升游客旅游體驗。通過美景、美食、美宿,建立三峽壩區休閑度假、鄉村生態康養和愛國研學的旅游綜合體,把三峽壩區發展成休閑度假、生態康養、愛國研學旅游基地。以三峽壩區的文創做特色吸引游客消費,以壩區鄉村體驗旅游做亮點吸引游客體驗,實現三峽壩區全景引客和全業留客[8]。3.3實現全民共享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發展成果全域規劃、全民參與、全民共享是實現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強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配套服務能力、完善三峽壩區旅游治理體制是促進三峽壩區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保障條件。通過政府手段加強旅游市場監管,維護旅游市場秩序,促進壩區移民參與全域旅游發展、參與成果分享,實現共同發展[9]。第一,轉變發展理念,增強向農民文化素質,樹立主客相依、共建美好生活、美麗生態的發展理念,加強旅游產業技能培訓,提升壩區移民參與發展鄉村旅游的能力,提高旅游產品和旅游服務的質量,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的高質量發展。第二,加強鼓勵引導,轉變壩區移民是旅游產業發展局外人和旁觀者的觀念,讓他們成為三峽壩區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角色,成為三峽壩區全域旅游持續穩定發展的貢獻者和發展成果的共享者。第三,實現成果共享,讓三峽壩區移民成為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的擁有者和直接受益者,通過共建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和完善生態環境,共享發展鄉村旅游帶來的美好生活。按照“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發展思路和既定目標,通過搭建讓壩區移民切實受益的發展平臺,實現三峽壩區移民生活更方便更美好,游客旅游更舒心更順心,最終實現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富民、惠民[10]。
4結語
推動三峽壩區移民脫貧致富,實現三峽壩區鄉村全面發展,助力三峽壩區鄉村實現全面振興是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目標。三峽壩區鄉村全域旅游在新時代、新機遇、新方向下,立足于鄉村生態和文化旅游,為三峽壩區鄉村發展注入活力,激發“造血”功能,是實現三峽壩區鄉村振興的科學路徑和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毛峰.鄉村全域旅游: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路與徑[J].農業經濟,2019(1):46-48.
[2]李甜.全產業鏈模式推動鄉村全域旅游發展路徑[J].農業經濟,2018(12):49-50.
[3]孫伶俐.全域旅游視域下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路徑[J].旅游縱覽,2018(22):163-164.
[4]高宇亭,趙偉.探究鄉村旅游扶貧模式創新優化的策略[J].商業經濟,2019(1):114-116.
[5]張冬,李湘瑩,倪向麗.基于知識圖譜的鄉村旅游研究進展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1):122-127.
[6]劉開敏.全域旅游發展觀與新時期旅游業發展[J].經營管理者,2018(12):74-75.
[7]趙傳松,任建蘭,陳延斌,等.全域旅游背景下中國省域旅游產業與區域發展時空耦合及驅動力[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3):149-159.
[8]王瑋.基于大數據視角下的宜昌市全域旅游發展建設分析[J].知識經濟,2019(30):6-7.
[9]樊文斌.“全域旅游”視角下大連旅游專項規劃探析[J].規劃師,2015,31(2):107-113.
[10]楊甜,胡永紅.全域旅游導向下許昌市旅游業發展策略研究[J].華中建筑,2016,34(8):109-113.
作者:高輝 李淳墨 徐磊 單位:中國三峽集團流域樞紐運行管理中心
- 上一篇:民辦高校人力資源激勵機制分析
- 下一篇:7S模型對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