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法設置劣后債權問題分析
時間:2022-02-10 11:58:35
導語:破產法設置劣后債權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破產法制度設計中,對于劣后債券的設置,其主要是依據不同債權人的地位和債權性質等特征來實現償債的公平分配。破產法的存在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公平分配,而在破產法中設置劣后債券,使得破產方必須履行債券補償的職責,并將債權人放置在合理的位置,按照公平分配的原則進行的一種債權補償順序的厘清,這與破產法的立法目的相符合,具有比較強的可行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圍繞破產法中設置劣后債券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其完善過程以及作用進行分析,并從法律層面上提出一些改進的建議。
關鍵詞:產法;劣后債權;債券補償
應當根據破產法中的清償順位對劣后債權人進行補償。目前,這種債券補償的方式是社會分配的一種主要方式,但是這種分配方式是否遵循了公平分配的原則,還有待論斷。
一、破產法中劣后債權發展的過程
我國在破產法中所涉及到的劣后債權問題,其中有提到一個關于債權補償的原則問題,那就是“深石原則”,具體指的是在公司破產之后,如果這公司還有母公司的話,則需要根據母公司的經營情況來判斷債權清償順位,一旦發現母公司在經營的過程中出現不正當行為,則母公司的債權清償順位應當劣后于其他受償人。可見在公司破產程序中,這一原則的使用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子公司的傷害。在金融行業中也涉及到了劣后債權的問題,其主要是通過次級債券的方式來體現,通常情況下,持有次級債權的債權人的補償順位排在其他債權人之后。由此可見,在金融行業中,持有次級債權的債權人所涉及到的投資風險較高,但是高風險也說明了高利潤的存在,所以更多的投資人比較傾向于選擇次級債券進行投資。隨著我國法律體制的不斷完善,關于劣后債券問題的理論研究也在不斷完善,但是在債權分配方面的問題,始終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關于劣后債權的分類受到認可度較高的主要有:第一,沒有簽訂正式的補償合同,當事人只是進行劣后補償的約定,但是只要具有相關的清償證明,法律上是認可這種劣后債權的分類的。第二,當事人在破產之后有涉及到劣后債權的法律規定,則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來進行債權補償。第三,在當事人破產之后,其在債權補償的過程中如果涉及到了司法問題,則應當由法院最終的判定結果作為劣后債權清償順位的依據。我國的破產法是在以往的立法理論和立法依據上不斷進行改進而形成的,但是關于劣后債權方面的問題,在實現保護上還存在不足的地方。現行的破產程序中,只能夠實現優先和普通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對于劣后債權人的利益保護還不足。大部分當事人在破產之后,一般難以全清償完所有債務,這使得許多劣后債權人無法獲得相應的全部補償,甚至是拿不到補償。可見,在我國的破產法當中,實現對劣后債權人的保護還不足,應當將劣后債權人納入到破產程序中,實現對劣后債權人的立法保護,這是完善破產法法律體系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二、破產法中設置劣后債權的作用
(一)有利于實現公平分配。我國破產法立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社會資源公平分配,所以在破產清償的過程中,首要堅持的原則就是公平原則。目前,在破產法中,主要是依據債權的性質來區分債權人的性質,如果債權性質相同,那么債權人可以獲得同等的補償,如果債權性質不相同,則需要根據法律規定的清償順位進行相應的補償。對于債務清償順位的厘清,主要是依據債權人的地位、債權原因等多方面因素來厘清。在以往的法律體系當中,關于清償順位的分配,僅僅只是針對于優先債權人和普通債權人的順位進行厘清,并不能夠真正地體現出公平分配的原則,而劣后債權在破產法中的融入,其清償順位是在優先債權人和普通債權人之后,如果當事人破產,則需要根據這一規定來進行依次的債權補償。雖然目前在破產法中對于劣后債權的保護程度還不足,但是劣后債權的設置,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社會資源公平分配的原則。(二)當事人破產標準的限制。通常情況下,當事人在破產之后,難以全部償還完所有債務,而且由于劣后債權人位于優先和普通債權人之后,常常無法獲得相應的補償,使得劣后債權的實質性作用難以有效發揮。針對這一問題,主要是根據當事人的“支付狀態”來判斷當事人的破產標準,即當事人如果處于停止支付的狀態,并且經由相關的部門核實之后,便可強制當事人宣告破產。關于當事人破產宣告的具體標準為:第一,當事人如果在債務限定期內無法全部償還所有債務,或者是當事人的資產情況與其債務情況存在較大差異,則認定該當事人已不具備支付能力。第二,在當事人的資產大于債務時,同時又出現了資產下落不明、固定資產無法換現的情況,法院也會認定該當事人不具備支付能力。如果當事人符合上述其中任意一項,法院則有權利強制要求當事人宣告破產,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來進行債權人的債務補償,劣后債權人也能夠相應的獲得債務補償。
三、基于破產法上劣后債權的立法建議
(一)明確區分劣后債權的種類。第一,在破產法中設置劣后債權時,應當將除斥債權也納入到劣后債權的范圍之內。現階段主要是通過當事人的“支付狀態”作為破產評定標準,但是這一評定標準落實之前,對于破產當事所具有的除斥債權是免除的。除斥債權的范疇包括破產當事人的支付利息以及清償過程中債權人在行政司法方面的罰金和相關的費用。而免除除斥債權,主要是因為除斥債權所涉及的罰款金額較小,而且大部分當事人根本無法實現全部債務的清償,更何況是罰金的支付。而依據當事人“支付狀態”來作為當事人破產的評定標準,可以有效改善這一法律缺陷,在當事人符合評定標準之后,法院有權強制要求當事人宣告破產,這時當事人可以通過現有的大量固定資產進行折現或者抵押的方式來償還所有的債務,而且在資金有剩余的情況下,還能夠支付除斥債權。第二,法律上認可債權雙方事先約定的劣后債權。通常情況下,大部分投資人在投資當事人時,在和投資當事人簽訂投資合同時會擬定相關的債權補償條款,目的是為了保障投資人自身的權益。在以往的法律體系中,針對這種事先擬定的債權補償條款是不認可的,而隨著劣后債權制度的完善,使得法律上也認可了這種債權雙方事先約定的劣后債權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獲得法律認可時,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是債權雙方約定的條款是在法律和道德底線允許的范圍之內,而且是當事人自愿接受條款的情況下。(二)限制劣后債權人的權利。在破產法中設置劣后債權,是為了有效保證相關債權人的權益以及其應當享有的受償權利。但是,為了確保債權人劣后受償的地位和權益處于相對公平的位置,應當對劣后債權人的權利進行限定。首先,要對債權人的抵銷權進行限制,就是規定債權人不能夠自主地進行抵消,因為這與當前破產法中的清償制度還存在的比較明顯的矛盾,一旦債權人對債務當事人的固定資產進行肆意的瓜分,進行債務的補償,這違背了破產清償的原則。同時,如果不對劣后債權人的權利進行約束,也會影響受償的分配順位,優先和普通受債權人也會在債務清償過程中受到影響。因此,為了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應當對劣后債權人的抵銷權進行限制,以此保證債務補償過程中能夠嚴格按照清償順位進行。其次,在當事人破產之后,在破產程序中,債權人有權利形式表決權。為了保障普通受償人的權益不受影響,從法律層面上講,沒有必要賦予劣后債權人表決權,可以允許劣后債權人參考固定資產的分配會議以及會議見證人,但不可對分配的決定進行表決或者反對。最后,通常情況下,當事人的私人財產是不被納入劣后債權的范疇,所以在當事人破產之后,相關的司法管理部門要對當事人的公共財產進行清點,并且要做好整理和分類工作,在這一過程中要排除當事人的私有財產,但是要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將當事人資金分類情況上報到上級部門進行審查。審查部門在審查債務當事人的資產情況之后,應當針對審查情況作出相應的批示,之后再由管理部門根據批示情況來調整存在爭議的資產分類。
總而言之,在破產法中設置劣后債權是完善破產法律體系的重要體現,也是有效保證各方債權人權益的重要途徑。因此,是值得我們所推崇的法律政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實現劣后債權人的利益保護的同時,也要對劣后債權人的權利加以限定,以此保證各方利益的平衡。
參考文獻:
[1]尹陶澤,單靈峰.破產法基本原則在破產程序中的適用限度研究[J].理論觀察,2019(1):90-93.
[2].遺產債務的類型與清償順序[J].法學,2018(12):174-192.
[3]范迎.論破產程序中特殊債權清償順位的理性修正[J].學理論,2018(2):131-133.
[4]吳娟秀.企業破產債權清償順位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7(36):194.
作者:鄭峰 何俊生 單位:安徽鑒知律師事務所
- 上一篇:破產企業債權人申報債權方法分析
- 下一篇:預告登記在強制執行程序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