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創新對投資轉型的影響
時間:2022-05-03 05:01:01
導語:金融創新對投資轉型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金融創新對投資轉型升級的影響作用機制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減少交易成本。通過區域金融創新減少交易成本的主要原因是,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設備減少了空間距離所造成的成本費用,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的作用尤其顯著。二是增加資產流動性。區域金融市場創新、產品創新和組織創新提供了更加豐富靈活的投融資渠道,使全社會資金融通更為順利,從而滿足了各類投資者的各種需求;同時,區域金融制度創新逐漸放松和消除了一些投融資限制,放寬了投融資者進入金融市場的門檻,大大增強了金融業對社會投融資需求的滿足能力。三是降低價格風險。具有轉移和分散風險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金融期貨、金融期權和遠期利率協議等)創新,增強了金融系統穩定性,改進了市場有效性,降低了價格風險。產生上述作用機制的根本原因是,區域金融創新造成實際投資的利率敏感性減弱,而金融投資的利率敏感性增強。這是因為實物資本與債券、股票、貨幣等金融工具之間不具有完全替代性,不同資產之間不能完全替代,從而使得實際投資與金融投資對利率的反應不一致,即非對稱性利率彈性。一方面,從實際投資看,傳統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利率下降會導致實際投資上升,但區域金融創新增加了投資者資金獲取渠道,提高了投資者資金的可獲得性,從而改變了投資者對利率變動的反應模式,即使在利率下降情況下,實際投資上升并沒有那么多,最終實際投資的利率敏感性隨著金融創新發展而削弱;另一方面,從金融投資看,區域金融創新增加了金融資產種類,使得交易成本降低,方便了各類資產的轉換,使得金融資產價格對利率變動的反應加速,最終導致金融投資對利率的敏感性增強。區域金融創新對投資轉型升級的宏觀影響途徑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不管是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創新還是以資本市場為主導的金融創新,都對區域金融投資結構的調整優化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通過資本市場上的債券和股票等直接金融工具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和信息提示功能,借助價值資本的流動帶動其他生產要素在更廣闊的空間轉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生產要素轉移和重新組合時所遇到的空間和介質方面的障礙,從而消除投資領域分割狀況并有效推進投資結構調整。區域金融創新通過風險管理、信息揭示、公司治理和儲蓄動員四大功能,降低交易成本、促進技術進步、提高投資效率和優化要素配置四條途徑,最終影響投資轉型升級。區域金融創新對投資轉型升級的微觀影響途徑如圖2所示。
二、浙江區域金融創新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浙江金融業規模呈現出持續快速增長的態勢。2012年浙江省金融機構存貸款規模分別達到66679億元和59509億元,分別是2007年的2.3倍和2.4倍,分別居全國第4位和第2位;共有境內上市公司246家,比2007年增加了126家,其中境內上市公司數和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數均居全國第2位;證券和期貨交易額分別占全國交易總額的10.5%和13%;金融業增加值達2965.5億元,五年間年均增長14.4%[7]。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共有3家政策性銀行、5家國有大型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1家外資銀行、165家中小法人銀行機構、4家資產管理公司、14家證券和期貨類總部、74家保險經營主體,共設立小額貸款公司277家、村鎮銀行和農村資金互助社58家、農村保險互助社1家、省級擔保公司2家[7]。浙江區域金融創新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方金融業“浙銀品牌”初步確立
浙江地方銀行業金融機構以市場經濟為依托,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以體制機制創新為著力點,改革步伐不斷加快。通過抓住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的推出、境外上市等重要機遇推進企業多渠道上市融資,證券市場的“浙江板塊”加速崛起;通過不斷完善保險體系,創新保險產品,保險業的“浙江亮點”逐步顯現;通過整合重組、增資擴股、改制上市等多種途徑,浙商證券、浙商銀行、財通證券、信泰人壽、浙商保險、浙商信托、浙商基金、浙商期貨、浙商租賃等“浙商系列”總部金融機構的影響力逐步增強。私募股權市場迅速發展,機構數量、管理資本量和投資項目數均躋身全國前列;地方產權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初步建立了未上市公司股權轉讓平臺。城市商業銀行產權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形成了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外資、民營企業、員工共同持股的多元化股權結構。如寧波銀行躋身國內首批上市的城市商業銀行的行列,臺州銀行、泰隆銀行、民泰銀行和稠州銀行在全國率先改制為民營商業銀行,2012年新增寧波東海銀行、寧波國際銀行2家城市商業銀行,13家城市商業銀行絕大部分實現跨區域發展[7]。“浙商系列”總部金融機構日益壯大,經過存量整合、增量拓展,呈現“浙銀品牌”,知名度與影響力日益擴大,對地方金融業的引領作用日益顯現。
2.金融產品創新層出不窮
浙江金融機構對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及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不斷開展金融服務創新。2012年啟動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和麗水市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出臺《關于加快金融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浙委[2012]83號),為浙江省今后一個時期的金融發展指明了方向。溫州金融綜合改革在民間融資規范化、陽光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創新、多渠道破解“兩難兩多”問題、地方金融監管和風險防范等方面都取得了階段性進展成果。麗水成為全國首個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開展農村金融改革試點的地區,“林權抵押貸款”、“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便農取款服務”成為三大亮點,初步形成金融支農惠農的“麗水模式”。浙江省銀行業積極探索“抱團增信”、“網絡聯保”、“橋隧模式”、“路衢模式”、“信貸工廠”等100多種金融服務方式,推出供應鏈融資、物流融資、小企業債權集合信托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60多種信貸創新產品,開展專利權、林權、商標專用權、農村住房權、海域使用權、股權、船舶、倉單、排污權等抵質押貸款業務;積極推進金融市場創新,短期融資融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快速發展,在全國率先發行證券、金融債券等創新產品。
3.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通過理順管理體制、明晰產權制度、化解歷史包袱,浙江省農村信用合作社系統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杭州聯合銀行等5家農村合作銀行已啟動或完成股份制改造和組建農村商業分行的進程,一批縣級法人農村金融機構正在進一步做大做強。農村信用合作社在原有合作制的基礎上進行股權改革,引入投資股和法人股,產權關系更加清晰。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81個縣(市、區)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已全部改革成為縣級統一法人機構,其中,農村合作銀行43家,農村信用合作社38家[7]。農村信用合作社系統的存貸款規模分別居全國同行業第一位和第二位。同時,各種新型地方金融機構不斷涌現,成為多層次信貸市場的有效組成部分,進一步豐富了地方金融組織體系。2011年以來,股份制產權制度改革開始提速,已有3家農村合作銀行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還積極推進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試點的建設。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有小額貸款公司174家,設立村鎮銀行41家、農村資金互助社7家、貸款公司1家,有效地完善了農村金融組織體系[7]。
4.地方性準金融組織日益規范
浙江區域金融運行質量和抗風險能力總體不斷提高,信用環境和金融生態位居全國前列。浙江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2012年為1.6%[7]。經過多年的經營實踐,內生于民營經濟的地方性準金融組織逐步成長和完善。融資性擔保機構起步早、數量多、規模小,在政府引導下,2010年3月開始進行待業規范整頓工作,至2011年3月底,首批344家融資性擔保機構獲得經營許可證,同時,那些擔保實力差或是從事吸儲和民間拆借等違規行為的擔保公司,成為此次“洗牌”對象,最終只能轉行或被剔除融資擔保業務。典當行穩健發展,不僅滿足了中小企業和自然人小額應急性融資需求,同時也帶動了拍賣業、舊貨流通業、倉儲業和鑒定評估業的發展。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正式注冊的典當企業有401家,比2011年增加77家,累計發放典當貸款407.66億元,同比增長33.14%;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浙江省共有股權管理公司507家,管理資金規模超過630億元,備案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機構數量、管理資本量和投資項目數均居全國前列,已成為全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第四大集聚地,與江蘇和廣東一起形成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的第二梯隊[7]。
三、加快浙江區域金融創新的政策建議
1.發展地方中小金融機構,擴大地方金融機構隊伍
以國務院最近的被稱為“金十條”的《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3]67號)為契機,積極爭取新設地方金融機構指標和獲準審批,將浙江作為中小型金融組織體系改革試驗區。一是組建社區性民營銀行;二是積極發展村鎮銀行和科技銀行;三是支持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四是穩步發展地方性非存款類準金融機構。
2.加快地方金融機構改革創新,增強地方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
地方金融機構要在市場競爭中獲勝,就要以市場化為導向,推動改革創新,實現向股權優化、治理完善、內控有效、特色經營并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跨越。一是加大市場主導型金融創新;二是不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三是建立靈活高效的經營機制。
3.優化金融政策環境,加大地方政府扶持力度
以國家金融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為依據,結合浙江區域實際,制定有利于地方金融機構發展的相關規劃和支持政策,提高政府引導、管理和服務的有效性。積極向國家爭取創新型金融市場、金融組織和金融創新業務的先行先試資格,鼓勵地方金融機構積極開展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創新,加強對金融創新成果的保護,營造鼓勵金融創新的環境[8]。
4.抓準地方金融創新的突破口,加快推進地方金融創新
當前須抓住四大突破口:一是推進農業科技金融發展,探討地方金融創新從城市向農村的突破;二是抓住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契機,探討與省域金融腹地協同發展的瓶頸突破;三是圍繞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設,探討地方金融創新從傳統模式向特色服務的突破;四是結合義烏國際貿易試點,探討地方金融創新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的突破。
5.完善融資鏈條,充分利用資本市場
一是積極推動資本市場發展,密切跟蹤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擴大試點范圍的政策動向,爭取更多的高新技術園區加入,擴大首批試點范圍。支持上市公司利用再融資和市場化并購重組,促進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優質資源、優質項目和優惠政策向優質上市公司集聚,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二是積極開展企業上市培育服務,推動優質企業盡快發行上市,加大力度對創新型、科技型和農業龍頭型企業進行扶持和培訓,進一步利用現有的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渠道拓展直接融資,深入挖掘優質后備資源。三是大力發展中介服務機構,積極推進企業技術升級和固定資產更新改造,促進社會資本與技術創新相結合,延伸產業鏈,帶動一批與之相配套的中小企業共同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
本文作者:郭鷹工作單位:浙江省社會科學院
- 上一篇: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及措施分析
- 下一篇:財政局民生發展工作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