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應對生態安全建設

時間:2022-04-10 11:12:45

導語:理性應對生態安全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理性應對生態安全建設

一、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社會生態安全意識

首先,作為新聞媒體,運用自己的優勢,及時宣傳和報道國內和國際有關重大環境事件,努力營造宣傳教育的社會氛圍,并利用一切便利條件,如世界環境日、世界無煙日、熄燈一小時等節日或活動,向廣大民眾廣泛宣傳環境狀況,積極弘揚正能量,敢于揭露陰暗面,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此外,社會各類學校及教育機構應將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等納入教育教學體系,讓廣大的青年學生了解和掌握環境保護等相關知識,使廣大的受教育者能夠切實的感受到國家在處理環境及能源資源等問題上所做出的努力,通過持續有效的教育和灌輸,讓生態文明成為我們生存理念之一,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示范作用,提高全民族全國人民的生態安全意識,這也將為我們的生態安全工作提供強大的信念支持。

二、建立健全相應法律法規,為國家生態安全建設提供法律保障

如果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再好的關乎國家生態安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執行力方面也將大打折扣。世界范圍內,關系到全球生態安全的法律保障體系越來越具體,涵蓋的范圍和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有著這樣一系列的法律法規體系作保障,世界各國在處理全球性問題的時候會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查。我國在這方面的構建還稍顯薄弱,如在西方已經制定并執行多年的《動物福利法》等,在我國還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雖然縱向來看我們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同其他國家相比,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目前仍處于追趕的狀態。①因此,我國應借鑒國際社會包括其他國家的做法,充分發揮后發優勢,進一步加強生態安全立法,在憲法的統一指導下,以現有的法律為框架,不斷完善不斷發展,制定并實施相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安全法律保障體系,為真正維護我國生態安全提供法律支撐和保障。

三、建立預警監測機制和體系,為國家生態安全建設提供防范措施

歷史上,任何一次生態安全危機的爆發,都會有萌芽,發展,爆發和消退這一漫長過程,基于這一規律,要處理好國家生態安全問題,就必須要建立預警監測機制和體系。首先要進一步理清現有的環境和資源狀況,進行認真的觀察、詳細的記錄和系統的整理,這是建立預警監測機制的基礎。其次,建立相應的動態跟蹤機制,國家環保部門,各省市縣相關環保機構定期的對相關數據相關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并將結果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在相應的媒體給予公布。這一做法一方面能夠使相關部門得到一手資料,為后續工作提供數據上的幫助,另一方面這一行為也會彰顯工作的透明度,能夠到更多本區域廣大民眾的認可,帶動民眾共同參與到環保工作當中來,事半功倍。再次要建立危機應急機制。建立相應的危機應急指揮機構,制定預案,為快速、及時、恰當的解決生態危機和生態事故提供技術、資金和設備上的保障,如針對東北地區霧霾天氣,相關部門也制定了及時反映預案,在新聞媒體及時公布預警信息,在百姓們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提供信息幫助,等到了該地區民眾們的認可。

四、提高科技水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保的關系

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基本環節,實現四個環節的生態化,使四個環節相互促進,相互協調,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化產業鏈,這是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社會的主要任務,同時也實現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途徑。②生產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應在生產過程中,轉變生產方式,加大科技投入,夯實科技基礎,由粗放型生產向集約型生產轉變,鼓勵低能耗、低污染的綠色產業發展,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清潔產品和生態消費品;在分配過程中,在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指導下,進行對科技含量較高的生態型產品的合理分配,發揮新型產品的生態化價值,物盡其用;在交換環節中,理清交換的中間環節,使交易的方式簡單、透明、公開,盡量避免在交換過程中產品的再次污染;在消費領域,則應提倡生態消費,側重于商品的使用價值,側重于消費品的循環再利用,不能用時尚的標準來決定商品的使用壽命,在其使用價值沒有被消耗殆盡時,其結構和功能沒有被完全破壞時,就不應被舍棄。維護生態安全,實現生態和諧是當前國內和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主旋律,重視生態安全問題,本身展現的就是對民眾的生存、生活和自身發展一種負責人的表現,為此,我們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運用世界的眼光,抓住現實的機遇,把握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的處理好生態環境建設,維護好我國生態安全工作,切實的促進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又好又快的發展,共同構建美麗中國。

本文作者:劉寧工作單位:吉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