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關系視閾下的新農村建設論文

時間:2022-03-14 02:01:01

導語:人地關系視閾下的新農村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地關系視閾下的新農村建設論文

一、當前我國人地關系危機

人地關系危機實質是人地關系系統中“人”和“地”兩方面不協調乃至對立。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地關系的對立和矛盾日益突出,從“人”的方面來說,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2%。由于我國的人口存量巨大,致使每年仍以龐大的增量在增長,中國人口在實現零增長前將至少在增加3.5億。根據中國可持續發展模擬模型,按目前我國人口發展趨勢預測,我國人口在2020年將達到14.48億,21世紀中葉將達到16億。如此龐大的人口增量不僅帶來教育、就業、老化等一系列問題,而且形成對農業、環境和資源的持久壓力。從總體上講,我國是一個資源大國,但是從人均占有量來看,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總理曾經說過:一個很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成一個大問題;一個很大的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成一個小數目。一句話,概括了中人口問題的實質。脆弱的生態系統和有限的資源怎么能維持如此日益增加人口總量?從“地”的方面來說:土地、水、礦產和生物等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于生存的物質基礎。我國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特別是一些人口和經濟大省如上海、北京、福建、天津及廣東等地區的人均耕地占有都在0.8畝以下。隨著我國人口數量的增加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將進一步減少,耕地資源緊張的狀況將會越來越嚴重。同時,水土流失、耕地質量退化問題非常突出。在水資源方面,我國北方許多地區嚴重缺水,即使在不久南水北調工程竣工,也不能完全解決我國北方地區的缺水問題。與此同時,水環境污染仍然相當嚴重。2013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695.4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209.8億噸、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485.1億噸。在礦產資源方面,國內現有探明儲量的只有一部分能夠滿足今后長遠的發展需求,許多礦產資源探明儲量不足,尤其是石油、天然氣、金、銅等大型礦產資源嚴重不足,不久的將來我國許多大型礦山和大型油氣田將因資源耗竭而關閉。在生物多樣性方面,由于人類生活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導致許多生物瀕臨滅絕,生物多樣性發展受到極大的威脅。這些問題不僅會極大地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和影響國家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將影響到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由于資源短缺和過度開發利用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將越來越突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地關系也在不斷異化。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對立與矛盾日益突出,這是人和可持續發展的危機,在當前這種危機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

二、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中國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黨的十八大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位一體”的總布局,這也包涵了新農村建設中對生態和環境的保護。而我國農村長期以來,由于受到習慣思維和鄉村自然經濟的深刻影響,再加上法律不健全,法制觀念意識落后,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忽視了環境規劃和治理,導致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農村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不僅嚴重影響農村居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而且直接制約農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影響整個國家經濟與社會的良性發展。當前農村典型的環境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生活垃圾污染日益嚴重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傾向日益明顯。但是與城市相對規范的規劃、較完善的基礎設施相比,農村在這些方面明顯落后,臟亂差現象突出,產生大量生活污染,“污水亂潑、垃圾亂倒、糞土亂堆”的現象普遍存在。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和缺乏管理,導致垃圾無害化處理效率十分低下,很多未經任何處理的廢棄物隨意的堆放,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厝仔村,屬石獅市城鄉結合部,全村515戶,2346人。雖然村里有在相應地方放置垃圾箱,但是還存在“亂潑亂倒”的現象,這些生活垃圾得不到切實有效處理,導致蚊蠅、細菌、病毒的滋生繁衍,直接或間接威脅村民的健康。可見,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處置與管理問題的緊迫性日益凸顯。

(二)農業生產活動污染突出

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現代化學工業的成果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大量運用農業機械,施用各種化肥、農藥,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農業生產率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問題,如化肥、農藥的用量增加,使用塑料薄膜,導致農田土壤質量下降,同時還造成水體的有機污染;農產品農藥殘留量的增多嚴重影響食品安全,威脅到人類的健康;農機具、石油燃料的廣泛應用增加了對大氣的污染;養殖業的迅猛發展造成了畜禽糞便無法全部用作農家肥,排入河中造成新的污染,等等。厝仔村耕地面積450畝,主要是種植作物為蔬菜和水稻,蔬菜種植全年都要使用農藥和化肥。由于化肥施用過多導致土壤遭到破壞,土地貧瘠嚴重;蔬菜大量使用氨基甲酸酯類農藥,諸如抗蚜威、西維因、克百威、殺螟丹、殘殺威等,這些農藥殘留在農產品上,嚴重危害人身健康。

(三)農村工業污染逐年加劇

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蓬勃發展,推動了農村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這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了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但是鄉鎮企業呈現規模小、布局分散和經營粗放的發展特征,造成周邊環境嚴重污染,主要集中在印染、造紙、電鍍、建材、化工等行業。在農村,這類中小企業逐年在增加,對周邊環境的污染也在不斷加劇。據統計,農村工業污染已使全國16.7萬平方千米的耕地遭到嚴重破壞,占全國耕地總量的17.5%。此外,農村的這些中小企業還造成水污染和大氣污染等。厝仔村雖然不大,但是卻有十幾家中小企業,包括食品加工廠、服裝廠、機械制造廠、電子鐘表廠、印染廠等。這些企業中,絕大多數屬于農村小作坊類型的,還處于粗放型生產經營,設備陳舊、工藝落后、能耗高,這些中小企業基本上沒有污染防治設施,也無力承擔污染治理費用,每天排放大量的污水和工業廢渣,造成生活環境、水體的污染和耕地的破壞。

(四)農村環境教育滯后,農民環保意識低下

當前,農村發展雖然很快,但是,農村教育水平低,農民環境保護意識普遍不高,由于相關政府部門對農民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不夠,農民受傳統的生活習慣的影響,不能正確認識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對農村的環境污染現象視若無睹,同時又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使農民對環境破壞現象無法顧及。厝仔村近些年來經濟迅速發展,村民的環保意識總體上日益增強,但是還有不少人缺乏環保觀念、環保意識低下,文明生活、生態生產的良好習慣尚未養成,他們對環境污染問題缺乏認識,對環境保護的基本常識不了解,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追求低成本高產出,不考慮后果的使用有機化肥,使土地越耕種越貧瘠。為了追求蔬菜、水果和糧食的外觀,無限度的使用農藥,造成農產品本身質量的下降和大量農藥殘留,危害人身健康。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嚴重制約了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問題實質是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人類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對周圍環境施加影響,而環境反過來又對人自身產生消極作用,制約人的發展,這就是人地關系的異化。所以要解決農村環境問題必須協調人地關系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堅持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人地關系和諧

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的持久性和連續性,既要滿足現代人的生存發展需要,又不影響子孫后代的發展需要。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促進人地關系的和諧,建設農村生態文明。

(一)發展生態農業

發展生態農業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我國所倡導的生態農業是在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原則指導下,總結和吸收各種農業生產方式的成功經驗,按照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系統工程方式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農業體系。生態農業是一種投資少、能耗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最小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是把現代科學技術成就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的培育與高效利用融為一體的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齊全良性循環的新型綜合農業生產體系。發展生態農業要做到節地、節水、節藥、節肥,引導農民使用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施肥;推廣使用低毒、高效、殘留少的新農藥和可降解塑料薄膜,實施病蟲害有效防治;實施有機廢棄物科學化處理,減少新農村建設中的面源污染;全面推進農村循環經濟建設,提高農業經濟增長的質量,加快農業經濟增長的速度,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是以人為中心,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其實就是在潔凈的土地上,用潔凈的生產方式生產潔凈的食品,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開發沼氣工程

沼氣開發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重要基礎。首先,沼氣開發利用有利于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沼氣就是將一些廢棄物、動物糞便等在密閉條件下經過細菌發酵使其產生的氣體。沼氣可用作燃料和照明,這可以有效地解決煙塵污染問題。沼氣可用作熱值,燃燒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空氣,不危害農作物和人畜健康;生成沼氣的原料本身就是各種廢棄物,用來生成沼氣后可以大大減少垃圾的數量,從而凈化環境。農業部的統計顯示,2012年全國就超過4000萬農戶用上了沼氣。在農村廣泛建設家用沼氣池,可以有效地改變一些地方落后的養殖方式,美化亮化廚房、廁所等家居環境,使村容村貌大為改觀。在這樣的環境中,農民的精神面貌會煥然一新。其次,實施沼氣工程有利于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經過無害化處理的沼肥,是一種優質的有機肥料,施用后可大大降低化肥用量,還可以減輕病蟲害發生,減少農藥使用量,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增強市場競爭力。沼氣利用在節約成本增加效益上也有顯著作用,簡單的測算,僅節約化肥用量和生活燃料開支,每年就能為農民每戶節約1200多元,加上增產和提高品質的因素,對農民增收,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沼氣肥作為一種速效的有機肥,廣泛推廣以后,可以大大減少化肥的使用對土壤造成的破壞,對保護耕地的生產能力非常有利。通過推廣沼氣生態農業模式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引導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生產無公害農產品,使農產品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使農業沿著產業化的方向持續發展。

(三)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

在新農村建設發展中,要繼續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諸如爭取中央、省級專項資金、地方政府投入、農村招商引資等方式,全面啟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據調查統計,我國還有多數行政村在住房、自來水、廁所、燃料、公路等方面存在問題。所以要加強各級政府對農村環境建設的重視,對農村環境保護進行有效地監管。在各個村鎮要加強污水、垃圾的科學化處理,加快“改水、改廚、改廁、改圈”的步伐,搞好村內主要道路的美化、綠化、硬化、凈化、亮化的工作。同時積極開展環境優美鄉(鎮)、文明生態村建設,利用好廣播、電視、網絡、報刊、板報等媒體,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態文明新農村”的宣傳教育,充分發動更多的人積極參與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充分發揮農村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諧美麗的新農村。

四、結束語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協調好人的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處理好人地關系的矛盾,實現“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和“今天綠水青山,明天金山銀山”的新型的新農村建設之路,這是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現生態文明的必然途徑。只有全面做好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保護工作,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才能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

作者:楊祥冰單位:閩南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