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教學在美術課堂的應用

時間:2022-12-25 05:10:18

導語:個性化教學在美術課堂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個性化教學在美術課堂的應用

一、自悟情趣,自主學習

美術課堂既是在教學生學習美術技巧,又是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進而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生活中美的過程和手法。蘇霍姆林斯基(Suchomlinsky)曾說過,“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自悟情趣、自主學習就是有效的自我教育。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搜集相關的材料,并使其在自學中自讀畫面,觀察畫中線、形、色、空間、明暗、質感、肌理的特征。運用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將為學生今后更進一步的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構建開放的課堂,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悟情趣,是一項值得探究的課題。美術教師首先應該做一個積極、善意的旁觀者、協奏者。在課堂設計中,可以創設學生成長平臺,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考,結合書本的內容請各小組提出自己在課前準備好的問題,小組之間交換問題并完成組內任務,組員間積極踴躍參與討論,各抒己見,將課堂自主性交還給學生。這樣的學習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思考研究,調動了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讓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二、創設情境,愉快學習

創設寬松、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激勵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把搜集的資料展示出來讓師生共享,是促進學習交流的前提。教師從講授者轉化為“組織者”“引導者”。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輸,而是靠心靈的感受,提倡民主教育就是尊重學生各種精神權利,給學生心理與思維上的自由。師生之間應建立民主的、平等的關系,讓學生在平等、信任、理解和寬容的氛圍中受到鼓勵,得到指導和建議。在教學中,應創造有利條件,多給學生感悟優秀美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比較。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媒介,讓學生看看影視課件,一起設計情景劇、木偶戲、皮影戲等。教師可以再設一個成長平臺,看誰能上來表演情景劇,誰能解答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爭做善于提問的畫迷。如在學習《畢加索》這一課時,學生對人體藝術欣賞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們往往只從性方面進行理解,甚至個別女生不愿打開課本去欣賞。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讓學生自由發言,許多學生由于對西方文化背景不了解,開始時抓不住作品的主旨,只是從畫面上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教師可以加強引導,介紹《亞威農少女》和《下樓梯的裸女》的文化背景和創作背景,讓學生理解藝術不僅是生命與自然的和諧交融,也是審美與道德、理性的融合。

三、激發情思,合作學習

在自悟情趣、自主學習、創設情境、愉快學習的基礎上,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情思。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小組合作學習的推廣越來越深入。時下,小組合作學習在各學科的課堂中已掀起一股熱潮。作為一名一線美術教師,我們要不斷嘗試將小組合作學習應用到美術課堂中。合作學習是一種新的有效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專題討論,把握造型特點,抓住畫面重點,突破繪畫難點。在小組的合作賞畫、共同品畫中理解美、鑒賞美。在這一環節中,引導學生攀登新的成長平臺。通過讓學生對這些作品進行比較、討論,從中體驗作品的不同表現形式與美感,多談談自己的感受,努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四、培養情感,探究學習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一個學生都是聰明的,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擁有多種潛能。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智能組合,其顯示聰明的方法是多元的,有的學生在這方面有優勢,有的學生在那方面有長處。教師要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如《蒙娜麗莎》一課中,教師可以在和學生共同分析完蒙娜麗莎的構圖、色調以及畫家當時的想法后,要求學生畫一幅同學或教師的畫像。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選擇紙張材質到構圖等方面更能體現他們的個性和想法。

五、陶冶情操,開放學習

這是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旨在進一步培養學生對美的向往和追求。同時通過家長的參與,使課堂教學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設計成長平臺,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探究性學習,參與文化的傳承交流。要求學生向家長匯報學習表現,讓家長做出評價;讓學生把作品放到校園網上展示交流;讓學生將作品用來美化教室或贈送他人;讓學生在課后拓展中,爭做美化生活的小能手。在家長會時,讓每個家長觀看作品,讓家長看到自己孩子成長的過程和閃光點。另外,還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加強學生之間、學校之間、省市之間、國際之間的學生作品交流。

六、打破常規,評價學習

教學中,教師可以打破常規,把評價的時間還給學生。課堂上,完成任務的學生可以自由組合,互相評價。教師也作為一員參與到學生的交流中。打破常規后,尚未畫好的學生仍在埋頭作畫,完成作品的學生投身于互相評價中,在相互啟迪中,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改。開放式的課堂,自由安排時間的課堂,給了學生足夠的評價時間與機會。自己覺得畫得欠佳的,從評價交流中獲得啟發,可以繼續作畫、改畫。在一次美術課堂實踐中,作畫20分鐘后,一個六人小組在評價某學生畫的風景裝飾畫,有的學生說她選的范畫不好看,顏色不均勻,色彩不鮮艷,有的學生說她把這幅畫中的物體變形得太厲害。在教師的引導下,在達成共識的同時,也給大膽想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如果按教學常規把評價放在離下課只有5分鐘或更短的時間內進行,就不可能有這么仔細而有效的交流。給學生足夠的評價時間,使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真正參與評價。在課堂小結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評價實際進行總結,補充學生評價的不足,發揮了教師的“點睛”作用。

總之,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個性,提升其審美能力,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重在堅持、貴在創新、贏在突破。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個性化教學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傅道春.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季瑋瑋 單位:龍泉市中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