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分析

時間:2022-01-15 09:00:42

導語: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分析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Accountants,IFAC)的使命是在全球范圍內推動具有統一標準的會計行業發展,并為公眾利益提供持續的高質量服務。在全球范圍內推進職業會計師的教育和發展是實現這一使命的基礎和保障。為此,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教育委員會(EducationCommittee),及由其改組的國際會計教育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AccountingEducationStandardsBoard,IAESB)制定了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InternationalEducationStandards,IES),對職業會計師教育進行統一規范。

一、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的基本構架

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規定了職業會計師的教育和發展中普遍接受的“良好做法”。描述在職業會計師的準備和持續發展中所有成員組織應該達到的標準,確立了教育過程的基本要素,并力求獲得國際認可、接受和應用。明確了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不能凌駕于當地法律法規之上,但為當地監管機構在普遍接受的“良好做法”上提供權威參考和依據。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從八個層面對職業會計教育進行了統一規范:準則第一號《職業會計教育計劃的準入條件》2003年首次,2005年實施,經過歷年修訂,目前實施的準則第一號為2014年版。主要明確了職業會計教育的準入要求,包括對經濟、商業與監管環境的了解,所需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與職業態度及其他相關內容。解釋準入相關條件的背景,要求盡量減少進入障礙,確保了職業會計教育的準入條件是為考慮從事會計師職業的人士公平設計的。準則第二號《專業知識》2003年,2005年實施,原為《職業會計教育計劃的內容》,經過歷年修訂,目前實施的準則第二號為2015年版。主要規定了成為職業會計師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包括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稅務,審計與鑒證,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商業法律法規,信息技術,商業與組織環境,經濟學,公司經營戰略與管理等,并需展示這些學習成果。同時規定,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成員組織應定期審核和更新旨在實現這些學習成果的課程并進行評估。準則第三號《職業技能》2003年,2005年實施,經過歷年修訂,目前實施的準則第三號為2015年版。主要規定了成為職業會計師應具備的職業技能,包括智力技能、人際關系和溝通技能、個人表現技能、組織和企業管理技能等,并需展示這些學習成果。同時明確了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成員組織應定期審核和更新旨在實現這些學習成果的課程并進行評估。準則第四號《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與職業態度》2003年,2005年實施,經過歷年修訂,目前實施的準則第四號為2015年版。主要規定了成為職業會計師應具備的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與職業態度,包括職業懷疑與職業判斷、職業道德守則、維護公共利益等,并需展示這些學習成果。同時要求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成員組織應定期審核和更新旨在實現這些學習成果的課程,并應制定包含這些內容的專業會計教育計劃,進行包括有記錄考核、定期更新審核的評估。準則第五號《實務經驗要求》2003年,2005年實施,經過歷年修訂,目前實施的準則第五號為2015年版。主要規定了成為職業會計師應具備的實務經驗。要求具備較長的、連續性的實務經歷,以證明申請人已經掌握了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與職業態度。準則注重檢測實務經驗的靈活性,允許有實務經驗的督導人進行指導、提供建議和支持。準則要求以可驗證和一致性的形式記錄實務經驗。此外,還明確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成員組織證明申請人的實務經驗,須遵循以下三種方法:投入法、產出法、綜合法(綜合投入法和產出法的方法)。準則第六號《職業素質和專業勝任能力的評估》2003年,2005年實施,經過歷年修訂,目前實施的準則第六號為2015年版。主要規定了在申請人獲得職業會計師資格前,對其勝任能力進行評估的基本要求,提出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成員組織應采用原則導向方法,設計有效的評估機制,以真實有力的證據對申請人進行能力評估,評估應以記錄的形式,涵蓋申請人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與職業態度等方面。評估過程應公平、透明、充分。準則第七號《職業繼續教育:終身學習和職業勝任能力后續發展項目》2004年,2006年實施,經過歷年修訂,目前實施的準則第七號為2014年版。2019年對準則第七號進行再次修訂,并將于2020年實施。準則將職業繼續教育認定為職業會計師保持會員資格的必要條件。準則第七號內容涵蓋了推廣繼續教育,提供繼續教育機會和資源,明確繼續教育的必要性并強制進行繼續教育,確認繼續教育學時的三種方法(投入法、產出法與綜合法),以及對繼續教育活動進行監督和管理等方面;并提出,采用學歷教育或同等學力教育衡量職業會計師勝任能力和繼續教育的方法具有局限性;還特別強調履行職業會計師角色和責任、保持職業勝任能力所必需的學習和教育,而非“最低學時”的要求。準則第八號《財務報表審計項目負責人的職業勝任能力》2006年,2008年實施,原為《審計人員的勝任能力要求》,經過歷年修訂,目前實施的準則第八號為2016年版。準則第八號重點規定了對財務報表審計項目負責人職業勝任能力的要求。要求項目負責人發展和保持職業勝任能力,特別是實務經驗。強調隨著項目負責人的職業發展,在維持和進一步發展必要的職業勝任能力深度和廣度方面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二、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的制定與完善

多年來,國際會計師聯合會陸續了有關教育問題的國際教育指南(IEG)和國際教育研究報告(IEP)。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教育委員會認為,可以通過統一制定獨立的國際教育準則來解決會計職業教育中的有關問題。因此,自2001年起,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教育委員會借鑒國際教育指南第九號《資格預審教育、專業能力和經驗要求評估》(1991年首次,1996年修訂)、國際教育指南第十一號《職業會計師信息技術》(1995年首次,1998年和2002年修訂)、國際教育指南第二號《職業繼續教育》(1982年首次,1998年修訂)、國際教育研究報告第二號《有關職業會計師的準備和工作的基于勝任能力的方法》(1998年首次,2001年修訂)等文件的基礎上,開始制定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2002年6月,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教育委員會了有關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的征求意見稿,分別在2002年11月和2003年3月的會議上對反饋意見進行研究吸收;于2003年10月正式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第一至六號,2004年正式準則第七號,2005年1月1日起生效(準則第七號2006年1月1日生效)。為了增強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的先進性、科學性、普適性與可行性,自2005年準則生效以來,由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教育委員會改組而來的國際會計教育準則理事會對準則進行不斷地修訂與完善。2006年,新增了準則第八號《審計專業人員的勝任能力要求》。由于公眾對歷史財務信息審計的依賴、在該領域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需要特定的標準、企業論壇和跨國審計委員會要求在該領域制定準則等原因,國際會計教育準則理事會批準了為審計專業人員制定國際教育準則的項目。新準則概述了審計人員勝任本職工作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和職業態度,強調發揮和維持履行職業會計師各種角色所需的勝任能力。2009年,國際會計教育準則理事會完成了對“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框架”文件的修訂。該文件闡述了職業注冊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的基本概念和原則,將普通教育、專業會計教育、實踐經驗和評估確定為職業會計師學習和發展的組成部分;將學習和發展貫穿于個人的職業生涯中,以確保發揮和維持履行職業會計師各種角色所需的勝任能力。隨后,國際會計教育準則理事會決定修訂準則一至八號,旨在提高準則清晰度,確保準則與經修訂的框架文件的概念保持一致,并闡釋會計教育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問題,介紹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成員機構實施準則的做法經驗。2014年,對準則第一號和第七號進行修訂。修訂后的準則第一號明確職業會計教育的準入要求;解釋準入有關規定的背景,要求盡量減少進入障礙并公開相關信息。確保了職業會計教育的準入條件是為考慮從事會計師職業的人士公平設計的。修訂后的準則第七號鼓勵采用更具創新性的方法來滿足職業繼續教育需求,進一步闡明了職業繼續教育的義務,旨在引起職業會計師在其職業生涯中對發展和保持專業能力的要求的關注。2015年,對準則第二、三、四、五、六號進行修訂。修訂后的準則第二、三、四號規定了職業會計師需要在職業初始教育結束時展示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價值觀與職業態度等領域的學習成果。修訂后的準則第五號提高了測量實務經驗的靈活性,允許有實務經驗的督導人進行指導,要求以可驗證和一致性的形式記錄實務經驗。修訂后的準則第六號鼓勵在準則制定中采用的方法要遵循原則性,在評估勝任能力方面發揮更加有效的作用。2016年,對準則第八號進行修訂。修訂后的第八號準則側重于對負責財務報表審計的項目負責人的職業勝任能力要求,特別強調項目負責人的實務經驗。2019年1月28日,對準則第七號再次進行修訂。修訂后的準則第七號計劃于2020年1月1日起生效。在7個方面進行了修訂完善:一是強調要求職業會計師要接受和記錄參與相關職業繼續教育活動,以保持和發展履行職業會計師角色所必需的職業勝任能力。二是提出職業會計組織(會員團體)可為職業繼續教育推廣學習活動(與特定學習成果聯系的計劃和非計劃的活動),并用產出法進行衡量。三是解釋繼續教育框架的使用,該框架提供結構范例和指導,以幫助職業會計師識別、接受和記錄相關繼續教育情況。四是進一步明確投入法的內容,要求職業會計師通過完成指定數量的與履行職責相關的學習活動來證明其保持和發展職業勝任能力。其中特別提出,會員團體應將重點關注準則規定的最小學時數,轉為重點關注職業會計師發展和保持職業勝任能力所必需的一定數量的學習活動,即學時背后的內容與內涵。同時提供了投入法可確認的類型與范例。五是進一步明確產出法的內容,要求職業會計師通過獲得與履行職責相關的學習成果來證明其保持和發展職業勝任能力。同時增加了產出法的確認方,包括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成員組織、職業會計師(進行自我評估活動)、雇主、許可證授權方、監管機構、繼續教育提供方等;增加了用來證明在產出法下已經獲得學習成果的可核驗證據范例,包括專業考試結果,專家或其他資格,對獲得專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和職業態度進行評估的特定學習成果,已按照“勝任能力圖”客觀驗證的工作日志,按照“勝任能力圖”進行的客觀自我行為表現評估,出版書籍發表文章等。六是提供如何同時運用兩種衡量方法的示例。包括:(1)使用產出法評估特定學習成果的實現情況,同時允許對于其他學習成果使用投入法對已經完成的繼續教育進行可量化的衡量。(2)接受表明職業會計師已經開展學習活動的證據,同時驗證這些學習活動已經取得了相應的成果。(3)對于履行某些特定職責的職業會計師使用產出法衡量繼續教育,而履行其他職責的職業會計師使用投入法衡量。(4)建立投入法,但允許職業會計師用基于產出法衡量的繼續教育代替某部分基于投入法衡量的繼續教育。七是附有關繼續教育衡量方法的解釋性材料,包括用以提高采納度的相關可證明材料附件的示例。目前,正在對準則第二、三、四、八號再次進行修訂。其重點是增加新的信息及通訊技術(ICT)和職業懷疑的學習成果等內容,以便使職業會計師能夠在日益復雜環境和技術發展變革中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正在修訂中的準則計劃于2021年1月1日起生效。

中注協借鑒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在注冊會計師行業繼續教育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條既與國際會計教育趨同、又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同年,中注協組織編譯出版了《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在全行業進行廣泛宣傳。2005年,了《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關于加強行業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全面提升注冊會計師從業人員隊伍的專業素質、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2007年,出臺了《中國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指南》,對注冊會計師的勝任能力、專業素質、專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價值觀與道德態度、實務經歷,以及學歷教育、職業教育、職業繼續教育都明確了標準,做出了規范。2006-2010年,陸續了《中國注冊會計師繼續教育制度》及其補充規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非執業會員繼續教育暫行辦法》,對繼續教育的形式與學習要求、繼續教育學時的確認與考核方法,以及繼續教育的組織權限與方式等做出了具體規定。這些制度成為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教育體系的“四梁八柱”。

作者:宋祉健 單位: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