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設計教學論文

時間:2022-04-07 02:36:32

導語:包裝設計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初始段課題訓練

(一)課題目標

認識包裝材料,認識包裝形態。此階段是“放”的思維過程,即以材料試形態,以形態選內容,自命題可隨形、隨材而定,利于學生思路信馬由韁,處于完全放松的狀態。材料的選擇從泥土、沙石、紙張紙板、竹木、布帛到石膏、塑料、玻璃、金屬等,風格不拘,材料不限,包裝內容物不限、規格不限,功能不限,成本不限,可利用手工拼貼、速寫、復印、現成品、攝影、繪畫和計算機制作等多種技術表現手段,輔助完成初始段的無命題設計。應該說,寬松的個性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彰顯才華的平臺,低起點高品位的訓練使參與者情趣陡生,躍躍欲試,于不知不覺中強化對包裝結構、材料的理解,借以更盎然的學習積極性投入下一個訓練目標。

(二)實踐內容

無命題設計不等于無目的的成型練習,也并非傳統立體構成訓練的翻版,教師應根據學情給予單項或者多項知識點的基本指導。以黏土材料為例,教師結合形式美中近似構成和變化統一規律指導學生進行拓展,學生從地方名酒的泥塑包裝中得到啟發進行容器設計,經由反復思紂與紙上功夫后,終于勾畫出一組頗有創意的“水意念”系列包裝草圖,寫實兼顧寫意,表現性較強,適用于液體飲料與化妝品包裝,受到教師的鼓勵。此外,有豐富質感、肌理和功能的牛皮紙、石膏、塑料、纖維、玻璃等材料的發揮性利用,讓學生的創作思路如卷心菜葉般層層展開,逐漸完成由量變向質變的飛躍。

(三)訓練方式

該訓練方式在課堂上比較容易駕馭。教師可先啟動主題描述或辯論討論,現場氣氛活躍,師生間學生間思維火花頻頻碰撞,能裂變出許多豐富而意外的好點子,能互補設計操作中的長短處,增進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所謂“水常無華,相蕩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激發靈光”。比如專為初始段學習設計的《我“形”我“塑”——包裝設計的形態聯想》課題辯論活動,由學生先表述自己的設計意圖,并當場板演草圖,然后大家提出質疑與補充,既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又使各自的創意作品得以完善。另外,教師還可采用音樂伴奏、肢體表演等方式誘發學生靈感,營造出群體參與、放松設計的藝術空間與氛圍,使學生在游戲中獲得設計創意元素和自然發揮的樂趣。

二、晉升段課題訓練

(一)課題目標

認識包裝功能,注重設計細節。這個階段安排在學生充分的市場考察之后,訓練命題應有所限定,課題目標鎖定在揭示包裝設計的要素和形式表現,尤其是包裝的形態和材料從屬于產品功能的原則,包裝的裝潢從屬于商品的訴求與消費受眾等知識點,必須在訓練中有明確的細節體現。比如借以時尚流行的現代產品融合當地民族特色作為設計風格,設計一套系列包裝。強調包裝組合的統一整體性,注重單個設計之間細節的跳躍性。組合產品包裝設計需要有創意過程的草圖,有簡單的設計思路文字記錄,體現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直至成品的最終完成。材料、風格、表現形式不限。此階段可理解為“收”的思維過程。

(二)實踐內容以現代電子產品、日用消費品和酒、煙、花、茶、旅游工藝品等有地方特色的產品為包裝物內容,結合本土民族特色,以時尚年輕群體為產品受眾,蓬勃展開多風格、多材質、多形態、多角度、多效果、多表現、多技巧、多媒介的設計實訓。由于生于斯長于斯,學生對本地域特色更熟悉,自覺投入的創作爆發力更強,容易將民族文化與現代設計融會貫通,兼而得之,最大寬泛面地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和更深層面的藝術原創力。

(三)訓練方式

各種訓練方式可以是大跨度和兼收并蓄的。了解材料的市場調查和了解技術處理的專業拜師是這個環節的前期工作,《市場歸來畫(話)包裝》的課題討論會,調動的是師生間的“六感”并舉;單一內容多材質的組合包裝,多種內容的統一風格協調,練的是資源利用的廣闊駕馭;從二度空間過渡到三度空間并推導出多維空間,從常態發展為異態,從線性空間演變為矛盾空間,從無彩色變異為有色彩,從具象漸變為抽象種種演繹過程開拓的是對視覺感受效應的新認識新觀念。教師在這個階段應該因勢利導,延續套餐中初始段的趣味意韻方式,在某種愉悅的游戲氛圍中帶領學生順利完成課題訓練目標。

三、終結段課題訓練

(一)課題目標

概念包裝領先,追崇環保包裝。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教學思路要求學生為未來十五年做設計創意,他們認為讓學生跟風逐流是一種廉價的復制,是倒退,足見設計教育創新意識的猛醒。終結段課題目標雖然對包裝內容不作要求,但注重設計對傳統包裝形式的突破和基于環境保護的可持續性材料包裝。這一目標對學生具有極大的挑戰性,可謂“帶著鐐銬跳舞”,既有要求限制,又無限定命題。這兩個目標既可糅于一體,也可分開設計。允許學生對同一命題作不同形式、材料、技法、效果的嘗試,動用一切設計制作手段和途徑完成這個階段較深層次的目標訓練。多角度的思維、多語言的表現、多發散的變化能力,是交叉融會與發散聚合的統一。由于工作量大,要求高,建議在學生自愿的原則下組合3至4人的團隊共同協作完成。此階段又可理解為“放”的過程。

(二)實踐內容

概念包裝是近年來高校設計專業訓練的熱門課題之一。概念包裝設計顛覆傳統包裝的形態表現,有的甚至超越實用功能,制作上也不完全具備技術的支撐,但其新穎的形態之美給人以極大的視覺沖擊,交叉融匯的時空組合總是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材料應用上也往往給人帶來拍案叫絕的意外驚喜。應該說,概念包裝設計的訓練對社會經濟、對包裝設計人才的培養而言,堪稱高科技孕育的孵化器。因此,在此階段安排概念包裝設計的內容是適時和可行的。有環保要求的包裝設計訓練在國外職業教育中早有先例,如日本多摩美術大學立體設計科的學生作品“運送鮮花的盒子”是可以折疊并反復使用的保鮮盒,減少了鮮花上市流通時因包裝造成的垃圾;大飲料瓶設計成可伸縮可套疊的形態,既節省儲放空間又便于回收,有很可觀的經濟實用價值。日本的天然植物皮葉壽司包裝與云南民間的草繩捆雞蛋有異曲同工之妙,直接采擷于大自然原料,是環保包裝材料的首選。這類訓練可以根據國情進行拓展,比如由于過度包裝造成資源浪費的月餅禮品盒,就可以設計為課題實踐的內容——“重復使用的月餅盒”,變廢為寶,另辟蹊徑,既照顧到中國傳統節日的尚禮形式,又考慮到包裝延伸的可持續性利用。

(三)訓練方式

民族的并非一定是世界的,要立于民族,牽手世界,得到世界贊同的眼光,然后才會是世界的。因此包裝教學不能一味強調民族設計,宜開闊學生視野,用國際化眼光來審視本土包裝,才能使民族包裝更趨于國際化、市場化。《包裝和我》《包裝與鳥巢》《包裝可能這樣做》的課題交流能夠幫助學生在前兩個階段的鋪墊下,有底氣走向包裝的前衛設計與自我張揚。教師應格外珍惜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星點創意火花,允許“無法無天”又于情理之中的設計創新。饒有意味的引導會使學生延續之前近乎“玩”的狀態,體驗課題目標實現的樂趣,將全新概念的包裝設計學習進行到底。綜上可見,套餐式課題訓練是一個“放——收——放”的思維歷程,從元點出發,經過歷練,再回到元點,只不過這個元點已經是知己知彼的又一個起始罷了。包裝設計的突破點在于實踐謀創新,教學則建立在學生動手操作的訓練上,所謂“說三遍不如看一遍,看三遍不如做一遍。”學生在包裝設計訓練動手用腦的同時,熟悉包裝構成的基礎知識,迸發創新的靈感,將藝術與實用性融會貫通,設計出集創造性、藝術性、實用性、市場性于一體的“智慧包裝”。隨著套餐式課題訓練的逐步展開,學生在相對開放的設計空間將無限的材料和自由的創造手段結合,通過雙手親身感受材料,把握特性,享受其中軟硬糙柔、新舊并置、具象抽象、生動變化的樂趣,迸發出更為貼切更為合理的包裝創意。包裝設計教學套餐式課題訓練模式的精髓是多元、多維、多樣化啟迪和無處不在的動手動腦細節落實,其創意思路借鑒于:

1.低段美術教育的啟示:中小學幼兒園非專業的視覺藝術認知教育特點能體現人最本能、基礎的純真意趣,這個階段人的感知游離于感性與理性之間,有意識地“移植”它的內涵,對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能力的發散有超乎想象的啟示;

2.外國藝術教育家的啟示: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的教育體系提倡“元素性風格”,即原始的、基礎的、元素性的、自然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學風格,認為施行教育不宜過多地訴諸理性,而應通過人體親自參與感受。他的教育觀具有元素性、綜合性、創造性、開放性和兼容性的特點,提倡創設情景,營造氣氛,提供素材,誘發靈感。藝術是相通的,這種教育觀“鏡像”到包裝設計藝術教學過程中,同樣是科學的學習與思維方法;

3.包豪斯基礎課題設計的啟示:伊頓對于形態教學的課題設計體現了“在造型構成的實驗練習中培養與發展通過形態的變化與組合而產生新造型的思維形式”,其課題從形態對比、線面體的尺寸比例、單純清晰的形態變化組合到以黏土制作立體模型,再回到平面的表現,以強化立體形態的視覺把握,揭示了國際公認的嚴謹教學模式,透射出理性和感性的精妙融合,是包裝設計教學的不可或缺的寶典;

4.相近學科的設計啟示:雕塑藝術、建筑設計、書籍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設計、環境藝術和眾多美輪美奐的民間美術品等視覺空間藝術,是包裝設計的“兄弟連”,它們當中許多優秀作品的概念設計為打開包裝形態、材料、工藝、科技的多元化思路起到了舉一反三的借鑒作用。

作者:張昊袁偉單位: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藝術設計學院云南工商學院工學部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