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際外語教學論文2篇

時間:2022-05-04 03:07:51

導語:跨文化交際外語教學論文2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跨文化交際外語教學論文2篇

第一篇

1跨文化交流能力

1.1溝通交流能力

海姆斯(1972)認為溝通交流能力對那些研究語言的學者來說,就是在特定的語境中正確使用語言規(guī)則和語法規(guī)則的知識。海姆斯關于交流能力的概念經(jīng)過很多語言研究者的修正、豐富,后來一些語言學家認為溝通交流能力包括語法能力、社會語言學能力、策略能力和語篇能力。社會語言學能力中也應該包括語用能力。溝通交流能力指溝通者所具備的能勝任溝通工作的優(yōu)良主觀條件。也就是說,人際溝通的能力指一個人與他人有效地進行溝通信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內(nèi)在動因。其中,恰如其分和溝通效益是人們判斷溝通能力的基本尺度。恰如其分,指溝通行為符合溝通情境和彼此相互關系的標準或期望;溝通效益,則指溝通活動在功能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或者滿足了溝通者的需要。擁有能語言能力不一定能進行有效且恰當?shù)慕涣鳎P者認為,溝通交流能力是和學習者的個人特性有關;能成功交流的人,不僅僅要有語言知識,還要有更多的情感層面的知識,善于傾聽,能更好的把握時機,進行切當?shù)慕涣鳒贤ā?/p>

1.2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得當且有效地與異文化人士交流的能力。該能力在前面談到的兩種能力之上,因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綜合的、多維(multi-dimensional)的概念:除知識方面外,還有思維、情感和個性等方面。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復雜性和多維性。這也是因‘文化’具有極其寬泛的涵義,且和其表現(xiàn)形式多樣化有關。文化是社會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總稱。因此,它既是歷史的積淀,又是目前正在發(fā)生的和變化的;它有外顯的和可以客觀描述的一面,又有隱蔽的和依賴主觀解釋的一面;它既具有組織的、群體的性質,又無不滲透到每個具有個人特點的具體行為之中;它既表現(xiàn)為高級智力活動的過程與產(chǎn)物,又體現(xiàn)在一般人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之中。(Brooks,1960,Allen,1985,Chen,1999)。在英語教學中,如果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理解偏重文化既有的、外顯的、客觀的和組織的一面,那語言教學中僅僅于突出跨文化能力中的知識方面,在語言的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上,僅僅傳授既有的文化事實,如目的語民族的歷史發(fā)展、社會制度、一般習俗、禮儀、禁忌等。這種文化教學從總體上看是直接的由外部施加的,甚至有時候可能獨立或相對獨立于語言教學。發(fā)人深思的是,即使外語學習者經(jīng)直接的知識傳授獲得了有關文化的客觀知識和教條后,當他面臨具體的、變化的、個性的跨文化交際情境時,那些概括化、教條了的文化特征、行為規(guī)范等往往并不能使得他取得成功的或是恰當?shù)慕浑H。顯而易見,現(xiàn)實中的跨文化情境要比這些教條化的知識復雜得多、微妙得多。Breen&Candlin(1980)指出,跨文化交際不僅要遵循某種規(guī)范,而且也要主觀解釋這些規(guī)范本身;它既是規(guī)范的活動遵循,又是規(guī)范的過程的創(chuàng)新(M.Andrews,1999),這句話說明人們在跨文化交際情境中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其過程,更要在面對復雜的因素時,能做到靈活應對,獨立判斷是否,作出個人的決定。每個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方面,不僅僅是去熟記或背誦一些已有的,刻板的知識,而真正需要面臨的挑戰(zhàn)是如何靈活面對變化的、現(xiàn)實的和個性的事物。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更多的去著眼變化的、個性的、主觀的一面。當我們著眼于文化的這一面時,我們就會更加重視跨文化能力中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英語教師需要關注的交際者是否有能力從實際出發(fā)看問題、能否透過表象看到本質、能否進行獨立的分析與判斷、能否換位思考、能否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進行客觀、敏銳的觀察和理解。英語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更多的關注跨文化能力中的思維能力,那在教學中,教師就不會僅僅局限于只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既有文化事實和一些現(xiàn)成的交際規(guī)約,而會更多的去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的體會感知現(xiàn)實的事物,去親自體驗跨文化情境,讓學生自主理解和判斷文化現(xiàn)象。英語教學的課堂應該是引導學生自己去體會、學習、應用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恰當?shù)漠愇幕涣鞯倪^程。

2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幾種模式的優(yōu)缺點

跨文化交際能力除了包括上述的知識和思維能力之外,還表現(xiàn)為一種行為能力,一種與人交往的能力。畢竟交際是在人與人之間發(fā)生的。而由于跨越了文化和語種使得這種人際交往變得困難起來,這就要求有外語能力(這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前提),還要求交際者有良好的人際認知能力和情感特質(交流溝通能力)。上述二者的有機結合才是跨文化交際能力。那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中采取哪種教學模式能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筆者閱讀多位學者關于跨文化方面的文章,闡述以下幾種培養(yǎng)模式的優(yōu)點和缺點,同時也指出英語教師需要的新的跨文化教學模式應該具備的特點。

2.1構成三分模式

在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部分做理論劃分時,多位學者采用了三分模式。(Paige,1986;Martin,1987)根據(jù)心理學理論,這一模式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個層面。

2.1.1認知層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識,以及對自身價值觀念的意識。語言學習者要對需要學習的目標語言以及說該目標語言的國家的地理環(huán)境,人文知識等有大概了解,能以目標語言為母語的人們的思維去認識事情。但同時不能失去自身價值觀念。

2.1.2情感層面包括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靈活性、共情能力、懸置判斷的能力。語言學習者需要對目標語中不確定的事物,具有靈活解決的能力。對一些自己不了解的情況,能不予以評論。

2.1.3行為層面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關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務的能力。行為層面的這些能力,是確立在認知層面和情感層面上的,只有上兩個層面做到了,才能顯現(xiàn)行為層面。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建立關系,在異文化中有效且成功的完成任務。這類模式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位提供了一個總體的心理學理論維度框架。但是該理論在語言教學中不易操作,很難模式化處理。

2.2行為中心模式

該模式重點關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實踐,在西方很盛行。它的重心點是交際行為或外部結果,亦可稱為“有效性”或“功效”(effectiveness)(Kise等,1995;Walter等,1995;Dodd,1995)。在跨文化情境中,個人適應、人際互動、任務完成情況是“功效”的三大主要組成部分。任務完成情況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一點。良好的個人文化適應能力和人際互動,更有利于人們在跨文化情境中有效地完成任務。前二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二者的結果。這種培養(yǎng)模式更適用于短期的、有針對性的培訓,尤其對于那些需要派遣人員去異文化地工作的機構。這種跨文化培養(yǎng)模式能短期、較快的達到培訓目的。行為中心模式執(zhí)著于具體行為目標,但在大學的一般性教育情境中,目的文化和行為目標(“任務”)都不明確。我們并不清楚學生將來會到哪個國家去,與哪些人打交道,也不清楚他們的專業(yè)“技術傳輸”任務是什么。因此我們難以進行有針對性的文化培訓,相應的測試、選拔、跟蹤監(jiān)督等也都缺乏實際意義。(高一虹,2000,第10章)

2.3知識中心模式

該模式也是以培養(yǎng)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比較受到學校和教育單位歡迎,目前我國的外語教學中,該模式占主導地位。大多外語教師和學者都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是指在目標語文化中有效地使用目標語的知識。所以有些學者也稱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標語社會文化能力”。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點就是“交際能力”(Hymes,1972)的核心部分,即有關談話規(guī)則和事宜性的知識。下面的公式可以概括這種觀點:跨文化交際能力(目的語社會文化能力)=目的語適宜性=目的文化知識(參見王英鵬,1999)在教學實踐中,知識中心模式強調文化知識的傳授和測試。在我國的語言教學領域流行的“文化導入”便可視為一個知識中心的概念。(陳光磊,1992;趙賢州,1992;束定芳,1996;廖光蓉,1999)根據(jù)這一概念,文化似乎是某種外在的物質存在,需要被人為地導入本來很“純粹”的語言教學之中。知識中心模式集中于認知層面,它在課程設置、課堂教學和測試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易于操作,因此受到許多教師的喜愛。知識中心的模式雖然易于操作,但該模式也具有局限性,其更多為灌輸,缺少啟發(fā)性。這樣的教學模式就使得教的內(nèi)容與學習者的切身體驗沒有關聯(lián)。另外,該模式也很難去跟進處理文化的多元性、發(fā)展性,所以就造成教學過程中所傳授的文化知識被認為停滯于形式中,視乎是給文化定型了。

3外語教學中新的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模式

隨著國內(nèi)外形式的變化,我國外語教學實踐也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模式。新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模式應具備以下特點:重點培養(yǎng)文化意識(culturalawareness)。文化意識,指的是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和對各種文化差異的寬容態(tài)度、對異文化成員的共情能力,以及對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的覺察和反省。這種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有利于幫助學習者去主動地獲取文化知識,并且能更好的處理這些異文化中產(chǎn)生的問題。也就使得學習者不是刻板的,而是靈活的解決在異文化中出現(xiàn)的事件。該培養(yǎng)模式要強調態(tài)度和情感層面,也包括認知層面,特別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

該培養(yǎng)模式要是開放性的,不僅僅局限于某個目的語文化,而是通用于與任何其他異文化(包括本國文化中的亞文化)成員間的人際交往。該模式還需要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是時刻更新的,能更好的順應社會的發(fā)展,和經(jīng)濟政治能很好的融合,能被更多的學習者接受、學習的。以文化意識為中心的外語教育,符合提高學生總體內(nèi)在素質的21世紀教育目標。(陳巖,2000)。

4結語

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外語教學中,語言能力,交際能力,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應同時進行,不可偏廢。只有幾種能力有機融合,配合恰當,我們的學習者才能用目標語做到恰當?shù)慕涣鳎晒Φ赝瓿煽缥幕蝿铡N覀冇⒄Z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尊重語言學習者的自發(fā)能力,多激勵,設計有意義,有目的學習任務,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引導培養(yǎng)學生以文化意識為重心,重視態(tài)度和情感層面的能力培養(yǎng),以開放的態(tài)度去接受、融合、發(fā)展異文化,我們才能更好的達到外語教學的目的—有效的用目標語去和以目標語為母語的異文化人們進行有效恰當?shù)臏贤ǎ簿褪桥囵B(yǎng)語言學習者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很好的解決異文化環(huán)境中的個性的,變化的,突發(fā)的事件。

作者:晏書紅單位:硅湖職業(yè)技術學院

第二篇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概念,內(nèi)容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意義

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文化背景間進行交際的能力,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已經(jīng)有半個多世紀。在國外,比較廣泛認同的是Spitzberg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界定,即“跨文化交際能力廣義地說可以理解為這樣一種印象,即這一行為在某一特定的語境中是恰當和有效的”。在國內(nèi),張紅玲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定義為“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際知識,能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跨文化環(huán)境中,并且在心理上不懼怕,主動、積極、愉快地接受挑戰(zhàn),對不同文化表現(xiàn)出包容和欣賞的態(tài)度”。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nèi)容,在國內(nèi)的研究中,畢繼萬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語言交際能力、非語言交際能力、語言規(guī)則和交際規(guī)則轉化能力以及文化適應能力。因此,教師在外語教學中需培養(yǎng)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我國外語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我國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從這一點講,外語學習的過程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個跨文化的交際過程,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nèi)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其次,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時展的需要。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和國際商貿(mào)的活動增加,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大學生就職的重要考核標準,也是21世紀人才應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而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獲得與外語教學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語教學中必須加強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再者,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度,減少文化差異帶來的負面影響。由于文化差異導致的跨文教交際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倘若在外語教學中除了培養(yǎng)英語學習者的基本語言知識技能外,培養(yǎng)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使其在學習語言時就可以將自身置于跨文化思考之中,那么學生就能夠恰當靈活地運用語言與不同文化背景、民族的人進行交流和溝通,增加跨文化交際成功的概率。因此,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當前我國外語教學中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現(xiàn)狀

我國當前外語教學中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并不是很樂觀。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教學大綱規(guī)定:至少要達到英語四級水平,具體要求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為目標,將語言基礎能力的培養(yǎng)和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相結合,從而使學生能在跨文化場景中進行有效交際。然而在當前高校外語教學中,雖然已經(jīng)逐步認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外語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仍然存在著普遍的重語言輕文化的問題,無論是外語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把握好這一大綱,忽視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其二是在目前的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外語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和學生以通過考試為教學和學習目標,如通過學校的期末考試,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等。這樣以應試為目的教學和學習都忽略了我國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即培養(yǎng)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說,僅以通過考試為目的的教學和學習失去了高校外語教學的意義,這很可能將導致學生在未來的就業(y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夠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受到文化差異的影響較大,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因此,外語教師須遵從教學大綱,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獲得扎實的語言基本技能知識的同時,又具備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

培養(yǎng)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刻不容緩。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外語教師和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將從外語教師和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兩個方面來討論:第一,外語教師的整體素養(yǎng)需要被改進和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外語教師的要求更高。一方面,外語教師一定要抱著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掌握其他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和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外語教師應不斷地閱讀和英語教學有關的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專著,參加相關的學術會議,做訪問學者,在外語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加大文化背景知識的強度和深度,幫助學生逐漸意識到漢語與英語上的文化差異,從而使學生能夠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誤解,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也能使外語教師在外語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二,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法措施,應本著科學性講解和興趣引導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法。理論教學包括文化背景輸入和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實踐教學包括發(fā)揮外籍教師的文化優(yōu)勢,組織跨文化交際活動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等。

(1)課堂上的文化背景知識輸入。在從事跨文化交際中,不僅要注意詞的詞匯意義,更重要的是需要隨時隨地地注意詞的內(nèi)涵意義。這要求教師在講解詞匯和段落時不單單講解其指示意義,還要挖掘其隱含意義及文化背景。比如dog(狗)這個單詞受到文化差異的影響,在漢語和英語文化中意思大不一樣,在漢語中,關于“狗”的成語都是卑鄙貶義的,如: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英語中“狗”被看理解為人類信賴的朋友,因此英語中關于狗的詞語并不含有貶義,如: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時),doggybag(打包袋)等等。在文化背景輸入時還要進行文化對比。比如漢語中的“害群之馬”在英文中為“blacksheep(羊)”。這都是文化差異產(chǎn)生的。通過科學的文化背景輸入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增加對異國文化的理解以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合理開設跨文化交際(能力)課程。考慮到非英語專業(yè)學生接觸跨文化交際較少的情況,學校應合理為學生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讓學生有機會系統(tǒng)地了解跨文化交際的相關知識,增強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潛意識認知。課上還可以向學生推薦跨文化書籍,歌曲,和電影(如《刮痧》),留跨文化交際作業(yè)等。通過在跨文化交際課堂上的學習,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必定會有顯著的提高。

(3)發(fā)揮外籍教師的文化優(yōu)勢。外籍教師的本國文化能夠幫助學生營造外國語言和文化氛圍,使課堂教學生動、靈活,極易引起學生學習跨文化知識的興趣。隨著學生和外籍教師對本國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的交流,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逐漸形成,并逐漸學會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有效的運用。

(4)組織跨文化交際活動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教師可以通過定期舉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知識講座、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際電影(如《刮痧》,《撞車》等)、跨文化知識英語角等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學校應為學生提供出國交流的機會,比如鼓勵學生在假期期間出國進行親身的跨文化交際體驗。這必定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總而言之,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且能夠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我國的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并不理想,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應認真貫徹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法措施,使學生成為符合時展的外語綜合型人才。

作者:李維偉單位:長春大學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