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價格變動的教學路徑探索

時間:2022-01-07 02:42:04

導語:商品價格變動的教學路徑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品價格變動的教學路徑探索

本文作者:周世良工作單位:樂山師范學院

全面分析大學生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商品價值量變動規律理論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一)大學生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商品價值量變動規律理論中存在的種種問題1.對商品價值含義、形成、決定規律認識不夠。商品價值是什么?商品價值是如何來的?商品價值量有多大怎么判定呢?如果連這也搞不清,又何從去談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如教學中問學生大渡河水有沒有價值?有的學生就說有價值,因為河水有用當然有價值。這就沒搞清價值含義與形成。價值是勞動的凝結,大渡河水又不是勞動產品,怎么會有價值呢?商品價值量有多大?有的學生認為商品花的勞動時間越多,價值就越大。這實際上是沒搞清,商品價值實際上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而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再有,就是哪一種時間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呢?學生往往又把握不準了,因而在作題時出錯。有些學生干脆把它理解為所有生產者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事實上,這里的平均實際上是指在現有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參與生產某種商品中的生產者生產時間的平均,而不是總平均。還有就是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必要勞動時間混為一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必要勞動時間這兩個概念是有著明顯區別的。簡單來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針對個別勞動時間而說的,但必要勞動時間則是相對于剩余勞動時間而講的,二者不能同日而語。2.不能嚴格區分商品價值與使用價值。教學中,學生還是能記住價值與使用價值概念,但在實際中卻無法分清二者。如學生說,一種商品用途越大,價值就越大。事實上,使用價值大,并不代表價值就大,如果它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少,價值量就不大。3.把商品價值量與商品質量混為一談。有些學生認為:商品質量越好價值量就越大。顯然,學生觀點是不正確的,我們往往發現,由于各個生產者的生產效率不同,生產同樣質量的商品所花費時間多少也就不一樣,因而銷售價格也就有高有低。由此可知,學生之所以犯錯,根源在于沒有正確區分商品價值量與商品質量兩個概念。質量,是指商品使用價值,而價值量是指商品價值大小。商品使用價值是價值物質承擔者,商品生產者只有生產出質量好的產品,才能更便于銷售,因而才能更好地實現價值,并不是說價值量是由質量決定的。同時,隨著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后,生產同樣質量的商品由于所花時間減少而價值量就降低,商品就會質量好而價格低。所以,并不一定是質量好的商品價值量也越大。4.不能很好理解單位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關系這一結論。學生往往認為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成正比。勞動生產率高,生產的產品多,因而價值量就大。形成該錯誤觀點的原因有兩點:即對勞動生產率沒有區分和對商品價值量概念理解不清。勞動生產率分為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個別勞動生產率,它們對商品價值量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拿社會勞動生產率來說,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表明生產該商品所用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少,因此,單位商品價值量越小??梢?,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至于個別勞動生產率所形成的時間是個別勞動時間,是不能決定商品價值量的。5.對于不管社會勞動生產率怎樣變化,單位時間里商品價值總量不變這一結論無法理解。有的學生認為,勞動效率提高,生產的商品更多了,因而商品總價值也應更大了,所以勞動生產效率越高的企業才會越賺錢。實際上,不管社會勞動生產效率提高多少,但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里創造總價值是不變的,因為同一勞動意味著勞動復雜性和強度以及熟練程度都沒變,所以勞動者付出勞動總量沒變,商品總價值也就不變。(二)大學生在學習商品價值量變動規律理論中存在諸多問題之原因1.高中階段相關知識欠缺。大學生之所以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商品價值量變動規律理論中存在諸多問題,最初原因就在于高中階段相關知識欠缺。而導致大學生相關知識有缺陷的原因有:一是理科生,高中政治走過場;二是藝體生,文化知識基礎較差;三是文科生有一部分在政治這門課上掉隊;四是中學政治教師有的教法欠缺。正是以上諸多因素才導致大學生先天不足,從而影響了對馬原理課知識的掌握。2.對馬原理課重視不夠。馬原理課作為公共政治課,學生往往重視不夠。學生心目中認為只要學好專業課就行。因此,上課遲到、早退、缺課現象較為嚴重,聽課也不夠認真,上課看別的書,玩手機,睡覺,有的連教科書都不帶,進教室就盡量坐后面位置。這樣的學習狀況很難保證學生能掌握商品價值量變動規律理論這一難點知識。3.教師教學太理論化,不夠具體直觀,不善于聯系實際,造成學生不易理解。馬原理課具有的明顯特點就是太抽象,理論性強,不易理解。這就要求教師教學要形象、直觀、具體,要多舉例,要聯系生活實際,這樣才易于學生理解把握。但我們的大學政治教師總是不太注意,上課就只注重把理論講得頭頭是道,但學生也聽得云山霧罩的,效果當然可想而知了。4.缺乏時間保障。馬原理課是由原來的馬哲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兩門課合成的,內容沒怎么變,但教學課時減少1/3;高校名義上重視,實際上總在想法壓縮兩課;馬原理課又分成理論課與實踐課,這樣,原理課又少了1/3的課時,造成理論課教學內容多而時間少的矛盾很突出,往往一個理論根本不敢展開作深入分析,因此,學生聽起來有點蜻蜓點水的感覺,這又怎能正確理解呢?

大學生正確把握馬克思關于商品價值變動規律理論的有效途徑

(一)構建馬克思商品價值變動規律理論的完整知識體系大學生在學習馬克思商品價值變動規律理論中之所以出現許多問題,首先是因為缺乏對相關理論完整準確的把握,往往是對知識一知半解,零零碎碎,因而就不能正確思考問題了。導致學生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就在于新編馬原理教材系統性、邏輯性不強,尤其是闡述問題只有干巴巴的幾根筋,很難讓學生理解。所以,要讓學生真正學好,還得在原理課教學中,進行內容拓展,為學生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理論體系。下面就相關知識體系中的重點內容作一闡述:1.商品價值量決定理論。商品生產者生產同一種商品花費時間不同,以誰的時間為準呢?馬克思告訴我們不由個別時間,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準。馬克思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5]。那么,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又如何理解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1)“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是指的當時社會某一生產部門內,占絕大多數產品的生產條件,而不是指絕大多數生產者的生產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產工具。如果絕大部分商品生產者生產的產品只占同部門內總產品的少部分,則其生產條件就不是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2)“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指的是在當時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具備正常生產條件的生產者中,大多數生產者所能達到的、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梢?,這里的平均不是一部門內所有生產者的平均,那些非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的商品生產者就不能參與平均。(3)“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中的“社會平均”不是數學意義上的平均,而是一種上升到理論抽象的平均,它是在商品交換中自發形成的,決不是靠人去計算得出的。(4)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只代表特定的一個部門,而不是說全社會只有一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一個社會內往往有許多生產部門,而不同的生產部門內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和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都不相同,所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就不可能一樣。因此,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都是只代表一定生產部門的。(5)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是固定不變的,而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科技進步,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在不斷改善,社會勞動生產率相應地不斷提高。所以,在特定的一個生產部門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改變而改變[6]。2.商品價值量變動規律理論“。率”言下之意就是指效率,勞動生產率就是勞動者生產使用價值的生產效率。而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關系是:第一,單位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第二,單位商品價值量與個別勞動時間、個別勞動生產率無直接關系;第三,不管社會勞動生產率怎么變化,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里創造價值總量不變;第四,商品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時間成反比,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第五,商品使用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生產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正比[7]。(二)更多地運用生動、具體的實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商品價值量變動規律不易理解,教學中要多舉實例,聯系實際,形象具體一些,才能收到更好效果。下面就相關兩個重要知識加以說明。1.關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理論。例:近代中國,假設制火柴行業一天總共生產出2萬盒火柴。分別由12家機器制火柴的企業和80家手工制火柴的企業生產。其中1.7萬盒是用機器生產的,每盒的平均勞動時間是10分鐘;0.3萬盒是用手工生產的,每盒的平均勞動時間是2小時。問:生產每盒火柴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這道題要正確完成,首先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由于“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是指當時某一生產部門中,絕大多數產品的生產條件,而不是絕大多數生產者的生產條件。因此,機器生產就是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因為用機器生產的火柴在該類總產品中占絕大多數。而在上面使用機器制火柴作為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由于每個勞動者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是不一樣的,生產一盒火柴的勞動時間就會不一樣,但我們知道,這應當決定于大多數生產者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即社會平均勞動時間就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此,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10分鐘。10分鐘代表的價值量就是一盒火柴的價值量。2.關于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關系的理論。關于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的關系這一內容,是學生很難理解的地方。教學中必須例舉才能讓學生一下明理。按照馬克思原理,勞動生產率分為個別勞動生產率與社會勞動生產率,這兩個生產率的變化而引起的價值量的變化是不一樣的。例:(1)制鞋部門皮鞋工人(1個):1小時創5元價值8小時一雙皮鞋一雙皮鞋價值量=40C+新價值(8×5=40)=80元(2)制鞋部門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1倍:1小時創5元價值8小時兩雙皮鞋兩雙皮鞋價值量=80C+新價值(8×5=40)=120元,一雙皮鞋價值=60元。由此可見,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是反比關系。下面再用數學方式對此問題來作進一步分析:假設用T表示單位時間,t表示生產單位某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生產時間,Q表示單位商品的價值量,M表示單位時里商品價值總量,N表示商品數量??梢灾?,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商品價值量的關系:某單位商品的價值量為:Q=t單位時間里商品價值總量:M=Q.N=t.N=T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分析:第一種情況:社會勞動生產率不變時單位商品價值量為:Q=t。第二種情況: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時,某單位商品的價值量為:Q1=t1。由于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使單位商品生產時間縮短,則:t1<t,Q1<Q。單位時間內價值總量為:M1=Q1.N1=t1.N1=T,M1=M。從上可知,社會勞動生產率同單位商品價值量成反比關系;社會勞動生產率不管怎么變,單位時間內的價值總量都不變。因為單位時間一樣,同一勞動意味著消耗的總勞動量也一樣,所以單位時間內的價值總量就不會變。第三種情況:商品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后,其單位商品生產的勞動時間會變少,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沒變,因此,市場上出售商品時單位商品價值還是:Q=t。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后,單位時間里生產商品數量增加,因而單位時里商品總價值:M2=Q.N2(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沒變,單位商品價值也不變)N2>N,M2>M由此可見,個別勞動生產率同單位商品價值量無直接關系,單位商品價值保持不變。個別勞動生產率同單位時間內的價值總量成正比關系[8]。教師在作了上面具體分析后可進一步總結,得出歸納結論:(三)在習題訓練中幫助學生靈活運用在學習馬克思商品價值量變動規律中,我們往往發現,大學生不善于運用理論去解決實際問題,考試中出錯率比較高。因此,教學中教師還要讓學生多訓練,教師及時給以指導幫助。習題訓練可以采用課外練習和課堂例題講解兩種方式進行。通過練習,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這幾年,筆者收集了一些全國研究生復習考試題中具有代表性的練習題,讓學生課外練習,使學生加深了理解。(四)通過社會實踐教學,加深學生對商品價值量變動規律理論的直接感知學生由于生活閱歷缺乏,在課堂上往往對抽象的理論一時難以理解。我們可以通過原理課社會實踐教學,讓學生深入企業去調查了解,直接感知。如我校在小學期帶學生去參觀省內大中型企業。學生們觀看了長虹的發展史,知道長虹生產客觀條件不斷進步,勞動復雜程度在不斷提高,彩電也不更新,但彩電價格卻在下降,為什么呢?因為勞動生產效率與單位商品價值量是成反比。綜上所述,原理課教學中,我們只要在理論知識上講透,同時又善于深入淺出,注意具體形象生動,多舉實例,加強練習,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就一定能讓大學生更好地掌握商品價值量變動規律這一重點和難點知識,使原理課教學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