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護理專業教學與啟迪

時間:2022-01-06 09:34:10

導語:國外護理專業教學與啟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外護理專業教學與啟迪

本文作者:岳鵬吳瑛工作單位:北京醫科大學護理學院

原因分析

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學生在家庭中的教養方式,可能就會影響學生對自我角色的定位和自我行為的管理。中國學生從小就會被教育“大人說話,孩子就要聽”“老師是對的,我們要照老師說的做”,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中國孩子是聽話的,但是,同時也是缺少質疑的,也就是沒有評判性思維和意識,這也應該是制約著課堂互動性的一個因素之一。而西方的文化,強調的開放、民主、人人平等,所以,孩子從下到大所受到的熏陶就是有觀點就要表達,有疑問就要質疑的思想,這種思想會促使在課堂中更加活躍的氣氛的形成,也有助于師生互動的暢通無阻。課堂紀律的雙面性作為一名基礎護理學的老師,我懂得這是培養優秀護士的第一步,是護士職業化的第一課,因此,幾乎在每一堂《基礎護理學》的練習課上,,我們都會強調“病人的床,不能坐”“沒有帶口罩,不能進練習室”等等實踐課的課堂紀律,我贊成也支持這些紀律,它規范了學生的護士行為,是護士職業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來到迪肯大學,看到他們自由靈活的課堂紀律和互動活躍的課堂氣氛并存后,我在反思:國內現在的一些課堂紀律,會不會影響學生的自由思考、自由提問的主動性,中國的學生在時刻擔心自己會不會在“穿衣、就坐、戴口罩”等方面會不會犯錯誤的同時,也可能同時在擔心自己的“說話、回答、提問”是不是合適?我們給予他們行為上的約束,會不會也阻礙了他們思想上的放松和自由表達。他們會不會在潛意識里覺得上課是不自在的,不能自在地坐著或者站著,也不能自由自在地回答或者提問?有幾個留學生和我交流,說除了語言上的障礙之外,他們還會把想問的問題,在腦子里轉好幾圈,想好了如何提問比較合適,如何措辭比較禮貌之后,別的同學開問了,或者下課的時間到了,于是,他們又把問題咽回到肚子里……他們在顧慮什么呢?這些顧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能夠打破他們的顧慮,讓他們在討論課中暢所欲言?這個問題,真的值得我們思考。對護理職業的理解澳大利亞的護士不是一襲白衣,沒有燕尾帽,普通病房的護士也不戴口罩。他們有統一的制服,基本上都是輕便與靈巧的生活裝。學生進入練習室不穿制服,不戴帽子和口罩的話,會不會讓他們自由散漫?不像護士的樣子?帶著這樣的問題與當地的教師交流時,他們說說,如果在課堂中,給學生太多的約束,他們會不高興,他們會離開這個專業;如果給他們太多的約束,學生就會不喜歡這個專業,即使他們以后做護士了,他們工作得不快樂;他們工作得不快樂,病人就別想快樂。病人不快樂,護士穿著再職業,也沒有完成護士的工作,因為讓病人快樂,才是護士最主要的職責。日后,細細品味幾個“快樂”之間的關系,發現一個相對更加嚴肅的話題: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的某些細節,會不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職業認同感?而護士的職業認同,又會不會影響者她們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滿意度?他們的工作又直接影響著護理的質量和病人的結局?

對我們護理教學的啟示

作為護理教育者,我們改變不了五千年以來約定俗成的文化,改變不了整個社會對護理職業的期待和理解。而且,優秀的文化也是應該繼承和發揚的。但是,我們的確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如何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實現真正的教學互長,平等交流,享受教學過程?目前有幾點不是很成熟的想法,我們可以討論。學生參與教改國內護理教育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不管是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改革,還是評價方法的改革,改革后新方法、新內容的接受者都是護理專業的學生。我們在為了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的內容而改革,那么可不可以讓學生也參與到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在每一次的教改討論會中,聽聽學生代表的想法,或許他們的需求,和我們想象的不完全一樣;或許他們的感受,會給我們一些思考;或許他們的思路,可以拓寬我們的途徑。尤其是在剛剛經歷了第一輪改革的學生中,他們的反饋是評價教學改革成敗重要的方面,他們的需要是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研究表明,在教學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能否尊重學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力及方法,也會影響教學環境,從而間接影響了教改的效果[2]。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角色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教師的角色、行為隨之改變。與此同時,學生角色的轉變顯得尤為重要。如何積極轉變學生自己的“受體”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如何促進學生在課堂內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是值得關注的問題[3]。學生對自我角色的界定,可以影響他們在課堂、在練習課、在臨床實踐中的行為舉止[4]。因此,我們可以在開學的第一堂課,或者是第一天,讓學生和教師真誠面對,坦誠交流。學生如何看待教師的角色,如何定義自己的角色,而教師又對學生有哪些期待?各自在教學過程的使命和責任分別是怎么樣的?為了實現目的,雙方的分工是什么樣的?只有在思想上解放了,在心情上放松了,克服掉教師是“出于領導地位的,是考官,是出題的,是站在講臺上高高在上給予知識和道理的”,“學生是被教的,是被考的,是坐在課堂里聆聽教誨的”這樣的思想,課堂的互動,才會真的出現。關于師生之間的關系,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我喜歡Warrnambool校區Lorraine說的一句話“我們在一起,共赴教與學的旅程”。改善教師的反饋方法教學反饋實質上是教師和學生雙向互動的信息交換的動態過程。教學反饋具有明確性、真實性、及時性、計劃性、雙向性、多樣性等特征,增強師生教學反饋意識,提升師生反應和接受能力,構建師生平等交往平臺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教學反饋的效果,從而取得應有的教學成效。教師反饋的態度和方法,影響著學生在課堂參與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5]。從態度上,我們需要不再以是非對錯論英雄;從技術上,我們要保證我們盡量用循證的思想來指導行為。下次教授鋪床的時候,我會思考,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流程來鋪床,它有什么科學依據,對病人的臨床結局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對護士的身心健康呢?而面對形形色色的答案或者問題的時候,我們的肯定,鼓勵,支持,或許給學生的反饋更加積極,讓他們張開嘴,打開思路,敞開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