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教育與在做中學研究

時間:2022-12-23 03:52:16

導語:創業教育與在做中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業教育與在做中學研究

一、創業與就業,不同實踐的價值取向

職業教育,即生計教育,通俗來講,是一種如何保障衣食、生活、生存的教育,此乃教育要培養人之社會化的重要內容。高等學校招生與分配制度改革以后,國家在積極促進大學生就業以外,同時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并逐漸認識到了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相關的創業教育政策與文件??梢哉f,就業教育與創業教育,是國家為了滿足不同社會發展需要而進行的兩種不同價值取向與教育目標的教育實踐。創業,即開創基業,是創業者對自己擁有的資源或通過努力能夠擁有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從而創造出更大經濟價值或社會價值的過程。而創業教育,是相對就業教育來說的,又稱企業家教育或者自我雇傭式教育,是一種培養和提高人的生存能力的教育。[2]創業是一項具有創造力的實踐活動,它以積極、主動地搭建個體的事業,在社會中歷練自己,在社會中檢驗自己的成敗,自己為自己創造職位構建事業的行為實踐,與就業的特征嚴格區別開來。相比創業者,就業者對于從業的選擇就帶有明顯的被動色彩?!熬汀庇许樦?、跟隨的含義,畢業生進入人才市場就業,是工作崗位的追逐者,未來的工作與職位是根據當時勞動力市場對于人才需求的具體情況所決定的。這就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個人其實是處于被動、不利的位置,這并不是否認個體能力的主觀能動性,而是每年大批勞動力涌入人才市場,需求遠遠大于供給所必須要面臨的社會現實。此外,畢業生就業的被動性不僅僅體現在外部市場環境,更與我國的就業文化有著根深蒂固的關系。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歷來教導人們要學會順從聽信權威,這種文化傳承演變到今天,則影響了我們國人的性格即敦厚老實、不擅改變、循規蹈矩、缺乏創新。另外,歷史上的官民關系都對當前大學生的就業文化有一定的影響。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人們固然安分守己卻過分依賴單位、政府。人們崇尚哪里需要哪里去,卻排斥獨立行事、追求自我表現。而后者卻是恰恰能激發人的創造力之所在。[3]在當今的社會經濟狀況下,對高校畢業生僅實施就業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職業崗位的需求與趨于飽和、激烈競爭的就業市場之間的矛盾。發達國家率先在高校積極倡導創業教育,鼓勵學生創業行為,德國更是把高校視為“創業者的熔爐”。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創業教育,在國家進一步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和下發的一系列相關政策下,創業教育的全面實施變得更加迫在眉睫。

二、創業教育實施的場所與手段:社會與實踐

(一)學校與社會:推行創業教育所不能分割的一體

杜威在《學校與社會》一書中提到:“教育的方法和課程正在發生的變化如同工商業方式的變化一樣,乃是社會情況改變的產物,是適應在形式中的新社會的需要的一種努力?!盵4]我們的人才培養,正如杜威所言教育需要變革一樣,也需要在不同的社會形勢下修改教育方針、教學內容、培養目標等。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需要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素質人才來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高校畢業生不僅僅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更要有相應的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其中,創業能力已經被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之上,它是證明一個人的事業心和開拓能力的“第三本教育護照”。然而,也正像杜威所說的那樣,現在的教育活動都是為“靜聽”做準備的?!办o聽”的態度是被動的、吸收的,是學生的心理依附教師的心理的一種過時的舊教育。我國學術界把這種教育稱之為灌輸式、填鴨式的應試教育,是一種脫離社會與實際生活的書呆子式教育。對于畢業生未來職業的引導與培養,無論是創業教育或是就業教育,我們都不能脫離開社會來空談。更不是僅僅提供類似創業原理或是職業規劃的課程就能實現得了的。學校與社會,就像杜威所言“:學校與商業生活之間應當是有機聯系的,但它的意思不是說要兒童預備從事某種特定的商業,而是說兒童的生活與他周圍的商業環境之間應當有自然的聯系”。如何做到自然的聯系,那就是教育應該為之努力的事業,即國家在實施創業教育政策的過程中如何把高校與社會、市場有機的協同起來,為大學生創業創新創造的有力環境。創業教育,籠統地說,是通過開發和提高學生創業基本素質和創業能力的教育,使學生具備從事創業實踐活動所必需的知識、能力和心理品質。具體地說,創業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自己整合身邊所擁有的資源和擅長的技能投入到市場中去檢驗成敗的一種實踐活動。當今社會,大學之道不僅僅是教書育人,“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更要為學生將來進入社會進行生存打下成人之道。如何洞察市場的經濟走勢、如何發現市場的創業商機、怎樣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建立企業等,這一系列內容都是需要政府、高校結合當前社會現狀進行規劃的具體創業教育內容。同時,創業教育的實施需要多方主體的協作才能得以實現,在以政府為主導、高校為主體的創業教育實施模式下,社會上的其他組織也應給予大力支持與鼓勵,例如各種慈善事業機構、企事業單位、黨委團委,都可以為創業教育的實施與推廣做宣傳、策劃。

(二)在做中學:創業教育的基本行動指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對于創業教育來說應該是基本的行動指南。創業教育固然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創業精神、創業知識與創業技能,然而就像陶行知所言,“我們對一群毫無機器工廠勞動經驗的青年演講八小時工作的道理,無異耳邊風。沒有親知做基礎,聞知實在接不上去”。[5]拿就業教育來講,大學生實習是為了進入社會做職前準備。而創業教育,則是為了個體迎接整個社會的檢驗而進行的勇敢嘗試。聲名遐邇的”雅虎“公司及其創業者楊致遠,影響世界的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還有我國著名教育培訓機構新東方的創始者俞敏洪,他們都是那個年代大學生創業并成功的楷模。光鮮艷麗的背后我們仿佛很難注意到在創業初期,創業者們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艱難地開拓市場、在成功與失敗之間總結經驗教訓,甚至是在企業發展遇到瓶頸時委曲求全。這一切經驗與教訓是我們在象牙塔里學不來的,創業教育的最后落腳點就是把重心放在實踐上,只有讓學生們真正走入社會、進入市場中,才能用理論結合實踐來考量與檢驗自己的創業想法與活動。創業在今天已不僅僅是自我雇傭的代名詞,它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已經融入人們的思維觀念中。對于創業教育,政府和高校應該給予關注。當今我國的創業教育發展水平還不高,與社會、市場結合得還不夠緊密,尤其是實踐活動不到位,這些都值得我們反思。創業教育只有讓大學生真正付諸實踐,經受社會與市場的檢驗,才能稱之為發展成熟的創業教育。

本文作者:周淑怡工作單位:首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