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教師繼續教育課程內容特點
時間:2022-09-21 07:29:36
導語:國外教師繼續教育課程內容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師繼續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對終身學習理念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的詮釋。課程內容的設計直接決定論繼續教育的有效性,本文結合近十年來的學術研究論文,對國外繼續教育課程內容研究為核心問題展開論述。
教師是學校的主體,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教師素質的提高,教師繼續教育課程設計是客觀提升教師職業素養、職業技能的重要手段。“”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教師繼續教育屬于繼續教育的一種,是指根據社會和在職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己獲得教師任職資格的教師所實施的促使其專業發展的學歷性的和非學歷性的教育活動的總稱。
一、研究概述
國外在教育領域,特別是課程領域的研究一直沿著科學化的道路發展,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參照。近年來,隨著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教師的教育也備受矚目。由此,關于國外教師繼續教育的研究也數見不鮮,主要涉及繼續教育模式、理論研究、以及各個學科繼續教育研究等。最早關于國外教師繼續教育的研究,始于1988年李藝苑發表在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的文章《國外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概況簡析》,文中提出“學歷教育終非長久之計,成人師范院校面臨著轉向問題”,并提出了,組織辦學形式多樣的長短期教師培訓班,針對性設計培訓內容,以滿足教師的實際需求。
二、國外教師繼續教育內容的特點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各國在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也變得越來越科學化、合理化和多元化。目前西方國家的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已經由單純的對教師專業知識的培訓,發展到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雙重培訓,注重教師綜合素養的提升。而在培訓過程中,其內容與教師教學中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以此滿足各階層教師的需求。
1.實用性與針對性。實用性與針對性,即針對教師本身特點和需求,開設貼近實際教學和實際生活的進修課程,為教師教學提供針對性的指導。近年來,國外教師繼續教育在培訓內容上由以大學的課程為主,轉向以中小學教師教學實踐的需求為主。日本的教師繼續教育課程中有一類“企業進修課程”充分體現了課程設計的實用性價值取向。在日本,作為新任教師進修除教育中心的講授、演習之外,要通過參觀包括民間企業體驗的進修,加深對教育的理解,從而獲得多樣的教育體驗和各種社會體驗。
2.層次性與系統性。層次性與系統性是指各國在教師繼續教育內容設計方面逐步系統化、完善化,并形成了層次分明的課程機構。各國教師培訓內容既有一般的文化業務水平的提高,又有師范專業課程的訓練;既有單項科目、課程和專題研究,又有多學科的系統學習、提高學歷的進修課程。以韓國為例,其在職教師的進修種類,按照進修性質分為三種,即一般研修、資格研修、特別研修。其中一般研修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基礎知識水平而進行的研修;資格研修是為了取得上一級資格所需要的研修;特別研修是國家或地方自治團體制定的特別研修計劃,把教育公務員派遣到國內外的教育機關或研究機關接受一段時間的研修。在教師繼續教育的課程安排方面,西方的教育主管部門會依據中小學教育發展的方向,有計劃、有目的、系統地安排培訓課程。
3.綜合性與多樣性。綜合性與多樣性即強調教師基礎綜合素養的提升,并賦之以多樣化的課程組織形式,以適應滿足教師學習的需求。例如,法國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除了教育教學知識,還包括學校社會和經濟環境的知識。日本學部教學計劃中設有基礎教育課程、共同教育課程和專業課程。而基礎教育課程主要以普通教育課和學科專業課相結合,講授一般基礎教育課程,諸如教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培養教師在特定領域的指導能力。此外,各國教師進修計劃富有彈性,形式多樣,以滿足教師的不同需要。英、日、法都有短期、中期、長期課程,又分為全時制和部分時間制,方便教師充分利用閑暇,進行碎片化學習。在進修的形式上也不拘一格,既可以自我進修,也可以集體進修;既可以到校外進修,也可以在校內進修,教師可以自由選擇。
4.時代性與前瞻性。時代性與前瞻性是指在教師繼續教育內容應緊跟時代步伐,傳遞先進的思想理念,以適應多變的時代背景,且培養教師前瞻性的視野。美國在新技術革命的沖擊下,對教師繼續教育內容的現代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開設了眾多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以外的反映科學、技術、文化的課程,編寫了新的教材和參考書籍,特別是注重跨學科和人文學科的課程等以迎合時代的需要;在課程內容也注重前瞻性,如人口與環境問題、團結與和平問題、參與合作問題以及未來勞動技術等。
三、國外教師繼續教育內容設計啟示
世界各國教師繼續教育課程都各具特色,其內容設計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指引。所謂課程內容設計,應包含以下三個部分,即內容的來源,內容的篩選,以及內容的重組,使之成為系統的課程內容。(一)教師繼續教育課程內容的來源
1.先進教育理論。先進的科學教育理論是教師繼續教育內容的首選。特別是對于離開高校從教多年的骨干教師,接收先進的教育理論和理念是教師繼續教育的重點。
2.國家政策導向。國際背景、政策導向乃至社會問題都是教育內容的來源。我們常將教育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對于社會環境和政治背景的了解,特別是教育政策的理解領會,對于開拓教師視野和提升綜合素養的重要內容。
3.校本培訓計劃。校本培訓是各級各類學校依據本校特色制定培訓計劃、涉及培訓內容,相對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操性。本地區各學校校本培訓的課程內容也將是教師繼續教育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4.一線教師需求。滿足一線教師的實際需求,解決實實在在地教育教學難點才是培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課程內容設計中應做好需求調研,收集教育熱點、難點和一線教師急需補充的教學知識、技巧。
(二)教師繼續教育課程內容的選擇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缺一不可。在課程內容選擇過程中應注重理論教育與實操訓練相結合,注重理論教育在于提升理論高度,引領一線教學的科學化、合理化;而實踐教學則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操課程,避免與實踐脫節,而造成教師繼續教育價值降低或淪為形式。
2.集體審議法。著名課程理論家斯騰豪斯提出了課程開發的“過程模式”。強調在協商研討的過程中完成課程設計,注重教育專家、教育行政部門、一線教師、學生以及社會人士和家長的共同參與。教師繼續教育課程內容的選擇亦是如此,應結合多方建議,通過集體研討的方式,選取具有科學性、現代化和實操性的課程內容。
(三)教師繼續教育課程內容的重組
1.按教師發展階段分類。自師范院校畢業到成為成熟的專家型教師,教師專業發展呈現階段性特征。國內學者將教師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適應階段、定型階段、突破階段和成熟階段。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重組亦可以此為依據,為教師專業發展設置持續性的系統性教育內容。如,適應階段,應做好新教師教學法的培訓,訓練其將所學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定型階段,應開設相應的觀摩研討,查漏補缺,提升教師教學技能,培養其教學藝術;突破階段,應轉向專業理論知識,補充學科知識,提升專業素養;成熟階段,教師的成長向名師、專家型教師轉化,應更多關注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
2.按課程類型分類。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將課程分為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按照內容分類,設置基礎綜合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或根據重要程度,設置選修與必修課程。對于適應范圍較廣的教育理論、教育心理學、教育教學法等作為基礎綜合課程,以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將學科的發展情況、前沿動態、專業理論等作為專業課程,以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而標準學分的構成應以多種課程類型向結合,例如選修課不低于18學分,基礎綜合課程不低于48學分等。
參考文獻:
[1]李藝苑.國外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概況簡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88:107-109.
[2]范恩源.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課程體系研究[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3]楊榮昌.教師繼續教育課程體系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4]林琳.國外教師繼續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1,(09):170-171.
作者:付麗 單位:中山市教師進修學院
- 上一篇:演唱技巧與聲樂教學方法研究
- 下一篇:水利單位推廣繼續教育的重大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