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法”語文教學論文
時間:2022-07-23 06:09:00
導語:“針灸法”語文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針灸法高中語文
祖國傳統的中醫療法中,有一項寶貴的遺產———針灸。幾枚小小的銀針,一兩個燃炙的艾頭,運用提、揉、捻等手法刺入(艾頭是貼近)相應的穴位,竟能去麻除痹,活血通絡,功效確是神奇無比。由此我受到啟發:高中生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及其處于特殊的心理時期,課堂上極少有愿意主動發言,協同老師解答疑難的;有些同學的知識水平偏低,自主學習、遷移學習的能力也不夠強,習慣于聽老師在課堂上傳授,自己只管記筆記,以至于形成課堂教學的一言堂。如何使學生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沉悶的課堂氣氛為百家爭鳴的局面?我想,不妨嘗試一下把“針灸”的原理引入語文課堂教學中來。
一、針灸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關鍵是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教材的處理,二是對學生的把握。對于教師來說,對教材的處理,操作起來相對容易一些。因為現行教材的學習篇目,多是千錘百煉的傳世佳作,為學生提供了許多鑒賞學習的角度;且歷來研究者眾多,有豐碩的研究成果可資參考;再就是這些篇目均按學生能力訓練發展需要的梯度編排,每一階段均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分解到各單元各篇目中,目標仍然是明確具體的,更有教學重點難點的提示。因此教材中的“穴位”是不難得到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穴位”都于具體教學有益,這就需要老師斟酌損益,頗費心思地做一番“取舍”的工作。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預想學生學習活動中思維為之凝滯的若干個點,作為入針的穴位,或啟發點撥,或創設情境,或補充相關的研究資料,或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予以討論解決。切忌有掛萬漏一的心理,恨不得每篇課文都扎得全是針眼才好。倘若真是如此,別說是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恐怕學生也會因消化不良而厭食、拒食,對語文課敬而遠之。因此,我在課堂的教學實踐中,每篇課文只注意抓好三兩個穴位,以期學生在研究討論之后,真正有茅塞頓開的喜悅,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例如《愚溪詩序》的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在讀懂文字的基礎上培養初步鑒賞古代散文的能力。怎么樣去讀懂文字,學生經過高一階段的學習,已掌握了相應的方法,具備了較強的能力,這一塊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但怎么去鑒賞,鑒賞什么,古代散文的鑒賞與現當代作品的鑒賞是否是一回事,能否適用同一方法?學生則普遍感到有些茫然。于是我引導學生把目光盯在文章議論、敘事、寫論文格式景三者的有機結合上,重點鑒賞文章“托物興辭,寓意深遠”的特點,圍繞這一中心,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討論它的敘議結合和寫景抒情,思考回答若干問題:1.全文共用多少個“愚”字?共有多少以“愚”命名的景物?其中主要景物有哪些“愚”的特征?2.作者用了大量的貶詞貶語,是真心貶損這些景物嗎?3.作者為何正話反說?反映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4.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主要的問題研究討論透徹了,關鍵的穴位活絡了,其他細枝末節的問題,還怕學生解決不了嗎?
二、教材是提供學生解讀、研究的對象。
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既是無生命的(好比一條魚),也是有生命的(好比一塘魚),全看教師怎樣引導學生去學習教材。事實上,教師在教學中所起的主導作用,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區別只不過在于自覺與不自覺,所發揮作用的性質和程度不同而已。教師的包辦代替,是將“魚”切碎了喂給學生,這種做法已被眾多教育者所摒棄,而代之以各種各樣的教學新法。“針灸”法引入語文教學課堂的重要目的便是要努力實現:激發學生學習新教材的動機、興趣,引發問題,形成“我要學”“我樂學”的求知心理狀態,調動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力,喚起他們自捕“塘中魚”的熱情。相對于針灸教材,學生方面的工作確實要復雜得多。教師需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生活積累以及興趣、愛好、特長乃至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做到相當了解,于教學中因時因地因人而制宜,才有望取得理想的效果。且教學中不能一味遷就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和自發的興趣,而應積極培養。依據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的思想:教學不僅要考慮學生已達到的發展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們最近期內發展的可能性。因此“教學要走在發展的前面”,要“創造”最近發展區。依我個人理解,這就是說:只有既符合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又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使學習的要求成為學生自己的需要,從而喚起學生響應的努力,促進其不斷發展。落實到具體篇目的教學,在哪兒入針,學生的求知欲望才能被激發,教師便得下足功夫,既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針千人。例如概括《燈》中“燈”的象征義,引導學生回顧《白楊禮贊》中“白楊”的象征義,《海燕》的象征義,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散文象征手法的認識;理解《燈下漫筆》的標題,讓學生自己創設一種情境,回想這樣一個夜晚:任意的夜晚,有月或無月,桌上一杯熱氣氤氳的茶或咖啡,一盞孤燈,你會想些什么?是不是“視通萬里,思接千載”,抑或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如此,則“漫”的內涵不言自明。《邊城》中“翠翠”的那份朦朧的感情,祖孫間的親情如何去體會?同學們正處于十五六的花季,在爺爺、奶奶的呵護關愛中長大,于生活點滴中不難體會到這份真情。“針灸”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其兩個方面的工作是相輔相成、密切相關的。
- 上一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論文
- 下一篇:大學語文課程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