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仰功用論文

時間:2022-07-26 05:03:00

導語:教育信仰功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信仰功用論文

摘要:教育信仰在教師的教育生涯中起著精神引領和行動準則的功用。教育信仰的養成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進行:一是樹立正確的教育信念;二是確立積極的教育情感;三是形成堅強的教育意志。三者相互結合,相互作用,教師教育信仰就會逐漸養成。

關鍵詞:教育信仰功用養成

當前,教師對教育的事業心不強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教育只是教師得以生存的職業,而不是一項為之奮斗而無悔的事業,這導致在教育領域產生諸多的問題,對這些問題追本溯源,多是教育信仰缺失造成的。如何重建教育的崇高精神,讓教師懷著虔誠的事業心,運用教育智慧去育人,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提升教師的教育境界,都需要教師的教育信仰。

一、何謂教師教育信仰

關于信仰的含義,眾說紛紜,《辭海》中的解釋是:“對某種宗教或主義極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為行動的準則。”李德順認為,“信仰是指人們關于最高(或極高)價值的信念。”譚振宇認為,“信仰是指對于終極價值的確信”。荊學民認為,“只有那些關于極高或最高價值的信念才能成為信仰。”從以上的解釋中我們可以得出兩點:一是信仰是對某種價值的確信,即某種宗教、主義、信念等的極度堅信;二是信仰使人在實際行動中身體力行。筆者認為,信仰是指人們對于某種被認定的終極價值的極度信奉和自覺追求。

什么是教師教育信仰?筆者認為教師教育信仰必須在教育關系中理解,它是教育信仰主體、教育信仰客體二者關系的反映,這種教育關系實質是價值關系,表現為教育本真屬性和教師的自身需要二者所構成的價值關系。教育的本真屬性就是生成智慧生命和道德生命,實現心靈和心靈的交流,精神和精神的暢游,教師的需要就是用教育智慧來培養學生,生成學生的智慧生命和道德生命,在這個過程中追求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實現和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從而提升教育境界和人生境界。教師教育信仰必然存在于教師和教育所構成的價值關系中,是教師對這種價值關系的評價及對評價結果的持有。因此,教師教育信仰是教師在評價教育本真屬性和教師需要關系的基礎上,對于某種被認定的終極價值的極度信奉和自覺追求。

二、教師教育信仰的功用

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為教育,只是教學技術而已。”教師作為從事教育活動的主體,主要職責是教書育人,這包韻得性兩方面的教育:一是傳授知識和形成技能最終使學生擁有智慧;二是在傳授知識和形成技能的基礎上,對學生的精神境界進行提升,最終使學生擁有道德。在實施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擁有教育信仰,這樣才能更好地從事教育活動。

1.教育信仰是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精神引領。教育信仰首先是教師對某茅隧版價值的極度信奉。所謂極度信奉,指的是教師在精神層面上對終極價值極度相信、熱愛和仰慕。對于教師而言,就是對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這一終極價值的極度相信、熱愛和仰慕,表現為教師把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作為自己的精神目標,并在終身的教育活動中去實現。實現了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教師就成就了幸福的教育生活,提升了教師的教育境界和人生境界,從而完成了這一精神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教育信仰成為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精神引領。

2.教育信仰是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行動準則。教育信仰同時是教師對某種終極價值的自覺追求。所謂自覺追求,指的是教師在教育實踐中自覺地把所極度信奉的終極價值轉變為具體的教育行為,這種具體的教育行為具有持久性的特點,不會因為外界的原因而改變。教育信仰與教師的教育行為總是相一致的,有什么樣的教育信仰,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行為。因此,教育信仰成為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行動準則。

3.教育信仰是教師實施成功教育的保障。教育信仰是教師對某種被認定的終極價值的極度信奉和自覺追求,表現為對終極價值的信奉和追求的統一,即對信奉的終極價值在精神上高度認可,在行動中忠實地執行。在實施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把信奉的終極價值轉化為精神信念,成為實施教育活動的精神引領,在任何時候和任何環境不會因為外界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精神信念。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把信奉的終極價值轉化為積極的行動,在每一項教育活動中都認真的遵守自己的精神信念,變成具體的教育行為。只有把精神信念和具體行動結合起來,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教育活動就會取得成功。

三、老師教育信仰的養成

1.樹立正確的教育信念。教育信仰來源于教師刊教育的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教師對客觀教育世界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即教師通過對紛繁復雜的教育活動進行正確的認知,從而把握教育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活動。通充扭里性認識,教師獲得教育知識經驗、個性化教育理論觀念、教育信念。這些理性認識結果都是對教育世界正確的反映,即正確地反映了教育的本質和規律。正是因為是正確反映了教育的本質和規律,所以才能被教師所信奉和遵從。可見,理性認識是教育信仰的前提和基礎。教師的理性認識主要通過三個階段來進行:

(1)教育知識經驗的獲得。教師通過對教育理論的學習和初步的教育實踐,獲得了教育知識經驗。這一過程是教師對所學習的教育理論在教育實踐中加以機誡運用的過程,還沒有進行個性化的提升,僅是對學習結果和實踐結果的初步認識。

(2)個性化教育理論觀念的形成。在獲得教育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對教育知識經驗的分析,并不斷把這些分析的結果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加以論證和檢驗,經過多次的論證和檢驗,教師就會對教育理論和實踐產生獨特的認識,這些獨特的認識經過不斷的加工整理,會逐步形成個性化的教育理念觀念。

(3)教育信念的樹立。所謂教育信念是指教師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產生的確信為真的觀念和理論,是對教育觀念和理論的肯定性持有。教師經過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對個性化教育理論觀念的論證.會逐步堅信所持有的教育理論觀念能夠解決其教育生涯中面臨的教育問題,由此產生對所持有的個性化教育理論觀念的確信,這些個性化教育理論觀念經過多次的提升,教師就會逐步獲得教育信念。教育信仰首先是一種教育信念,但不是所有的教育信念都會成為教育信仰,只有被教師認定是最高價值的并二在精神層面占統攝地位的教育信念才能轉變為教育信仰。教育信念與教育信仰存在著相同之處,都以相信為基礎,所不同的是,教育信念存在于意念層面,而教育信仰不僅停留在意念層面,還具有實踐的傾向。同時,教育信仰是教師對教育信念的一種堅信和仰望,只有正確的認識才能相信刁能對某一教育信仰對象堅信不移,才會形成教育信仰。

2確立積極的教育情感。教育情感是教師認識教育活動的一種特殊方式,指教師對教育的屬性是否滿足其需要的這種關系的體驗和感受。教師的教育情感首先潛留在教師的內心。作為一種自我體驗而存在,其次還以各種方式表露出來,外化為一種積極的、肯定的情感追求,表達的是一種喜愛的、神圣的、高尚的情感體驗,成為一種現實的教育力量,參與到教師開展的各項教育實踐活動中,促使教師飽含熱情和激情地執著于所從事的教育實踐活動。教育情感分為積極的教育情感和消極的教育情感.積極的教育情感在教師教育信仰的養成過程中具有推動的作用。如何確立積極的教育情感呢?主要分三個階段來進行:

(1)確認識教師的使命。教師首先必須正確認識自己所擔負的使命,教育是生成智慧生命和道德生命的活動,因而教師擔負著培養智慧生命和道德生命的光榮使命。只有正確認識了教師的使命,才能在教育實踐中投人自己的熱情和興趣,才能喜歡教育,熱愛教育,這是培養積極的教育情感的基礎。

(2)在教育實踐中產生教育情感。教育情感是在教育關系中產生的,這種教育知落主要表現為實踐關系。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把所學習的教育理論應用到教育實踐中,有一些教育理論會取得成功,這會給教師帶來欣喜,這種欣喜慢慢地會轉化為對教育的喜歡和興趣,并逐漸產生積極的教育情感。

(3)在教育實踐中升華教育情感。在教師個性化教育理論觀念形成的過程中,教師會把這些理論觀念不斷的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加以論證,每一次運用和論證都會有所收獲,這些收獲會使教師體會到成功的決樂。經過多次的實踐論證,教師會把對教育的喜歡和興趣進一步提升,形成對教育的一種持久的熱愛,從而升華教育情感。

3.形成堅強的教育意志。教育意志是教師在評價教育本真屬性和教師需要關系的基礎上,預選一定的目的,通過調節、控制實現確定目標的自覺意向。教育意志是教師內部目標向外部動作的轉化,在教師的教育信念和教育情感向實踐轉化的過程中,教育意志表現為一定的自制力,它使教師的合態更加穩定,追求更加執著,更能使教師克服各種困難和阻力,為實現自己的教育信仰甚至不借犧牲一切。正是由于它的作用,教育信仰才不只是一種精神和心理的狀態,而是一種行動。

(1)明確追求的目標。目標是行為的導向,在教師教育信仰的養成中,教師追求的目標就是教師持有的教育信念,即對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這一終極價值的持有。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作為最高價值的信念,如果教師對這一教育信念有正確的認識,就會成為教師終身追求的目標,并在行動中加以貫徹落實,最終使這一教育信念轉變成教育信仰。公務員之家:

(2)結合積極的教育情感。教師追求的目標確立以后,在對教育世界的認識和具體的教育行為中,就要緊密結合積極的教育情感,充分發揮教育情感的現實力量,促進教育信仰的養成。在認識教育世界中,帶有積極教育情感的認識具有極強的能動性,能夠更好的認識教育世界。在實施教育行為中,帶有積極教育情感的行為是發自教師內心的,具有極強的主觀傾向性,有利于教育行為的展開和教育活動的完成。

(3)具備持之以恒的教育行為。持之以恒的教育行為是教育信仰在教育現實中的具體體現。作為教師,要養成教育信仰,就必須把追求的教育信念轉變成教育行為,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教育環節和教育細節中,而且這種教育行為是持之以恒的,不會因為外界的變化而改變。只有具備了持之以恒的教育行為,教育信念就會持續不斷的轉變為教育行為,教育情感就會不斷通過教育行為而提升,教育信仰就會逐漸養成。教育信念、教育情感、教育意志三個因素有機地結合為一個整體時,教師就會進入一個堅信為真而不加懷疑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并為這一目標不斷實施自己的教育行為,經過多次的反復實踐,教育信仰就會逐漸養成,成為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精神引領和行動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