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老師主體性教育思考

時間:2022-02-14 04:37:00

導語:簡述老師主體性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簡述老師主體性教育思考

在大力提倡“發揚學生主體性”的今天,來談論“喚醒教師的主體意識”好象很是不合時宜。但是有感于目前語文教學中種種似是而非的現象,有些話還是不得不說。

一說起“教師主體”,人們就往往會想到傳統語文教學中那種教師主宰著課堂,“滿堂講、滿堂灌”的教學形式,以為那就是“教師主體”的體現。我以為這是不正確的。在語文教學,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耳提面命,學生洗耳恭聽,看起來似乎是教師一個人在把持著課堂,他顯然就是課堂里的主體了,其實,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是“傳聲筒”,是被教材,教學參考,備課資料等等掌控著的傀儡而已,根本就沒有“主體”地位可言。這樣的課堂,真正的主體是教材,是教參!教師只是“偽主體”罷了。

新課程十分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注重情感體驗”、“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不少語文課堂一改過去沉悶的“滿堂灌”、“滿堂記”,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在這樣的課堂形態下,學生“動”了起來,氣氛“活”了起來。語文課堂教學的形態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可是,我們同時也發現,在很多張揚“學生主體性”的課堂里,教師地位卻在缺失。因為學生成為“主體”了,進行“自主探究了”,所以教師就甘居幕后,甚至對課堂只是提幾個問題啟發一下,然后聽之任之,袖手旁觀。教師也由原來的“主宰者”成為了“旁觀者”。根本不去顧及學生的探究方向,探究方式,探究結果。難道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要以教師的“地位缺失”為代價的么?那樣的語文課堂除了讓學生“主體”了之外,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什么作用呢?

我覺得,我們不能因為新課程提倡“學生主體”,教師就可以“不作為”;相反,新課程更需要喚醒教師的主體意識,更需要發揚教師的主體性。我們提倡“喚醒教師主體意識”,發揚教師“主體性”,不是讓我們回到過去那種“傳聲筒”式的“偽主體”,而是要我們能用自己的學識、自己的熱情參與到教材選擇、文本對話、課堂設計、師生對話中。因為只有充滿主體意識、獨立精神的教師才能真正給予學生以“主體”地位。

首先,在教材使用、文本對話中,教師應該有主體意識。新課標指出:“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這就告訴我們,教師要有正確的教材觀。教材是教師用來發展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工具。作為工具,它是被我們利用,而不是用來膜拜的。對于教材,教師要有自主精神和否定意識,不僅要能發現教材文本的優劣,對已經選用的文本也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同時,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學會選擇適合學生學習、適合自己教學的教材。新課程標準規定的中小學必背的篇目中,除了推薦部分外,還有一部分要*教師自己補充。課外讀物也基本上只推薦了有限的內容,大量的還需要教師自己去選擇。如果教師沒有自主意識,沒有選擇的能力,怎么去達到這樣的要求呢?

其次,教師要在在教學設計中要發揮自己的主體性。雖然目前有大量的教學參考、備課資料、教案集錦等等東西可以供我們借鑒,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因為學生不同,教師自身的教學風格不同,*照搬某種現成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只有根據學生實際和自身優勢,不拘一格、靈活多變地選取能夠適應自己教學需要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發揮課堂的教學效率。

只有教師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才能創造出生動而有激情的課堂。教師巧妙地創設情境設置懸念、合理地安排教學環節、嚴謹地組織教學過程、大膽地選取教學策略、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內容、富有個性的教學手段等等都能有助于發揮學生積極性,調動他們的主體意識來和教師產生知識的交流、思維的碰撞,情感的共鳴。只有這樣,學生的主動性才能被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才會真正得到落實。

再次,和學生的對話中,教師也要有鮮明的主體精神。從本質上來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材和教師的功能都是服務于學生的發展。但是,這種服務不是以喪失自我獨立地位為代價的。只有人格獨立的主體之間才有對話,任何從屬、迎合的交流都不是真正的對話。師生只有在彼此的和諧共存中,才能促成主體之間的共同成長,才能共同建構新的知識能力、精神情感。

面對文本,教師也有自己獨立的閱讀尊嚴,也有自己的閱讀體驗。這種尊嚴不僅表現在文本的理解上,也表現在和學生的對話中。教師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閱讀結論,另一方面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現在很多課堂就出現了一些不良傾向,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誤讀、異讀甚至歪讀不作確切評價和及時糾正,還沾沾自喜于學生的“積極思考、熱鬧發言”。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我想大家也都看到過,這里就不再贅述。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方式,和學生對話,激發學生的思維。畢竟中學生不同于成人,他們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等方面有很大的不足。如果在教學中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而放棄自己的地位,不聞不問、放任自流甚至曲意迎合、盲目鼓勵的話,那要教師有何用?

語文教學是極富個性化和創造性的行為,只有喚醒教師的主體意識,發揚教師的主體精神,才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