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權法律保障研究

時間:2022-04-23 03:18:52

導語:教育教學權法律保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教學權法律保障研究

一、侵犯教育教學權的形式

教育教學權是教師最神圣的權利,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非法剝奪在聘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的權利。但是,在現實中存在著許多侵犯教師教育教學權的行為,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教育行政部門侵犯教師的教育教學權。即行政官員命令教師從事與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無關的事情,使教師無法正常享有自己的教育教學權。這種現象在農村學校中比較普遍。例如,河南省某縣鎮政府為了完成農民建設種煙基地的任務,要求該鎮教師每人聯系10畝種煙指標,完不成的下崗。該鎮中學特放假三天,因大多數教師僅憑個人力量無法完成,只好把任務派給學生,讓孩子動員自己的家人和親戚種煙。該鎮政府為了政績,沒有經過任何程序,就讓老師們停止教育教學,一方面侵犯了學生的受教育權,另一方面也侵犯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權[1]。還有一些行政官員利用自己的權力,隨意剝奪教師的教育教學權。張某系某高中教師,工作認真負責,教育科研水平優先,先后發表數篇論文,多次被評為縣模范教師。由于張某拒絕了某縣教育局領導的孩子進入他所教的畢業班,不久之后,縣教育局就收回了他的模范教師稱號,并批評他教學方法落后[2]。在本案例中,縣教育局領導僅憑個人好惡,干涉教師的教育教學權利。這些都是嚴重侵犯教師教育教學權的行為。2.學校侵犯教師的教育教學權。《教師法》第三十七條規定“:教師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的;(二)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這就是說,只有符合上述三個條件之一的,學校或教育行政部門才有解聘教師的權利。但是,在現實中,學校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權隨意處置,領導干部打擊報復教師,或出于其他原因,以某種借口將教師調離教育教學工作崗位或解聘教師,限制教師發揮其才干以及壓制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的研究與探索等行為時有發生。例如原株州市某中學高級語文教師尹建庭告株洲市教育局一案。尹建庭曾在自己撰寫的論文《入學教育課》中提出“讀書考大學是為了掙錢娶美女”的觀點,之后他又出版了其個人文學作品集《人世老槍》一書,書中有“世上的一切都必須為我服務,不然,這一切都沒有意義”“,天下最大的謊言,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等言論,并在課堂上向學生推銷這本書。株州市教育局發現上述問題后,對其進行調查和處理,作出了株州市內所有學校不聘用尹建庭當教師的處理意見。之后尹建庭向法院提起訴訟,依據《教師法》的相關規定,法院最終判決株洲市不聘請尹建庭當教師的處理辦法無效[3]。在本案例中,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都不能剝奪尹某受聘于符合資質的學校的權利。當然,教師也應該本著教書育人的原則,給學生正確的引導。3.學生侵犯教師的教育教學權。這是學校中最常見的侵犯教育教學權的行為,但在現實中又經常與教師侵犯學生受教育權相互混淆。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與教師所擔負的歷史使命,決定了教師對學生享有教育教學權,而同時,學生又享有并有權行使受教育權。在課堂上,一些學生多次違紀且經教育仍不改正的,已使教師無法正常從事教學活動,則涉嫌學生侵犯教師的教育教學權。但如果教師將學生攆出課堂,教師就涉嫌侵犯學生的受教育權。在相關案例中,都認為是教師侵犯了學生的受教育權,教師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筆者認為,依據《教育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受教育者享有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的權利,即參加教育教學活動的權利。但學生的權利和義務是同時存在的,享有一定的權利就應履行一定的義務,履行了義務才能更好地享有其權利。筆者認為教師不僅沒有侵犯學生的受教育權,而且是依法對自己和其他學生合法權益的維護。由此可見,教育教學權的實現依賴于教師權利和學生權利的相互配合。教師教育教學權的實現是學生學習權利實現的基礎和前提,只有教師的教育教學權得以實現,學生的學習權利才能得以實現。

二、教育教學權的法律保障現狀

我國《教師法》第七條第1款規定:“教師享有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的權利”,即教師具有教育教學權,它包括:(1)教師可依據其所在學校的教學計劃、教學工作量等具體要求,結合自身的教學特點,自主地組織課堂教學;(2)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其教學內容和速度,并不斷完善教學內容;(3)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在教育教學的形式、方法、具體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實驗和完善。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剝奪在聘教師的教育教學權。與之相對應,《教師法》第八條規定“教師有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的義務。這些義務的內容主要包括:首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全面貫徹《教育法》規定的“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教育方針。其次,教師要遵守學校和其他教育管理部門的各項有關教育教學的規章制度,執行具體的教學工作計劃。再次,教師應依法履行教師聘約中約定的教育教學工作職責和完成規定的教育教學任務,否則將依法追究其責任。義務的規定可視為給予教師該項權利的法律補充。這就體現出教師的教育教學權實質上是權利和義務的統一體,教師不能擅自放棄這一權利,同樣,不履行相應的義務也要承擔法律責任。確保教師教育教學權的實現,不僅有賴于權利主體的積極作為,而且需要義務主體,尤其是政府積極創造條件為其提供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障。從法律保障方面來說,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實體法對教師教育教學權的保障。除了上述《教師法》中涉及的內容外,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以下簡稱《教育法》)中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條規定,“教師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國家保護教師的合法權益,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教師的工資報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國家實行教師資格、職務、聘任制度,通過考核、獎勵、培養和培訓,提高教師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另外,一些根據《教師法》的相關內容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規,也對保障教師教育教學權的實現有很大作用。二是程序法對教師教育教學權的保障。程序保障包括教師權利受到損害時有關法律責任追究的規定和法律救濟。《教育法》和《教師法》都規定,對侵犯教師權益、造成損害的要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或追究刑事責任。在法律救濟方面,《教師法》不僅賦予了教師教育教學權,同樣也賦予了教師申訴權。《教師法》第三十九條規定:“教師對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作出的處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訴,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在接到申訴的三十日內作出處理”;“教師認為當地人民政府有關行政部門侵犯其根據本法規定享有的權利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作出處理”。只有實體法和程序法相互配合使用,才能保障教師教育教學權的實現。雖然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權的保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我國教育立法的時間比較短,對這一權利的保障無論是在實體法還是在程序法方面都顯得比較薄弱,以至于現實生活中出現許多教育教學權受損以及受損后得不到法律救濟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師的聘任制度不完善。《教育法》第十七條明確規定:“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應當逐步實行教師聘任制。教師的聘任應當遵循雙方地位平等的原則,由學校和教師簽訂聘任合同,明確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實施教師聘任制的步驟、辦法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規定。”時至今日,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卻遲遲沒有出臺相關規定,但教師聘任制卻已經在全國各大中小學轟轟烈烈地展開著。本該出臺的“相關規定”的缺席嚴重地傷害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權利,特別是在鄉村中小學中,這一問題尤為嚴重。第二,教師申訴制度不完善。例如,四川一中學教師將學校告上法庭,原因是自己從教多年的48本教案經學校“檢查”后只剩下4本。該教師以學校侵犯其教育教學權為由將學校告上法庭,法院卻因學校不是行政主體而拒絕立案[4]。筆者認為,學校的行為確實侵犯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權。教師的教育教學權的文字表現即教案,學校弄丟教師的教案不僅是侵犯了教師的勞動成果,同時也是侵犯教師的教育教學權的行為,學校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然而現行法律并沒有賦予任何一級學校行政主體的資格,教師在認為自己的教育教學權受到學校侵害時,只能走非訴訟意義上的申訴之路,教師運用申訴權可以將學校告上教育行政部門,若認為處理不當,可以采取行政復議,若仍不滿意,才可以走訴訟之路,但此時只能以教育行政部門為被告。從教育申訴到行政復議到行政訴訟,這是在教育教學權問題上教師能走的唯一一條維權之路,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很多不便,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時間太長,這樣很容易影響教師工作的情緒。

三、對策與建議

綜上所述,在教師的教育教學權實現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侵權行為,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教師履行自己的職責非常不利。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更好地保護教師的教育教學權:第一,建立和完善教師聘任制度。《教師法》第十七條明確規定:“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應當逐步實行教師聘任制。”我國《教育法》規定,學校有權聘任教師及其他職工,實施獎勵或者處分。就我國教師任用現狀看,學校與教師之間的關系不是雇傭關系,而是聘用或任命的關系。但是我國的法律對教師聘用制度只是做了一些原則性的規定,并未對教師聘用的期限、考核辦法等做出明確的規定。為此,應盡快出臺《教師任用條例》,明確學校、教師的法律地位,確立教師任用的制度和準則,為教師充分行使教育教學權提供立法保障。教師的聘任應當遵循學校和教師雙方地位平等的原則,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學校作為聘任方,應為教師提供相應的教學和科研條件,努力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依法保障教師教育教學權的有效行使。第二,明確侵犯教師教育教學權的法律責任。我國《教師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對依法提出申訴、控告、檢舉的教師進行打擊報復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給予行政處分。國家工作人員對教師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教育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國家保護教師的合法權益”。第八十一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侵犯教師合法權益,造成損失、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從以上規定看,我國教育法律法規根據侵犯教師教育教學權所造成后果的情節輕重,違反者要分別承擔三種法律責任:即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但是,通過對侵犯教師教育教學權的相關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學生侵犯教育教學權是在學校中十分常見的,但相關的法律法規并沒有從法的角度規定學生侵犯教師教育教學權應承擔的相應的法律責任,僅在學校一些管理規章制度中對違紀生根據其行為后果的輕重做了相應的違紀處理規定。筆者認為,既然《教育法》規定了學生的權利和義務,就應從法律角度規定學生未履行義務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這樣可以更加完善我國的教育法律,也能保障教師的合法權利。第三,明確教師的教育教學權相關規定。我國的法律法規僅在《教師法》中第七條規定,教師有“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的權利,并沒有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權利進行清晰的界定。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立法措施。為了保障學校完成相應的教育使命,美國的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均對公立學校的教師權利進行了明確界定,包括教師在講授教學內容、使用教學方法以及評價學生等方面的教育教學權利都做了具體的要求[5]。筆者認為,《教師法》是一部宏觀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涉及國家對教師管理的相關制度,但明顯缺乏一些配套規定。因此,應盡快出臺一些配套的政策規定來切實保障教師的教育教學權利。第四,完善教師申訴制度。現實說明,現在《教師法》規定的“申訴”難以有效保護教師的合法權益,客觀上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教師隊伍的穩定,所以有必要對教師申訴制度進行完善。一方面,應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建立一些與教師申訴制度相配套的制度,如公布制度、說明理由制度、告知制度等;另一方面,可以在學校建立教師申訴委員會,使教育糾紛盡可能在校內化解,校內化解不了的再向上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提出申訴。可以依托學校教育工會、教職工代表大會建立教師申訴委員會,該委員會直接聽取爭議雙方的意見和理由,進行必要的調查工作,然后根據多數人的意見形成處理結果,經學校管理機構批準后可以正式作為申訴處理結果。通過拓寬教師權利的救濟途徑,以使教師的教育教學權得到切實有效的法律保障。

作者:于靜工作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