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6-21 09:56:59

導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對策

摘要: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面臨自卑心理普遍、性格孤僻、逆反心理嚴重、厭學心理等問題。改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方共同努力,即強化政府主導功能,發揮學校教育功能,重視家庭核心功能,凝聚社會集體功能。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對策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農民工的規模不斷擴大,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據調查,我國留守兒童已達6100多萬,并且在逐年增加[1]。本文分析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并從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個方面提出解決對策,以期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1.自卑心理普遍。有關研究顯示,留守兒童自卑感比較普遍[2]。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與關愛,對外在世界缺乏安全感。此外,大部分兒童具有攀比心理。當看到同齡兒童與自己父母在一起,其樂融融時,他們會產生失落感。認為自身生活狀況相對困難,父母拋棄自己外出打工只為了掙錢。與父母在身邊的兒童相比,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差,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不敢與同學交流,產生自卑心理。

2.性格孤僻。由于自幼與父母分離,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留守兒童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雖然祖父母很疼愛自己的孫子、孫女,但這代替不了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如果長期處于無父母關愛的環境中,就逐漸不想與父母交流,也不會與別人分享自己情感世界,變得內向、孤僻。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的孤獨感較強。在隔代監護中,祖父母一般年紀偏大,與留守兒童存在巨大“代溝”,易產生溝通問題,封閉自己的內心世界,最終形成孤僻的性格。

3.逆反心理嚴重。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逆反心理在留守兒童中尤為突出。兒童處在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與父母的有效溝通,可以促進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據有關學者研究,偶爾與孩子交流的父母占56.5%,從來不與孩子交流的父母卻占15.4%[3]。由于缺乏與父母溝通的機會,不能及時關注子女的成長,當出現心理問題時,父母不能給孩子提供正確的指導。久而久之,雙方的關系淡漠,留守兒童不再采納父母的建議,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4.厭學心理。據調查,近1/3的留守兒童由祖父母照看[4]。在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下,他們對留守兒童過度溺愛。全國婦聯2012年調查顯示,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過學。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有的不重視孩子的成績,忽視對其正確學習態度的培養。父母也沒有時間監管孩子的學業,使留守兒童的學習處于“放羊”狀態。在學習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時,留守兒童沒有可以交流學習的對象,會感覺孤獨無助。有的留守兒童自律性比較差,學習疑難不能及時解決,問題越積越多,學習壓力增大,導致成績下降,學習熱情受到打擊,從而使學習興趣下降。長此以往,留守兒童易產生厭學心理。

二、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

1.強化政府主導功能。(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政府應該開展專題立法研究并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切實維護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通過法律手段,規定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應盡的義務,并強調心理健康教育對于留守兒童成長的重要性,提高其父母或監護人的法律意識。對于娛樂性的場所,比如歌廳、網吧等,政府應該制定嚴格的經營管理制度,切實保護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同時,執法監督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強化管理,以保障相關法律法規發揮應有的作用。(2)提高公共財政投入。根據實際情況,政府要合理調配公共財政資源,提高公共財政投入。學校方面,政府應該提高教育資源建設的資金。比如,在義務教育階段,合理發展寄宿制學校。生活方面,對于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政府要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對單親家庭或輟學等有特殊情況的留守兒童,要給予特殊關愛與幫助。社會福利方面,加強農村的文化建設,不斷豐富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3)保證平等受教育權利。對于在城市上學的農村兒童,政府應該放寬限度,降低公辦學校的入學門檻,給農村兒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權利,以促進留守兒童到城市學校學習。同時,政府要重視農村中小學教育。教育管理方面,在資源合理分配的情況下,改善留守兒童的生活條件。加強校園建設,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規范管理,強化制度。此外,提高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與改善教學環境相結合,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教學,保障教學質量。

2.發揮學校教育功能。(1)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學校要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切實提高教師心理健康素質,建設一支經驗豐富、理論知識扎實的高素質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在招聘教師時,學校可以通過特崗計劃等方式,引進心理學專業的教師。此外,圖書館應增加與心理健康相關的書籍,并建立心理教育網站,以便于教師自學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同時,學校對教師進行考核,以確保教師掌握相關知識,不斷提高專業素質。(2)健全心理健康課程體系。由于大部分留守兒童不了解心理健康知識,開設課程對于普及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知識變得尤為重要。在農村學校中,雖然不具備進行學科教學的條件,但可以通過集體教育形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專題講座等。此外,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聯系實際,注意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3)加強對留守兒童的人文關愛。學校努力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校園文化氛圍,樹立平等、尊重、互助的理念,摘掉有色眼鏡,平等公正地對待留守兒童。建立家訪教育機制,鼓勵教師關愛留守兒童,重視學生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關注情感需求,因人施教,及時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留守兒童感覺到的家的溫暖。體育課時,教師要善于組織一些鍛煉兒童意志的活動,提高學生面對困難的能力。

3.重視家庭核心功能。(1)更新教育觀念。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加強自我教育,更新傳統的教育理念,把教育孩子放在首位。當賺取經濟收入與照顧孩子不能兼顧時,應適當放棄經濟利益,多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金錢沒有了,以后還可以賺,但對于孩子的培養是不可逆的。如果沒有抓住教育孩子的關鍵期,以后花更多的金錢、精力也不能挽回。此外要客觀評價孩子的能力,當學習成績好時,不能認為孩子各個方面都好,以防產生驕傲心理;當學習成績不理想時,父母應該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及時鼓勵孩子,幫助其樹立自信健康成長。(2)強化家庭教育責任。父母要認識自身的教育責任,與孩子溝通時,不僅要了解學習情況,更要掌握孩子生活、成長等方面的情況,關注心理變化,重視并滿足孩子精神和心理需求,給予家庭溫暖。與學校溝通時,通過老師的觀察,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長信息。發現問題時,對癥下藥、及時補救,以促進孩子健康發展。此外,提高公益活動參與度。在公益活動中,一方面可以提高父母責任意識,另一方面又為父母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幫助解決生活教育問題。因此,父母要多參加公益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3)言傳身教樹立榜樣。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孩子提出要求時,一定要自己先做到,這樣可以提高父母的信服力。比如,不讓孩子上網、玩游戲,父母自己也應該做到。對于孩子出現的問題,父母要嚴寬適度,既不能過分溺愛,又不能施暴管理孩子。引導孩子認識自身的錯誤,并主動改正,以培養其發現問題的能力。此外,父母要言而有信,并教育孩子信守諾言,答應的事情一定完成。當然,也不能隨意許諾。同時,培養創新意識。當遇到問題時,不要急于告訴答案,而是引導其從不同方面思考問題,全面分析,從而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4.凝聚社會集體功能。(1)整合社會資源,完善教育體系。在大部分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社區教育比較缺乏。為了更好地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應建立以社區為單位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定期開展社區教育活動,提供心理健康輔導。通過提高農村教育條件,吸引優質資源向農村流動。如大學生村官,他們的文化素質比較高,教育理念先進,有利于開展社區教育工作。留守兒童社區教育體系的構建,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退休的干部、教師等人員,可為社區教育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重視社會組織力量。在發達國家中,有很多社會組織解決兒童存在的問題。然而,我國的社會組織卻較少。社會組織不僅有利于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還可以幫助其父母,讓他們掌握相關教育知識,以更好地管理兒童。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日益突出。政府應該大力支持社會組織的發展,使社會組織的作用得到有力發揮。同時,媒體應加大社會組織的宣傳力度,引起更多有愛心的社會人士關注并加入社會組織,加大幫扶力度。(3)鼓勵志愿者幫扶。志愿者身體力行,應鼓勵其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尤其鼓勵在校大學生。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積極參與留守兒童的教育。大學生可以利用假期時間,在偏遠山區或原籍所在地,對留守兒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這不僅豐富大學生的實踐經驗,提高組織交流能力,還有助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作者:穆玉芳 何英姿 單位:廣西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張旭東,孫宏艷,趙霞.為留守兒童守住一片天———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群體存在問題及對策的調研報告[N].光明日報,2015-06-19(5).

[2]胡林招.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2,(7):199-201.

[3]殷曉旺,李江華,肖湘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及其影響因素[J].教育學術月刊,2010,(6):23-25.

[4]李海秀.留守兒童達6000萬,流動兒童超3500萬[N].光明日報,2013-05-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