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課外閱讀論文

時間:2022-04-09 11:04:38

導語:留守兒童課外閱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留守兒童課外閱讀論文

【摘要】如何引領留守兒童步入課外閱讀的深處,回歸到一種更樸實、更科學,與兒童天性更為切近的閱讀狀態中呢?留守兒童課外閱讀之路,不僅僅是方法積累,也是精神滋養;不僅僅是碎片閱讀,更是整體把握;不僅僅是固守原文,更是延伸閱讀,以此打造一個更加博大、厚重、高效的課外閱讀新時空。

【關鍵詞】留守兒童課外延伸閱讀狀態

不得不說,一些農村寄宿制學校是課外閱讀匱乏的“重災區”。與其說這是父母親出外打工過程中帶來的問題,毋寧說這是社會轉型時期必然出現的“陣痛”。由于文化偏低和打工繁忙,留守兒童的課外閱讀幾乎很少,更談不到高效閱讀、“個性閱讀”和“創意閱讀”。那么,如何引領留守兒童步入課外閱讀的深處,回歸到一種更樸實、更科學,與兒童天性更為切近的閱讀狀態中呢?竊以為,留守兒童課外閱讀之路,不僅僅是單軌道,鋪就一條集“精神滋養、整體把握、拓展延伸”為一體的多軌道不可或缺。

一、不僅僅是方法積累,也是精神滋養

對于成長中的留守兒童而言,“如何讀”比“大量讀”更重要,因而,教給孩子們好的、有用、高效的閱讀方法不可或缺。那種無關痛癢的淺嘗輒止和浮光掠影式的無效閱讀都是不可取的,要讀得熟,讀得深,讀得透。比如,可以采用選讀法、精讀法、略讀法、速讀法、摘錄批注法等等,指導留守兒童實現真切、多元、暢快的閱讀體驗,并在閱讀的百花園中“郁郁乎文哉”。然而,僅僅注重閱讀方法的積累是不夠的,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的閱讀更應注重人文閱讀生態的重建,讓他們精神的夜晚發出璀璨的光芒,方是閱讀中的應有之義。比如,可以從中華經典古詩文中汲取“精神鈣質”和“情感維他命”。比如,對《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中庸》《論語》通過篩選,編輯成冊,讓留守兒童早讀、午讀、暮頌,以此排遣留守兒童對親人的思念、孤獨與寂寞,并有效填補由于親情缺位、情感孤獨、精神生活貧乏而衍生的空白。“生命中都有光,有的人暗淡,是因了遮蔽,是因了蒙塵。”教師的責任就在于除去這樣“遮蔽”與“蒙塵”。通過中華經典古詩文的潤澤和滋養,是“除去塵埃與遮蔽”的方法之一。的確,面對中華經典古詩文,孩子們不是死背,而是活用;不是守舊,而是創新。

二、不僅僅是碎片閱讀,更是整體把握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標準的這一提法尤其適合于留守兒童的課外閱讀。的確,留守兒童的課外閱讀不一定非要涵蓋“詞語解釋、段落大意、標點符號、中心思想、寫作手法”的“全景式”閱讀。一篇文章或整本書往往有最精彩處或最關鍵處——那里往往是言語豐富和情感生長的“肥沃地”。引領學生在這樣的原野上多讀、多思、多悟,或有不一樣的驚喜或沉甸甸的收獲。引領學生進行整體把握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了解作品產生的背景故事。有的詩本身就是一則故事,如《七步詩》《送元二使安西》《尋隱者不遇》,等等。比如,讀完《晏子使楚》后,再讀讀韓信有關“胯下鉆”的文章,進行適度比較、糅合和整體把握,引領學生多多“推敲、較真、糾纏”古詩背后的多種意味,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內隱,才能引領學生去觸摸作品中真正的“色香味”。在此基礎上,組織開展“好書伴我成長”主題班會、“整本書閱讀體驗”經驗推介活動、“我好文和作家結對子”等活動,也能有效提升孩子們整天把握作品的能力。三、不僅僅是固守原文,更是延伸閱讀真正好的閱讀應該“脫離文本,超越文本,將思維的觸角伸展到課本之外的大千世界中,完成課內和課外的深度對接。”這種“對接”對于留守兒童閱讀力的提升和精神生命的豐富無疑是有好處的。與古人對話,與先哲“通電”,連接古今、接通中外,喚醒的不僅僅是留守兒童對文學作品自主自悟的呼吸。在此過程中,孩子們閱讀經驗的建構、創新意識的萌芽和思想深度的延伸,才是發展核心素養視域下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課外閱讀所更加需要的境界。引領學生從本詩到他詩,從本作者到別的作者,從本書到“他書”,當更多的在思想的深處“藕斷絲連”的文章一一呈現在留守兒童的面前之時,孩子們的眼在洞開、心在延伸,情感的翅膀在飛翔,何樂而不為呢?十八大之后,一直到召開之后,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留守兒童問題逐漸進入公共視野,“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這樣的“傾斜”也包括留守兒童的課外閱讀。抓住這樣的“傾斜”時機,從更全面、更高的層面上實現孩子們閱讀視野的融合,當然還有認識上的融合和情感上的共同滋養,應該成為農村語文教師課改之路上的基礎性工程。

參考文獻:

[1]張碩果.做織網的夏洛[J].教師月刊,2017,(1):26.

[2]王繼忠.經典滋養,不是單軌道[J].中小學德育,2016,(12):15.

作者:柴科禮 單位: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新城子中學